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g_(2)Se纳米颗粒通过清除牙龈卟啉单胞菌抑制食管癌恶性进展
1
作者 赵亚莉 李佳怡 +6 位作者 谷变利 陈攀 张理 张小漫 杨平娟 石林林 高社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3,共9页
目的探讨Ag_(2)Se纳米颗粒清除食管癌胞内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有效性,并研究清除P.gingivalis后对食管癌恶性进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Ag_(2)Se纳米颗粒,通过荧光染色分析和菌落形成实验,评估Ag_(2)Se纳米颗粒对P.... 目的探讨Ag_(2)Se纳米颗粒清除食管癌胞内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有效性,并研究清除P.gingivalis后对食管癌恶性进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Ag_(2)Se纳米颗粒,通过荧光染色分析和菌落形成实验,评估Ag_(2)Se纳米颗粒对P.gingivalis活性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构建P.gingivalis感染的小鼠食管癌皮下荷瘤模型,通过RNAscope原位杂交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治疗后肿瘤组织中P.gingivalis的丰度,并监测荷瘤小鼠肿瘤体积的变化,以评估Ag_(2)Se纳米颗粒清除肿瘤组织中P.gingivalis后对小鼠食管癌恶性进展的影响。通过评估小鼠肝肾功能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以评估Ag_(2)Se纳米颗粒的生物安全性。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结果显示,本研究制备的Ag_(2)Se为直径50 nm左右的均匀分散球形纳米颗粒。体外实验结果表明Ag_(2)Se纳米颗粒能降低P.gingivalis的活力和克隆增殖能力,且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P<0.05)。体内实验结果证实,经Ag_(2)Se纳米颗粒治疗后,小鼠肿瘤组织中P.gingivalis的丰度降低、恶性增殖能力得到抑制(P<0.01)。治疗期间小鼠的肝肾功能和主要脏器未出现明显损伤,提示Ag_(2)Se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Ag_(2)Se纳米颗粒对P.gingivalis具有显著的杀伤和抑制作用,在体内可有效清除胞内P.gingivalis,抑制食管癌的恶性进展,为食管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牙龈卟啉单胞菌 纳米材料 酸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THDF2介导凋亡相关因子降解途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协助食管癌免疫逃逸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泽 张秀森 +3 位作者 张旭东 柳颖 张嘉诚 原翔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9-1165,共7页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g)感染食管癌细胞后对YTHDF2及凋亡相关因子(Fas)的影响,阐明其促进免疫逃逸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g感染食管癌与YTHDF2及Fas表达变化;运用免疫共沉淀验证YTHDF2和Fa...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g)感染食管癌细胞后对YTHDF2及凋亡相关因子(Fas)的影响,阐明其促进免疫逃逸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g感染食管癌与YTHDF2及Fas表达变化;运用免疫共沉淀验证YTHDF2和Fas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将体外培养的Pg感染后的KYSE150细胞通过慢病毒转染分为对照组(转染si-NC)和实验组(转染si-YTHDF2),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细胞中YTHDF2、组织蛋白酶B(CTSB)及Fas、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对Pg感染的KYSE150细胞用组织蛋白酶抑制剂(E64)进行处理,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抑制剂处理前后YTHDF2、CTSB、Fas及FasL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Pg感染前后及E64处理的KYSE150细胞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相关效应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Pg感染后的组织或细胞中YTHDF2的表达增强,而Fas表达减弱(P<0.001);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YTHDF2和Fas之间可直接相互作用;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i-YTHDF2组细胞中CTSB表达量减低,而Fas及FasL的表达量高于si-NC组(P<0.001);用E64处理细胞后,CTSB表达减弱,YTHDF2表达无影响,而Fas及FasL的表达增强;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PBMC共培养的细胞中,GranzymeB及Ki67表达由强到弱分别为Pg阴性、Pg阳性+E64、Pg阳性,而PD-1表达情况相反(P<0.001)。结论 Pg感染依赖YTHDF2调节Fas的表达,协助食管癌免疫逃逸,从而促进食管癌发生发展,表明YTHDF2可能是一个新的调控食管癌免疫逃逸的关键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牙龈卟啉单胞菌 m6A甲基化阅读蛋白YTHDF2 凋亡相关因子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对食管癌细胞内IFNGR1棕榈酰化位点突变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申刘青 张顶彧 高社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55-1163,共9页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g)感染对食管鳞癌细胞(ESCC)内IFNGR1棕榈酰化位点突变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Western blot检测Pg感染不同时间(24、48 h)ESCC细胞KYSE30及KYSE70中IFNGR1蛋白量表达水平。2-BP检测IFNGR1的棕榈酰化作用。构建I...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g)感染对食管鳞癌细胞(ESCC)内IFNGR1棕榈酰化位点突变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Western blot检测Pg感染不同时间(24、48 h)ESCC细胞KYSE30及KYSE70中IFNGR1蛋白量表达水平。2-BP检测IFNGR1的棕榈酰化作用。构建IFNGR1-WT和IFNGR1-C122A棕榈酰化位点突变位点质粒,建立IFNGR1-WT和IFNGR1-C122A稳定细胞系,分别用Pg感染IFNGR1-WT和IFNGR1-C122A细胞,并分为4组:IFNGR1-WT、IFNGR1-C122A、IFNGR1-WT+Pg和IFNGR1-C122A+Pg组。免疫荧光和click-it实验检测IFNGR1在122位点发生棕榈酰化,以及Pg促进IFNGR1在ESCC内发生棕榈酰化。利用平板克隆、划痕实验及Transwell法检测Pg感染前后,IFNGR1-WT和IFNGR1-C122A稳转细胞株的体外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差异。免疫荧光实验检测IFNGR1与溶酶体标记物LAMP2共定位情况。免疫组化检测50例ESCC组织中Pg感染与IFNGR1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及R Studio软件分析二者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g感染ESCC下调IFNGR1的蛋白表达。IFNGR1在122位点发生棕榈酰化。Pg促进IFNGR1在ESCC内棕榈酰化。与IFNGR1-WT组相比,IFNGR1-WT+Pg组体外增殖253±6.245 vs 52±2.45、迁移(0.7816±0.0071)%vs(0.4347±0.0366)%及侵袭709.33±14.57 vs 356.3±17.39能力均显著增强(P<0.05);与IFNGR1-C122A组相比,IFNGR1-C122A+Pg组细胞体外增殖137.33±4.726 vs 29.67±3.055、迁移(0.7477±0.0057)%vs(0.2406±0.0028)%及侵袭587.33±5.033 vs 67.33±2.517能力同样均显著增强(P<0.05)。与IFNGR1-WT+Pg组相比,IFNGR1-C122A+Pg体外增殖137.33±4.726 vs 253±6.245、迁移(0.7477±0.0057)%vs(0.7816±0.0071)%及侵袭587.33±5.033 vs 709.33±14.57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Pg及ZDHHC3促进IFNGR1在溶酶体内降解;IFNGR1与Pg表达呈负性相关,且IFNGR1的表达降低与更差的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相关。结论Pg感染ESCC下调IFNGR1蛋白表达量,同时诱导IFNGR1棕榈酰化,促进ESCC恶性化进展;IFNGR1的棕榈酰化位点突变减少ESCC增殖、迁移和侵袭作用;Pg感染ESCC靶向IFNGR1到溶酶体内降解可能是由于棕榈酰化作用,因此,清除Pg或抑制棕榈酰化作用能有效抑制食管癌的恶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牙龈卟啉单胞菌 IFNGR1 棕榈酰化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