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稠油乳化开采新方法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宋建平 田宗武 史天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2-47,共6页
本文针对河南油田稠油粘度高、油层薄等特点提出了稠油乳化开采新方法。不仅能有效解决了稠油在地层中难以流动的问题,而且使地面输送简单化,与热采法相比,经济效益提高幅度较大。
关键词 驱油效率 粘性原油 乳化 采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乳状液的流变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绳德强 魏志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3-46,共4页
用四种不同的粘性原油乳状液进行了乳状液流变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和液滴尺寸大小密切相关,视粘度和非牛顿性随液滴尺寸减小而增大。大部分乳状液在低剪切速率下(<50S-1)剪切变稀,当剪切速率超过5... 用四种不同的粘性原油乳状液进行了乳状液流变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和液滴尺寸大小密切相关,视粘度和非牛顿性随液滴尺寸减小而增大。大部分乳状液在低剪切速率下(<50S-1)剪切变稀,当剪切速率超过500s-1时呈现牛顿流体性质。因此.液滴尺寸是乳状液流变性研究中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状液 流变性 采油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微量元素演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39
3
作者 王随继 黄杏珍 +4 位作者 妥进才 邵宏舜 阎存凤 王寿庆 何祖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5-70,共6页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的湖退体系,而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及有关元素比值却呈现出细微而明显的旋回变化特征。本文依据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中Ti、Sr、Ba等十六种微量元素含量及Sr/Ba、Fe/Mn、S...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的湖退体系,而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及有关元素比值却呈现出细微而明显的旋回变化特征。本文依据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中Ti、Sr、Ba等十六种微量元素含量及Sr/Ba、Fe/Mn、Sr/Cu等七种比值的变化特征,结合古盐度及岩相资料,对核桃园组沉积时的古气候作了系统的研究,基本上分出了温暖潮湿、干湿交替、炎热干旱、温热半干旱四类较为特征的古气候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陷 核桃园组 微量元素 比值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热采添加剂现场蒸汽吞吐试验 被引量:18
4
作者 徐家业 张群正 +3 位作者 吴复雷 孙玉亭 李开兴 张丽虹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8年第6期25-27,共3页
对经室内研究筛选出的一种稠油热采添加剂进行了工业化试生产,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预期目标.经井楼、古城油田10口井现场蒸汽吞吐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成功率达100%.不考虑吞吐周期自然递减,共核实增产稠油2038... 对经室内研究筛选出的一种稠油热采添加剂进行了工业化试生产,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预期目标.经井楼、古城油田10口井现场蒸汽吞吐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成功率达100%.不考虑吞吐周期自然递减,共核实增产稠油20389t;平均单井试验周期增产2039t,增产率达803%;吞吐油汽比提高了024;回采水率达到101%,提高581%;投入产出比为1比127.试验表明,该添加剂对地层无损害.还对添加剂的增产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热采 蒸汽吞吐 添加剂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井合成记录的制作方法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玺科 周扬新 刘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74-778,共5页
针对斜井的合成地震记录 ,本文提出了一种简便、实用的制作方法 :1根据井斜角、方位角和测量深度 ( MD)计算测量点偏离井口的 Δ x、Δy和真垂直深度 ( TVD) ;2在 TVD域内利用常规方法制作合成记录 ;3将合成记录和测井曲线沿井孔显示 ,... 针对斜井的合成地震记录 ,本文提出了一种简便、实用的制作方法 :1根据井斜角、方位角和测量深度 ( MD)计算测量点偏离井口的 Δ x、Δy和真垂直深度 ( TVD) ;2在 TVD域内利用常规方法制作合成记录 ;3将合成记录和测井曲线沿井孔显示 ,同时考虑井孔方位与地震测线间的关系 ;4对合成记录进行微调 ,以使合成记录能更好地匹配地震剖面。采用上述方法制作的斜井和水平井的合成记录和地震剖面对比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井 合成地震记录 井孔轨迹 油气勘探 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判断砂岩油藏油层水淹程度的新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凤波 黄学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0-43,共4页
本文提出一种提高水淹程度解释精度的新方法,该方法既考虑了油层渗透率、油水粘度比不同其最终驱油效率不同这一重要因素对含水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渗透率段其水淹程度不同对射孔生产时油水运动规律的影响。该方法判断结果与实际试油... 本文提出一种提高水淹程度解释精度的新方法,该方法既考虑了油层渗透率、油水粘度比不同其最终驱油效率不同这一重要因素对含水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渗透率段其水淹程度不同对射孔生产时油水运动规律的影响。该方法判断结果与实际试油结果吻合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油藏 油层 水淹程度 油层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