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铝-碳化硅烧结过程及其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永超 李巍 +2 位作者 牛丽薇 李正辉 王蕾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0,共5页
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铝-碳化硅复合体系的烧结过程,对含有不同尺寸碳化硅颗粒的烧结体进行了结构分析和拉伸测试。通过计算金属铝所占体积及其内部孔洞的体积,发现碳化硅颗粒尺寸的增加能够促进复合材料烧结后的致密程度,但过小的... 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铝-碳化硅复合体系的烧结过程,对含有不同尺寸碳化硅颗粒的烧结体进行了结构分析和拉伸测试。通过计算金属铝所占体积及其内部孔洞的体积,发现碳化硅颗粒尺寸的增加能够促进复合材料烧结后的致密程度,但过小的增强体反而会增加孔隙率和孔洞尺寸;通过对烧结体原子结构分析和准静态拉伸,发现碳化硅颗粒尺寸的增加能够提高位错密度,但这不能带来拉伸强度的稳步提升,而烧结体的抗拉强度主要取决于其内部最大孔洞的尺寸。在本模拟尺度下,增强体与金属颗粒在尺寸相近时可以得到良好的密实效果和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烧结 Al-Si C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S辅助高铁毫米波无线通信多普勒频移补偿技术
2
作者 马铂琳 甄姬娜 +3 位作者 张昶 申凌峰 杨靖雅 王宁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156,共10页
在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辅助的高铁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中,为克服高速、高动态通信场景下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引起的频率偏移,对RIS辅助的多普勒频移补偿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在时变3D Saleh-Valenzuel... 在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辅助的高铁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中,为克服高速、高动态通信场景下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引起的频率偏移,对RIS辅助的多普勒频移补偿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在时变3D Saleh-Valenzuela毫米波信道模型下,推导多普勒频移的表达式,以补偿级联链路多普勒频移为目标设计最优RIS相移矩阵;然后,考虑到估计车速时产生的误差,分析速度估计误差及其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由此计算得到残余多普勒误差并讨论其在研究场景中的影响;最后,为评估补偿后的系统性能,推导频谱效率(Spectral Efficiency,SE)和中断概率(Outage Probability,OP)的表达式,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出方案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以多普勒频移最小化代替常见的接收功率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可以将多普勒频移完全消除;在RIS数量为322、基站天线高度为50 m的情况下,列车行驶到RIS附近时的SE增加了5.87 bit/(s·Hz);当基站天线高度为30 m、50 m和70 m时,OP的变化范围在5×10^(-3)和6×10^(-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构智能超表面 高铁毫米波无线通信 多普勒频移补偿 相移矩阵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新高铁沿线插板式挡沙墙防沙性能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大帅 耿文燕 石龙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79,共6页
为保障兰新高铁风沙路段的列车安全运营,铁路沿线大范围安装了插板式挡沙墙,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导致挡沙墙一些防沙性能还未完全掌握。结合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对插板式挡沙墙的防沙性能进行系统分析,并探讨孔隙率、积沙量对其影响。... 为保障兰新高铁风沙路段的列车安全运营,铁路沿线大范围安装了插板式挡沙墙,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导致挡沙墙一些防沙性能还未完全掌握。结合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对插板式挡沙墙的防沙性能进行系统分析,并探讨孔隙率、积沙量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插板式挡沙墙高效防沙区顺风向主要集中在迎风侧2H至背风侧7.5H范围内,垂直方向主要集中在高度0.6H以下(H为挡沙墙高度);随着环境风速和距地表高度的增大,插板式挡沙墙的阻沙性能呈递减趋势;孔隙率越大,插板式挡沙墙背风侧循环泡尺寸越小,对气流扰动的能力越强,但其扰动范围越小,综合考虑孔隙率取20%左右比较合理;插板式挡沙墙周围的风积沙越多,其防沙效果越差,为保证挡沙墙高效的工作,有必要及时清理其周围的风积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新高铁 插板式挡沙墙 数值模拟 风洞试验 防沙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海陆结合场景6 GHz以下频段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
4
作者 郜帅旗 杨汨 +6 位作者 何睿斯 杨靖雅 周顺 张雪剑 刘伟荣 费丹 艾渤 《无线电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4-867,共14页
海洋通信是6G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的关键场景。海洋信道特性分析与建模对海上通信系统的技术开发和部署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关注海岸边的岸-船通信场景,介绍了在5.80、5.45、3.90、3.00 GHz频段开展的无线信道测量活动,提取并建模了岸边... 海洋通信是6G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的关键场景。海洋信道特性分析与建模对海上通信系统的技术开发和部署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关注海岸边的岸-船通信场景,介绍了在5.80、5.45、3.90、3.00 GHz频段开展的无线信道测量活动,提取并建模了岸边发射机与运动船舶之间无线链路的关键信道参数。研究发现存在于近岸区域的散射体以及沿海岸线分布的建筑群会对信道造成差异化影响。基于实测数据给出了时变抽头延迟线(Tapped Delay Line,TDL)架构参数化模型。针对多径分量丰富的近岸区采用5抽头模型,并通过设置随机时变抽头表征了场景中偶然存在的高时延多径分量。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概率密度分布的科尔莫戈洛夫-斯米尔诺夫检验(Kolmogorov-Smirnov,K-S)统计量为0.11,KL散度为0.65,研究结果可为近岸场景岸-船通信技术的设计和部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信道 信道测量 路径损耗 抽头延迟线模型 信道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测量的典型工业物联网场景毫米波信道特性分析
5
作者 王丽红 朱春华 杨靖雅 《无线电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6-885,共10页
为更好地补充和扩展典型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场景中毫米波频段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并满足IIoT在连接性、可靠性、安全性、智能化和覆盖性等方面的更高需求,在26 GHz频段下,对典型IIoT场景进行了信道测量与... 为更好地补充和扩展典型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场景中毫米波频段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并满足IIoT在连接性、可靠性、安全性、智能化和覆盖性等方面的更高需求,在26 GHz频段下,对典型IIoT场景进行了信道测量与特性分析。研究涉及的典型工业场景包括不同设备布置密度的工业密集场景和工业稀疏场景。基于实测数据,对上述两种工业环境下的信道特征参数进行了萃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了两种典型工业场景的毫米波信道特性。研究发现,由于工业密集场景存在大量金属设备会对信号产生强反射,导致其路径损耗指数小于工业稀疏场景,且莱斯K因子更小、时延扩展更大。当接收端使用相控阵天线时,通过波束跟踪可以实时调整波束方向,从而提高信号的传输效果,减小信号传播时延。对IIoT场景信道特性的准确分析将有助于理解信号在工业环境中的传播规律,预测和评估通信系统的传输可靠性,进而优化系统设计和网络规划,确保IIoT应用的高效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物联网 信道特性 宽带信道测量 毫米波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解释深度学习的单通道脑电跨被试疲劳驾驶检测 被引量:8
6
作者 冯笑 代少升 黄炼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0-149,共10页
脑电信号被认为是检测驾驶员疲劳状态的最佳生理信号之一。然而,由于不同被试者和不同记录时段的脑电信号差异很大,设计一个无校准的脑电疲劳检测系统仍然具有挑战性。近年来,虽然开发了许多深度学习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脑电信号被认为是检测驾驶员疲劳状态的最佳生理信号之一。然而,由于不同被试者和不同记录时段的脑电信号差异很大,设计一个无校准的脑电疲劳检测系统仍然具有挑战性。近年来,虽然开发了许多深度学习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深度学习模型的黑盒效应使得模型决策不可信赖。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解释深度学习模型,用于从单通道脑电信号中检测跨被试疲劳状态。该模型具有紧凑的网络结构,首先设计浅层CNN提取EEG特征,然后引入自适应特征重新校准机制增强提取特征的质量,最后通过LSTM网络将时间特征序列与分类相关联。模型分类决策的可解释信息则是由LSTM输出隐藏状态的可视化技术实现的。在持续驾驶任务的公开脑电数据集上进行大量跨被试实验,该模型的分类平均准确率最高达到76.26%。相比于先进的紧凑型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有效降低了参数量和计算量。可视化结果表明该模型已发现神经生理学上可靠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通道脑电 疲劳检测 紧凑网络 可视化技术 自适应特征重新校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式单摄像机BSV及其结构表面裂缝测量应用
7
作者 马骅 梁一星 杨光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5-99,共5页
为进一步提高结构表面裂缝测量的灵活性与便捷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式单摄像机双目立体视觉(binocular stereo vision,BSV)的测量方法。首先,在已知摄像机精确内参的情况下,分别从两个视角采集裂缝的图像;然后,根据所采集到的图像对摄... 为进一步提高结构表面裂缝测量的灵活性与便捷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式单摄像机双目立体视觉(binocular stereo vision,BSV)的测量方法。首先,在已知摄像机精确内参的情况下,分别从两个视角采集裂缝的图像;然后,根据所采集到的图像对摄像机进行运动估计,从而求解摄像机前后两个位置的运动参数;进一步地,基于Canny算法进行裂缝的边缘检测;最后,根据摄像机内参数、运动参数以及裂缝图像边缘信息,构建裂缝测量的立体视觉模型。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在2 m的测量距以内,对裂缝的相对测量误差不超过5%,可有效验证所提出的测量方法的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与铁道工程 裂缝测量 单摄像机 立体视觉 运动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