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权、公民权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宝信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5期35-41,共7页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马克思写于1843年秋天并公开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以下简称《论》文)都是他写于同年夏天的未曾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的思想的发展,《批判》中很多未能系统表达的精辟见解,在《论》文中得...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马克思写于1843年秋天并公开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以下简称《论》文)都是他写于同年夏天的未曾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的思想的发展,《批判》中很多未能系统表达的精辟见解,在《论》文中得到了系统明确的表述。如果说,在《批判》中,在基本确立的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立场上,马克思探讨了社会生活分离为对立的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由此导致了人的本质的二重化,并且探讨了以扩大普选权的民主制来消除这种对立的可能形式,那么,在《论》文中,在深入探讨由社会的二重化和人的本质的二重化所导致的人的权利的二重化的基础上,分析了人的政治解放的局限性,指出了只有人类解放才是解决社会的、人的本质的以及人的权利的二重化的根本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生活 普遍利益 异化 私有财产 个人利益 封建社会 政治生活 市民社会 物质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理”及“礼”,从“仁”到“公”——中国古代道德观念形成溯源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宝信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83-88,共6页
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最终目的是让人在通晓明白了天地人生的普遍法则之后,自觉自动地以最佳的方式去处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既然天与人相互为用,不可分离,而天、人的运动进化和天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又遵循同一的法则,那... 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最终目的是让人在通晓明白了天地人生的普遍法则之后,自觉自动地以最佳的方式去处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既然天与人相互为用,不可分离,而天、人的运动进化和天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又遵循同一的法则,那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思想;人与天不是敌对的,而是相近的。人为了表现自身、发展自身和完善自身,当然需要对天地自然进行认识、作用和征服。但是,这样的活动要以不破坏天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限度,即人的实践活动所造成的后果不能危及人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如果人一味地对天征服和索取,就有可能破坏天地自然正常的运动变化,长此下去,人就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人在对天作用和改造的同时也要对其关心和养育。要做到这一点,就必得对人自身提出各种要求,使人成为一个既有道德理想,又有知识学问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主张的君子。天地人生的进化发展遵循同一的道,而同一的道在天地自然万事万物以及社会人伦生活日用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方式,“道”的这种各个不同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 “亲亲” “理” 孔子 道德观念 万物 天地自然 论语 中国古代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产力中“科学”与“人”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肖新生 朱宝信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11,共6页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进入生产力的结构系列,已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当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与“人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这一传统哲学教科书的观点相对时,则仿佛出现了科学与人同是生产力中第一的或首要的因...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进入生产力的结构系列,已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当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与“人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这一传统哲学教科书的观点相对时,则仿佛出现了科学与人同是生产力中第一的或首要的因素的逻辑矛盾,因此,探讨生产力中科学与人的关系,解开这个咋一看来的逻辑矛盾,对在全社会确立“科学悬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一传 主导作用 教科书 要素 观点 共识 第一生产力 社会 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践的对象化本质和主体性特征
4
作者 朱宝信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2-26,共5页
关键词 对象化 异化 非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 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 主体性特征 受动性 黑格尔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事求是和人的主体性
5
作者 朱宝信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4-46,共3页
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解释和说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准则,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现实,正确反映现实,因而实事求是讲的是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 实事求是 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客观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辨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宝信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0-15,共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问题本来是针对原有哲学教科书体系缺乏主体性而提出的,当讨论深入时,由于争论双方把主体性或是归入唯物主义或是归入唯心主义的尖锐对立,使得主体性问题成为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问题本来是针对原有哲学教科书体系缺乏主体性而提出的,当讨论深入时,由于争论双方把主体性或是归入唯物主义或是归入唯心主义的尖锐对立,使得主体性问题成为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作进一步的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体性问题 教科书体系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缺乏 辨析 性质 争论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