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端暴雨下山地丘陵区小流域洪水淹没强度对景观特征的响应——以河南“7·20”暴雨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煜森 段彦博 +3 位作者 吴哲元 刘洋 曹洋 雷雅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359-8374,共16页
通过分析郑州7·20暴雨事件中贾峪河山地丘陵区小流域的洪水过程,探究景观特征对洪水淹没强度影响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提出增强流域洪水韧性的规划建议,以缓解河南省山区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问题。基于高分6号遥感... 通过分析郑州7·20暴雨事件中贾峪河山地丘陵区小流域的洪水过程,探究景观特征对洪水淹没强度影响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提出增强流域洪水韧性的规划建议,以缓解河南省山区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问题。基于高分6号遥感数据、先进陆地观测卫星(ALOS,Advance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相控阵L频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的地表高程数据和小时降雨量数据,利用MIKE 21水动力模型构建贾峪河流域二维水文模型,分析其2021年7月20日0—24时期上、中、下游的洪水淹没深度和面积,并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方法,探究洪水淹没强度与各景观组成和地形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性的差异以及其空间聚类类型。研究表明:(1)贾峪河流域淹没面积在0—6时快速增长,于18时达到最大9.59km^(2),此时各区域淹没面积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下游18.88%、上游8.25%、中游12.03%,淹没深度在3m以上的面积占36.11%。(2)地形因素(平均Moran′s I=0.159)对洪水强度的影响大于土地类型(平均Moran′s I=0.096),主要影响因子相对高程、地形湿度指数、矿坑面积百分比、水体面积百分比、建设用地面积百分比、耕地面积百分比以及林地和草地面积百分比与洪水淹没强度之间的相关性随时间变化呈增大趋势,均在暴雨中后期18—24时达到最强。(3)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多因子叠加会增强各景观特征对洪水淹没强度的影响。上游影响洪水淹没强度的主要驱动力为矿坑和相对高程,中游和下游的主要影响为水体和地形湿度指数。(4)洪水淹没强度24时的平均值与景观特征指数之间的“高⁃高”和“高⁃低”地区的面积占比约0.47%—9.85%,主要分布在上游的中部山区和北部河道周围、中游的河道两侧和下游的河道以及常庄水库周边地区。研究结论建议在上游露天矿坑就地改造为蓄水池并恢复植被,中游和下游应提升河岸带绿地质量,增加下游城区绿色基础设施,减轻城市洪水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 景观特征 MIKE 21模型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山地丘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干扰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及空间优化策略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京生 郜梦妍 +2 位作者 张煜森 漆良华 雷雅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0-150,共11页
[目的]探究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强度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为提升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和空间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空间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人类影响指数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河南黄河湿地... [目的]探究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强度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为提升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和空间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空间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人类影响指数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黄河保护区)内出现的主要用地冲突问题,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上的相关性。[结果]①研究区主要用地冲突类型为农村建设用地、农田和鱼塘,共占总面积的28.85%。②人类影响指数中等以上面积占总面积的37.97%,人类影响指数呈现“东西两侧高,中间区域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③生境质量指数均值0.65,中级生境质量以下面积比例达52.46%,总体呈中级以下水平。④人类影响指数与生境质量之间呈现空间负相关(Moran’s I为-0.519)。[结论]今后整合优化过程中黄河保护区需清退农田与鱼塘,将东部平原区河道湿地作为保护重点,优化保护范围,结合人类活动特点制定管控和优化策略,提升生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生境质量 人类影响指数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古代都城人居环境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态智慧
3
作者 姚晓军 袁自清 +2 位作者 田欣 蒋鹤 田国行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76,共7页
洛阳古代都城人居环境建设凝聚着丰富的营建智慧,对当代都城人居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和借鉴价值。通过对历史城市文献图像的挖掘、考古资料的分析、文化遗产现状及空间形态的综合调查,发掘并建构涵盖洛阳古代五大都城人居智慧的基础... 洛阳古代都城人居环境建设凝聚着丰富的营建智慧,对当代都城人居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和借鉴价值。通过对历史城市文献图像的挖掘、考古资料的分析、文化遗产现状及空间形态的综合调查,发掘并建构涵盖洛阳古代五大都城人居智慧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从人居空间(有家有园,称为家园)、人居秩序(轴线引导,长幼有序)、人居风景(地尽其用,遵从自然)、人居哲学(象天法地、天人合一)4个视角,结合古都自然山水、中轴线、景观视线、人文秩序、风景体系、哲学思想等方面对都城原创的人居智慧进行了系统提炼;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人的需求理论,系统揭示古代都城人居智慧在适应自然山水环境、增强人居空间韧性、提升支撑体系能力、适应人文特征中的理念、方法及技术手段,为探索人居空间适应自然山水格局的规划实践提供历史智慧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洛阳古代都城 人居环境 山水格局 适应 人居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和植物景观营造模式与策略——以郑州市滨黄河区域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徐恩凯 周梓滢 +1 位作者 胡永歌 田国行 《风景园林》 2022年第5期75-81,共7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其生态修复与植物景观营造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带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以郑州市滨黄河区域为例,基于实地调研,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其生态修复与植物景观营造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带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以郑州市滨黄河区域为例,基于实地调研,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高程、坡度、坡向、用地类型和可视域等特征及其生态敏感性区域分布,结合生态学、风景园林学、林学等学科理论,从生态功能分区、植物空间配置模式、典型生境植物景观营造3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和黄土沟谷四大类生境的规划策略与植物配置方案,为中国滨黄河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水土流失 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 生态敏感性 植物配置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及空间分布模拟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淑梅 赵晓玉 +3 位作者 王莹 张煜 石超奇 田国行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1期129-137,共9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对维持地区生态平衡、建立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州市域空间尺度为研究区域,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利用GIS格网尺度法、Moran’s I、Getis-Ord Gi*热点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郑州市...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对维持地区生态平衡、建立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州市域空间尺度为研究区域,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利用GIS格网尺度法、Moran’s I、Getis-Ord Gi*热点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郑州市生态服务价值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郑州市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04.07×10^(8)元。(2)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相比:森林>农田>河流(湖泊)>城市绿地>草地>建设用地;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贡献顺序为:水文调节>保持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废物处理>气候调节>气体调节>原材料生产>食物生产>提供美学景观;各行政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相比较,得到登封市、巩义市、新密市高于其他各区。(3)郑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集聚现象,热点区域集中在郑州西南部中山、低山区,沿黄河区域及南部自然植被资源丰富的区域,冷点区域集中在平原区的东北部建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服务价值 空间自相关分析 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流市鸭埌村生态治水智慧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俊丽 胡现轲 +2 位作者 鲍国志 孙艳芳 姚晓军 《园林》 2023年第8期48-55,共8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频发,生态水治理在近几年逐渐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而如今的传统村落大多已形成了较完备的生态水治理体系,因此对于传统村落水治理体系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的探究尤为重要。以广西北流市的降雨量变化为研...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频发,生态水治理在近几年逐渐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而如今的传统村落大多已形成了较完备的生态水治理体系,因此对于传统村落水治理体系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的探究尤为重要。以广西北流市的降雨量变化为研究背景,生态智慧为理论基础,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究广西北流市鸭埌村的生态治水智慧:(1)因地制宜的村落选址智慧;(2)逐水而居的村落营建智慧;(3)护水而安的排蓄体系智慧。同时总结出鸭埌村生态治水原则:(1)因山就势,导蓄兼顾;(2)户户朝塘,化线为面;(3)化污为净,物尽其用,为今后传统村落应对洪涝灾害防范、生态环境修复和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建设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生态治水 生态智慧 广西北流市 鸭埌村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及其空间分析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心语 郭诗韵 +5 位作者 王亚萍 刘宪钊 贺丹 徐恩凯 曹洋 雷雅凯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4期661-673,684,共14页
【目的】评估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空间相关性。【方法】基于雄安新区201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相关生态观测数据,采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对雄... 【目的】评估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空间相关性。【方法】基于雄安新区201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相关生态观测数据,采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对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其空间分布、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1)2018年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91361.55万元。其中固碳释氧价值最高,为41838.72万元,积累营养物质价值最低,为2473.50万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位面积总价值为27.11万元·hm^(-2)。其中涵养水源功能单位面积价值高,为11.63万元·hm^(-2),积累营养物质功能单位面积价值最低,为0.64万元·hm^(-2)。(2)各森林类型中,杨树组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单位面积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最高,分别为67883.37万元、4.97万元·hm^(-2);灌木林组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为171.86万元;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是园林树组,为3.92万元·hm^(-2)。(3)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和净化大气环境5项服务功能均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人口密度、工业企业个数与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呈现空间负相关性;造林面积与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呈现空间正相关性。【结论】减少北沙口镇、大营镇、朱各庄镇、昝岗镇和雄州镇的工业企业个数,降低人口密度或增加大营镇、朱各庄镇、雄州镇、苟各庄镇的造林面积,可实现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精准高效提升;加强对杨树组、其他阔叶林组和经济林组的保护力度,重视灌木林组、松柏组和园林树组的培育管理工作,注重研究区的植被更新与林相改造工作,是充分发挥和提高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实现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空间格局 空间自相关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FLUS的漯河市域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白天 王鑫宇 +4 位作者 吴雅文 杨峻明 郑琳琳 何瑞珍 田国行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0-719,共10页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生态空间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探究漯河市域生态敏感性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律,为研究区域国土空间生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3个层级、11项因素为对象,结合居民聚集因素,运用GIS静...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生态空间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探究漯河市域生态敏感性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律,为研究区域国土空间生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3个层级、11项因素为对象,结合居民聚集因素,运用GIS静态空间分析和FLUS模型动态仿真对漯河市域生态敏感性区域变化进行分析及预测。【结果】(1)2015和2020年,不敏感、低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区在研究区的占比分别为41.47%、27.06%、14.94%、8.90%、7.63%和43.61%、25.76%、14.55%、8.47%、7.61%,5年间城市倾向于向低度敏感性方向发展;(2)低度敏感区分布集中,具有较强的扩张特性,高度敏感区分布分散,有较高的保护难度;(3)生态敏感影响要素表现为环境因子>地形地貌因子>建设因子;(4)模拟结果显示:积极保护极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将有效抑制低度敏感和不敏感区蔓延。【结论】通过分析研究区生态敏感性演变特征、分布规律和模型预测,能够为城乡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提出科学的生态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GIS FLUS 规划策略 漯河市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坪水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回应 被引量:3
9
作者 翟心语 历从实 +3 位作者 胡永歌 田国行 雷雅凯 徐恩凯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1期81-95,共15页
【目的】探寻前坪水库库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物种分布对环境的回应。【方法】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在前坪水库库区设置了15个样地,在植物群落和环境因子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RDA)和典范对应分析法(canoni... 【目的】探寻前坪水库库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物种分布对环境的回应。【方法】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在前坪水库库区设置了15个样地,在植物群落和环境因子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RDA)和典范对应分析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等,对前坪水库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样方内物种重要值和各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经调查,样方中共有植物49科、102属、112种。主要优势种为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w)、杨树(Populus L.)和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Franch.)Rehd.)等。多元回归树(MRT)分析将前坪水库植物群落分为5个群落类型:Ⅰ榆树-酸枣-艾群落,Ⅱ杨树-荆条-艾群落,Ⅲ榆树-酸枣-狗尾草群落,Ⅳ刚竹-胡枝子-狗尾草群落和Ⅴ杨树-木槿-狗尾草群落。冗余分析(RDA)表明,海拔和距河流水平距离对前坪水库库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大,解释度分别为9.0%和3.9%,贡献度为37.3%和16.2%;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群落物种组成与纬度、海拔、经度、距河流水平距离及样方内乔木平均胸径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关系最为密切的为纬度和海拔,解释度和贡献度分别为4.7%、4.0%和20.3%、17.0%。【结论】前坪水库库区灌木层植物组成极为单一,草本层植物组成相对丰富。样方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相关性显著。海拔和距河流水平距离对库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大,群落物种分布与纬度和海拔的关系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坪水库 物种多样性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坪水库建设前后库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方园 历从实 +4 位作者 胡永歌 田国行 雷雅凯 魏殿伟 徐恩凯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1-107,147,共8页
人类活动造成的用地类型变更影响区域生境质量。采用InVEST模型对河南省前坪水库建设前后库区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并结合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25年、2035年生境质量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耕地、林地、草地为前坪水库库区主要... 人类活动造成的用地类型变更影响区域生境质量。采用InVEST模型对河南省前坪水库建设前后库区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并结合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25年、2035年生境质量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耕地、林地、草地为前坪水库库区主要用地类型,占比为90%左右;2000—2020年耕地面积萎缩,水域20 a内涨幅高达116.94%;研究区生境质量平均值由2000年的0.550595增大为2015年的0.557727,但在2020年下降为0.556880,表明前坪水库建设前库区生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建设后生境质量下降;2020—203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演变趋势与2000—2020年的基本一致,耕地削减速率减小,建设用地扩张速率明显减缓,生境质量整体仍呈略微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CA-Markov模型 前坪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辉县市乡村第三产业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雪萌 田国行 +2 位作者 阴予兴 史英霞 雷雅凯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58-268,共11页
【目的】探究县域乡村第三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空间关系。【方法】采用核密度分析、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多尺度视角下对辉县市第三产业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 【目的】探究县域乡村第三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空间关系。【方法】采用核密度分析、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多尺度视角下对辉县市第三产业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辉县市第三产业高密度区乡村主要位于主城区城关街道及周边乡镇,核密度低值区位于研究区的西南及北部。2)第三产业整体与人口密度表现出空间正相关关系,与坡度、地形起伏度、道路距离、河流距离表现出空间负相关关系。3)第三产业与地形因素的空间识别表现为东南低-低聚集与西北低-高聚集;与道路距离、河流距离主要表现为低-高聚集与低-低聚集;与人口密度表现为低-低聚集与高-高聚集,其中流通部门类聚集面积和扩散规模表现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生活生产类与地形因素的高-高聚集区出现较为明显的聚集现象。4)在0.5 km×0.5 km尺度上,现有产业的分布受人口密度和河流距离的影响,而在1.0 km×1.0 km、1.5 km×1.5 km尺度上人口密度和道路距离对产业分布的驱动力最强。【结论】保持辉县市南部平原地区第三产业平稳发展,加强北部以薄壁镇、上八里镇、黄水乡、沙窑乡等区域的第三产业发展,利用辉县市独特的自然优势,采取产业转型整合的发展策略,促进生态环境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加强交通路网的建设,加强产业协作、旅游协同、交通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第三产业 产业空间分布 核密度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古代都城选址响应自然山水格局的生态智慧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晓军 魏凯璐 +2 位作者 张淑梅 王永强 田国行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2-68,共7页
洛阳古代都城的选址体现出中国传统营城中自然和人文协调共生的生态智慧,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不断适应人类的发展、迁徙,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智慧的结晶。通过历史文献和图像解译即舆图、历史地图、考古报告和遥感影像的信... 洛阳古代都城的选址体现出中国传统营城中自然和人文协调共生的生态智慧,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不断适应人类的发展、迁徙,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智慧的结晶。通过历史文献和图像解译即舆图、历史地图、考古报告和遥感影像的信息叠合,结合相关学科研究洛阳古代都城选址响应自然环境的内在规律。结果显示:洛阳古代都城选址不仅需要考虑都城因水而兴,社会文明因水而就的原则,更需要考虑洛水泛滥的威胁;伊洛河交汇位置、洛河泥沙含量、土地肥力及气候的变化对都城选址的影响均体现了古人善于利用自然地势防御、调适气候及交通组织等的生态智慧。对洛阳古代都城选址如何响应自然环境的生态智慧进行更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不仅可以为今天古都的合理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更可以为未来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洛阳 古代都城选址 响应 生态智慧 自然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洛阳宫城大内后苑遗址复原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晓军 暴诗雨 +2 位作者 袁琨 李卓 田国行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北宋西京大内后苑是当时重要的皇家园林之一,虽不再拥有隋唐洛阳和北宋东京皇家御园的盛世局面,而超然物外的神仙意境仍未使其失去帝都陪京之尊位和皇家气势。根据宫城内考古和历史图文考证出大内后苑的整体范围,整理了描写大内后苑内... 北宋西京大内后苑是当时重要的皇家园林之一,虽不再拥有隋唐洛阳和北宋东京皇家御园的盛世局面,而超然物外的神仙意境仍未使其失去帝都陪京之尊位和皇家气势。根据宫城内考古和历史图文考证出大内后苑的整体范围,整理了描写大内后苑内景物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宋画、《营造法式》、相关建筑遗存和考古发掘报告首次对大内后苑的整体布局和单体建筑进行推理和复原想象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从选址、理水、建筑、花木等方面对其造园意匠展开分析,将其造园意匠归纳为“九曲通苑定乾坤”,主要体现在园林理水、空间和活动3个方面:园中理水采用了方中有曲的处理方法,阴阳相嵌,互相融合;园林空间北部呈现出规则形态,南部仍以自然式为主,体现道家、儒家和佛家意境;园林活动展现宗教性和文化性,整体上呈现较为鲜明的中原地区的造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北宋 洛阳城 大内后苑 遗址复原 造园意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公共健康视角的城市公园颗粒物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祖星 靳焕 +1 位作者 张京生 雷雅凯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8-103,共6页
城市公园是主要的室外公共空间,其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时空分布与居民健康密切相关.在秋季晴朗微风天气,在郑州人民公园5类园林空间(露天广场、草坪、半室内空间、林下空间、滨水空间),监测不同空间中颗粒物(PM_(1)、PM_(2.5)、PM_(10))浓... 城市公园是主要的室外公共空间,其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时空分布与居民健康密切相关.在秋季晴朗微风天气,在郑州人民公园5类园林空间(露天广场、草坪、半室内空间、林下空间、滨水空间),监测不同空间中颗粒物(PM_(1)、PM_(2.5)、PM_(10))浓度和环境因子(风速、温度、湿度、天空可视因子、叶面积指数),探究城市公园中不同空间颗粒物浓度时空分布差异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坪在8:00—14:00与其他空间PM_(1)、PM_(2.5)浓度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空间颗粒物浓度日均变化趋势相同,部分时段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峰谷均在14:00-16:00,因而在颗粒物浓度较低的14:00-16:00更合适户外活动;相同空间3种颗粒物浓度均与空气温度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空间内下垫面类型、人群的活动方式、周边植物群落结构等对颗粒物浓度均有影响.研究结果为公共健康视角下公园规划设计及居民对公园的使用提供依据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大气颗粒物 气溶胶 城市公园 小气候 公共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