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部位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被引量:35
1
作者 王骞 郑广英 +1 位作者 周尚昆 陈鹏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3期213-214,21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不同方式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5例81眼。随机分为3组:A组实施颞侧透明角膜斜行切口22例(28眼),B组实施1100钟位透明角膜斜形切...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不同方式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5例81眼。随机分为3组:A组实施颞侧透明角膜斜行切口22例(28眼),B组实施1100钟位透明角膜斜形切口22例26眼,C组实施1100钟位透明角膜隧道切口21例27眼。3组切口均长3.2mm,由同一医师实行常规的超声乳化手术。在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分别进行视力、裂隙灯、检影验光检查,对获得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术后1d、1周A组与B、C组间视力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3个月A、B、C3组视力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A组的散光均小于B、C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B、C2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角膜颞侧切口操作方便,术后对角膜散光影响最小,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好,是较理想的手术切口方位。角膜隧道切口和斜行切口对角膜屈光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别,但斜行切口操作更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角膜切口 超声乳化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角膜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异常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孔令春 邹红 +1 位作者 樊淑红 缪晚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25-1128,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白蛋白异常对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诊治的合并乙肝的肝硬化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白蛋白异常对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诊治的合并乙肝的肝硬化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及由黄斑中心凹向鼻侧和颞侧各3600μm的CT值,每个测量子午线间隔600μm,每眼共测得13个数值,分别计为N6、N5、N4、N3、N2、N1、SFCT、T1、T2、T3、T4、T5、T6。根据血清白蛋白的情况分为低白蛋白组和正常白蛋白组,根据血清蛋白电泳的情况分为低白蛋白构成组和正常白蛋白构成组,比较各组间CT的差异。结果低白蛋白组与正常白蛋白组、低白蛋白构成组与正常白蛋白构成组间患者性别、年龄、屈光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白蛋白组SFCT和T1的CT分别为(354.45±96.51)μm、(356.25±99.61)μm,均高于正常白蛋白组[(337.96±67.83)μm、(342.35±72.2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白蛋白构成组SFCT和N2、N1、T2的CT分别为(354.45±96.51)μm、(326.20±107.38)μm、(341.60±100.97)μm、(354.70±104.05)μm,均高于正常白蛋白构成组[(337.96±67.83)μm、(309.32±76.54)μm、(326.39±73.51)μm、(341.42±71.3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白蛋白异常与CT改变具有相关性,血清白蛋白含量和构成比的降低均可导致黄斑区CT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白蛋白 血清 脉络膜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性内斜视3例
3
作者 王素萍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10期796-796,共1页
关键词 内斜视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