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嵩山东麓邓家剖面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杨瑞霞 李志飞 +2 位作者 张莉 鲁鹏 高红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4,共6页
通过对河南嵩山东麓双洎河二级河流阶地XD剖面元素Mg、Fe、K、Mn、Ba、Sr及CaCO3、SiO2的百分含量分析,结合OSL定年及元素分布特征与环境意义,认为该区域土壤发育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分析还发现本区末次冰消期以来存在两次变湿(16、9ka... 通过对河南嵩山东麓双洎河二级河流阶地XD剖面元素Mg、Fe、K、Mn、Ba、Sr及CaCO3、SiO2的百分含量分析,结合OSL定年及元素分布特征与环境意义,认为该区域土壤发育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分析还发现本区末次冰消期以来存在两次变湿(16、9kaBP)与两次变干(12、2kaBP)时期;Ca/Mg与粒度联系较紧,可以作为古气候的代用指标;全新世大暖期前期的淋溶作用要强于后期;综合分析认为末次冰消期以来,该区气候经历了冷干-冷湿-冷干-暖湿-暖干这样一种区域气候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 环境变化 全新世 河南中部 邓家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裴李岗文化聚落空间集聚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杨瑞霞 鲁鹏 武慧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0-155,共6页
聚落空间分布是聚落考古和环境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空间模型分析区域聚落分布,可以揭示区域内聚落空间分布形式和聚落之间的空间关系,为重新认识和理解聚落文化提供参考。利用GIS技术的空间模型分析功能对河南裴李岗文化聚落的... 聚落空间分布是聚落考古和环境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空间模型分析区域聚落分布,可以揭示区域内聚落空间分布形式和聚落之间的空间关系,为重新认识和理解聚落文化提供参考。利用GIS技术的空间模型分析功能对河南裴李岗文化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河南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在空间上具有集聚型分布特征,并且具有双中心集聚结构,即具有两个空间分布中心聚落,分别为登封市唐庄乡的向阳遗址与舞阳县马村乡的阿岗寺遗址。最后从区域聚落规模对比角度对该两处遗址成为空间中心聚落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从模型分析和区域聚落规模对比分析结果,可以认为向阳遗址与阿岗寺遗址是河南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分布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聚落 空间集聚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三维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鲁鹏 刘伟 +2 位作者 杨瑞霞 周昆叔 陈盼盼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60,共4页
利用GIS技术实现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的三维可视化,制作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三维效果图。依据三维效果图与区域环境演化特征,将环嵩山地区划分为河水(古黄河)、淮水与济水(古济水)3个水系区,并统计分析了3个水系... 利用GIS技术实现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的三维可视化,制作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三维效果图。依据三维效果图与区域环境演化特征,将环嵩山地区划分为河水(古黄河)、淮水与济水(古济水)3个水系区,并统计分析了3个水系区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的遗址分布特征,以此探讨了该区域史前人类迁移的环境背景。希望能为区域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依据,并能为其他区域聚落考古三维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 史前聚落 三维可视化 环嵩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综述 被引量:15
4
作者 鲁鹏 杨瑞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5-169,共5页
数字环境考古是为了响应信息时代对环境考古的新要求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古环境与古文化研究。史前聚落具有文化与环境双重属性,成为包括数字环境考古在内的环境考古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 数字环境考古是为了响应信息时代对环境考古的新要求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古环境与古文化研究。史前聚落具有文化与环境双重属性,成为包括数字环境考古在内的环境考古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多年的研究工作,对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了具体的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在聚落考古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环境考古 史前聚落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多源时序数据的FEEMD分解比较研究
5
作者 王正 邱士可 +4 位作者 曾群 吕言利 王超 张起萍 李双权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1-836,共16页
中国南海东北部海区的叶绿素a浓度及相关环境因子受多尺度物理强迫影响,具有非线性非平稳态特征,对该区域的数据进行分解存在一定困难.该文利用一种自适应、非线性、非平稳态的FEEMD方法对研究区8 d尺度和月尺度长时序叶绿素a浓度及相... 中国南海东北部海区的叶绿素a浓度及相关环境因子受多尺度物理强迫影响,具有非线性非平稳态特征,对该区域的数据进行分解存在一定困难.该文利用一种自适应、非线性、非平稳态的FEEMD方法对研究区8 d尺度和月尺度长时序叶绿素a浓度及相关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分解,结果发现:1)FEEMD有效避免了EMD和EEMD的高频模态混叠问题;2)FEEMD的运行速度比EMD和EEMD快10倍以上;3)基于8天和月尺度数据分解出的21年数据总趋势一致;4)相较于月尺度数据,8天尺度数据能分解出更多具有实际物理意义的高频模态,计算这些高频模态的周期发现基于8天尺度数据能分解出短至约2个月、4个月(季节)、6个月的周期;5)8天尺度叶绿素a浓度数据能分解出长达5年左右周期,其他相关环境因子可分解出10~14年超长周期,而月尺度数据一般只能分解出年尺度周期.该文研究结果表明,FEEMD方法可在环境复杂、动态度高、因子多变的区域进行长时间序列数据分解,并能取得理想效果,能为复杂环境条件下多因子间驱动关系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EMD 数据分解 叶绿素A浓度 环境因子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