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冲击荷载下强度比对类复合岩样能量耗散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温森
吴斐
+1 位作者
李胜
盛桂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11-118,共8页
利用直径为50 mm的分离式霍布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对类复合岩样进行动态冲击试验。研究了不同应变率、入射波的不同入射顺序、不同强度比、不同入射角度对岩体能量耗散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类复合岩样的入射能、吸收能、能量利用率均随应...
利用直径为50 mm的分离式霍布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对类复合岩样进行动态冲击试验。研究了不同应变率、入射波的不同入射顺序、不同强度比、不同入射角度对岩体能量耗散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类复合岩样的入射能、吸收能、能量利用率均随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入射顺序对吸收能和能量利用率有不同影响,且随着强度比增大,不同入射顺序的影响逐渐减小;当应变率约为270 s-1时,不同强度比类复合岩样的能量利用率均随着入射角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入射角为30°时能量利用率最小,入射角90°时能量利用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霍布金森压杆(SHPB)
类复合岩样
不同入射角
强度比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斜坡上单桩的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式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建伟
李荣翔
+1 位作者
余杭
王浩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0-166,共7页
假定土体为理想弹塑性体,基于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式,利用最小势能原理,计算不同坡角时的桩前土体极限抗力,得到斜坡上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弹塑性解,并编制了相应的MATLAB计算程序。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基于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式计算得...
假定土体为理想弹塑性体,基于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式,利用最小势能原理,计算不同坡角时的桩前土体极限抗力,得到斜坡上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弹塑性解,并编制了相应的MATLAB计算程序。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基于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式计算得到的斜坡上单桩的水平承载力和桩身弯矩是合理的。结果表明:单桩的水平承载力随斜坡坡角的增加而降低,坡角为45°时桩顶的水平位移是坡角为15°时的1.45倍,斜坡坡角的大小对单桩的水平承载特性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础
斜坡
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式
水平承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维动静组合加载下复合岩样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
20
3
作者
杜超超
温森
孔庆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168-178,206,共12页
为研究高地应力与动力扰动下复合岩层的破坏机理,利用改进的分离式霍布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开展一维动静组合加载下复合岩样的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选取0、20%σ_(s)、40%σ_(s)、60%σ_(s)、80%σ_(s)(σ_(s)为岩样静态单轴抗压强度)5...
为研究高地应力与动力扰动下复合岩层的破坏机理,利用改进的分离式霍布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开展一维动静组合加载下复合岩样的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选取0、20%σ_(s)、40%σ_(s)、60%σ_(s)、80%σ_(s)(σ_(s)为岩样静态单轴抗压强度)5个水平的轴压,对复合岩样进行0.5 MPa和0.9 MPa冲击气压下的冲击试验,并借助高速摄像机对岩层倾角α=30°时岩样的动态破坏过程进行记录。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复合岩样在一维动静组合加载下表现出的动态力学特性变化规律与均质试样以及含裂隙试样有显著差异;轴压对复合岩样的动态变形模量和动态强度有明显的影响,轴压为20%σ_(s)时对应的动弹模和动强度均为极值点;复合岩样的单位体积吸收能随轴压的增大整体呈减小趋势,在α=60°时出现单位体积释放能现象;除α=0°之外,其余各倾角的能量吸收率随轴压的增大总体呈减小趋势;复合岩样随着轴压的增加破坏程度更大,复合岩样主要以拉-剪组合破坏为主,层理面及B材料(即强度较低的岩层)对试样的破坏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岩样
动静组合加载
分离式霍布金森压杆(SHPB)
岩层倾角
动态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MICP改良黄河泥沙颗粒级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
4
4
作者
岳建伟
黄轩嘉
+5 位作者
邢旋旋
赵丽敏
孔庆梅
杨雪
朱耀冬
张建伟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98,共10页
黄河中下游河床内大量沉积黄河泥沙,黄河泥沙存在细度模数小、颗粒级配不良、含泥量高等缺陷,限制了黄河泥沙应用。为改善黄河泥沙的质量和降低应用黄河泥沙带来的工程缺陷,基于泥沙特性和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robially induced car...
黄河中下游河床内大量沉积黄河泥沙,黄河泥沙存在细度模数小、颗粒级配不良、含泥量高等缺陷,限制了黄河泥沙应用。为改善黄河泥沙的质量和降低应用黄河泥沙带来的工程缺陷,基于泥沙特性和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robially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对黄河泥沙进行定量固化处理,通过筛分试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极差分析等方式,研究MICP技术改良黄河泥沙颗粒级配的效果。结果表明:经MICP技术处理后的沙样级配,在1至5 mm粒径区间的颗粒比重较第一次固化后的试样提高了45%,比初始沙样在同区间的颗粒比重提高70%,单位体积内的颗粒接触数变多,呈多颗粒簇拥形态;通过浸泡试验,试样中的粗颗粒及团聚体的分散程度仅为5%~10%;最优改良方案为1∶1的菌胶比、1.5 mol/L的胶结液浓度、2∶1的尿素和钙源比、钙源为CaCl_(2),其中胶结液浓度是改良颗粒级配的主要因素;矿化生成的CaCO_(3)结晶多呈方解石晶相,大量CaCO_(3)晶体叠合形成层理结构,沙粒间形成CaCO_(3)桥架并通过胶结作用吸附细小颗粒,进而增大泥沙的直径,达到改良黄河泥沙的目的。因此,MICP技术可以有效改良黄河泥沙粒度组分及结构,研究结果为改良黄河泥沙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MICP
颗粒级配
细度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粉土地区楔形群桩的水平承载特性分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原华
从文成
谢俊南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5-460,共6页
近年来异形桩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鲜有针对楔形群桩受水平力的研究。本文以开封周边的粉土为研究对象,进行楔形单桩的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在验证单桩模型的可行性后建立楔形群桩数值模型,并对楔形群桩水平承载特性进行数值...
近年来异形桩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鲜有针对楔形群桩受水平力的研究。本文以开封周边的粉土为研究对象,进行楔形单桩的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在验证单桩模型的可行性后建立楔形群桩数值模型,并对楔形群桩水平承载特性进行数值分析,以桩体弹性模量和楔形角为变量,研究不同荷载下桩身水平位移、桩身弯矩等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的水平位移整体变化趋势一致,排桩之间的弯矩差别较大;桩体弹性模量的变化对群桩水平位移的影响并不明显,群桩位移效应系数约为25%~30%;在小角度范围内,群桩水平承载力随楔形角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本文研究成果对楔形群桩水平承载特性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土
水平荷载
楔形桩
群桩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冲击荷载下强度比对类复合岩样能量耗散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温森
吴斐
李胜
盛桂琳
机构
河南
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河南省轨道交通智能建造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11-118,共8页
基金
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22102320415,212102310274)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20GGJS035)。
文摘
利用直径为50 mm的分离式霍布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对类复合岩样进行动态冲击试验。研究了不同应变率、入射波的不同入射顺序、不同强度比、不同入射角度对岩体能量耗散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类复合岩样的入射能、吸收能、能量利用率均随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入射顺序对吸收能和能量利用率有不同影响,且随着强度比增大,不同入射顺序的影响逐渐减小;当应变率约为270 s-1时,不同强度比类复合岩样的能量利用率均随着入射角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入射角为30°时能量利用率最小,入射角90°时能量利用率最大。
关键词
分离式霍布金森压杆(SHPB)
类复合岩样
不同入射角
强度比
能量耗散
Keywords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
quasi-composite rock sample
different incident angles
strength ratio
energy dissipation
分类号
TU45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斜坡上单桩的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式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建伟
李荣翔
余杭
王浩
机构
河南
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河南省轨道交通智能建造工程研究中心
永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出处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0-166,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8163,51608071)
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92102310226)
+1 种基金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19GGJS041)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4B560020)资助。
文摘
假定土体为理想弹塑性体,基于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式,利用最小势能原理,计算不同坡角时的桩前土体极限抗力,得到斜坡上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弹塑性解,并编制了相应的MATLAB计算程序。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基于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式计算得到的斜坡上单桩的水平承载力和桩身弯矩是合理的。结果表明:单桩的水平承载力随斜坡坡角的增加而降低,坡角为45°时桩顶的水平位移是坡角为15°时的1.45倍,斜坡坡角的大小对单桩的水平承载特性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
桩基础
斜坡
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式
水平承载特性
Keywords
pile foundation
slope
unified limit force profile
horizontal bearing capacity
分类号
TU472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维动静组合加载下复合岩样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
20
3
作者
杜超超
温森
孔庆梅
机构
河南
大学岩土与
轨道交通
工程
研究
所
河南省轨道交通智能建造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168-178,206,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08174)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192102310014)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20GGJS035)。
文摘
为研究高地应力与动力扰动下复合岩层的破坏机理,利用改进的分离式霍布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开展一维动静组合加载下复合岩样的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选取0、20%σ_(s)、40%σ_(s)、60%σ_(s)、80%σ_(s)(σ_(s)为岩样静态单轴抗压强度)5个水平的轴压,对复合岩样进行0.5 MPa和0.9 MPa冲击气压下的冲击试验,并借助高速摄像机对岩层倾角α=30°时岩样的动态破坏过程进行记录。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复合岩样在一维动静组合加载下表现出的动态力学特性变化规律与均质试样以及含裂隙试样有显著差异;轴压对复合岩样的动态变形模量和动态强度有明显的影响,轴压为20%σ_(s)时对应的动弹模和动强度均为极值点;复合岩样的单位体积吸收能随轴压的增大整体呈减小趋势,在α=60°时出现单位体积释放能现象;除α=0°之外,其余各倾角的能量吸收率随轴压的增大总体呈减小趋势;复合岩样随着轴压的增加破坏程度更大,复合岩样主要以拉-剪组合破坏为主,层理面及B材料(即强度较低的岩层)对试样的破坏有控制作用。
关键词
复合岩样
动静组合加载
分离式霍布金森压杆(SHPB)
岩层倾角
动态强度
Keywords
composite rock sample
dynamic-static combined loading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
strata inclination
dynamic strength
分类号
TU45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MICP改良黄河泥沙颗粒级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
4
4
作者
岳建伟
黄轩嘉
邢旋旋
赵丽敏
孔庆梅
杨雪
朱耀冬
张建伟
机构
河南省轨道交通智能建造工程研究中心
开封市不可移动文物修复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
出处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98,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78634)
河南大学学科培育项目(2019YLZDCG05)
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12300410012)。
文摘
黄河中下游河床内大量沉积黄河泥沙,黄河泥沙存在细度模数小、颗粒级配不良、含泥量高等缺陷,限制了黄河泥沙应用。为改善黄河泥沙的质量和降低应用黄河泥沙带来的工程缺陷,基于泥沙特性和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robially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对黄河泥沙进行定量固化处理,通过筛分试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极差分析等方式,研究MICP技术改良黄河泥沙颗粒级配的效果。结果表明:经MICP技术处理后的沙样级配,在1至5 mm粒径区间的颗粒比重较第一次固化后的试样提高了45%,比初始沙样在同区间的颗粒比重提高70%,单位体积内的颗粒接触数变多,呈多颗粒簇拥形态;通过浸泡试验,试样中的粗颗粒及团聚体的分散程度仅为5%~10%;最优改良方案为1∶1的菌胶比、1.5 mol/L的胶结液浓度、2∶1的尿素和钙源比、钙源为CaCl_(2),其中胶结液浓度是改良颗粒级配的主要因素;矿化生成的CaCO_(3)结晶多呈方解石晶相,大量CaCO_(3)晶体叠合形成层理结构,沙粒间形成CaCO_(3)桥架并通过胶结作用吸附细小颗粒,进而增大泥沙的直径,达到改良黄河泥沙的目的。因此,MICP技术可以有效改良黄河泥沙粒度组分及结构,研究结果为改良黄河泥沙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黄河泥沙
MICP
颗粒级配
细度模数
Keywords
the Yellow River silt
MICP
particle gradation
fineness module
分类号
TU521 [建筑科学—建筑技术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粉土地区楔形群桩的水平承载特性分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原华
从文成
谢俊南
机构
河南
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河南省轨道交通智能建造工程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
研究
院有限公司
出处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5-460,共6页
基金
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科技攻关)(202102310247)。
文摘
近年来异形桩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鲜有针对楔形群桩受水平力的研究。本文以开封周边的粉土为研究对象,进行楔形单桩的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在验证单桩模型的可行性后建立楔形群桩数值模型,并对楔形群桩水平承载特性进行数值分析,以桩体弹性模量和楔形角为变量,研究不同荷载下桩身水平位移、桩身弯矩等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的水平位移整体变化趋势一致,排桩之间的弯矩差别较大;桩体弹性模量的变化对群桩水平位移的影响并不明显,群桩位移效应系数约为25%~30%;在小角度范围内,群桩水平承载力随楔形角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本文研究成果对楔形群桩水平承载特性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粉土
水平荷载
楔形桩
群桩
模型试验
Keywords
silt
horizontal load
wedge-shaped pile
pile group
model test
分类号
TU473.1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冲击荷载下强度比对类复合岩样能量耗散影响的研究
温森
吴斐
李胜
盛桂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斜坡上单桩的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式研究
张建伟
李荣翔
余杭
王浩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一维动静组合加载下复合岩样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杜超超
温森
孔庆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基于MICP改良黄河泥沙颗粒级配的试验研究
岳建伟
黄轩嘉
邢旋旋
赵丽敏
孔庆梅
杨雪
朱耀冬
张建伟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粉土地区楔形群桩的水平承载特性分析
原华
从文成
谢俊南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