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分异及驱动力
1
作者 秦胜利 李影 +5 位作者 吕敏敏 马泉来 杨延伟 杨崇科 周浩 杨楠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7,共7页
以河南省县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及地理探测器,探究河南省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分异格局及空间相关性,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呈“块状”格局分布... 以河南省县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及地理探测器,探究河南省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分异格局及空间相关性,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呈“块状”格局分布,地级市市辖区明显低于周边县市,西南至东北呈降低趋势。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高-低集聚区为焦作市修武县;高-高集聚区集中在信阳市及驻马店市、洛阳市部分县区;低-低集聚区集中在豫东、豫北及郑州市周边部分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人均GDP及城镇化率等是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且与其他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具有更强的驱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监测预警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2
作者 赵曼宇 马泉来 +1 位作者 孙晓兵 周浩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5-396,共12页
[目的]揭示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子,为有效协同区域耕地生产能力挖掘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集(CLUD)、MOD17A3H NPP数据集等多源数据,采用变异系数、T... [目的]揭示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子,为有效协同区域耕地生产能力挖掘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集(CLUD)、MOD17A3H NPP数据集等多源数据,采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Hurst指数等方法,揭示2000—2023年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NPP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影响因子进行探测。[结果]①2000—2023年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NPP年均值为383.04 g/(m^(2)·a),以4.35 g/(m^(2)·a)的速度显著增加;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空间变异以较低波动和中度波动为主。②耕地NPP变化趋势以极显著增加为主,面积比例为43.61%,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西部;显著增加和不显著增加的耕地NPP面积分别为20.83%和22.76%。③耕地NPP的Hurst指数平均值为0.44,正向持续和负向持续面积比例分别为22.87%和77.13%;未来耕地NPP由增到减的区域面积最大,其面积比例为59.65%,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市。④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均蒸发量和高程是影响耕地NPP的主要因子;气候条件、地形状况、社会经济等不同因子之间以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的交互作用方式共同影响耕地NPP。[结论]2000—2023年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NPP总体呈现波动增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该区域耕地NPP;有效调控各因素以协同耕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共同发展,对河南省黄河流域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耕地NPP由增到减区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净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变化 驱动因子 黄河流域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安全视角下河南省淮河流域耕地资源时空演变 被引量:18
3
作者 邓军 马泉来 +4 位作者 卫华鹏 王小玉 杨崇科 周浩 张正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0-396,共7页
为掌握粮食安全背景下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基于多时间节点遥感数据和km网格评价单元,系统分析了河南省淮河流域1990—2018年3个时间段内耕地资源变化强度、类型及热点区域的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河南省淮河流域199... 为掌握粮食安全背景下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基于多时间节点遥感数据和km网格评价单元,系统分析了河南省淮河流域1990—2018年3个时间段内耕地资源变化强度、类型及热点区域的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河南省淮河流域1990—2018年耕地面积减少约831.01 km 2,减少幅度达5.75%,其中,1990—2000年有小幅度增加,2000—2010年减少837.68 km 2,2010—2018年减少57.52 km 2,粮食主产区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引发的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2)耕地资源变化主要受国家政策(如退耕还林)和市场价格(旱改水)影响,呈变化强度大、范围广的特征,2000—2010年部分地区变化强度35.00%~100.00%,变化类型以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的占用为主,其次为耕地内部水田、旱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退耕还林等,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3)不同时间段内耕地资源变化热点区差异较大,由1990—2000年的面积小且分散,到2000—2010年的集中片状分布,再到2010—2018年的整体向西北正阳县转移,地方性特征明显。研究将为坚守耕地粮食安全底线,制定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保持耕地稳定性等调控和管制措施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淮河流域 耕地资源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耕地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及功能分区 被引量:3
4
作者 马泉来 吕敏敏 +3 位作者 杨延伟 项鑫 谢雨薪 周浩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7,共7页
基于经典统计学、GIS空间分析、重心及空间自相关等模型方法,对河南省122个县级单元耕地粮食生产时空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并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分区。结果表明:2001—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总量和地均产量)增长幅度大,2020年粮食总产量和地... 基于经典统计学、GIS空间分析、重心及空间自相关等模型方法,对河南省122个县级单元耕地粮食生产时空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并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分区。结果表明:2001—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总量和地均产量)增长幅度大,2020年粮食总产量和地均产量平均值较2001年分别提高61.50%和31.71%,但增长幅度趋缓,粮食产量提升空间趋紧;粮食生产的高产区不断扩大,空间上形成豫东平原、豫北平原和南阳盆地三大核心区,耕地质量建设是豫东平原和南阳盆地未来粮食产能提升的关键。2001—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重心一直在鄢陵县,整体沿南偏东约17.3°方向移动了14073 m,2001—2010年向东南向移动,2010年后缓慢向西北向移动,移动距离逐阶段减小,粮食生产趋于平衡;粮食生产总量空间上具有强的正自相关性,高-高和低-低自相关类型并存,结合粮食产量,划定粮食生产的一级核心区、二级核心区、潜力提升区和一般生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时空演变 重心模型 功能分区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来河南省国土“三生”空间转型特征及其情景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颜俊君 佟涛 +2 位作者 马泉来 王小玉 周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382,394,共10页
[目的]探究河南省国土空间用地变化规律,为当地国土综合管理及规划调控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构建了“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并运用地学信息图谱论,揭示国土“三生”空间转型... [目的]探究河南省国土空间用地变化规律,为当地国土综合管理及规划调控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构建了“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并运用地学信息图谱论,揭示国土“三生”空间转型信息规律,继而采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模型(FLUS)模拟了其转型态势。[结果]河南省的国土以农业生产空间为主,生活空间持续扩张且表现出城镇生活空间扩张速度显著高于农村生活空间特点,绿地生态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面积持续下降,水域生态空间波动变化。河南省国土空间转型表现出时间阶段性差异特点。前一时段(1990—2005年)以农业生产空间转型至生活空间及生态空间转型至生产空间为主,后一时段(2005—2020年)转型过程更为强烈,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空间转型至城镇生活空间以及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交互转型为主。前一时段涨势图谱以农业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为主,至后一时段,城镇生活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面积分别增长了1.56倍和12.35倍。落势图谱上后一时段的农村生活空间萎缩面积远大于城镇生活空间萎缩量,城乡二元化发展态势显著。通过对比不同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尺度下模拟精度,确定最优模拟空间分辨率为300 m,最优模拟时间点为2035年。模拟结果显示:至2035年河南省国土空间变化明显放缓,并将主要围绕农村生活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转型进行。[结论]河南省的国土空间管理工作应重点关注耕地保护与恢复以及合理引导农村、城镇生活空间统筹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国土空间转型 地学信息图谱 情景模拟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河南省黄淮海平原国土空间“三生”功能时空演变 被引量:7
6
作者 冯晓娟 雷国平 +2 位作者 马泉来 杨崇科 张艳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7-364,共8页
[目的]对国土空间“三生”功能时空演变进行研究,为区域国土空间新格局的构建,实施监督国土空间规划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南省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基于1990,2005和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运用功能归并、地... [目的]对国土空间“三生”功能时空演变进行研究,为区域国土空间新格局的构建,实施监督国土空间规划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南省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基于1990,2005和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运用功能归并、地理网格采样和空间协调度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1990—2020年,生产、生活功能指数分别上升了1.30%和20.83%,且均呈西部低而中东部高的特点,生态功能指数下降了2.52%。生产功能指数以相对平衡状态为主,生活功能变化幅度较小,空间上呈零散分布特点,生态功能空间变化幅度强烈。缩小区多位于研究区西南部,扩张区集中于西部和东端。国土功能的协调度逐渐变差,中高、高协调类型区面积均偏小,低协调类型区扩张显著,并成为最主要的功能协调类型,中低和中协调类型区面积比例持续下降。[结论]应依据研究区国土空间的功能服务特性,合理统筹部署国土空间开发及利用,促进国土空间的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生”功能 协调度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被引量:8
7
作者 马泉来 卫华鹏 +4 位作者 王小玉 张正飞 詹玉莹 高凤杰 周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4-241,共8页
[目的]研究典型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旨在为区域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多时间节点遥感数据,综合"3S"技术等方法模型,对南太行地区1990—2016年土地利用及... [目的]研究典型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旨在为区域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多时间节点遥感数据,综合"3S"技术等方法模型,对南太行地区1990—2016年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较其他两时间段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旱地减少211.77 km^2,建设用地增加319.78 km^2,各地类动态变化度达到最大值。1990—2016年,南太行土地利用转移类型方面以旱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主,建设用地复垦为旱地在研究后期逐渐成为耕地补充的重要途径,大量的未利用地得到开发利用,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越来越少。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从1990年的2.12×10^10元减少到2016年的1.78×10^10元,减少了3.33×10~9元,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对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90.19%,-25.75%,-17.51%,-10.93%和44.46%,水温调节与废物处理等生态功能在研究期间受到较大破坏。[结论]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特征变化明显,进一步平衡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研究区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和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行地区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生态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沿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以6个典型县(市)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马泉来 杨崇科 +4 位作者 万小强 曹艳杰 谢雨薪 吕敏敏 周浩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4-160,共7页
基于多时间节点遥感数据和公里网格单元,采用变化强度指数、核密度估计和洛伦兹曲线等方法,研究1990—2020年河南省沿黄6个县(市)耕地资源变化强度、类型及空间分布均衡性的演变规律与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变化强度大,1990—200... 基于多时间节点遥感数据和公里网格单元,采用变化强度指数、核密度估计和洛伦兹曲线等方法,研究1990—2020年河南省沿黄6个县(市)耕地资源变化强度、类型及空间分布均衡性的演变规律与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变化强度大,1990—2000年增加15720.77 hm^(2),增幅2.58%,2000—2020年减少16185.47 hm^(2),减幅2.59%,水域滩涂、未利用地开发和还林还湿、建设用地占用是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2)耕地核密度位于80~100 hm^(2)/km^(2)的高密度范围内,空间差异化特征显著,低密度区由沿黄滩区向城镇演变,呈环状延伸,集聚特征明显,城镇化不断挤压农业生产空间。(3)各时期耕地变化不一,1990—2000年以耕地增加为主,强度大、范围广,沿黄滩区变化强度在35.01%~100.00%。2000年后,受退耕和建设用地占用影响大,耕地大幅减少,集中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周边,耕地非农化问题突出。(4)耕地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均衡性,2000年以前均衡性增加,2000年后呈连续下降趋势,城镇建设和生态工程占用是耕地保护与稳定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时空演变 空间均衡 粮食主产区 河南省沿黄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沿黄区“以水定地”耕地空间重构研究——基于作物种植视角
9
作者 周浩 覃湘 +1 位作者 马泉来 胡贤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604-7614,共11页
科学评估我国典型粮食主产区耕地的潜在水分条件状况,继而“以水定地”实现耕地空间重构布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河南沿黄的原阳县等6个产粮大县为研究区,从作物种植视角出发,基于耕地及作物... 科学评估我国典型粮食主产区耕地的潜在水分条件状况,继而“以水定地”实现耕地空间重构布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河南沿黄的原阳县等6个产粮大县为研究区,从作物种植视角出发,基于耕地及作物分布数据、MODIS数据和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通过构建区域遥感蒸散模型和水分平衡评价模型,精准揭示当地水分平衡状况及耕地利用下水分平衡效应,进而构建多智能体空间优化配置模型来实现耕地作物种植的空间重构。结果表明:(1)沿黄6县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持续下降,其中2020年冬小麦和夏玉米播种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74.75%和48.91%,种植模式以玉米小麦轮作为主,夏玉米单一型耕地分布零散且对应田块规模偏小;(2)地表蒸散量与有效降水量的时空错位引致当地水分平衡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全境缺水且水分亏缺量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规律,应依据作物水分平衡态势的空间差异进行差别化灌溉管理;(3)耕地空间重构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性效应,且县域尺度的优化结果优于单一整体尺度,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重构后的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亏缺情势均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田块的空间积聚性和连片性更加有利于作物日常灌溉管理。河南沿黄区需大力推行“以水定地”耕地空间重构战略,以缓解耕地用水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作物 水分平衡 以水定地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箕山地区新太古代末期地壳演化——来自叶寨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晓伟 杨延伟 张宇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5,共13页
嵩箕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广泛发育新太古代TTG片麻岩和花岗岩,是深入研究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重要窗口。为加深对箕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理解,本文选择新识别的登封杂岩叶寨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 嵩箕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广泛发育新太古代TTG片麻岩和花岗岩,是深入研究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重要窗口。为加深对箕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理解,本文选择新识别的登封杂岩叶寨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元素组成分析,以确定其形成时代、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叶寨花岗岩体锆石U-Pb谐和线上交点年龄为(2506±19)Ma,标志着其形成于新太古代末期。岩石表现出相对高硅(SiO_(2)=66.88%~74.14%)和富碱(Na_(2)O=3.15%~4.09%;K_(2)O=2.06%~5.36%)特征,表明其为过铝质的钙碱性至高钾钙碱性特征(A/CNK=1.03~1.27)。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显示轻稀土元素(LREE)显著富集,而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亏损,表现出不明显或弱正铕异常(δEu=0.76~1.26)。微量元素数据表明,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U、Th和K),同时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i和P)。微量元素图解分析进一步揭示,叶寨花岗岩体具有高Sr、低Yb和Y的特征,Sr/Y值为22.76~123.81,接近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微量元素间的关系及稀土元素特征,本文认为叶寨花岗岩体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可能是由下伏幔源岩浆引发的上覆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所致。这些发现为认识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构造演化及岩浆活动提供了基础性地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岩 前寒武纪 锆石U-PB定年 嵩箕地区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工矿区小流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亚杰 余力 +2 位作者 曹艳萍 马泉来 冯朝晖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目的]掌握南太行典型区小流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升土壤肥力培育与环境质量评估效率。[方法]基于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对蟒河小流域表层(0—20 cm)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现状... [目的]掌握南太行典型区小流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升土壤肥力培育与环境质量评估效率。[方法]基于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对蟒河小流域表层(0—20 cm)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现状特征、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蟒河小流域土壤CEC范围为8.23~30.28 cmol/kg,均值为16.20 cmol/kg,处于较高水平,土壤保肥能力强,空间变异程度为中等变异。(2)土壤CEC空间分布主要受地形地貌等结构性因子主导,距离小于3130 m时,其空间分布连续,具有空间自相关性。不同方向土壤CEC均存在较强变异,东—西(90°)和东北—西南(45°)方向上的空间变异特征更为显著。(3)基于经验贝叶斯克里金的空间插值精度更高,更能反映研究区土壤CEC空间分布特征。土壤CEC从西南到东北呈带状递减趋势,高值区分布在西南部低山丘陵区,低值区分布在东北部的山前平原地带及中部平原区,空间分布同区域地形地貌较为吻合。(4)坡度、坡向等结构因素对流域内土壤CEC空间分布差异具有最强解释力,工矿企业分布、土地利用、大气沉降等对土壤CEC空间分布也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土壤CEC是土壤环境质量改善、污染评价的关键指标,加强研究区土壤CEC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可以为区域土壤环境保护及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阳离子交换量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典型工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南山当家寺花岗岩体与晚三叠世脉岩及其对早中生代构造环境的约束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延伟 卢欣祥 +3 位作者 王丽伟 杨一 杨崇科 黄凡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6-811,共16页
当家寺花岗岩体是青海南山印支期花岗岩带中东部较大的一个岩体,形成于早三叠世(243.5±2.9 Ma、247.2±1.7 Ma)—中三叠世(240.1±2.1 Ma、241.0±2.6 Ma)。岩体内发育有众多的中-酸性脉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闪长玢岩、... 当家寺花岗岩体是青海南山印支期花岗岩带中东部较大的一个岩体,形成于早三叠世(243.5±2.9 Ma、247.2±1.7 Ma)—中三叠世(240.1±2.1 Ma、241.0±2.6 Ma)。岩体内发育有众多的中-酸性脉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等,本研究获得闪长玢岩脉LA-MC-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5.6±2.4 Ma),表明其形成于晚三叠世早期,稍晚于当家寺岩体侵位时限。脉岩作为一种浅成侵入体,其与当家寺花岗岩体分布的构造位置相似,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具有近似的特点,说明二者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类似,可能为同一源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性脉岩SiO_(2)含量低(54.68%~64.75%),酸性脉岩SiO_(2)含量高(66.00%~77.13%),二者都具高铝(Al_(2)O_(3)=12.24%~17.11%)、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铝质的特点(A/CNK=0.85~1.04),具有典型的岛弧花岗岩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脉岩富集LREE、Rb、Th、K,亏损HREE、Nb、Ta、P、Ti、Ba,(La/Yb)_(N)=5.05~17.61,表现出中等强度Eu的负异常。综合分析认为,脉岩形成于晚三叠世共和裂谷闭合碰撞造山后构造环境由挤压向板内稳定-伸展的变迁阶段,指示晚三叠世早期共和盆地周缘已进入后碰撞的陆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酸性脉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当家寺岩体 晚三叠世 青海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新蔡BIF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崇科 卢欣祥 +2 位作者 杨延伟 刘心宁 王丽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58-1268,共11页
新蔡铁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舞阳-霍邱铁矿成矿带中部,矿体赋存于新太古代太华岩群变质岩系中。铁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局部为透镜状。矿石构造主要为条带状,少量浸染状及块状。矿石主要由TFe_(2)O_(3)和SiO_(2)组成,其次为MgO和Ca... 新蔡铁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舞阳-霍邱铁矿成矿带中部,矿体赋存于新太古代太华岩群变质岩系中。铁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局部为透镜状。矿石构造主要为条带状,少量浸染状及块状。矿石主要由TFe_(2)O_(3)和SiO_(2)组成,其次为MgO和CaO,Al_(2)O_(3)及其他如Na_(2)O、K_(2)O、P_(2)O_(5)、TiO_(2)、MnO含量大多小于0.1%。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Sr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Ti明显亏损,此外Rb、U、La、Pb、Eu元素具正异常,Ti/V值平均24.13,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平均为12.8×10^(-6)。经PAAS标准化后,铁矿石均表现为重稀土元素相对轻稀土元素富集((La/Yb)_(PAAS)=0.43~0.79,平均值0.55),具有明显的La正异常(La/La^(*)_(PAAS)平均值1.15)、Eu正异常(Eu/Eu^(*)平均值2.88)和Y异常(Y/Y^(*)_(PAAS)平均值1.68),微弱的Ce负异常(Ce/Ce^(*)_(PAAS)平均值0.90)。较高的Y/Ho值(平均值44)说明含铁建造形成于相对缺氧的古海洋环境,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与海底火山活动相关的高温热液和海水的混合溶液。对矿体围岩斜长角闪岩原岩恢复及构造环境判别结果显示,斜长角闪岩原岩为弧后盆地玄武岩,代表其形成于弧后盆地的构造环境,这也基本代表了本区含铁建造沉积时的构造环境。综合分析认为,新蔡铁矿属于与弧后盆地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的Algoma型B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铁建造 磁铁矿 矿床成因 河南新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地质环境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以“南梁煤矿”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唐正清 杨崇科 +1 位作者 田鹏州 马泉来 《中国煤炭》 2023年第11期105-112,共8页
为保障煤矿地质环境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分析。结合煤矿地质环境现存问题,以陕西南梁矿业有限公司南梁煤矿为研究案例,构建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量化分级与区... 为保障煤矿地质环境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分析。结合煤矿地质环境现存问题,以陕西南梁矿业有限公司南梁煤矿为研究案例,构建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量化分级与区域评价单元实施网格划分。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采取分区措施,并针对不同分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地质环境 网格划分 综合评价 治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20年河南沿黄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时序过程分异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崇科 马泉来 +1 位作者 曹艳杰 周浩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94-1602,共9页
【目的】从时序过程视角定量揭示河南沿黄典型粮食主产区的土地利用动态演化规律,深化土地利用变化内在规律挖掘和多维表达研究,为土地科学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支持下,基于时空栅格建模手段构建累积动... 【目的】从时序过程视角定量揭示河南沿黄典型粮食主产区的土地利用动态演化规律,深化土地利用变化内在规律挖掘和多维表达研究,为土地科学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支持下,基于时空栅格建模手段构建累积动态度模型(CDDLU)以提取土地利用变化时序过程信息,继而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形态分析等研究手段,揭示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异特征,挖掘土地利用变化内在规律。【结果】40年来,河南沿黄6县土地利用变化的异质性特征显著,研究时段内的前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偏低,后期县域建成区周边变化加剧,土地利用变化趋于发生在东北偏东-西南偏西方向;CDDLU指数类型Ⅰ所对应的土地分布规律性特征弱,而类型Ⅲ的土地极化特征突出;土地利用变化集聚性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其中高-高型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临近区以及主要城镇中心,应重点关注其土地利用生态及发展问题,低-低型需持续保障农民粮食种植效益,不显著区的面积占比近1/2,需进一步加大对该类型区的耕地保护力度。【结论】构建的土地利用累积动态度模型(CDDLU)能较好揭示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性规律,可为加强对土地利用变化认知、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格局 动态度 时序过程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CO_(2)作用下不同含水性煤孔裂隙结构变化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小东 靳沙沙 +2 位作者 张瑜 张硕 韩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43-3153,共11页
深部煤层封存CO_(2)增产CH_(4)产出过程中,处于超临界状态的CO_(2)(SCCO_(2))与煤中矿物质发生反应,改变煤的孔隙性,进而影响煤层封存CO_(2)的效果和甲烷增产效果。为发现SCCO_(2)–H_(2)O–煤岩作用对煤中孔隙的影响特征,以焦煤为研究... 深部煤层封存CO_(2)增产CH_(4)产出过程中,处于超临界状态的CO_(2)(SCCO_(2))与煤中矿物质发生反应,改变煤的孔隙性,进而影响煤层封存CO_(2)的效果和甲烷增产效果。为发现SCCO_(2)–H_(2)O–煤岩作用对煤中孔隙的影响特征,以焦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含水条件下的超临界CO_(2)改造煤实验,基于矿物组成和孔隙性测定结果,对比煤中主要矿物质和不同尺度的孔裂隙变化的差异,探讨了不同含水状态下SCCO_(2)流体对孔裂隙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SCCO_(2)作用后,煤体表面粗糙、疏松,且由于矿物溶蚀使得一些裂隙得到贯通,微裂隙连通性增强。②SCCO_(2)流体对煤具有“扩孔”作用,表现为微、小孔含量下降,中、大孔占比升高,也即微、小孔隙向大孔隙的转化,且孔隙连通性改善;进一步发现,萃余煤吸附孔的分形维数稍微增加,粗糙度增大,而渗流孔的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复杂性和非均质性降低。③SCCO_(2)对煤中碳酸盐类矿物的溶解性最好,其次是黏土矿物,且随着含水率增加,萃余煤中的碳酸盐矿物占比先增加后减小。SCCO_(2)使干燥基态、饱和水态煤样中碳酸盐矿物显著溶解,有效改善了孔隙结构,且对饱和水态煤样作用效果更好。空气干燥基态煤样经SCCO_(2)作用后,新生成的白云石矿物聚集在孔喉中造成堵孔效应,缩小原有大孔隙尺寸,是引起不同含水性煤孔隙差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煤 孔裂隙结构 含水性 超临界状态的CO_(2) CO_(2)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溶剂预处理煤在ScCO_(2)作用下的谱学差异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小东 亢红东 +2 位作者 李冰辉 张硕 韩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57-2666,共10页
为了探究溶剂预处理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对煤化学结构的影响,以长治霍尔辛赫贫煤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四氢呋喃(THF)、盐酸(HCI)和氢氟酸(HF)对煤样进行预处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固体核磁共振(^(13)C-NMR)和X射线衍射(XRD... 为了探究溶剂预处理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对煤化学结构的影响,以长治霍尔辛赫贫煤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四氢呋喃(THF)、盐酸(HCI)和氢氟酸(HF)对煤样进行预处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固体核磁共振(^(13)C-NMR)和X射线衍射(XRD)测试,探讨了ScCO_(2)对预处理煤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FITR分峰拟合谱图实验曲线基本一致,而各官能团吸收峰位置及峰强度仍出现一定的偏差,酸(HCI、HF)预处理后部分波段脂肪族峰位消失。两类酸预处理顺序不同,对煤中含氧官能团、脂肪结构及芳烃结构作用效果也不相同。HF-HCI处理后芳烃C=C结构和含氧官能团峰强度均增强,而HCI-HF处理后芳烃C=C结构强度减弱,含氧官能团结构峰强度变化不明显。THF预处理后煤样芳烃C=C结构峰强度增强,含氧官能团结构峰强度降低。总体芳烃C=C结构峰强度远大于脂肪族结构和含氧官能团结构的峰强度。②^(13)C-NMR谱中主要官能团谱峰的化学位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移,芳香碳f_(a)^(B)化学位移向增大的方向偏移。大分子结构参数中,芳香碳含量远大于脂肪碳含量,说明煤大分子结构中芳香碳占主要组成部分。③XRD谱中002峰与101峰衍射强度明显增大,芳香微晶层网面间距d_(002)呈现升高趋势,说明THF、酸(HF、HCI)处理和ScCO_(2)对煤大分子结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作用,使煤的大分子网络结构变得疏松,进而使微晶结构参数d_(002)整体增大。研究认为,溶剂作用后煤的谱学特征变化不仅与溶剂性质有关,还与无机酸处理顺序有关,由此使得官能团组成和大分子结构不同程度改变,进而影响ScCO_(2)对预处理煤的萃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 溶剂预处理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固体核磁共振(^(13)C-NMR) 化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佟涛 颜俊君 +2 位作者 王亚星 周浩 夏卫生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8,共9页
明晰典型地势起伏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地形因素的关系,对国土空间布局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及DEM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图谱法、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和地形位分析法,揭示自2000年以来当地土地利... 明晰典型地势起伏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地形因素的关系,对国土空间布局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及DEM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图谱法、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和地形位分析法,揭示自2000年以来当地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探讨在不同土地利用变化下的地形梯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多围绕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进行,且表现出显著的类型异质性及阶段差异性特点。(2)以耕地和林地为主的稳定型图谱面积占比达到88.17%,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分别为7.44%和3.51%,耕地被建设占用更偏向于无序化发展。(3)中低及其以上地形梯度的耕地逐渐趋向于低地形梯度区发展,林地的地形分布指数呈“S”型上升态势,草地则表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正态分布规律。(4)各图谱的地形分布指数随地形位增加表现出不同的趋势性规律,土地利用变化呈明显地形梯度效应。研究认为当地国土管理工作应重点关注反复变化型图谱和持续变化型图谱,并注意科学缓解和引导耕地水土流失及坡耕地开发利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形 效应 地学图谱 秦岭东段洛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压缩技术的洞庭湖时序InSAR沉降监测
19
作者 艾荟 吴文豪 +4 位作者 殷牧 张腾旭 余力 葛子轩 曹锐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4-139,共6页
洞庭湖地区作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湿地生态重点区域,其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构造沉降和人为过度开发的双重威胁。鉴于洞庭湖区域整体沉降速率较小,本文采用长时间跨度的Sentinel-1A影像数据进行时序InSAR处理,以精确获取该区... 洞庭湖地区作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湿地生态重点区域,其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构造沉降和人为过度开发的双重威胁。鉴于洞庭湖区域整体沉降速率较小,本文采用长时间跨度的Sentinel-1A影像数据进行时序InSAR处理,以精确获取该区域的地表沉降速率。同时为克服失相干噪声的影响,对影像进行时间维压缩,生成信噪比较高的压缩影像干涉图集,从而实现高效时序处理。与经典时序InSAR技术进行精度对比,不但提高了处理效率,而且相干点的空间密度提高了100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存在两处明显沉降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压缩技术 降维压缩 相位估计 压缩影像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工矿区小流域土壤pH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
作者 马泉来 万小强 +4 位作者 杨延伟 项鑫 田鹏州 鞠铁男 冯朝晖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2-361,共10页
[目的]揭示南太行典型工矿区土壤pH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过程,为该典型工矿区复杂环境下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南太行典型工矿区蟒河小流域为研究区,采集121个土壤表层(0—20 cm)样品和部分辅助样品,综合... [目的]揭示南太行典型工矿区土壤pH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过程,为该典型工矿区复杂环境下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南太行典型工矿区蟒河小流域为研究区,采集121个土壤表层(0—20 cm)样品和部分辅助样品,综合应用3S技术、地统计学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对研究区土壤表层pH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研究区土壤pH值范围在6.40~8.53之间,均值为7.82,低于黄河流域河南段背景值(背景值为8.46),与其他时期相比,土壤pH均值下降,存在土壤酸化趋势。土壤pH值呈弱空间变异,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大,当间隔距离小于1905 m时,空间分布连续,具有较强空间自相关性。基于经验贝叶斯克里金的土壤pH值空间插值效果更优,土壤pH值空间上呈梯度分布,由中西部向东北和南部递增。低值区主要在中部和西部的河谷及山前平原地带;单个因子对pH值解释力不明显,坡向、土地利用等叠加其他因子后对流域内土壤pH值空间分布解释程度显著增强。[结论]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等多要素叠加作用是区域土壤pH值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区域土壤环境评估与污染修复重点关注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土壤 PH值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典型工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