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充分认识和利用甜高粱生物学优势积极发展高效农业 被引量:1
1
作者 冯荣成 雷晓隆 王春虎 《农业科技通讯》 2015年第3期225-226,242,共3页
为了发展高产高效节水农业,提高当地有限水资源的生产效率,我们从甜高粱自身生物学优势方面分析和论述了发展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业、能源燃料产业、色素及低碳循环经济等产业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和关键措施,期望引起大家对甜高粱生物学... 为了发展高产高效节水农业,提高当地有限水资源的生产效率,我们从甜高粱自身生物学优势方面分析和论述了发展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业、能源燃料产业、色素及低碳循环经济等产业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和关键措施,期望引起大家对甜高粱生物学方面优势现象的重视和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节水农业 高产 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补灌节水栽培技术试验
2
作者 王红灿 焦利霞 《农业工程技术》 2021年第26期19-19,21,共2页
在获嘉县照镜镇照镜村进行小麦补灌节水栽培技术试验,试验共设5个处理,对比分析不同补灌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灌溉产量第一,但水分利用效率偏低,不及补灌80%的处理。补灌80%在生产上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在获嘉县照镜镇照镜村进行小麦补灌节水栽培技术试验,试验共设5个处理,对比分析不同补灌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灌溉产量第一,但水分利用效率偏低,不及补灌80%的处理。补灌80%在生产上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并为今后测墒补灌节水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测墒 补灌 节水 栽培技术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氮磷钾分配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邵云 赵院利 +3 位作者 冯荣成 王小洁 张紧紧 胡永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7-122,共6页
为了探究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分配和利用的影响,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在深耕、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性状及氮磷钾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小麦... 为了探究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分配和利用的影响,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在深耕、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性状及氮磷钾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器官氮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茎鞘>颖壳+穗轴,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植株氮素积累;地上部器官磷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颖壳+穗轴>茎鞘,有机肥还田促进了磷素向地上部分配,秸秆还田影响不如有机肥明显;地上部器官钾含量表现为:茎鞘>叶片>颖壳+穗轴>籽粒,有机肥还田可显著促进植株对钾素的吸收。深耕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其中深耕+有机肥+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养分利用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深耕 有机肥 秸秆还田 产量 养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邵云 王敬婼 +4 位作者 冯荣成 张紧紧 崔景明 王温澎 李昊烊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69-73,共5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深耕(D)、深耕+秸秆(DS)、深耕+粪肥(DO)、浅耕(S)、浅耕+秸秆(SS)、浅耕+粪肥(SO)6个处理下小麦叶片光合指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下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均能提高小麦叶片...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深耕(D)、深耕+秸秆(DS)、深耕+粪肥(DO)、浅耕(S)、浅耕+秸秆(SS)、浅耕+粪肥(SO)6个处理下小麦叶片光合指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下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均能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深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还能够提高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2浓度,但各处理蒸腾速率的变化不规律;从小麦生长和产量来看,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均能提高小麦穗长、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其中深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能提高开花前小麦干物质量,浅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能提高开花后小麦干物质量,DO处理具有最高的小麦产量。综合来看,深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可提高小麦叶片光合效率、开花期前干物质积累量及小麦产量,深耕条件下粪肥还田量为2 300 kg/hm^2时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耕作 有机物料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张凯 刘战东 +5 位作者 强小嫚 米兆荣 冯荣成 马岩川 余轩 孙景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02-109,共8页
为探索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合理耕层构建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指标,于2015―2016年在河南新乡实施了深松(ST)、深松+秸秆还田(ST+RS)和常规旋耕(RT)3种耕作方式,在不同耕作方式中根据土壤湿润层有效含水量各设置3种灌水控制下限,... 为探索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合理耕层构建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指标,于2015―2016年在河南新乡实施了深松(ST)、深松+秸秆还田(ST+RS)和常规旋耕(RT)3种耕作方式,在不同耕作方式中根据土壤湿润层有效含水量各设置3种灌水控制下限,高灌水控制下限为60%(H)、中灌水控制下限为50%(M)和低灌水控制下限为40%(L),通过对土壤和作物生长指标及产量的测定,分析各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T和ST+RS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且以深松+秸秆还田处理效果最佳;与RT相比,ST和ST+RS处理0~40cm平均土壤容重降低5.0%和6.0%,土壤孔隙度增加6.9%和8.0%,田间持水量增加6.2%和12.8%,饱和含水量增加6.2%和5.7%。耕作方式与灌水处理互作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周年0~100cm土层的储水量。ST和ST+RS处理0~100cm土层储水量较RT分别增加11.0%和15.8%,高水分、中水分处理较低水分处理分别增加18.1%和11.1%。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显著,其中,ST和ST+RS处理周年产量较RT分别平均增加9.2%和15.5%,WUE平均提高11.2%和15.3%;灌水处理同样对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显著,产量随灌水控制下限的增加而增加,即高水分>中水分>低水分,而WUE则以中水分处理最高。因此在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深松秸秆还田辅以适宜灌水控制下限是较为理想的栽培措施,有利于土壤耕层合理构建,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作物 耕作 土壤容重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浆始期叶面喷肥对小麦成产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冯荣成 浮光成 +1 位作者 贾筱筠 王春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5434-5436,共3页
为了探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高产新技术——新型植物调节剂的使用效果,选用不同叶面肥及其助剂于小麦灌浆始期进行叶面喷洒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灌浆速度呈多元回归;各施肥处理的成穗数、穗粒数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 为了探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高产新技术——新型植物调节剂的使用效果,选用不同叶面肥及其助剂于小麦灌浆始期进行叶面喷洒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灌浆速度呈多元回归;各施肥处理的成穗数、穗粒数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产量与千粒重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以喷洒叶面肥阿尔比特+锌的处理千粒重和产量最高,对照(喷施磷酸二氢钾处理)次之,其他处理的千粒重和产量均低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 灌浆期 叶面肥 成产因素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强筋小麦新麦26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冯荣成 李晓航 盛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3期38-39,41,共3页
[目的]探讨强筋小麦的最优施肥方式。[方法]以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其群体动态、株高、穗部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新麦26的冬前群体、最高群体及成穗数均呈增多趋势,而千... [目的]探讨强筋小麦的最优施肥方式。[方法]以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其群体动态、株高、穗部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新麦26的冬前群体、最高群体及成穗数均呈增多趋势,而千粒重呈降低趋势。籽粒产量和穗粒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增施有机肥对增加新麦26的产量有利。结合秸秆还田,采用平衡施肥方式(N 247.5 kg/hm2、P2O5105 kg/hm2、K2O 247.5 kg/hm2)并增施有机肥(精制鸡粪1 500 kg/hm2),既能提高新麦26的产量,又有利于土壤培肥,是最优施肥方式。[结论]该研究可为强筋小麦品种的推广和优化施肥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新麦26 群体动态 穗部性状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海藻酸钠对镉胁迫下黄瓜幼苗镉吸收及生长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庆安 陈碧华 赵戴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5-150,共6页
土壤镉的严重污染,使得食品安全生产受到严重威胁。目前,海藻酸钠被稳定、无毒、广泛地应用于农业领域,应用海藻酸钠治理重金属水污染的效果显著,但用海藻酸钠治理土壤镉污染的研究鲜有报道。以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添加外源海藻酸钠条... 土壤镉的严重污染,使得食品安全生产受到严重威胁。目前,海藻酸钠被稳定、无毒、广泛地应用于农业领域,应用海藻酸钠治理重金属水污染的效果显著,但用海藻酸钠治理土壤镉污染的研究鲜有报道。以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添加外源海藻酸钠条件下黄瓜对镉胁迫的抵御响应。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水溶液、氯化钙水溶液添加量为100 mL/kg时,对黄瓜幼苗镉吸收的缓解效果最佳,黄瓜幼苗的株高、叶片数、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分别较CK增加了20.63%、8.99%、15.79%、15.31%、16.24%、13.02%、33.26%、20.34%,黄瓜幼苗根、茎、叶中的Cd;质量分数分别较CK减少了27.37%、26.78%、10.72%。研究结果说明,将海藻酸钠水溶液和氯化钙水溶液混合添加能够通过限制Cd;的运输而减轻镉胁迫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镉胁迫 黄瓜 镉吸收 氯化钙 生长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措施下玉米植株氮素变化特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冯荣成 雷晓隆 王春虎 《农业科技通讯》 2015年第2期66-69,共4页
针对华北地区小麦和玉米一年两熟轮作的特点,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措施下夏玉米植株组织器官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为科学制定耕作措施以夺高产及植株氮素营养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处... 针对华北地区小麦和玉米一年两熟轮作的特点,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措施下夏玉米植株组织器官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为科学制定耕作措施以夺高产及植株氮素营养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处理4(麦秸还田+沼渣液+旋耕)的植株氮含量高于其他5种处理,该处理的玉米平均产量最高,达到912.8 kg/亩,比处理3(麦秸还田+免耕+苗期深中耕)的平均产量864.1 kg/亩高48.7 kg/亩,比处理2(麦秸还田+免耕+苗期浅中耕)的平均产量840.6 kg/亩高72.8 kg/亩,比处理5(麦秆还田+免耕+苗期不中耕)的平均产量805.7 kg/亩高107.1 kg/亩,比处理6(麦秆还田+免耕+苗期不中耕)的平均产量804.0 kg/亩高108.0 kg/亩,比处理1(麦秸不还田+免耕+苗期不中耕)的平均产量737.5 kg/亩高175.3 kg/亩,而且不同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由此看出小麦秸秆还田+沼渣液+旋耕处理方式有利于夏玉米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耕作措施 含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镉中国南瓜砧木资源和杂种F_(1)镉积累特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凡茹 陈碧华 +3 位作者 郭卫丽 袁敬平 李庆飞 王庆安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4-50,共7页
为了选育耐镉中国南瓜砧木种质资源,以3个耐镉南瓜砧木自交系、自交系两两杂交种F1为试验材料,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在16 mg·L^(-1)Cd^(2+)处理下对6个杂种F1及其亲本幼苗的生长发育及其不同器官中Cd^(2+)... 为了选育耐镉中国南瓜砧木种质资源,以3个耐镉南瓜砧木自交系、自交系两两杂交种F1为试验材料,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在16 mg·L^(-1)Cd^(2+)处理下对6个杂种F1及其亲本幼苗的生长发育及其不同器官中Cd^(2+)积累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60-3×041-1的幼苗株高、干质量及根系活力均高于双亲,112-2×360-3、360-3×112-2、041-1×112-2、112-2×041-1、041-1×360-3的幼苗根系活力低于双亲或单亲;360-3×041-1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双亲,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双亲,其他杂种F1膜脂过氧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镉胁迫下,不同器官对Cd^(2+)的吸收能力表现为根>茎>叶,041-1×112-2、360-3×041-1幼苗的转移系数都在0.10以下,其中360-3×041-1的转移系数比父本显著降低77.78%。综上所述,360-3×041-1在幼苗生长及镉耐受性方面表现出超亲优势,可以作为耐镉砧木种质资源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瓜 砧木 杂种F_(1) 镉胁迫 镉吸收 转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26播期、播量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东升 张大明 +2 位作者 冯荣成 谢延臣 冯丽芳 《农业科技通讯》 2012年第8期50-54,共5页
研究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26的高产栽培技术,使良种良法相配套。以当地群众习惯播期10月5日为基数,结合麦玉两熟的生产实际,差值5d,再设5个播期处理;以当地群众习惯播量10蛞为基数,差值25%前后再各设2个播量处理,共设试验小区30... 研究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26的高产栽培技术,使良种良法相配套。以当地群众习惯播期10月5日为基数,结合麦玉两熟的生产实际,差值5d,再设5个播期处理;以当地群众习惯播量10蛞为基数,差值25%前后再各设2个播量处理,共设试验小区30个,进行组合优选。结果表明:在豫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26最佳播期范围为10月5-15日,最佳播量范围为7.5~12.5kg/亩。播期10月10日、播量10kg/亩组合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新麦26 播期 播量 组合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乡市2015-2016年度耐抗干热风小麦品种筛选试验
12
作者 李好中 冯荣成 +1 位作者 王红灿 郭爱芳 《农业科技通讯》 2017年第5期140-144,共5页
为优化新乡市小麦品种种植结构,筛选抗灾、高产、稳产等综合性状优良品种,我们于2015-2016年度开展了耐抗干热风小麦品种筛选试验。根据对各个品种灌浆速率、千粒重、产量等数据测定结果,新科麦168前期、中期灌浆速率快,后期持续灌浆能... 为优化新乡市小麦品种种植结构,筛选抗灾、高产、稳产等综合性状优良品种,我们于2015-2016年度开展了耐抗干热风小麦品种筛选试验。根据对各个品种灌浆速率、千粒重、产量等数据测定结果,新科麦168前期、中期灌浆速率快,后期持续灌浆能力强,耐抗干热风能力好,成熟落黄好;实收亩产512.8 kg,较对照矮抗58增产8.8%,在生产上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风 小麦 品种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应用新型肥料对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分析
13
作者 郭永祥 《农业与技术》 2018年第8期42-42,共1页
在水稻实际生产过程中,新型肥料的使用对其产量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应当明确新型肥料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情况,以便于根据新型肥料使用规律与要求,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提升水稻的产量与质量,达到预期的种植目的。
关键词 水稻 新型肥料 产量的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在夏玉米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14
作者 王庆安 《农技服务》 2017年第15期53-54,共2页
在当地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施用有机无机复合肥,明显改善了穗长、穗粗、秃尖、叶面积等玉米生育性状,提高了穗粒数、千粒重等成产指标。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合肥 夏玉米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