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光山县杨帆一带膨润土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潜力
1
作者 包峻帆 景斐媛 +6 位作者 杨泽强 袁德志 许栋 杨明权 张洋 刘哲 张媛媛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6-1447,共12页
【研究目的】揭示豫南地区新发现的光山县杨帆中型膨润土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机制及成矿潜力,为区域找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钻探工程、吸蓝量基本分析、化学多元素分析、阳离子交换量、数理统计等手段,系统研究矿床地质特征... 【研究目的】揭示豫南地区新发现的光山县杨帆中型膨润土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机制及成矿潜力,为区域找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钻探工程、吸蓝量基本分析、化学多元素分析、阳离子交换量、数理统计等手段,系统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及成因机制。【研究结果】河南省光山县杨帆一带的膨润土矿体多赋存于下白垩统陈棚组及陈棚组与其他地层不整合接触带中,地形相对低缓区域为找矿的有利部位。主矿体埋藏较浅、蒙脱石品位高,与其他膨润土矿床相比,富Fe_(2)O_(3)、CaO、K_(2)O、Na_(2)O,少SiO_(2),且随着矿体标高的降低,矿体厚度、蒙脱石品位有增大趋势。【结论】杨帆膨润土矿床是陈棚组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在碱性水介质环境中脱玻水解形成的火山沉积岩型矿床,受古地形控制,已探明膨润土矿床资源量约1493×104t,矿区外围发现大面积与杨帆膨润土特征一致的矿体,具良好的找矿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成矿潜力 膨润土矿床 陈棚组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围山城金银矿集区三维地质建模与成矿预测 被引量:4
2
作者 谷浩 杨泽强 +7 位作者 高猛 唐相伟 王东晓 刘奎松 杨树人 郭跃闪 王云 王功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5-259,共15页
三维建模与成矿预测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十分流行且较成熟的技术方法。通过研究银洞坡金矿和破山银矿成矿地质特征,对围山城矿集区开展三维可视化模型构建及深部成矿预测。利用82条地质剖面建立了地质体(地层、岩体、矿体)、构造模型,利用1... 三维建模与成矿预测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十分流行且较成熟的技术方法。通过研究银洞坡金矿和破山银矿成矿地质特征,对围山城矿集区开展三维可视化模型构建及深部成矿预测。利用82条地质剖面建立了地质体(地层、岩体、矿体)、构造模型,利用1∶5万重磁数据和63条电测深数据建立了密度、磁化率、电阻率等地球物理模型,利用52条岩石剖面、614个钻孔、117个探槽、56个浅井及94个平硐数据建立了地球化学模型,实现了地、物、化数据的综合集成。以“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建立了研究区岩浆热液型Au、Ag矿床三维定量预测模型,确定了Au、Ag矿床成矿有利信息变量;采用证据权法提取了预测变量的权重值和相关程度,选择合适的变量进行成矿预测,利用C-V分形确定阈值,圈定了6个找矿靶区,选择新庄预测靶区(A 1)进行钻孔验证,发现金矿体6条,充分证明了利用证据权法进行三维成矿预测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圈定的靶区对矿山进行深边部隐伏矿体找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山城矿集区 多源数据 三维地质建模 证据权法 成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判别豫西巩义市康店镇黄土地质灾害易发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包峻帆 陈婕 +10 位作者 杨文涛 杨泽强 侯文青 陈恪 袁野 杨明权 景斐媛 刘淼昕 刘哲 张媛媛 黄灿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200-6219,共20页
黄土丘陵区是地质灾害高发频发的地区之一,亟需采用合适的评价因子和训练模型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以郑州“7·20”特大暴雨期间受灾最严重的乡镇巩义市康店镇为研究区,基于卫星遥感解译、实地调查、无人机航拍及相关资料收... 黄土丘陵区是地质灾害高发频发的地区之一,亟需采用合适的评价因子和训练模型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以郑州“7·20”特大暴雨期间受灾最严重的乡镇巩义市康店镇为研究区,基于卫星遥感解译、实地调查、无人机航拍及相关资料收集,构建覆盖黄土界面、人类工程活动、水动力作用3个主控因素13个影响因子的评价体系,采用CatBoost模型、XGBoost模型和LightGBM模型共3种机器学习算法,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基于性能最优的机器学习模型,运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算法完成特征全局解释与依赖性分析。结果表明:CatBoost模型的精度高于其他模型(XGBoost和LightGBM),在AUC(area under curve)值、SHAP准确度、精确率、召回率、F_(1)分数和野外验证中均表现最优,其极高、高、中、低、极低易发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3.19%、1.40%、2.04%、5.93%、87.44%,极高、高易发区域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冲沟两侧,切坡建房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本次研究旨在优化建模思路,对建模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可解释性进行研究,对机器学习的易发性决策机理进行解释分析,为豫西黄土丘陵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地质灾害易发性 机器学习模型 SHAP 模型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巩义市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4
作者 包峻帆 陈婕 +8 位作者 杨文涛 杨泽强 侯文青 陈恪 袁野 杨明权 景斐媛 刘哲 张媛媛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7,共8页
以黄河中下游典型地质环境脆弱区河南巩义市为例,综合运用遥感地表形变监测技术、随机森林方法、GIS技术等,选取涵盖地貌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4个方面的共20个评价指标,建立了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 以黄河中下游典型地质环境脆弱区河南巩义市为例,综合运用遥感地表形变监测技术、随机森林方法、GIS技术等,选取涵盖地貌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4个方面的共20个评价指标,建立了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和变异系数(AHP-CV)组合赋权法和随机森林算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巩义市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并基于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对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AHP-CV组合赋权法和随机森林算法计算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基本吻合,随机森林算法提高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可靠性,预测结果科学性、准确性更强,能够更好适用于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基于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风险等级的优化评价结果,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精确性;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工程地质岩组、黄土湿陷性和矿区破坏程度是影响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巩义市东部和南部受采矿活动影响,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环境承载力等级为差,建议及时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控治理;东北部及西北部受地质灾害和黄土湿陷性制约,地质环境承载力等级为较差,建议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承载力 随机森林算法 组合赋权法 黄河中下游 巩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锶在土壤-作物中迁移富集机制及作物富锶标准探讨:以河南固始史河一带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东晓 袁德志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7-777,共11页
通过系统采集和分析河南固始史河一带土壤、作物样品,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查明了区域土壤锶地球化学特征、影响因素,以及锶在土壤、作物中迁移富集机制,确定了土壤锶形态含量表现为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离子交换态>铁锰... 通过系统采集和分析河南固始史河一带土壤、作物样品,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查明了区域土壤锶地球化学特征、影响因素,以及锶在土壤、作物中迁移富集机制,确定了土壤锶形态含量表现为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态>腐殖酸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水溶态,其中残渣态和强有机结合态锶累计占98%,Sr主要以难溶态稳定形式赋存在土壤中。在弱酸性环境下,难溶含锶矿物SrSO_(4)、SrCO_(3)通过水化作用和水解作用形成易溶于水的锶岩Sr(HCO_(3))_(2)、SrCl_(2),并被植物吸收利用,形成锶在土壤-作物中的迁移。对比国内外相关作物Sr含量,提出了花生、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富锶标准,即:水稻中的富锶下限值为0.65 mg/kg,花生、小麦、玉米的富锶下限值为1.08 mg/kg。依据此Sr含量标准,研究区内小麦、花生籽粒富锶,水稻部分富锶。本研究成果为固始史河流域富锶土地资源开发、发展富锶农产品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河一带 迁移 标准 土壤-作物 富锶农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