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滑坡灾害易发性制图研究: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对比 被引量:4
1
作者 曹文庚 潘登 +3 位作者 徐郅杰 张文培 任宇 南天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河南省具有复杂的地貌类型,面临着频繁发生滑坡灾害的挑战,因此进行高效准确的滑坡易发性制图对于地方政府和居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滑坡易发性制图研究中,如何选取适合河南省滑坡灾害数据集的机器学习模型、提高评价精度的对比研究... 河南省具有复杂的地貌类型,面临着频繁发生滑坡灾害的挑战,因此进行高效准确的滑坡易发性制图对于地方政府和居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滑坡易发性制图研究中,如何选取适合河南省滑坡灾害数据集的机器学习模型、提高评价精度的对比研究仍需进一步开展。以河南省为研究区,收集滑坡数据并编录成滑坡灾害数据库。通过递归特征消除法筛选出对滑坡相对影响最高的11个因子(坡度、高程、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土地覆盖、岩性、土壤类型、降水量、道路密度、河流密度、断裂带密度)整合成空间数据集,训练多层感知机(ML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并使用接收者受试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个模型性能,制作高精度滑坡易发性分区图。研究结果表明,多层感知机模型对河南省滑坡灾害数据集适配性最强,AUC达到0.95。相较于支持向量机、极端梯度提升和随机森林模型,MLP模型预测的滑坡灾害高易发区的面积占比最小,能更精确地识别潜在滑坡灾害高风险区域。预测的极高和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因素对河南省滑坡灾害发育具有主导作用。研究成果可为大尺度区域开展高精度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多层感知机 机器学习 易发性制图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以河南省淅川县为例
2
作者 芦艳艳 李红芳 +2 位作者 王婷 熊广成 樊雷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66,共6页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河南省淅川县为研究区域,依据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利用统计、遥感和气象等多源数据,采用统计学、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开展淅川县GEP核算。结果表明:2020年淅川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1 138.23...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河南省淅川县为研究区域,依据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利用统计、遥感和气象等多源数据,采用统计学、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开展淅川县GEP核算。结果表明:2020年淅川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1 138.23亿元。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言,生态调节服务价值最大,为989.67亿元,占GEP的86.95%;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和生态文化服务价值相对较小,分别为95.79亿元和52.77亿元,占比分别为8.42%和4.63%。就生态调节服务项目而言,水资源调节价值最大,占GEP的43.68%;气候调节、水质净化和洪水调蓄总价值次之。2000—2020年,淅川县水域生态系统变化最大,增加量达189.72 km^(2),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最为显著。GEP核算结果反映出淅川县生态系统运行状况良好、生态服务价值可观,可为流域生态保护成效评估、“两山”高效转化和地方政府的绿色政绩考核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GEP核算 南水北调 淅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南太行地区生态空间识别及演化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褚加计 张致远 +2 位作者 金中昊 乔翔宇 宁立波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0-286,共7页
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南太行地区是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通过多期遥感解译、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归并法对河南省南太行地区的生态... 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南太行地区是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通过多期遥感解译、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归并法对河南省南太行地区的生态空间进行识别,并对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研究区生态空间格局变化明显,生态空间规模锐减,非生态空间迅速扩张;(2)各类型生态空间在不同时期内均有不同幅度的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生态农地空间是减幅最大的地类,研究区非农化趋势明显,而生态绿地空间小幅度减少,面积占比较为稳定,保证了研究区生态空间的平稳;(3)自然因素长期影响生态空间格局,而人文因素如城镇发展战略和国家政策对研究区的生态空间格局变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是短时间尺度上造成生态空间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识别 演化进程分析 生态空间动态度 遥感解译 河南省南太行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探析——基于河南省的探索实践 被引量:10
4
作者 白世强 张月阳 +1 位作者 陈阳 周东进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2,60,共6页
在“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生态修复规划属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生态修复规划,对于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结合河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探索实践,阐释生态修复规划的内涵、定位、特点,明确省级生态修复规... 在“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生态修复规划属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生态修复规划,对于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结合河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探索实践,阐释生态修复规划的内涵、定位、特点,明确省级生态修复规划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强化农田生态功能、提高城镇生态品质为目标,为市县级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以河南省为例,详细介绍了河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思路,明确河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依据“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不同的生态问题提出针对性修复措施,科学谋划生态修复工程,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以期为其他地区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制定等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规划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作缝山公园植被遥感监测与碳储量变化分析
5
作者 郑二文 李喆 +2 位作者 王萍 金中昊 宁立波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6,共12页
全球气候变化使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备受关注,矿山修复后植被碳储量核算是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建设“双碳社会”的需要。传统植被碳储量估算方法存在局限,而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发展为该研究提供了新方向。焦作... 全球气候变化使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备受关注,矿山修复后植被碳储量核算是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建设“双碳社会”的需要。传统植被碳储量估算方法存在局限,而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发展为该研究提供了新方向。焦作市缝山公园曾因不规范矿山开采活动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自2005年始,当地政府投入资金进行生态修复,采用挂网喷播复绿、鱼鳞坑复绿等修复工程模式,种植大量乔灌木,使公园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研究利用2013年、2018年、2023年3期2 m分辨率的高分1号卫星数据,结合遥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样地调查与取样,结合遥感数据预处理,提取植被指数等特征因子,构建并检验植被碳储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1)公园植被碳储量在2013—2018年明显增加,从1.56×10^(3) t增加到1.90×10^(3) t,2018—2023年轻微减少至1.78×10^(3) t,10 a间总体呈上升趋势;(2)植被碳储量受坡度和人为因素影响,不同坡度区间植被碳密度有差异,如0.46°~8.32°缓坡区域植被碳密度较高,而30.45°~48.82°陡坡区域碳密度相对较低;(3)植被碳储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变化趋势一致。研究填补了废弃矿山转型为城市公园过程中植被碳储量研究的空白,为矿山生态修复效果评价及当地“双碳社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1号影像 RS-MLRM模型 植被碳储量 植被覆盖度 缝山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南段)潜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补给来源识别 被引量:1
6
作者 潘登 王帅 +2 位作者 郭红 王琳 李屹田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0-180,共11页
黄河流域下游地区潜水含水层与地表水体联系密切,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补给来源识别研究对黄河流域地下水合理利用与科学保护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黄河下游(河南段)潜水样品(共计170组)以及氢氧稳定同位素样品(共计55组)进行数据分析... 黄河流域下游地区潜水含水层与地表水体联系密切,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补给来源识别研究对黄河流域地下水合理利用与科学保护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黄河下游(河南段)潜水样品(共计170组)以及氢氧稳定同位素样品(共计55组)进行数据分析,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离子比值分析、Gibbs图等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了研究区潜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补给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潜水的总溶解固体(TDS)波动性大,其范围为191~8169 mg/L,其中濮阳市、安阳市地区潜水为Ⅴ类水,已无法作为饮用水使用;研究区的主要水化学类型表现为HCO_(3)-Ca·Mg·Na、HCO_(3)^(-)Mg·Ca型;研究区阳离子主要以Mg^(2+)和Ca^(2+)为主、阴离子以HCO_(3)^(-)为主;研究区内潜水发生了强烈的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溶液中的Ca^(2+)交换含水介质中的Na^(+);研究区潜水中主要以文石、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处于过饱和状态至沉淀,石膏发生溶解;黄河下游(河南段)地区的潜水补给来源属于现代大气降水补给;沿潜水含水层的水流动路径上,潜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由于混合效应更为均匀。本研究利用多因素、多方法的手段揭示了黄河下游(河南段)水文地球化学演变过程,为区域内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水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补给来源识别 氢氧稳定同位素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鲁河流域长期径流变化及定量归因分析
7
作者 李志萍 宋钢 +3 位作者 李云良 肖航 王绿丹 王继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9,129,共12页
定量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程度,对区域水资源高效配置、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以贾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6—2016年的降水、径流观测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识别流域降水和径流的突变年份... 定量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程度,对区域水资源高效配置、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以贾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6—2016年的降水、径流观测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识别流域降水和径流的突变年份,利用小波分析法对径流序列进行周期变化分析,进一步定量辨析降水和人类活动对贾鲁河流域径流变化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956—2016年流域降水和径流总体均呈减少趋势,径流的趋势性较显著,且径流变化的主周期约为15年。统计结果表明,该流域降水和径流均在1964年和2002年发生突变,因而相对于基准期(1956—1964年),1965—2002年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80%、20%,2003—2016年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6%、64%,这表明人类活动对贾鲁河径流的影响在逐渐增强,且在2002年后成为影响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贾鲁河流域水资源高效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降水 人类活动 贡献率 贾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资源分区的中国水系发育度与连通度相关性 被引量:4
8
作者 窦明 余佳琦 +3 位作者 关健 杨柳俊 王偲 李桂秋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7-886,共10页
为了探究大型水系发育水平和连通程度之间的联系,以中国水资源区为基本单元,采用分形理论计算各水资源一级区的水系盒维数,并选用支流发育系数等多指标综合表征水系的发育水平;基于图论方法计算在流域单元分解、大型湖泊优化和大型调水... 为了探究大型水系发育水平和连通程度之间的联系,以中国水资源区为基本单元,采用分形理论计算各水资源一级区的水系盒维数,并选用支流发育系数等多指标综合表征水系的发育水平;基于图论方法计算在流域单元分解、大型湖泊优化和大型调水工程连通等工况下各水资源一级区的水系连通度,并选用水系环度等多项指标来表征水系的连通程度;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水资源一级区水系发育度指标和连通度指标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中国十大水资源区的水系盒维数在1.1~1.6之间,分为成熟、较成熟、不成熟3级;通过对各水资源分区的图模型改进,能更好地反映出水系的复杂性和细节特征,提高水系连通度的计算精度;通过相关分析显示,水系发育度和水系连通度指标之间整体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定量描述水资源区的水系特征和连通程度,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调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发育度 水系连通度 水资源分区 分形理论 图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小麦根系钾、钙、镉元素吸收及根系分泌物释放的影响
9
作者 李瑞杰 杨杰 +5 位作者 涂晨 李喆 李连祯 冯裕栋 陈阳 骆永明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07-916,共10页
尽管多数研究报道了微塑料影响陆生植物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的吸收,但微塑料对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在植物根际界面作用过程的研究稍显不足。以小麦为模式植物,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结合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NM... 尽管多数研究报道了微塑料影响陆生植物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的吸收,但微塑料对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在植物根际界面作用过程的研究稍显不足。以小麦为模式植物,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结合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NMT),探究不同浓度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微塑料对小麦幼苗根际界面钾(K^(+))、钙(Ca^(2+))和镉(Cd^(2+))离子的实时传输变化及对分泌物的影响。结果表明,PS对三种金属离子的转运调控呈现显著浓度效应:高浓度PS(50 mg/L)通过抑制外向K^(+)通道活性,使根尖K⁺外排速率降低58.0%,导致小麦幼苗体内K积累量增加;低中浓度PS(1~10 mg/L)则通过增强质外体流(Apoplastic Flow)和钙通道活性,使Ca^(2+)内流速率提升了63.5%和93.3%;对于Cd^(2+)内流速率则呈现典型的“低促高抑”双相效应,对于Cd含量来说,0.1、1和50 mg/L暴露组Cd吸收量降低24.1%、35.5%、36.2%,高浓度PS(50 mg/L)虽未改变根系分泌物组成,但分泌总量增加了24.5%,上述研究证实了非损伤微测技术在检测微塑料胁迫下植物生理响应的应用潜力。此外,研究结果阐明了微塑料浓度梯度对根际离子转运的差异化规律,揭示了根系分泌物在微塑料-金属-植物三者互作中的关键桥梁作用,为构建"微塑料-重金属"复合污染风险评估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小麦幼苗 非损伤微测技术 营养元素 重金属元素 根系分泌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蚀变程度对隧洞稳定性影响研究
10
作者 张婧 吴彤 +2 位作者 闫晓石 董金玉 石尚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50,共10页
【目的】探究蚀变作用对花岗岩工程特性以及微观特征的劣化效应,建立蚀变程度分级判别方法,厘清蚀变花岗岩地区隧洞工程中围岩灾变的演化规律。【方法】以新疆北部某深埋长输水隧洞蚀变花岗岩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调查、现场测试和室内微... 【目的】探究蚀变作用对花岗岩工程特性以及微观特征的劣化效应,建立蚀变程度分级判别方法,厘清蚀变花岗岩地区隧洞工程中围岩灾变的演化规律。【方法】以新疆北部某深埋长输水隧洞蚀变花岗岩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调查、现场测试和室内微观试验3个方面,以宏观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岩石蚀变程度对其表观特征、回弹值、点荷载强度、纵波波速的降低值以及蚀变矿物含量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花岗岩蚀变程度分级判别方法,将花岗岩蚀变程度划分为轻微蚀变、中等蚀变和强蚀变3个等级。基于隧洞围岩岩石蚀变程度等级,利用FLAC3D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了输水隧洞无支护和支护后开挖过程中围岩位移场的变化,发现洞室侧壁的位移变化较大。【结果】轻微蚀变和中等蚀变隧洞段围岩变形量较小,而强蚀变隧洞段出现高达212.23 cm的围岩大变形现象;采取支护措施后,轻微蚀变和中等蚀变隧洞段围岩变形量控制在1.00 cm以内,强蚀变隧洞段围岩变形量降低至1.91 cm,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通过与实际监测数据对比,验证了花岗岩蚀变程度分级判别方法和支护方案的可行性,为此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蚀变程度分级 蚀变矿物含量 深埋长隧洞 围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乡居民异质性视角的耕地多功能供需平衡认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婧彤 文雯 +3 位作者 尹利娜 李抒函 彭哲 周丁扬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248,263,共8页
基于城乡居民异质性视角,评价微观主体对耕地多功能的供需认知及其功能提升意愿差异,分析耕地多功能供需差异的影响因素,为全面建立耕地多功能价值显化机制提供有效路径。根据区域发展的差异性选取河南省以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为主导功... 基于城乡居民异质性视角,评价微观主体对耕地多功能的供需认知及其功能提升意愿差异,分析耕地多功能供需差异的影响因素,为全面建立耕地多功能价值显化机制提供有效路径。根据区域发展的差异性选取河南省以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为主导功能的两个县域作为研究区,采取问卷调查法收回有效问卷146份,最后利用截尾回归模型(Tobit模型)对耕地多功能提升意愿影响因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对耕地多功能供需认知及提升意愿有共识也有差异,不同区域的农户均认为本地区耕地经济功能的供给度最低,认可度仅为11.76%,但对景观文化功能的需求度高达23.39%。生产功能主导区的受访者对耕地多功能的供给水平认知情况与当地的主体功能区划定位一致,且耕地各项功能基本实现区域供需平衡;而生态功能主导区的城乡居民耕地多功能供给水平认知及提升意愿程度存在差异,农户对耕地景观文化功能的供给水平认可度最高,达35%。微观主体的不同特征与耕地多功能提升意愿的感知程度存在不同级别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城乡居民 截尾回归模型 耕地多功能定位 供给 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粉砂土掺量对泡沫轻质土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张婧 徐少辉 +3 位作者 王帅 谢炳坤 王浩 赵显昊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6-160,共5页
泡沫轻质土是路堤重要填料,但是大体积泡沫轻质土存在干缩变形大、强度不足等问题。利用黄河下游粉砂土作为细集料生产泡沫轻质土,通过试验分析不同设计湿密度下粉砂土掺量对流值、抗压强度、干缩率和耐久性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 泡沫轻质土是路堤重要填料,但是大体积泡沫轻质土存在干缩变形大、强度不足等问题。利用黄河下游粉砂土作为细集料生产泡沫轻质土,通过试验分析不同设计湿密度下粉砂土掺量对流值、抗压强度、干缩率和耐久性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其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粉砂土掺量的增大,泡沫轻质土28 d抗压强度降低;根据规范结合工程实例和试验结果,推荐泡沫轻质土作为路基填料时粉砂土掺量取20%~30%;泡沫轻质土的干缩率随粉砂土掺量的增大而减小;粉砂土的加入能减少泡沫轻质土中水和水泥用量,扩大微观结构孔径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轻质土 粉砂土 性能试验 微观结构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影像的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多要素综合评价
13
作者 郑凯恺 王继华 +3 位作者 莫德国 李华 关健 向中林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1,共9页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理论,分层次构建黄河流域济源段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NDVI、NDWI、TGSI、SWI等多指数和地形Slope参数合成影像,应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分类算法提取研究区主要生态参数,采用熵值法多要...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理论,分层次构建黄河流域济源段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NDVI、NDWI、TGSI、SWI等多指数和地形Slope参数合成影像,应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分类算法提取研究区主要生态参数,采用熵值法多要素综合评价研究区的生态健康状态。结果表明,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综合健康指数分别为0.313、0.540、0.575、0.557,研究区处于不健康、亚健康、健康、健康状态,整体呈变好趋势,指标权重贡献表现为灌木及草地指标>乔木林地指标>不透水面指标>植被覆盖度指标>种植耕地指标>裸地指标>水体指标,建议开展林草地绿化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 GF影像 熵值法 机器学习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乡市居民区大气颗粒物中对苯二胺类抗氧化剂的特征分析及呼吸暴露评估
14
作者 崔玉珂 周敏 +9 位作者 李雪 郑恒 张帅锋 赵友华 王雨 罗午月 牛梦然 李欣然 曹治国 蒋靖坤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98-1703,共6页
该研究选择新乡市居民区为观测点,分别采集了2023年夏季和2024年春、秋、冬季共计71天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了8种对苯二胺类化合物(PPDs)和2种醌衍生物(PPD-Qs)的污染水平、季节变化特... 该研究选择新乡市居民区为观测点,分别采集了2023年夏季和2024年春、秋、冬季共计71天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了8种对苯二胺类化合物(PPDs)和2种醌衍生物(PPD-Qs)的污染水平、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并评估了呼吸暴露风险。PPDs和PPD-Qs在样品中检出率均高于50%,∑_(8)PPDs中值浓度为120.60 pg/m^(3);∑_(2)PPD-Qs中值浓度为21.98 pg/m^(3)。PPDs和PPD-Qs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污染物总浓度在秋、冬季较高,夏、春季较低。同时,研究结果也揭示了受高温和臭氧(O_(3))的影响,夏季PPD-Q/PPD比值呈现全年最高,约为秋、冬季的40倍。此外,研究分别评估了新乡市居民中成人和儿童对PPDs和PPD-Qs的呼吸暴露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大气颗粒物 对苯二胺类化合物 暴露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7—2021年汤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
15
作者 单元磊 郭红 +2 位作者 杨文裕 宁立波 杜嘉昊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95-99,157,共6页
通过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对汤河岸带范围进行圈定,应用当量因子法对1987—2021年汤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87—2021年,汤河上游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增加685.42万元,其价值变化是由建筑用地面积减小、林... 通过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对汤河岸带范围进行圈定,应用当量因子法对1987—2021年汤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87—2021年,汤河上游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增加685.42万元,其价值变化是由建筑用地面积减小、林草面积增加所致,景观格局向生态效益更高的方向发展;汤河中游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在1987—2021年增加11 507.94万元,但在2011—2021年服务价值有衰减趋势,前期的增加与湿地蓄水面积增加和植被面积恢复使得水体和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有关;汤河下游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增量为1 560.59万元,原因为1987—2011年林地面积逐渐增加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2011—2021年林地和水体面积减少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法 遥感解译 现场调查 汤河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粒径和用量对砂姜黑土强度的影响
16
作者 石馨晔 霍静 +4 位作者 陈冲 商建英 刘桢 黄元仿 汤怀志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4,共7页
生物炭作为改良剂常被用来消减砂姜黑土黏重、易粘结成块、耕性差等障碍因子。先前的研究关注了生物炭用量和类型对砂姜黑土强度的改良效果,但不同粒径和用量生物炭对砂姜黑土强度的影响机理并不完全清楚。为明确不同粒径和用量生物炭... 生物炭作为改良剂常被用来消减砂姜黑土黏重、易粘结成块、耕性差等障碍因子。先前的研究关注了生物炭用量和类型对砂姜黑土强度的改良效果,但不同粒径和用量生物炭对砂姜黑土强度的影响机理并不完全清楚。为明确不同粒径和用量生物炭对砂姜黑土强度的影响。该研究选择两种典型砂姜黑土,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了两种粒径(1~2 mm和<0.15 mm)和3个不同用量(1%、3%和5%)生物炭处理下2种不同质地(粉质黏壤土和粉黏土)砂姜黑土的抗张强度、圆锥贯入深度和不排水抗剪切强度。结果表明:3%和5%粗颗粒生物炭(粒径1~2 mm)处理显著降低砂姜黑土的抗张强度(P<0.05),且对粉黏土抗张强度降低程度高于粉质黏壤土。细颗粒生物炭(粒径<0.15 mm)处理并没有降低砂姜黑土的抗张强度,且生物炭1%细颗粒生物炭处理的抗张强度比对照高16.0%和21.2%。生物炭处理增加了圆锥贯入深度与含水率回归方程的斜率,且对粉黏土的增加效果更显著。对于粗颗粒生物炭,3%和5%生物炭处理总体上降低了砂姜黑土圆锥贯入深度,增加了不排水抗剪切强度。对于细颗粒生物炭,生物炭施用对砂姜黑土圆锥贯入深度和不排水抗剪切强度的影响可能增加、降低或无影响。生物炭施用对砂姜黑土强度的影响与生物炭粒径和用量、土壤性质和含水率密切相关。该研究所得结果可以为生物炭对砂姜黑土结构和耕性改良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粒径 生物炭用量 抗张强度 圆锥贯入深度 不排水抗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相位特征的光学与SAR影像匹配方法
17
作者 李建磊 王欢欢 +1 位作者 张煦 王纪才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6,共8页
针对光学和SAR影像存在非线性辐射差异和几何差异造成的匹配精度低问题,提出改进相位特征光学与SAR影像匹配方法。首先,基于相位一致性信息计算最大矩、最小矩,并将两种矩信息进行叠加,接着通过分块的Harris算子在叠加信息上提取稳定的... 针对光学和SAR影像存在非线性辐射差异和几何差异造成的匹配精度低问题,提出改进相位特征光学与SAR影像匹配方法。首先,基于相位一致性信息计算最大矩、最小矩,并将两种矩信息进行叠加,接着通过分块的Harris算子在叠加信息上提取稳定的边缘点和角点作为候选特征点;然后,构建多尺度加权累积结构图和方向,提取特征点主方向,构造特征点描述子;最后,利用加权累积结构特征描述子进行初始匹配,通过快速抽样一致性算法计算影像仿射变换矩阵,并利用仿射变换矩阵进行引导的精匹配,降低误匹配率。在光学和SAR影像上对比实验表明,所提出方法在正确匹配点数量、匹配正确率以及耗时上明显占优,表明其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匹配 辐射差异 加权累积结构特征 特征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作市九里山煤矿区生态修复监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赛 李喆 +2 位作者 梁婉如 王聪 彭捷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3-101,共9页
以河南省焦作市九里山煤矿为研究区,选取遥感生态指数、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地下生境指数作为监测指标,对研究区的生态修复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各指标可以反映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植物物种及植物地下生境情况,监测成果... 以河南省焦作市九里山煤矿为研究区,选取遥感生态指数、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地下生境指数作为监测指标,对研究区的生态修复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各指标可以反映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植物物种及植物地下生境情况,监测成果可以反映研究区的总体生态修复情况;(2)监测成果显示,研究区的优和良类型集中分布于原生植被区域;中等区域集中分布于农田区域,较差类型分布于人工修复的林地区域;差类型则分布于建设用地区域,地面沉降引起地下生境恶化也是影响因素之一;(3)生态修复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针对优和良类型区域,应加强对现有修复成果的保护;针对较差类型区域,应加强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修复;针对地下生境恶化的差类型区域应覆土栽种植物进行修复,而建设用地区域暂时不推荐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监测 指标 九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D设施布局对城市径流与污染负荷影响评估 被引量:2
19
作者 窦明 闫佳佳 +3 位作者 王偲 关健 李桂秋 侯进进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4,共8页
关于低影响开发(LID)空间布局对水量水质控制效果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针对上述问题,以郑州市中原区为对象,基于SWMM模型原理构建布设LID设施的研究区城市水量水质模型。所提模型依据城市综合径流系数的经验值以及研究区实际情况,将中... 关于低影响开发(LID)空间布局对水量水质控制效果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针对上述问题,以郑州市中原区为对象,基于SWMM模型原理构建布设LID设施的研究区城市水量水质模型。所提模型依据城市综合径流系数的经验值以及研究区实际情况,将中原区划分为城市建筑高、中、低密集区,并在研究区高、中、低密集子汇水区布设不同比例的LID设施(S1~S5),计算不同雨量级别下不同空间格局下的LID设施对水量水质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随着雨量级别的增大,LID方案的径流总量削减率、峰值流量削减率和TSS负荷削减率不断减小。在降雨级别为暴雨、大雨和中雨时,在高、中、低密集子汇水区布设占比分别为35%、35%和30%的LID方案(S5),其径流总量削减率超过80%,峰值流量削减率超过70%,且TSS负荷削减率超过50%。从各事件下水量与水质综合指标评估来看,该方案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MM模型 LID设施空间布局 径流总量削减率 管段超载 TSS负荷削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危害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0
作者 任宇 曹文庚 +3 位作者 肖舜禹 李祥志 潘登 王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42,共25页
[研究目的]镉、铬、铅、铜和锌等重金属是土壤中的典型有害元素。过量摄入会抑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其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到原生地质背景成因和矿山开采、大气沉降、农药化肥施用等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然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重金... [研究目的]镉、铬、铅、铜和锌等重金属是土壤中的典型有害元素。过量摄入会抑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其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到原生地质背景成因和矿山开采、大气沉降、农药化肥施用等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然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需要进一步识别,对于典型重金属的危害作用需要进行全面的梳理揭示。[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内容,整理典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土壤重金属对生物的影响作用,综述人体暴露在高重金属的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下的毒性作用及针对性修复方式。[研究结果]受到原生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下土地利用类型的共同影响,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性。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不同,会对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同效应的影响,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累积。当重金属在人体中累积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系统产生破坏,威胁人体健康。[结论]应该综合考虑污染方式、污染水平和暴露途径等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重金属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含量分布 微生物 植物 人体危害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