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窦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友金 徐宏耀 +1 位作者 高廷朝 刘淼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目的:总结主动脉窦瘤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5例主动脉窦瘤患者均于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窦瘤修补术。本组包括室间隔缺损19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1例。除修补窦瘤外,同时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9例,主动脉瓣替换术2例,主动脉瓣成形... 目的:总结主动脉窦瘤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5例主动脉窦瘤患者均于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窦瘤修补术。本组包括室间隔缺损19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1例。除修补窦瘤外,同时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9例,主动脉瓣替换术2例,主动脉瓣成形术9例,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术2例,二尖瓣成形术1例,三尖瓣成形术3例。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无残余分流。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频发室性早搏1例,均痊愈出院。35例患者随访3个月~6年,心功能(NYHA)Ⅰ~Ⅱ级。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对心功能影响严重。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同时矫正合并畸形,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窦瘤 诊断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74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的临床分析
2
作者 刘淼 徐宏耀 +3 位作者 高廷朝 李友金 蒋磊 李顺启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评估不同手术方法对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于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经手术治疗的74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方法,观察手术指标、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 目的评估不同手术方法对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于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经手术治疗的74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方法,观察手术指标、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74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40例,年龄2~57岁,平均(17.4±7.9)岁,治愈出院71例(95.9%)。根据Carpentier分型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横向折叠房化心室+环缩瓣环术29例(39.2%),其中横向折叠房化心室后加双向格林术6例;纵向折叠房化心室+瓣环成形术18例(24.3%),其中加双向格林术4例;三尖瓣锥形重建术20例(27.0%);三尖瓣置换术6例(8.1%);二次手术三尖瓣前叶补片加宽修复术1例(1.4%)。术后住院时间7~15 d,平均(10.6±2.1)d;住ICU时间1.5~6 d,平均(2.5±1.3)d;呼吸机使用时间5~72 h,平均(26.5±4.4)h。不同手术方法术后3 d、术后1年的三尖瓣反流面积均小于术前(术后3 d与术前比较,t=6.766、6.113、9.144;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t=6.803、6.243、9.129,均为P<0.01);手术前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915、32.083,均为P<0.01),且术后1个月、术后1年的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比例高于术前(χ2=45.106、45.106,均为P<0.01);71例治愈出院患者术后3 d、术后1年的三尖瓣反流面积、右心室功能指标均小于术前(术后3 d与术前比较,t=14.769、8.594、8.698、8.400、13.888;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t=14.836、9.007、9.231、9.149、13.893,均为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9%(7/71);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为4.1%(3/74)。结论根据Carpentier分型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Ebstein心脏畸形均可得到较好治疗效果,建议D型病变采用纵向折叠房化心室+三尖瓣置换术,C型病变采用三尖瓣修复术+双向格林术,A、B型病变采用三尖瓣锥形重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STEIN心脏畸形 三尖瓣下移畸形 外科修复术 三尖瓣锥形重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VAP危险因素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珂 乔博 +4 位作者 李峰 何发明 王伟 赵俊娅 张阳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7-561,共5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2019年1—12月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资料。其中发生VAP的患者为VAP组,非VAP组以1∶3进行匹配,分析VAP的危险因素。结果2019...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2019年1—12月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资料。其中发生VAP的患者为VAP组,非VAP组以1∶3进行匹配,分析VAP的危险因素。结果2019年1—12月共收治16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2例纳入本研究,其中发生VAP 28例次,例次感染率17.39%。呼吸机使用总日数734 d,VAP日感染率38.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AP组患者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奥美拉唑使用日数、血肌酐值均高于非V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AP组患者术后重度低氧血症、术后肾衰竭比率均高于非V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重度低氧血症、血肌酐水平、使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是VAP的独立危险因素。血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以及体温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0、0.73、0.77、0.70,血白细胞、降钙素原和体温升高可辅助诊断VAP发生。VAP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23株),其中22株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结论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减少术后重度低氧血症、减少术后肾衰竭可降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VAP的发生率。血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以及体温可早期辅助诊断V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 呼吸机相关肺炎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7
4
作者 王珂 乔博 +2 位作者 李峰 赵俊娅 张阳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3-357,共5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手术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某胸科医院TAAD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选取手术后MDRO感染患者为病例组,并按照1∶3进行病例-对照匹配,采...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手术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某胸科医院TAAD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选取手术后MDRO感染患者为病例组,并按照1∶3进行病例-对照匹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RO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578例TAAD手术患者,其中34例手术后发生MDRO感染,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28株,47.46%)、鲍曼不动杆菌(16株,27.12%)、铜绿假单胞菌(8株,13.56%)。匹配对照组非感染病例10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的手术持续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连续肾替代治疗构成比、术后肠道营养时间均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患者的输血量(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CU住院时间(OR=1.071)、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OR=1.013)、连续肾替代治疗(OR=6.739)为TAAD术后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TAAD手术后MDRO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尽量缩短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保证肾供血,考虑及时进行有效的肾替代治疗减少并发症,减少ICU住院时间可降低手术后MDRO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多重耐药菌 手术后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1539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何发明 赵文增 +4 位作者 王平凡 梁志强 朱汝军 徐宏耀 彭帮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9期776-778,共3页
目的评估右腋下小切口在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11月-2008年12月右腋下小切口施行小儿VSD修补术1539例。在腋中线和腋前线之间以第4肋间为中心做一直或斜行切口,经第4肋下缘骨膜... 目的评估右腋下小切口在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11月-2008年12月右腋下小切口施行小儿VSD修补术1539例。在腋中线和腋前线之间以第4肋间为中心做一直或斜行切口,经第4肋下缘骨膜下进胸,心包的右侧缘固定在开胸器上,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并完成心内操作。结果153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阻断循环时间11-48 min,(22.8±11.4)min;CPB时间27-64 min,(33.0±14.9)min。术后24 h内死亡2例(0.13%,2/1539):1例死于鱼精蛋白严重过敏;1例术中损伤左冠状动脉,未及时发现,致左心室术中保护不良,开放循环后复苏困难,被迫再次阻断,切开升主动脉探查才发现,术后4 h死于重度低心排血量。血管切口感染3例,肺不张9例,灌注肺5例,低心排血量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此29例均经过治疗痊愈出院。1446例随访6-91个月,(47.0±11.2)月,5例出现小型残余漏,其他患者无异常。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小儿VSD,微创、安全、疗效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小切口 心内直视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友金 王平凡 +2 位作者 徐宏耀 高廷朝 刘淼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5-387,共3页
目的:总结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BCPA)治疗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经验。方法:2004-01至2007-12,对49例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病患者行BCPA手术。28例于体外循环下手术,21例于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手术方式:单侧BCPA37例,双... 目的:总结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BCPA)治疗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经验。方法:2004-01至2007-12,对49例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病患者行BCPA手术。28例于体外循环下手术,21例于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手术方式:单侧BCPA37例,双侧BCPA10例,半房坦(Fontan)术2例。同期合并手术包括:房室瓣修复术6例,肺动脉重建术1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并发症:乳糜胸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动脉血氧饱和度0.89±0.03。无中晚期并发症。全组患者随访2~48个月,平均(13.07±9.85)个月。最后1次随访结果:活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NYHA)Ⅰ~Ⅱ级。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腔静脉肺动脉吻合口血流通畅。2例分别于术后第2年、第3年改行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结论:BCPA术治疗难以解剖根治或Ⅰ期生理矫治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病能明显改善紫绀,缓解症状,但有其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血减少 双向腔肺动脉吻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stein畸形21例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1
7
作者 闪辉 王平凡 梁凯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97-998,共2页
关键词 EBSTEIN畸形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