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通过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诱导的海马区神经元程序性坏死对其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1
作者 许晶晶 寇俊娜 +4 位作者 肖琳 秦梦珂 杜冉 陈晨 郭思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7-362,共6页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死亡机制,探讨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与VaD小鼠学习记忆受损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脑低灌注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采用双侧血管阻断法(bilateral occlusion of the common car...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死亡机制,探讨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与VaD小鼠学习记忆受损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脑低灌注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采用双侧血管阻断法(bilateral occlusion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ies,2VO)构建。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动物模型海马区神经元RIPK1、RIPK3和MLKL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RIPK1、RIPK3、pRIPK3和MLKL蛋白的表达,并与小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RIPK1、RIPK3和MLKL的共定位情况。结果qPCR检测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VaD组小鼠模型海马区神经元RIPK1、RIPK3和MLKL的mRNA表达显著增高。免疫印迹结果显示VaD组小鼠模型海马区神经元RIPK1、pRIPK3、和MLKL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免疫荧光双标记显示在小鼠模型海马区,RIPK1、RIPK3与MLKL共表达定位显著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程序性坏死标志物RIPK1、RIPK3和MLKL的表达与小鼠模型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及穿越平台次数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在VaD小鼠模型中,海马神经元的丢失及其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可能是通过激活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进而引起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认知障碍 程序性坏死 慢性脑低灌注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SS-1与TIMP-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8
2
作者 杜华贞 张延新 +3 位作者 李维山 宋文刚 陈奎生 张云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4-376,共3页
关键词 胃肿瘤 KISS-1 TIMP-1 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癌组织中分化相关基因NDRG1的表达及肿瘤诱导分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蕾 贺付成 张云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3-935,共3页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分化相关基因 诱导分化治疗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亚型的浸润性乳癌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红燕 刘宇琼 +4 位作者 杨建萍 郑湘豫 王新华 王丰 李珊珊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01-803,共3页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癌不同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80例浸润性乳癌病例的资料,根据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免疫组化表达水平分为LuminalA型[ER+和(或)PR+,HER2-]、LuminalB型[ER+...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癌不同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80例浸润性乳癌病例的资料,根据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免疫组化表达水平分为LuminalA型[ER+和(或)PR+,HER2-]、LuminalB型[ER+和(或)PR+,HER2+]、HER2+型(ER-,PR-,HER2+)和Basal-like型(ER-,PR-,HER2-),分析各分子亚型的分布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LuminalA型最多(516例,占58.6%),其次为Basal-like型(180例,占20.5%)和LuminalB型(96例,占10.9%),HER2+型最少(88例,占10.0%)。4个亚型平均发病年龄均<50岁,平均肿瘤最大径均<4cm;4个亚型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4个亚型病理组织学分级分布不同(χ2=182.915,P<0.001),均以Ⅱ级为主,但LuminalA型中Ⅰ级和Basal-like型中Ⅲ级所占比例较高(P均<0.001);4个亚型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6,P=0.012),Basal-like型最高(57.8%)。结论:中国人浸润性乳癌LuminalA型最常见,发病年轻;Basal-like型组织学分级较高,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分子亚型 浸润性乳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系统肿瘤中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李珊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8-651,共4页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上皮-间质转化 转录调控因子 E-CADHER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6
作者 赵忠伟 王新军 +3 位作者 寿纪新 高冬玲 陈奎生 张云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5-167,i012,共4页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TRAILreceptor,TRAILR)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联合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正常脑组织中TRAILR的表达。结果26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均大...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TRAILreceptor,TRAILR)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联合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正常脑组织中TRAILR的表达。结果26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均大量表达死亡受体(deathreceptor,DR)DR4和DR5,10例表达诱骗受体(decoyreceptor,DcR)DcR1,13例表达DcR2;20例正常脑组织普遍表达DcR,8例表达DR4,6例表达DR5。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DR的高表达以及DcR的低表达不同于正常脑组织中DR的低表达及DcR的高表达,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位杂交显示,26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织分别有20例DcR1和21例DcR2在mRNA水平呈阳性表达,DcR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翻译水平(P<0.01)。结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普遍存在DR的高表达和DcR的低表达;DcR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限制性表达的调控位于转录后水平。这可能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凋亡诱导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6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师晨阳 李文才 +5 位作者 李彦鹏 张岚 姜国忠 郑湘予 刘新奎 陈壬寅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2-95,共4页
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PMEC)是一种涎腺型恶性肿瘤,在所有肺癌的占比不足1%,由黏液细胞、中间型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构成。根据组织形态学和细胞形态学特征,其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大类[1]。PMEC... 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PMEC)是一种涎腺型恶性肿瘤,在所有肺癌的占比不足1%,由黏液细胞、中间型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构成。根据组织形态学和细胞形态学特征,其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大类[1]。PMEC因发病率极低,以往的报道多为个案报道或是小样本研究,临床表现不具备特异性,病理组织学上易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黏液表皮样癌 临床病理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阴道卵黄囊瘤6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罗婷 陈奎生 +5 位作者 王帅元 张哲 余兰燕 于丽莹 寇松子 孙淼淼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1-994,共4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阴道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6例婴幼儿阴道YST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儿年龄5~23个月,平均10个月... 目的探讨婴幼儿阴道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6例婴幼儿阴道YST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儿年龄5~23个月,平均10个月,均出现阴道出血,其中2例阴道有黄色分泌物,血清AFP均异常升高。6例均行阴道肿物切除术或活检术,镜下肿瘤排列呈疏网状结构,血管周围见S-D小体和嗜酸性小体,免疫表型:CK、AFP、SALL4、Glypican-3均阳性,OCT-4阴性,Ki-67增殖指数高。术后予以PEB或VCP为主的化疗方案;6例患儿术后随访39~61个月,1例死亡,2例复发,3例未见复发或死亡。结论阴道YST多发于3岁以下儿童,恶性程度较高,生存率较低。临床特征为阴道出血或阴道黄色分泌物伴AFP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提示占位有利于诊断,依靠组织特征及免疫表型确诊,治疗以手术联合术后化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黄囊瘤 阴道 婴幼儿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与食管鳞癌发生、浸润及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冰 孙淼淼 +4 位作者 韦娜 贺璐璐 王正洋 张红新 陈奎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7-531,共5页
目的:探讨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型TAM)浸润与食管鳞癌发生、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50例食管鳞癌和5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D206(M2型TAM特异性标志物)、IL-8、MCP-1蛋白的表达;应用原位杂交... 目的:探讨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型TAM)浸润与食管鳞癌发生、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50例食管鳞癌和5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D206(M2型TAM特异性标志物)、IL-8、MCP-1蛋白的表达;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上述组织中IL-8、MCP-1 mRNA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M2型TAM的浸润数量多于正常食管黏膜(P=0.032);食管鳞癌间质中IL-8、MCP-1蛋白及mRNA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5);M2型TAM浸润数量与食管鳞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TNM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食管鳞癌间质中M2型TAM的浸润数量与IL-8、MCP-1蛋白和mRNA的表达呈正关联(蛋白:rP=0.432、0.315;mRNA:rP=0.373、0.332,P均<0.05)。结论:M2型TAM与食管鳞癌的发生、浸润、转移有关,其机制可能与TAM分泌的趋化因子IL-8和MCP-1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CD206 IL-8 MCP-1 浸润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VEGF与P53的表达
10
作者 马海彦 王珏辉 +2 位作者 张红新 高冬玲 陈奎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5-517,共3页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P53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形态定量学方法,检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良性囊腺瘤17例,交界性肿瘤15例,恶性肿瘤29例)中VEGF和P53蛋白的表达,并测定其积分光...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P53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形态定量学方法,检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良性囊腺瘤17例,交界性肿瘤15例,恶性肿瘤29例)中VEGF和P53蛋白的表达,并测定其积分光密度(IOD)和平均光密度(MOD)。结果: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组织中VEGF的IOD和MOD值分别为213.6±94.8和0.19±0.07、419.4±71.6和0.26±0.08、667.2±32.9和0.41±0.03,P53蛋白表达的IOD和MOD值分别为164.2±44.8和0.17±0.04、521.3±57.1和0.24±0.07、872.2±37.4和0.41±0.04,良性肿瘤分别与交界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相比,IOD和MO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且VEGF与P53表达呈正相关(rs=6.24,P<0.05)。结论: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展中VEGF起重要作用,P53蛋白可能参与卵巢肿瘤的血管生成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P53 卵巢上皮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食管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3和淋巴管生成检测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红新 张岚 +4 位作者 陈奎生 高冬玲 宋一民 贺付成 张云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1-403,共3页
目的:探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及其在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对59例食管鳞癌标本(Ⅰ级22例、Ⅱ级20例、Ⅲ级17例,47例伴有淋巴结转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 -C及... 目的:探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及其在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对59例食管鳞癌标本(Ⅰ级22例、Ⅱ级20例、Ⅲ级17例,47例伴有淋巴结转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 -C及VEGFR3的表达,并应用图像分析方法测定淋巴管密度(LVD)及其积分光密度值(IOD)。结果:VEGF C及VEGFR3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和病理学分级无关(P>0.05);人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 C及VEGFR3的表达有相关关系(P<0.05);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LVD和IOD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 C和VEGFR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新生淋巴管的形成密切相关,在肿瘤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癌 VEGF-C VEGFR-3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冰冻切片制备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27
12
作者 许平 王筱璨 +2 位作者 陈奎生 李晟磊 尹玉慧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1-243,共3页
目的:改进快速冰冻切片技术方法。方法:采用Leica-CM1900型恒冷切片机和Feather一次性刀片对手术切除的乳腺、甲状腺、胆囊、肝脏及喉等3 000例新鲜组织标本进行常规冰冻切片取材、普通胶水包埋(冰冻)、切片、染色后封片。所用试剂的组... 目的:改进快速冰冻切片技术方法。方法:采用Leica-CM1900型恒冷切片机和Feather一次性刀片对手术切除的乳腺、甲状腺、胆囊、肝脏及喉等3 000例新鲜组织标本进行常规冰冻切片取材、普通胶水包埋(冰冻)、切片、染色后封片。所用试剂的组成为:AAF混合固定液(乙醇、乙酸、中性甲醛)、苏木素染色液、醇溶性伊红、梯度乙醇及二甲苯。结果:此方法制片时间10 min,镜下组织结构、切片组织切面完整、细胞形态清晰,染色佳,术后诊断符合率为98.1%。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冰冻切片质量好,可为快速准确的病理诊断提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切片 组织 冰冻温度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癌组织中NDR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14
13
作者 贺付成 张岚 +4 位作者 高冬玲 陈奎生 李惠翔 张三申 张云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5-398,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NDRG1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食管鳞癌组织(分化程度Ⅰ级14例,Ⅱ级23例,Ⅲ级12例;有淋巴结转移21例,无淋巴结转移28例)、23例癌旁不典...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NDRG1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食管鳞癌组织(分化程度Ⅰ级14例,Ⅱ级23例,Ⅲ级12例;有淋巴结转移21例,无淋巴结转移28例)、23例癌旁不典型增生黏膜组织及49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NDRG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NDRG1mRNA相对含量低于癌旁不典型增生黏膜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5或0.01);不同分化程度的食管鳞癌组织之间NDRG1mRNA相对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组织与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组织NDRG1mRNA相对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食管鳞癌组织中NDRG1蛋白()阳性率(3/23和4/49)均低于正常黏膜组织的43/49(P<0.01);食管鳞癌组织中NDRG1蛋白表达与癌组织的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NDRG1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其低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癌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RG1 食管肿瘤 鳞癌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对EC9706细胞mTOR表达及细胞生长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威 陈玉 +1 位作者 亚国伟 陈奎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RNA干扰技术对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表达及细胞生长与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mTORsiRNA,采用低、中、高浓度(50、100与150nmol/L)的mTORsiRNA分别转染EC9706细胞24、48与72h,同时设无义对照组... 目的:探讨RNA干扰技术对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表达及细胞生长与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mTORsiRNA,采用低、中、高浓度(50、100与150nmol/L)的mTORsiRNA分别转染EC9706细胞24、48与72h,同时设无义对照组(转染无义对照siRNA)、空白对照组(转染空脂质体)及正常对照组(不转染)。采用免疫细胞化学与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各组EC9706细胞中mTOR蛋白与mRNA的表达;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TUNEL法检测转染24h时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转染24、48与72h,6组细胞mTOR蛋白和mRNA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TOR蛋白:F=24.14,45.78,59.19,P均<0.001;mTORmRNA:F=41.42,69.74,43.71,P均<0.001),细胞生长抑制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143.85,172.98,155.01,P均<0.001);低、中、高浓度组转染不同时间点间比较,mTOR蛋白(F=42.23,29.46,50.22,P均<0.001)、mTORmRNA(F=6.48,8.50,4.80,P均<0.05)及细胞生长抑制率(F=78.77,76.14,52.28,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TORsiRNA转染组EC9706细胞mTOR蛋白与mRNA的表达均低于各对照组,且mTOR蛋白及mRNA的表达随mTORsiRNA浓度的增加及转染时间的延长而减弱(P<0.05)。不同浓度mTORsiRNA转染组EC9706细胞生长抑制率均高于各对照组,且细胞生长抑制率随mTORsiRNA浓度的增加和转染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5)。转染24h,6组细胞A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2.96,P<0.001),mTORsiRNA转染组AI均高于各对照组,且高浓度转染组AI高(P<0.05)。结论:mTORsiRNA可有效抑制EC9706细胞mTOR蛋白与mRNA的表达,且能抑制EC9706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EC9706细胞 MTOR RNA干扰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TA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5
15
作者 高冬玲 陈奎生 +3 位作者 赵志华 张红新 张岚 张云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探讨MTA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转移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4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49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TA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TA1蛋白阳性表达率(7... 目的:探讨MTA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转移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4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49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TA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TA1蛋白阳性表达率(71.4%)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22.4%,P<0.05),而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34.7%)低于正常黏膜组织(65.3%,P<0.05)。MTA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MTA1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展密切相关,2者联合检测可望成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MTA1 E—cadherin 浸润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核干细胞因子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功员 尹磊 +6 位作者 李晟磊 赵秋民 刘宗文 陈奎生 高冬玲 张云汉 张钦宪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8-1090,共3页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核干细胞因子(NS)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31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NS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核干细胞因子(NS)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31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NS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NS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41.9%和17.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76,P<0.01)。NS蛋白阳性表达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NS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和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S蛋白检测可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核于细胞因子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血小板生成因子-4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6
17
作者 庞霞 郑湘予 +1 位作者 李晟磊 陈奎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65-867,共3页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血小板生成因子-4(FLT-4)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ESCC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19例)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50例)中VEGF-C与FLT-4蛋白...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血小板生成因子-4(FLT-4)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ESCC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19例)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50例)中VEGF-C与FLT-4蛋白的表达,并分析ESCC组织中2者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ESCC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VEGF-C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82.0%(41/50)、47.4%(9/19)、26.0%(13/5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T-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72.0%(36/50)、36.8%(7/19)、18.0%(9/5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FLT-4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SCC组织中2者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s=0.536,P=0.000)。结论:VEGF-C和FLT-4与ES-CC的发生、浸润及转移有关,联合检测2者可望成为ESCC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小板生成因子-4 浸润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亦晴 张建文 +1 位作者 陈奎生 翟晓梅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40-342,共3页
目的: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癌(BCC)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并探讨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皮肤SCC及23例... 目的: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癌(BCC)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并探讨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皮肤SCC及23例BCC组织中HIF-1α、VEGF的表达及CD105标记的MVD,并取20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做对照。结果:皮肤SCC、BCC和正常皮肤组织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14%、47.83%和0,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86%、30.43%和20.00%,BCC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C、BCC与正常皮肤组织HIF-1α阳性表达率比较,SCC与BCC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HIF-1α表达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s=0.555,P<0.05);皮肤SCC、BCC和正常组织MVD分别为13.35±7.33、9.69±3.65和0.65±0.73,3组相互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IF-1α阳性表达SCC和BCC组织较阴性表达组织MVD值升高(P<0.05),VEGF阳性表达SCC和BCC组织较阴性表达组织MVD值升高(P<0.05)。结论:HIF-1α、VEGF的表达可能通过增加皮肤癌组织的血管形成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D10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_3对EC9706细胞增殖、裸鼠移植瘤生长及NDRG1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贺付成 张岚 +3 位作者 高冬玲 李惠翔 陈奎生 张云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观察1,25-(OH)2维生素D3对食管癌EC9706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周期、食管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及对NDRG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0.3μmol/L的1,25-(OH)2维生素D3作用于EC9706细胞后,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 目的:观察1,25-(OH)2维生素D3对食管癌EC9706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周期、食管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及对NDRG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0.3μmol/L的1,25-(OH)2维生素D3作用于EC9706细胞后,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BALB/c小鼠荷瘤后,用5μg/kg1,25-(OH)2维生素D3溶液皮下注射于移植瘤周围,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NDRG1蛋白表达水平。实验中均以未经1,25-(OH)2维生素D3处理作为对照组。结果:①MTT实验结果显示,1,25-(OH)2维生素D3作用1~5d时各组吸光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1,25-(OH)2维生素D3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1d:7.4%,3d:21.1%,5d:23.8%)。②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培养时间组G1期细胞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1,25-(OH)2维生素D3可上调NDRG1蛋白表达水平。结论:1,25-(OH)2维生素D3可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并通过上调NDRG1的表达而抑制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5-(OH)2维生素D3 NDRG1 EC9706细胞 裸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A375细胞增殖及乙酰肝素酶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于建斌 张岚 +4 位作者 李琳 陈燕辉 张江安 陈奎生 张云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7-1070,共4页
目的观察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及乙酰肝素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空白组和无关序列(N-ODN)组为对照,设计、合成4条ASODN链(ASODN-t1,t2,t3和t4),脂质体包埋后分别以10μmol/L、20μmol/L、30μmol... 目的观察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及乙酰肝素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空白组和无关序列(N-ODN)组为对照,设计、合成4条ASODN链(ASODN-t1,t2,t3和t4),脂质体包埋后分别以10μmol/L、20μmol/L、30μmol/LN-ODN和ASODN转染A375细胞,台盼蓝排斥试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乙酰肝素酶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转染72h后,各ASODN组A375细胞计数较对照组、N-ODN组均减少(P均=0.000);每条链的10μmol/L、20μmol/L、30μmol/L3个浓度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30μmol/LASODN-t2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转染48h后,30μmol/LASODN-t2组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N-ODN组下调(P均=0.000)。结论乙酰肝素酶ASODN可抑制A375细胞增殖,下调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素瘤 乙酰肝素酶 寡核苷酸 反义 A375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