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1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 被引量:2
1
作者 孟帆 袁军辉 +7 位作者 方少伯 张孝先 郭兰伟 陈天东 张宏凯 曲金荣 张仁知 陈学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89,共6页
目的观察T1 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术前无创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43例浸润性乳腺癌并根据术后病理所见示TIL水平分为高水平组(TIL≥10%,n=73)与低水平组(TIL<10%,n=70)。记录... 目的观察T1 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术前无创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43例浸润性乳腺癌并根据术后病理所见示TIL水平分为高水平组(TIL≥10%,n=73)与低水平组(TIL<10%,n=70)。记录临床-病理信息,观察乳腺癌病灶MRI特征,测量其平均T1值(T1 mean)、ADC值(ADC mean)并进行组间比较。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TIL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回归模型绘制列线图,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相比低水平组,高水平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占比较高(P<0.05),病灶呈圆形/椭圆形、边缘光整占比较高(P均<0.05),而瘤周水肿占比较低(P<0.05)。组间病灶强化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T1 mean、ADC mean均高于低水平组(P均<0.05)。强化模式、T1 mean及ADC mean均为乳腺癌TIL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以之联合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预测TIL水平的AUC为0.848,高于单一病灶强化模式(AUC=0.569;Z=5.384,P<0.05)及T1 mean(AUC=0.662;Z=3.876,P<0.05)而与ADC mean(AUC=0.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78,P=0.115)。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临床应用价值较好。结论T1 mapping联合DWI可于术前有效预测乳腺癌TIL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肿瘤表观弥散系数直方图鉴别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组织学级别
2
作者 孟帆 袁军辉 +4 位作者 张孝先 方少伯 郭兰伟 单东秋 陈学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54-1759,共6页
目的 观察全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直方图鉴别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病理组织学级别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ASPS、包括高级别组27例和低级别组16例,记录患者生存资料,分析肿瘤MRI表现,获取全肿瘤ADC直方图参数并进行组间比较,评... 目的 观察全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直方图鉴别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病理组织学级别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ASPS、包括高级别组27例和低级别组16例,记录患者生存资料,分析肿瘤MRI表现,获取全肿瘤ADC直方图参数并进行组间比较,评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数与组织学分级结果的相关性,评估其鉴别高、低级别ASPS的效能。结果 低级别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82.05%,高于高级别组的51.28%(P<0.05)。与低级别组相比,高级别组远处转移、ASPS肿瘤≥5 cm,以及伴瘤周水肿、肿瘤内分隔等特征者占比均较高(P均<0.05)。全肿瘤ADC直方图参数中,高级别组5th、10th、25th、50th、75th、90th及均值均低于低级别组(P均<0.05),且均与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0.547~-0.385,P均<0.05),其鉴别高、低组织学分级ASP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34~0.822,鉴别效能均较好。结论 全肿瘤ADC直方图参数可较为有效地鉴别高、低级别AS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 软组织腺泡状 间变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居民2010年至2019年肺癌死亡率预测 被引量:17
3
作者 马臣 姜永晓 +4 位作者 刘曙正 全培良 陆建邦 陈琼 孙喜斌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0-225,共6页
目的:描述河南省1985年至2009年间的肺癌死亡率变化趋势,预测2010年至2019年的肺癌死亡率。方法:从河南省癌症及生命统计中心数据库中抽取1985年至2009年期间死于肺癌的全部记录,并与相应的人口数据连接。计算各时期死亡率、中国人口标... 目的:描述河南省1985年至2009年间的肺癌死亡率变化趋势,预测2010年至2019年的肺癌死亡率。方法:从河南省癌症及生命统计中心数据库中抽取1985年至2009年期间死于肺癌的全部记录,并与相应的人口数据连接。计算各时期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中调率)及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世调率)。运用Joinpoint模型估计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莱斯利矩阵分性别预测2010年至2019年人口数据;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2010年至2019年河南省居民肺癌死亡率。结果:1985年至2009年河南省死于肺癌总人数为49037人,男性死亡中调率从1985年至1989年间的17.65/10万上升到2005年至2009年间的26.01/10万,女性中调率由5.80/10万上升到10.01/10万。Joinpoint模型趋势分析结果显示:男、女肺癌中调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趋势有3个有意义的联结点,女性趋势有1个有意义的联结点。预测结果显示:2010年至2014年河南省男性肺癌死亡中调率为27.78/10万,女性中调率为13.24/10万;2015年至2019年的男性中调率为28.25/10万,女性中调率为13.67/10万。结论:预测2010年至2019年河南省居民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死亡率 趋势 预测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1985年至2004年宫颈癌死亡率趋势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曙正 张建营 +1 位作者 王凯娟 孙喜斌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3-355,共3页
目的:探讨时期和(或)出生队列效应对河南省宫颈癌死亡率变化趋势的影响。方法:利用线性回归及联结点模型对1985年至2004年河南省宫颈癌死亡数据进行趋势分析,运用对数线性模型中的负二项回归进行年龄-时期-队列分析,估计各项参数。结果:... 目的:探讨时期和(或)出生队列效应对河南省宫颈癌死亡率变化趋势的影响。方法:利用线性回归及联结点模型对1985年至2004年河南省宫颈癌死亡数据进行趋势分析,运用对数线性模型中的负二项回归进行年龄-时期-队列分析,估计各项参数。结果:1985年至2004年河南省宫颈癌年均粗死亡率为5.33/10万。1985年至1999年河南省宫颈癌年均中国人口年龄调整死亡率为5.28/10万,2000年至2004年下降为4.41/10万。标化死亡率(Y)与年份(X)的线性模型为Y=-0.048X+200(t=2.15,P=0.045),提示宫颈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联结点模型显示1998年为联结点,1998年以前河南省宫颈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5),1998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显示非线性时期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线性队列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2)。结论:河南省宫颈癌死亡率1985年至1998年呈下降趋势,1998年至2004年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死亡率 年龄-时期-队列 联结点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肺癌病理类型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张玉红 郭兰伟 +9 位作者 高晓乐 张琳 胡广杰 苏明 张芳 朱智玲 郭金成 孙喜斌 郑荣寿 刘曙正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0-254,共5页
目的:了解近年来河南省肺癌的发病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2至2018年河南省8家综合/肿瘤专科医院原发性肺癌病例资料,对不同特征患者的病理类型构成进行比较,采用Joinpoint回归计算各病理类型构成比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目的:了解近年来河南省肺癌的发病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2至2018年河南省8家综合/肿瘤专科医院原发性肺癌病例资料,对不同特征患者的病理类型构成进行比较,采用Joinpoint回归计算各病理类型构成比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共收集11 207例,其中男7 673例,女3 534例。发病年龄以60~69岁为主,病例占38.77%。腺癌、鳞状细胞癌(鳞癌)、小细胞肺癌和其他类型占比分别为52.34%、22.99%、19.51%和5.16%。2012至2018年肺腺癌占比明显上升(APC=3.11%,年龄调整APC=3.47%,P均<0.05),鳞癌占比呈下降趋势(APC=-6.60%,年龄调整APC=-7.57%,P均<0.05),小细胞肺癌(APC=-2.90%,年龄调整APC=-2.48%,P均>0.05)和其他类型肺癌(APC=9.27%,年龄调整APC=9.99%,P均>0.05)占比平稳波动。结论:近年来河南省肺腺癌占比呈上升趋势,鳞癌呈下降趋势;目前腺癌是肺癌最主要的病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病理类型 流行趋势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宫颈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及人乳头瘤病毒16、18感染检测 被引量:3
6
作者 徐虹 全培良 +3 位作者 王珍珍 周云 马杰 孔永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04-1107,共4页
目的:检测人宫颈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及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情况,并探讨其在宫颈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42例宫颈癌(鳞癌36例,腺癌6例;临床分期:Ⅰ、Ⅱ期34例,Ⅲ、Ⅳ期8例;病理分级:... 目的:检测人宫颈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及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情况,并探讨其在宫颈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42例宫颈癌(鳞癌36例,腺癌6例;临床分期:Ⅰ、Ⅱ期34例,Ⅲ、Ⅳ期8例;病理分级:Ⅰ、Ⅱ级22例,Ⅲ级20例;有淋巴结转移12例,无淋巴结转移30例)组织,另取8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结果:正常宫颈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0,CIN为53.84%,宫颈癌组织中为95.2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宫颈组织中HPV16、18的感染率为12.50%,与CIN(46.15%)和宫颈癌(85.71%)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率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宫颈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率与HPV16、18感染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宫颈细胞的恶变和进展过程中,Survivin的表达及HPV16、18感染可能起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SURVIVIN 高危人乳头瘤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州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的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
7
作者 周萍 刘曙正 +4 位作者 张文静 全培良 陆建邦 王保周 孙喜斌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94-597,共4页
目的:应用捕获-冉捕获方法估计林州市2004至2005年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评价全死因登记报告中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数据的完整性。方法:从居民全死因登记部门、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3个来源收集道路交通伤害死亡资料。不同来源数据间的匹... 目的:应用捕获-冉捕获方法估计林州市2004至2005年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评价全死因登记报告中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数据的完整性。方法:从居民全死因登记部门、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3个来源收集道路交通伤害死亡资料。不同来源数据间的匹配使用姓名、性别、身份证编码、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居住地址等变量。为了拟合样本间的相依性和异质性,使朋带有分层变量的对数线性模型估计3样本中都没有出现的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结果:2004至2005年间共报告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为441人,其中,民政部门295例,公安部门193例,居民全死因登记部门393例;经捕获-再捕获法估计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为469人(95%C1451~514人);以估计值作分母,居民全死因登记处部门的漏报率为16.2%,合并样本的漏报率为6.0%。结论:使用居民全死因登记部门或合并样本资料会低估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而使用公安部门、民政部门、居民全死因登记部门等样本的捕获。再捕获方法可以获得准确的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获-再捕获 道路交通伤害 漏报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抑制剂pifithrin-α对肝原代细胞增殖的影响
8
作者 刘曙正 Henrik HS 段广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5-338,共4页
目的:观察p53抑制剂pifithrin-α对肝原代细胞增殖及增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肝原代细胞分别经0、10、20和30μmol/L的pifithrin-α处理1h后,再用10nmol/LEGF诱导30、36和48h,用放射性计数法测定细胞增殖水平。另取肝原代细胞,分3... 目的:观察p53抑制剂pifithrin-α对肝原代细胞增殖及增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肝原代细胞分别经0、10、20和30μmol/L的pifithrin-α处理1h后,再用10nmol/LEGF诱导30、36和48h,用放射性计数法测定细胞增殖水平。另取肝原代细胞,分3组,对照组常规培养,EGF组用10nmol/L的EGF诱导,EGF+pifithrin-α组用30μmol/Lpifithrin-α和10nmol/LEGF诱导,EGF诱导24、30h后,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中P53、P21、CyclinD、CyclinE、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pifithrin-α作用后,EGF诱导的细胞增殖水平均降低,且pifithrin-α浓度越大,增殖水平越低(F剂量=54.690,F时间=214.370,F交互=50.450,P<0.001)。与对照组比较,EGF组细胞P53、Cyc-linE蛋白表达水平未发生变化,但P21、CyclinD及pErk表达水平升高(P<0.05),EGF+pifithrin-α组细胞P21、CyclinD及pErk蛋白表达水平较EGF组降低(P<0.05)。结论:P53蛋白可能通过激活MAPK信号通路、上调Cy-clinD表达,从而发挥促进肝原代细胞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增殖 肝原代细胞 pifithrin-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S-Detect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潜 刘春丽 +2 位作者 郭兰伟 韦雅楠 丁思悦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超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S-Detect技术)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治疗并行超声检查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83例患者,183个病灶),分别由超声医生及...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超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S-Detect技术)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治疗并行超声检查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83例患者,183个病灶),分别由超声医生及S-Detect技术对其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二者对不同超声特征诊断的一致性,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S-Detect技术在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83例甲状腺结节经病理证实良性68例,恶性115例,S-Detect技术对本组数据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84.35%、86.76%、85.25%;高年资医师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0.43%、92.65%、91.26%,低年资医师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76.52%、82.35%、78.69%,在可以评估的5个超声声像图特征中,结节成分、回声及纵横比3个指标超声医师与S-Detect诊断的一致性较高,结节形状及边缘2个指标超声医师与S-Detect诊断的一致性较差。结论: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S-Detect技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准确率较高,有助于提高低年资医师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超声诊断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模型 S-Detect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