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艳 庞雅青 +3 位作者 王跃 许林平 马杰 买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04-506,511,共4页
目的:观察食管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南省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间手术治疗的食管癌病例组织蜡块中资料齐全的检测样本,并摘录相应病历中的诊断信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 目的:观察食管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南省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间手术治疗的食管癌病例组织蜡块中资料齐全的检测样本,并摘录相应病历中的诊断信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食管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水平,观察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22例食管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为61.48%(75/122),其中鳞癌阳性表达率46.81%(22/47),腺癌VEGF—C阳性表达率为63.41%(26/41),小细胞癌阳性表达率为79.41%(27/34),三者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x^2=8.95,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为74.29%(52/70),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为44.23%(23,5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8,P=0.0007);Ⅲ期食管癌VEGF—C阳性表达率为76.00%(38/50),明显高于Ⅰ、Ⅱ期食管癌VEGF—C的阳性表达率51.39%(37/72)。VEGF—C的表达与年龄、性别、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调整后食管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值比为2.87,95%可信区间为1.28~6.44(X2=6.57.P=-0.0104)。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值比为1.66,95%可信区间为0.98~2.83(x^2=3.53,P=0.06)。浸润至外膜的食管癌和浸润至肌层以内的食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值比为2.21,95%可信区间为0.96~5.10(x^2=3.45,P=0.06)。结论:VEGF—C阳性表达的食管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高于VEGF—C阴性表达者,VEGF—C的检测可作为判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结转移 食管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CD44v6、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周云 徐虹 王珍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8-310,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D44v6,增殖细胞抗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胃癌侵袭性转移的关系以及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62例原发性胃癌中CD44v6,PCNA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D44v6,增殖细胞抗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胃癌侵袭性转移的关系以及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62例原发性胃癌中CD44v6,PCNA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中CD44v6阳笥率为64.5%,PCNA阳性率为100%,其中弱阳性(Ⅰ-Ⅱ级)表达率为24.2%,强阳性(Ⅲ-Ⅳ)表达率为75.8%。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CD44v6,PCNA的表达增高;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CD44v6的阳性经以及为75.8%。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CD44v6,PCNA的表达增高;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CD44v6的阳性率以及PCNA的强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结论:胃癌组织中CD44v6,PCNA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分子学改变,联合检测其结果有助于评估胃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CD44V6基因 增殖细胞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胃癌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素-Ⅱ分离人神经干细胞球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剑瑞 杨波 +7 位作者 杜英 宋来君 李国喜 张清勇 胡祥 胡平生 徐虹 王云龙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0-453,共4页
目的:寻找一种有效分离神经干细胞球并获得大量单个神经干细胞的方法。方法:取20周胎龄人胚胎脑组织分离单细胞,应用DMEM/F12培养基培养形成神经干细胞球,取神经干细胞球,分别以2.50g/L、1.25g/L胰蛋白酶及0.6u/ml、1.2u/ml、1.8u/ml、2... 目的:寻找一种有效分离神经干细胞球并获得大量单个神经干细胞的方法。方法:取20周胎龄人胚胎脑组织分离单细胞,应用DMEM/F12培养基培养形成神经干细胞球,取神经干细胞球,分别以2.50g/L、1.25g/L胰蛋白酶及0.6u/ml、1.2u/ml、1.8u/ml、2.4u/ml酵素-Ⅱ(DispaseⅡ)消化,观察消化过程及细胞形态,对消化后的单个细胞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结果:各浓度Dispase-Ⅱ均能较完全地消化神经干细胞球,其中1.2u/ml、1.8u/mlDispase-Ⅱ消化后的细胞生长状况最佳。胰蛋白酶消化后细胞有较大的损伤,成活细胞少。消化后的细胞Nestin抗体染色结果(+),证实为神经干细胞。结论:一定浓度的DispaseⅡ消化神经干细胞球后,可获得大量成活单个神经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酵素-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