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1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房茂胜 李乐华 +21 位作者 赵靖平 陈红辉 叶萌 国效峰 陆铮 孙学礼 王传跃 谢世平 胡斌 郭田生 马崔 汪波 吕路线 刘娜 邓红 陈琦 尚晓芳 龚发金 张喜艳 何小林 周建初 张迎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50-855,共6页
目的:比较氯丙嗪、舒必利、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等7种抗精神病药物长期服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 227例病程小于5年服用7种药物之一作为维持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在基线、... 目的:比较氯丙嗪、舒必利、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等7种抗精神病药物长期服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 227例病程小于5年服用7种药物之一作为维持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在基线、随访12个月进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定。结果:与基线相比,7组药物1年末生活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不同药物对躯体疼痛、精力和精神健康因子的改善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奥氮平和喹硫平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最为明显。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能不断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奥氮平和喹硫平,对生活质量的改善要优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物 生活质量 SF-3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安宝富 王长虹 李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影响及其与血清白介素-2(IL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的60例患者予利培酮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数字...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影响及其与血清白介素-2(IL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的60例患者予利培酮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数字划销测验(CT)、修订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注意功能、记忆功能和执行功能,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2、sIL2R水平。对60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相同的认知功能和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治疗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组认知功能测验成绩显著差于对照组(P<0.01),血清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6周的利培酮治疗,CT的净分及WMS-RC的记忆商数均有显著提高,CT的失误率及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显著下降,同时血清IL2水平显著降低,而sIL2R水平变化不明显;治疗前患者的失误率与血清IL2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记忆商数与血清IL2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治疗6周末失误率下降值和记忆商增加值均与血清IL2水平下降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注意、记忆功能的改善与降低的血清IL2水平相联系;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部分特质可能与其紊乱的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培酮 血清白介素-2水平 认知功能障碍 精神分裂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事件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幸福 徐一峰 +1 位作者 张明园 朱紫青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7-107,共1页
本文对30例精神分裂症、30例情感性障碍,30例神经症和90例性别、年龄组匹配的正常人作生活事件的对照研究,应用生活事件量表评定各组本次疾病发作前3月及2年内生活事件,结果显示情感性障碍和神经症患者的负性及独立性生活... 本文对30例精神分裂症、30例情感性障碍,30例神经症和90例性别、年龄组匹配的正常人作生活事件的对照研究,应用生活事件量表评定各组本次疾病发作前3月及2年内生活事件,结果显示情感性障碍和神经症患者的负性及独立性生活事件频度及生活事件单位(LifeEventUnit,LEU)总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三类精神障碍的独立性生活事件频度和LEU总值均高于非独立性生活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生活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精神卫生服务现状与建议 被引量:62
4
作者 王俊成 张瑞岭 周芹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8-350,共3页
文章分析了我国精神卫生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精神卫生资源配置短缺和不平衡,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建议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力度;加快我国精神卫生立法进程;... 文章分析了我国精神卫生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精神卫生资源配置短缺和不平衡,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建议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力度;加快我国精神卫生立法进程;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建设;大力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并在综合性医院开设精神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精卫生服务 现状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地区综合医院诊治的自杀未遂病人的特征 被引量:45
5
作者 李献云 许永臣 +7 位作者 王玉萍 杨荣山 张迟 及惠郁 卞清涛 马振武 何凤生 费立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81-684,共4页
目的 :我国每年至少有 2 0 0万人自杀未遂 ,但对其特征缺乏了解 ,因此难以建立并实施任何有效的干预及预防措施。为此 ,本研究着重了解主要服务于农村地区的综合医院自杀未遂病人的特征。方法 :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员用自制调查表对 4... 目的 :我国每年至少有 2 0 0万人自杀未遂 ,但对其特征缺乏了解 ,因此难以建立并实施任何有效的干预及预防措施。为此 ,本研究着重了解主要服务于农村地区的综合医院自杀未遂病人的特征。方法 :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员用自制调查表对 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留院观察的 3 2 6例自杀未遂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调查 ,并由精神科主治医师做出精神科诊断 (以DSM -IV为诊断标准 ) ;每个案例需 2~ 3小时。结果 :被调查的自杀未遂者的特征如下 :平均年龄 3 2岁 (标准差 =13 ) ,76%为女性 ,75 %已婚 ,78%住在乡村 ,家庭经济状况与当地人经济状况相近 ;65 %自杀前发生夫妻吵架或不和 ;83 %服农药 ;77%的服毒者服用家里存放的物品 ;5 4%属于冲动性自杀 (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 2小时 ) ;自杀当时 40 %患精神障碍 (以心境障碍为主 ) ,其中仅 3 0 %寻求过帮助、 16%看过精神科。结论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国内农村地区自杀未遂者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显著低 ,自杀方式以服农药为主。因此 ,我国的自杀预防及干预措施不能从国外照搬 ,为了解决我国这一巨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农村地区综合医院 临床特征 干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比较 被引量:42
6
作者 李献云 费立鹏 +7 位作者 王玉萍 杨荣山 张迟 及惠郁 卞清涛 许永臣 马振武 何凤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 自杀未遂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缺乏针对性的、有效的干预措施。本研究通过比较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奠定基础。方法 对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的306例病情较重的自杀未遂病人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 目的 自杀未遂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缺乏针对性的、有效的干预措施。本研究通过比较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奠定基础。方法 对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的306例病情较重的自杀未遂病人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按其自杀前考虑自杀时间的长短人为地分为冲动性(≤2小时,164例)和非冲动性(>2小时,142例)两组,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在许多方面有显著差异。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后,发现在自杀未遂者中,自杀前2周抑郁程度越轻、自杀意图强度越低,有急性(≤1月)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前1个月生命质量越高、居住在乡村、越年轻越易发生冲动性自杀行为;而性别和其他因素与冲动性自杀行为的发生无关。结论 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特征明显不同,对这两种不同的自杀未遂人群是否应采取不同的预防及干预措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动性 非冲动性 自杀未遂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和连续操作测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王传升 周东丰 何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6-339,共4页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 :对 67例符合ICD -10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和 44例正常人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和连续操作测验 (CPT) ,并对其中 2 1例经过 6周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 :对 67例符合ICD -10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和 44例正常人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和连续操作测验 (CPT) ,并对其中 2 1例经过 6周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 :抑郁症患者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和随机错误数以及CPT各项指标同正常人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与年龄、HAMD总分及迟缓、日夜变化两因子分正相关 (p <0 0 1) ;正确数和分类数与年龄、HAMD的迟缓因子分成负相关 (p <0 0 5 ) ;CPT与年龄成正相关 (p <0 0 5 ) ,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无相关 ;WCST和CPT在两组按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再分组比较后发现 :CPT在对照组受教育程度高者比受教育程度低者成绩好、在患者组女性较男性成绩好 ,差异分别有显著性 (p <0 0 5 ) ;对 2 1例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发现 ,WCST和CPT随病情的好转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治疗前后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的减分率与HAMD减分率呈正相关 (p <0 0 5 ) ,CPT各项减分率与HAMD减分率无相关。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缺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认知功能 神经心理学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血宁合并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多中心双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罗和春 刘平 +29 位作者 孟凡强 沈渔村 赵学英 谭春香 韩宝杰 陈黔妹 赵安全 于江 方润领 汪斌 陈钊 朱少敏 张国忠 刘广志 石金钟 张淑琴 李敬先 解克平 李建华 王洪灏 孟素荣 张本 易善志 汤甫琴 汪连春 郭华 孙国荣 钟红文 李淑荣 叶颂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观察合并应用银杏叶提取物能否提高经典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的抗抑郁疗效,能否减少阿米替林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一组病人给予阿米替林合并银杏叶提取物(研究组),一组给予阿米替林与安慰剂(对... 目的:观察合并应用银杏叶提取物能否提高经典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的抗抑郁疗效,能否减少阿米替林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一组病人给予阿米替林合并银杏叶提取物(研究组),一组给予阿米替林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8周。共纳入240例符合CCMD-2-R抑郁症标准的病人。结果:(1)研究组疗后Hamilton抑郁量表平均减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研究组治疗结束时CGI严重度显著低于对照组;(3)研究组As-berg副作用量表治疗后增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研究组的疗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银杏叶提取物与阿米替林合并应用可以显著增强后者的抗抑郁疗效,并且能显著减少后者的不良反应,因而提高了后者的疗效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药物疗法 舒血宁 阿米替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循环型情感性疾病5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高欢 沈其杰 +2 位作者 贡承庥 赵靖平 谢光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50-152,共3页
本文对1982年6月至1985年11月门诊及住院诊断为情感性疾病,并符合Dunner快速循环型情感性疾病定义的51例病人的临床症状和类型,发作次数、时间、形式,家族史及甲状腺功能测定等进行了分析,发现RC型有其独特临床特点,其发生机制有待进一... 本文对1982年6月至1985年11月门诊及住院诊断为情感性疾病,并符合Dunner快速循环型情感性疾病定义的51例病人的临床症状和类型,发作次数、时间、形式,家族史及甲状腺功能测定等进行了分析,发现RC型有其独特临床特点,其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性精神病 快速循环型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后小鼠血红蛋白和血清蛋白的初步研究
10
作者 赵晓进 张新胜 +2 位作者 侯永华 翟心慧 李全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3期95-97,共3页
本文采用人工气候室模拟自然热环境对小白鼠进行急性热暴露实验.测定热休克后不同时程小白鼠血中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清中总蛋白含量变化,同时对血清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热休克后不同时程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清总蛋白含量出现规律... 本文采用人工气候室模拟自然热环境对小白鼠进行急性热暴露实验.测定热休克后不同时程小白鼠血中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清中总蛋白含量变化,同时对血清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热休克后不同时程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清总蛋白含量出现规律性改变,血清蛋白电泳图谱未见明显改变.作者对实验结果的意义做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 血红蛋白 血清蛋白 热休克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自杀未遂与相关因素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彩霞 樊爱英 王新礼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7-308,共2页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较高,国外对双相情感障碍与相关因素关系的探讨较多,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对11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未遂与各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自杀未遂 相关因素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传升 李梅香 梁艳枝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7-418,共2页
儿童行为问题是指童年期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而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心理发育的成熟需要一个稳定和有安全感的环境[1].为了解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环境因素... 儿童行为问题是指童年期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而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心理发育的成熟需要一个稳定和有安全感的环境[1].为了解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环境因素,我们对新乡市某小学一~六年级小学生1873名的行为及其家庭环境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行为问题 学龄 家庭环境因素 异常行为 正常范围 持续时间 严重程度 心理发育 行为模式 童年期 安全感 小学生 新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观察和随访 被引量:5
13
作者 段德香 崔桂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3215-3216,共2页
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服用利培酮治疗后的血清泌乳素(PRL)水平的近期和远期的改变。方法:选择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首发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采用利培酮(维思通)治疗,起始剂量1mg/d,根据患者耐受量在半个月内药物加至治疗量4... 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服用利培酮治疗后的血清泌乳素(PRL)水平的近期和远期的改变。方法:选择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首发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采用利培酮(维思通)治疗,起始剂量1mg/d,根据患者耐受量在半个月内药物加至治疗量4~6mg。分别于0周、2周、4周、6个月监测其血清PRL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周、4周血清泌乳素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同治疗第4周血清泌乳素水平之间差异也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6个月时泌乳素水平低于4周水平,但仍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结论: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后近期的血清PRL水平有明显的升高,6个月后的血清PRL水平有一定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高催乳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患者视觉诱发电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顾仁骏 尹景岗 +2 位作者 王夏红 霍卫红 宋景贵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6年第4期52-54,共3页
对43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与32例健康人的视觉诱发电位(VEP)进行了对照研究,群体方差分析。结果: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患者急性期P100峰潜时及恢复期P100峰潜时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 对43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与32例健康人的视觉诱发电位(VEP)进行了对照研究,群体方差分析。结果: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患者急性期P100峰潜时及恢复期P100峰潜时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且急性期P100峰潜时也明显长于恢复期P100峰潜时(P<0.05)。波幅及P100左右眼差值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VEP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诊断方面一个重要的电生理辅助诊断方法;以P100峰潜时的动态变化,在患者的恢复及预后的判断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痴呆 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