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部分省市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病例分析
1
作者 于程程 余智平 +1 位作者 邢志伟 赵风玲 《辐射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9-465,共7页
通过对我国部分省市近年来诊断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病例进行分析,以发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解决措施。收集2013—2020年我国部分地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病例共计74人,对病历进行汇总分析;针对8省1系统(... 通过对我国部分省市近年来诊断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病例进行分析,以发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解决措施。收集2013—2020年我国部分地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病例共计74人,对病历进行汇总分析;针对8省1系统(四川、江苏、内蒙古、山东、河南、天津、安徽、浙江和核工业系统)的140名诊断医师进行了标准知晓、标准宣贯和标准应用情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13年至2020年共诊断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病例74人、病例数共计83例,涉及有害的组织反应疾病(确定效应)35人、42例,发病数前3位是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皮肤损伤和慢性放射病;涉及放射性肿瘤39人、41例,前3位依次是放射性甲状腺癌、放射性白血病和放射性肺癌;同时确诊为2种及以上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8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医师对标准知晓率76.2%,参加标准宣贯77%;标准应用情况,未使用及每年应用小于2次的为51.2%。通过调查了解了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现状,发现在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中存在受照剂量高估、诊断标准知晓和使用率低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标准评估 问卷调查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种风险评估方法评估汽车制造业喷漆和焊接岗位中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健康风险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思华 王彭彭 +5 位作者 李宏斌 闫青洁 张丹华 曾东 周舫 吴迪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9-414,共6页
目的:采用5种风险评估方法对汽车制造业重点岗位的化学有害因素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优化汽车制造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案。方法:选取2022年河南省某3家汽车制造企业喷漆岗位(产生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和焊接岗位(产生锰及其无机化... 目的:采用5种风险评估方法对汽车制造业重点岗位的化学有害因素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优化汽车制造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案。方法:选取2022年河南省某3家汽车制造企业喷漆岗位(产生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和焊接岗位(产生锰及其无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接触比值法、半定量综合指数法、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ICMM)赋值定量法、定量非致癌风险评估法和风险指数评估法进行喷漆和焊接等岗位的健康风险评估,并比较风险评估的结果。结果:企业2喷漆岗位二甲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最大值超过职业接触限值(OEL)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企业3喷漆岗位乙苯和二甲苯的短时间接触浓度(C STEL)最大值超过O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3家企业的苯和甲苯浓度均低于OEL。接触比值法评估的有害因素风险等级为1~5级,半定量综合指数法评估的为2~3级,ICMM赋值定量法评估的为1~3级,定量非致癌风险评估法评估的为1~5级,风险指数评估法评估的为1~5级。半定量综合指数法、定量非致癌风险评估法和风险指数法评估的风险等级高于或等于接触比值法和ICMM赋值定量法。对于二甲苯超标的岗位,5种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的风险等级均高于或等于不超标的岗位,且接触比值法和定量非致癌风险评估法评估的风险等级高于其他方法。定量非致癌风险评估法评估3家企业的锰及其无机化合物的风险等级均为5级,高于其他4种方法。结论:接触比值法、半定量综合指数法、ICMM赋值定量法、定量非致癌风险评估法和风险指数评估法各有优缺点,必要时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更能客观评估汽车制造业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汽车制造业 接触比值法 半定量综合指数法 ICMM赋值定量法 定量非致癌风险评估法 风险指数评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在听力损失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冰 焦洁 姚武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197,共3页
外泌体由多种类型细胞分泌或释放,直径30~150 nm^([1-2]),可从血液、血浆、尿液、眼泪和淋巴液等体液中分离出来^([3]),携带多种蛋白质遗传物质,参与多种细胞活动^([4-5])。听力损失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噪声、药物和老化等因素造成内耳... 外泌体由多种类型细胞分泌或释放,直径30~150 nm^([1-2]),可从血液、血浆、尿液、眼泪和淋巴液等体液中分离出来^([3]),携带多种蛋白质遗传物质,参与多种细胞活动^([4-5])。听力损失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噪声、药物和老化等因素造成内耳活性氧增多并抑制耳蜗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破坏细胞氧化还原稳态,最终导致毛细胞凋亡或坏死^([6])。既往研究^([7])表明,外泌体能够通过携带的多种生物活性分子来调节与炎症、增殖、凋亡、分化和代谢相关的途径,从而保护受损的耳蜗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囊泡 外泌体 听力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分析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韩林 赵风玲 +1 位作者 刘玉龙 吕玉民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6-371,共6页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作为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的生物指标,在国内外辐射生物剂量估算中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但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中的价值尚有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从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形成机制入手,探讨这2项细胞遗传...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作为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的生物指标,在国内外辐射生物剂量估算中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但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中的价值尚有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从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形成机制入手,探讨这2项细胞遗传指标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中的意义和实用价值,供同行讨论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工作人员 职业健康监护 染色体畸变 微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着丝粒染色体半自动化分析估算辐射生物剂量专家共识 被引量:1
5
作者 中国核学会核应急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 +4 位作者 中华预防医学会放射卫生专业委员会 中国辐射防护学会核与辐射应急分会 吕玉民 刘青杰 刘玉龙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9-209,共11页
双着丝粒染色体(dicentric chromosome,dic)半自动化分析估算生物剂量已在国际上推广应用10余年,技术成熟度高,且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出版的技术报告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技术标准已推荐该方法估算剂量。但国内尚未有相关技术规范和... 双着丝粒染色体(dicentric chromosome,dic)半自动化分析估算生物剂量已在国际上推广应用10余年,技术成熟度高,且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出版的技术报告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技术标准已推荐该方法估算剂量。但国内尚未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专家组结合国内30余年基于dic人工和半自动化分析估算生物剂量的实践经验,从dic半自动化分析原理、主要技术内容、影响因素分析和实用举例等方面给出dic半自动化分析估算生物剂量的技术共识,其主要技术内容与现有GB/T 28236国家标准相比,具有明显提升生物剂量估算效率,降低对专业人员技术熟练程度要求,更有利于推广应用等优势。而且dic半自动化分析与人工分析一样,可用于急性均匀、局部、迁延性照射和延迟采样等不同辐射暴露场景下的受照剂量估算与重建。dic半自动化分析估算生物剂量的推广应用,可解决目前国内生物剂量估算很难满足发生大规模核与辐射事故受照人员众多时的医学应急响应临床分类诊断需要的“瓶颈”,为进一步制定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双着丝粒染色体 半自动化分析 生物剂量估算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栀子大黄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王永杰 李闪闪 +3 位作者 吴宗耀 慕文理 魏雨润 魏丹丹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65-2173,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究栀子大黄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平台检索栀子大黄汤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检索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获得疾病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究栀子大黄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平台检索栀子大黄汤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检索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获得疾病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通路。通过采用灌胃五水合硫酸铜构建铜负荷WD大鼠模型进行实验验证,共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青霉胺组、栀子大黄低、中、高剂量组。检测WD大鼠相关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等。结果网络药理学筛选出栀子大黄汤潜在活性成分68个,疾病与药物交集靶点30个,涉及TNF、IL10、IGF1、IL1B、TP53、CASP3、PPARG、IL6、CXCL8、IL1A、TGFB1等关键靶点,主要与MAPK、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等信号通路相关。体内实验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尿铜、肝铜、血铜、肝脏系数以及血清和肝脏ALT、AST、TNF-α、CASP3、P53均明显升高(P<0.05);肝细胞肿大,胞质疏松呈丝网状,出现羽毛状变性及网状坏死等病理变化;与模型组比较,青霉胺组、栀子大黄汤各组大鼠的尿铜、肝铜、血铜、肝脏系数以及血清和肝脏ALT、AST、TNF-α、CASP3、P53均明显降低(P<0.05),青霉胺组和栀子大黄汤组各组大鼠的肝细胞网状坏死程度明显减轻。结论栀子大黄汤具有调节铜代谢及减轻肝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逆转细胞凋亡,下调MAPK信号通路TNF-α、CASP3、P53等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大黄汤 肝豆状核变性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