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器学习对早期帕金森病诊断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梁可可 郭庆歌 +9 位作者 李晓欢 马建军 杨红旗 石小雪 范咏言 杨大伟 郭大帅 董琳瑞 古祺 李东升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2-1108,共7页
背景帕金森病(PD)的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为主,缺乏正确诊断的客观方法。目前已有关于视网膜结构改变作为P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的研究,但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器学习对预测早期PD的研究尚少。目的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特征构建机器学习... 背景帕金森病(PD)的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为主,缺乏正确诊断的客观方法。目前已有关于视网膜结构改变作为P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的研究,但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器学习对预测早期PD的研究尚少。目的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探索其在早期PD诊断中的预测价值,及探讨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PD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年龄40~70岁的PD患者49例(PD组),并选取来医院体检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39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行扫频源光学相关断层扫描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检查,并定量分析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和血管密度。将88例受试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2例和验证集26例,选择PD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纳入机器学习模型的特征变量,并在训练集中分别构建Logistic回归(LR)、K-近邻算法(KNN)、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价基于视网膜改变的机器学习模型对早期PD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组患者浅层毛细血管的上方外圈(A6)、颞侧外圈(A7)、下方外圈(A8)以及鼻侧外圈(A9)密度减少,视网膜层的上方内圈(A2)、颞侧内圈(A3)、下方内圈(A4)、鼻侧内圈(A5)、A6~A9厚度,节细胞复合体层的A9厚度,神经纤维层的A7厚度,视网膜外层的A2和A4~A9厚度变薄(P<0.05)。视网膜层A2厚度(OR=0.781,95%CI=0.659~0.926)、视网膜层A3厚度(OR=1.190,95%CI=1.019~1.390)、视网膜外层A2厚度(OR=0.748,95%CI=0.603~0.929)、视网膜外层A6厚度(OR=2.264,95%CI=1.469~3.490)、视网膜外层A8厚度(OR=0.723,95%CI=0.576~0.906)以及神经纤维层A7厚度变薄(OR=0.592,95%CI=0.454~0.773)及浅层毛细血管A7密度减少(OR=1.966,95%CI=1.399~2.765)为早期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变量纳入并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结果显示,构建的5个模型中,LR模型整体性能最高,其AUC为0.841,而DT模型的准确度最高,其准确度为0.846。结论基于视网膜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可准确的预测早期PD,其中,DT模型对早期PD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扫描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 机器学习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儿童应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不良反应 被引量:23
2
作者 符爱存 赵兵新 +5 位作者 张俊杰 张金嵩 李彬彬 李秀红 尚利娜 吕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9-453,共5页
目的 观察中国大陆近视儿童应用质量分数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不良反应.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99例99眼(均取右眼数据分析)近视儿童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5例近视儿童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同时睡前双眼各点0.01%硫酸... 目的 观察中国大陆近视儿童应用质量分数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不良反应.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99例99眼(均取右眼数据分析)近视儿童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5例近视儿童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同时睡前双眼各点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1滴.对照组44例近视儿童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2个组儿童均随访4个月,观察2个组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2个组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LogMAR视力)、眼压、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等变化情况及试验组的不适症状.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个月BCDVA、BCNVA、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DVA:F组别=3.880,P=0.112;F时间=27.220,P=0.413.BCNVA:F组别=5.200,P=0.311;F时间=38.200,P=0.116.眼压:F组别=12.350,P=0.214;F时何=22.300,P=0.146).治疗后4个月试验组瞳孔直径为(6.99±0.64) mm,较治疗前平均增加约0.92 m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个月,试验组较对照组瞳孔直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个月试验组调节幅度为(14.01±3.98)D,较治疗前平均下降约1.20 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个月,试验组较对照组调节幅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共4例(占8%)儿童出现畏光,2例畏光持续2周,2例畏光持续1周,户外活动时戴太阳镜或遮阳帽缓解症状.1例(占2%)用药1个月后,晨起出现眼痒、眼肿,停药后消失.无视近模糊等其他不适症状. 结论 中国大陆近视儿童应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4个月后,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和眼压未变化;瞳孔直径轻度散大和调节幅度轻度下降,10%儿童用药后初期出现畏光等不适,但对学习和生活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 近视儿童 不良反应 瞳孔直径 调节幅度 非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睑近泪小点肿物切除56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庆惠玲 李晓华 +3 位作者 张俊鸽 邢枫 杨慧丽 赵素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并观察近泪小点的眼睑肿物切除的效果。方法门诊就诊的56例(56眼)眼睑近下泪小点肿物患者,局部麻醉后先行泪道环形硅胶管置管保护泪小点及泪小管,于手术显微镜下行肿物切除术,肿物行病理学检查,置管2~4周后将其拔除,术后观察... 目的探讨并观察近泪小点的眼睑肿物切除的效果。方法门诊就诊的56例(56眼)眼睑近下泪小点肿物患者,局部麻醉后先行泪道环形硅胶管置管保护泪小点及泪小管,于手术显微镜下行肿物切除术,肿物行病理学检查,置管2~4周后将其拔除,术后观察眼睑肿物有无复发及泪小点位置和泪道是否通畅。结果术后病理报告显示:鳞状乳头状细胞瘤6例,色素痣26例,疣10例,炎性肉芽肿14例。追踪观察1 a以上,无一例复发。50例术后泪小点位置正常,冲洗泪道通畅,无溢泪现象;2例肿物较大,术后泪小点口向鼻侧稍有扩大,患者遇刺激时稍有溢泪现象。结论对眼睑近泪小点肿物,先行微创泪道环形硅胶管置管后再切除眼睑肿物,该方法可提高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物 眼睑 泪小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效果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杨潇远 王怀洲 +3 位作者 高传文 王博 李海军 董仰曾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67-471,共5页
目的观察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和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6例22眼儿童青光眼患者,其中男9例12眼,女7例10眼;年龄... 目的观察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和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6例22眼儿童青光眼患者,其中男9例12眼,女7例10眼;年龄6个月~8岁,中位数年龄为4岁。所有患儿均接受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分别于术前,术后7 d、1个月、6个月观察并比较患儿眼压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眼中成功完成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14例20眼,成功率为90.91%,其中行全切开(切开范围为360°)手术12眼,行次全切开(切开范围为180°~330°)手术8眼,2眼因微导管通过不到90°,术中改行传统Harms刀小梁切开+切除术。完成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的20眼术前,术后7 d、1个月和6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26.55±4.38)、(20.48±3.62)、(13.71±6.35)和(12.67±5.37)mmHg(1mmHg=0.133 kP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771,P<0.001)。末次随访18眼眼压得到控制,其中16眼眼压完全控制,2眼使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降至正常;2眼术后眼压再次升高,联合应用降眼压药物,眼压仍不能控制至正常水平。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16眼在术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前房出血,均在术后l周内吸收。结论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患者降眼压效果良好,并且无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开术 儿童青光眼 微导管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后早期低眼压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高韶晖 裴晗 +2 位作者 李梦迪 吴众 赵朝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6-281,共6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后早期低眼压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的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127例127眼。其中... 目的观察并分析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后早期低眼压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的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127例127眼。其中男71例71眼,女56例56眼;平均年龄(61.85±11.53)岁;平均眼压(15.28±3.71)mmHg(1 mmHg=0.133 kPa)。所有患者均给予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0.05 ml,其中注射雷珠单抗者56眼,注射康柏西普者38眼,注射阿柏西普者33眼。于注射后30 min、1 h、2 h采用非接触气动眼压计测量术眼眼压;注射后眼压<10 mmHg为低眼压,以此将患者分为低眼压组和非低眼压组。比较各组间性别、年龄、眼别、疾病类型、注药前眼压、注药次数、晶状体状态、药物种类、注药时间、注药部位、是否合并高度近视、是否合并青光眼/高眼压症病史、是否合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史等因素的差异,以P<0.05的因素作为自变量,是否注射后出现低眼压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眼在注射后2 h内出现低眼压。低眼压组与非低眼压组间术眼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62.177,P<0.001;F_(时间)=25.128,P<0.001),其中低眼压组注射后各时间点眼压值均低于注射前,非低眼压组注射后30 min眼压较注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眼压组注射后30 min、1 h、2 h眼压值分别较注射前平均降低7.88、7.63、7.23 mmHg,注射后1 d眼压均恢复至注射前水平。2个组患者性别构成比、眼别构成比、疾病类型构成比、注药前眼压、注药次数、晶状体/人工晶状体眼数、注射药物种类构成比、注药时间上午/下午构成比、不同注药部位构成比、是否合并高度近视构成比、是否合并青光眼/高眼压症病史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患者年龄、是否合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史眼数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65,P<0.001;χ^(2)=6.907,P=0.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轻患者和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史是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后早期低眼压的危险因素(OR=88.563,P<0.001;OR=20.991,P=0.009)。结论低龄和既往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史患者在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后早期更容易发生低眼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玻璃体内注射 低眼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胶质细胞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形成的关联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雪(综述) 李晓华(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97-1201,共5页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致盲的重要原因。除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之外,视网膜胶质细胞也是参与PVR形成及发展的主要细胞。视网膜胶质细胞包括Müller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视网...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致盲的重要原因。除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之外,视网膜胶质细胞也是参与PVR形成及发展的主要细胞。视网膜胶质细胞包括Müller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视网膜胶质细胞不仅能发生活化,改变细胞形态,还能分泌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合成细胞外基质,参与PVR的形成;并且视网膜胶质细胞分泌的因子及合成的细胞外基质又促进了视网膜胶质细胞的增生,从而加速了PVR病变的发展。此外,非编码RNA可通过视网膜胶质细胞参与PVR的调控。本文就视网膜胶质细胞活化、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胶质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胶质细胞合成的细胞外基质与PVR形成的相互作用及非编码RNA对胶质细胞和PVR的作用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胶质细胞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女贞苷对高糖诱导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7
作者 刘茜 冯效梅 +4 位作者 刘长庚 李海军 杨潇远 任静 张颖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2-320,共9页
目的探讨特女贞苷对高糖诱导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hRMECs分为正常对照组、高渗组、高糖组、高糖+低浓度特女贞苷组、高糖+中浓度特女贞苷组和高糖+高浓度特女贞苷组,分别用含5.5 mmol/L葡萄糖... 目的探讨特女贞苷对高糖诱导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hRMECs分为正常对照组、高渗组、高糖组、高糖+低浓度特女贞苷组、高糖+中浓度特女贞苷组和高糖+高浓度特女贞苷组,分别用含5.5 mmol/L葡萄糖、5.5 mmol/L葡萄糖+24.5 mmol/L甘露醇、30 mmol/L葡萄糖、30 mmol/L葡萄糖+25、50、100μmol/L特女贞苷的培养液培养24 h。另将hRMECs分为高糖+小干扰RNA阴性序列(si-NC)组、高糖+si-叉头框转录因子O4(FOXO4)组、高糖+特女贞苷+pcDNA组、高糖+特女贞苷+pcDNA-FOXO4组,转染相应试剂后分别用含30 mmol/L葡萄糖或100μmol/L特女贞苷+30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培养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RMECs细胞凋亡情况;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细胞中丙二醛(MDA)质量浓度;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和TNF-α质量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FOXO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高渗组、高糖组、高糖+低浓度特女贞苷组、高糖+中浓度特女贞苷组和高糖+高浓度特女贞苷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32±0.72)%、(7.44±0.70)%、(23.96±1.32)%、(19.84±1.09)%、(14.13±0.85)%和(9.84±0.70)%。各组细胞凋亡率、MDA质量浓度、SOD活性值、IL-1β质量浓度、TNF-α质量浓度和FOXO4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98.545、1186.693、516.629、654.247、638.238、472.655,均P<0.001),其中与高糖组相比,高糖+低、中、高浓度特女贞苷组细胞凋亡率、MDA浓度、IL-1β和TNF-α质量浓度、FOXO4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SOD活性值明显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与高糖+si-NC组相比,高糖+si-FOXO4组FOXO4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MDA浓度、IL-1β和TNF-α质量浓度降低,SOD活性值升高;与高糖+特女贞苷+pcDNA组相比,高糖+特女贞苷+pcDNA-FOXO4组细胞凋亡率、MDA浓度、IL-1β和TNF-α质量浓度、FOXO4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SOD活性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特女贞苷可保护hRMECs免受高糖损伤,作用机制与其下调FOX4表达抑制hRMECs凋亡、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FOXO4蛋白 凋亡 氧化应激 炎症 特女贞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皮素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Graves眼病眼眶成纤维细胞中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8
作者 靳玮 张黎 +2 位作者 李谦 倪瑶 柴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3-240,共8页
目的观察根皮素对白细胞介素(IL)-1β诱导的Graves眼病(GO)患者眼眶成纤维细胞(OFs)中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确诊为非活动期GO并行眼眶减压术的患者6例6眼的眼眶脂肪... 目的观察根皮素对白细胞介素(IL)-1β诱导的Graves眼病(GO)患者眼眶成纤维细胞(OFs)中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确诊为非活动期GO并行眼眶减压术的患者6例6眼的眼眶脂肪及结缔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原代OFs并传代,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OFs。将细胞分为对照组、IL-1β诱导组以及不同浓度根皮素处理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25、50、75、100和200μmol/L根皮素处理24和48 h后OFs的活性。采用IL-1β诱导OFs模拟GO体外炎症环境。采用荧光探针H2DCF-D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IL-1β诱导组、50μmol/L根皮素组和100μmol/L根皮素组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正常对照组、IL-1β诱导组以及25、50、75、100μmol/L根皮素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8和MCP-1质量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对照组、IL-1β诱导组及100μmol/L根皮素组细胞内血红素加氧酶1(HO-1)、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Nrf2和MAPK信号通路蛋白P38、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结果原代分离培养的OFs表达vimentin,证明为间充质来源,desimin、S-100、cytokeratin-18表达阴性,鉴定为成纤维细胞。CCK-8结果显示,25、50、75和100μmol/L根皮素组细胞处理后24和48 h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0μmol/L根皮素组和100μmol/L根皮素组细胞内ROS水平分别为21.95±1.71和10.01±1.03,明显低于IL-1β诱导组的39.27±4.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LISA结果显示,25μmol/L、50μmol/L、75μmol/L和100μmol/L根皮素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质量浓度分别为(4544.25±572.98)、(1000.25±133.96)、(724.25±98.63)和(519.50±118.02)pg/ml,均显著低于IL-1β诱导组的(7581.75±565.93)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50μmol/L、75μmol/L和100μmol/L根皮素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8质量浓度分别为(3679.50±676.76)、(2143.75±616.20)和(1174.75±284.18)pg/ml,显著低于IL-1β诱导组的(8411.00±939.67)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50μmol/L、75μmol/L和100μmol/L根皮素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CP-1质量浓度分别为(3783.25±610.24)、(1565.75±457.89)和(745.75±227.01)pg/ml,显著低于IL-1β诱导组的(5533.00±602.87)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00μmol/L根皮素组HO-1、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IL-1β诱导组,p-P38、p-ERK、p-JNK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IL-1β诱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根皮素可降低IL-1β诱导的GO患者OFs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抑制促炎细胞因子产生,其作用机制与Nrf2/HO-1的激活及MAPK信号通路的抑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皮素 GRAVES眼病 眼眶成纤维细胞 氧化应激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角膜γδT细胞去除效率的双光子活体动态监测
9
作者 刘素素 张红敏 +3 位作者 柳慧 贺司宇 岳娟 王丽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3-527,共5页
目的比较抗体中和后角膜与耳部皮肤γδT细胞的去除效率,探寻一种能够活体动态监测角膜γδT细胞数量变化的替代方法。方法应用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抗体中和前后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进行监测,同时于抗体中和后6 h、12 h、24 h... 目的比较抗体中和后角膜与耳部皮肤γδT细胞的去除效率,探寻一种能够活体动态监测角膜γδT细胞数量变化的替代方法。方法应用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抗体中和前后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进行监测,同时于抗体中和后6 h、12 h、24 h对小鼠角膜进行取材染色,计数角膜中的γδT细胞,比较两者去除效率是否一致。结果正常小鼠角膜的γδT细胞常分布于角膜缘上皮及浅基质层,上皮层的γδT细胞形态不规则,常伴有突起,基质层γδT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数量为(27±4)个。抗体中和后,小鼠角膜γδ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6 h、12 h和24 h细胞数量均明显少于去除前(P=0.03、0.00、0.00),去除效率分别为48%、78%、96%。正常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呈树突状,均匀分布于皮肤表皮层,细胞数量为(60±9)个,抗体中和后6 h、12 h和24 h,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与去除前相比亦明显减少(P=0.00、0.00、0.00),去除效率分别为43%、72%、95%。结论抗体中和后角膜与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均逐渐下降,两者去除效率随时间变化一致,监测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是动态监测角膜γδT细胞数量变化的理想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抗体中和 角膜 皮肤 双光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