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十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眼科学基础研究的资助分析及启示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秀华 杨永光 +1 位作者 张猛 雷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64-870,共7页
目的对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眼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进行分析,探讨眼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脉络,为眼科领域科研人员了解不同专业基础研究的进展和资助申请提供参考信息。方法统计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眼科学领域的... 目的对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眼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进行分析,探讨眼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脉络,为眼科领域科研人员了解不同专业基础研究的进展和资助申请提供参考信息。方法统计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眼科学领域的资助项目,对获得资助的项目类别、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经费数额、项目依托单位、地域进行分析,利用VOSviewer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近10年间,眼科学研究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和资助经费总体平稳,约占医学部立项数和经费总量的2%。立项项目中代表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和方法的关键词逐渐增多。在各研究领域中,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角膜和眼表疾病、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立项数量占据前3位。研究项目主要落户在我国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项目主要集中在科研实力和底蕴雄厚的依托单位。结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稳定的投入和支持在眼科学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立项项目反映了我国研究热点的变迁,眼科学新技术及其与交叉学科的融合促进了学科发展;科研立项与经济、教育和科研的地域环境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础研究 研究热点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医生和研究人员如何理解和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志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7-272,共6页
在2019年末发生于中国武汉的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CoV)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引起了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该病毒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WHO将其引起的肺炎命名为... 在2019年末发生于中国武汉的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CoV)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引起了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该病毒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WHO将其引起的肺炎命名为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COVID-19是近20年来继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之后在人类又一次出现的跨物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传染病。目前该疾病以武汉为中心以极快的速度向中国大陆各地及港澳台发生传播,并波及二十多个国家。鉴于在SARS流行期间在医院环境下1/5的感染者为医务人员和这次COVID-19流行期间医务人员的感染概率较高问题,需要眼科医生正确且快速地了解和认识该病的背景知识,并理性理解和认识采取某些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工作的专业领域的差异,虽然大多数眼科医生并不工作在疫情的第一线,但是多种原因(如感染患者会诊或眼科急诊)会导致眼科医护人员暴露在高危传播环境下,并且其风险正随着感染患者数量的剧增在逐渐增加,特别是当处理看似健康良好的眼科患者时,眼科医护人员的警惕性往往会大大降低。为了更好地保护患者、家庭和医护人员自身,针对2019-CoV的主要传播方式,建议采用标准的防护措施之外,仍需遵循严格的接触防护措施和飞沫防护措施,包括:(1)在靠近病患近距离工作时应配戴口罩(N95口罩);(2)在接诊患者前后务必完成手卫生;(3)当进入患者房间并接触患者时配戴无菌手套;(4)当预期接触患者的周遭物品和环境表面,患者存在大小便失禁或腹泻,或患者有手术性或其他性质创口并存在渗出液时应穿隔离服;(5)清洁和消毒各种眼科设备并正确处理检查患者后的医疗垃圾,以阻断传播给后续接受检查的患者;(6)考虑到病毒通过眼表传播的可能性,接触患者前应配戴护目镜和覆盖面部正面及侧面的一次性防护面罩;(7)对就诊的普通患者如发现有结膜炎和/或同时有呼吸道症状时要及时做COVID-19的相关排查;(8)在禁止将感染患者作为角膜移植潜在供体的同时应将筛选2019-CoV暂时性列入暴发期间眼库的医学标准;(9)为了科学研究、诊断和其他特殊需要,对收集的标本要严格遵循生物危险品的包装、寄送和处理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道病毒2型 冠状病毒疾病-19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中东呼吸道综合征 眼表 接触防护 飞沫防护 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公立医院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鹏 赵东旎 +5 位作者 武启峰 赵要军 李志锦 曲良 李寅飞 李建军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13,共4页
形势分析是公立医院编制战略规划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医院内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劣势分析,是找准医院发展定位、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和寻求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也是新形势下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必然。以河南省人民医院为例,首先采用... 形势分析是公立医院编制战略规划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医院内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劣势分析,是找准医院发展定位、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和寻求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也是新形势下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必然。以河南省人民医院为例,首先采用PEST分析法对医院宏观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SWOT分析法构建了SWOT-PEST分析矩阵,对医院进行基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视角的PEST分析,综合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所面临的内外部发展形势、问题、机遇和挑战,为医院"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编制提供决策参考和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规划 公立医院 形势分析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器学习对早期帕金森病诊断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梁可可 郭庆歌 +9 位作者 李晓欢 马建军 杨红旗 石小雪 范咏言 杨大伟 郭大帅 董琳瑞 古祺 李东升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2-1108,共7页
背景帕金森病(PD)的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为主,缺乏正确诊断的客观方法。目前已有关于视网膜结构改变作为P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的研究,但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器学习对预测早期PD的研究尚少。目的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特征构建机器学习... 背景帕金森病(PD)的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为主,缺乏正确诊断的客观方法。目前已有关于视网膜结构改变作为P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的研究,但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器学习对预测早期PD的研究尚少。目的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探索其在早期PD诊断中的预测价值,及探讨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PD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年龄40~70岁的PD患者49例(PD组),并选取来医院体检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39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行扫频源光学相关断层扫描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检查,并定量分析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和血管密度。将88例受试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2例和验证集26例,选择PD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纳入机器学习模型的特征变量,并在训练集中分别构建Logistic回归(LR)、K-近邻算法(KNN)、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价基于视网膜改变的机器学习模型对早期PD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组患者浅层毛细血管的上方外圈(A6)、颞侧外圈(A7)、下方外圈(A8)以及鼻侧外圈(A9)密度减少,视网膜层的上方内圈(A2)、颞侧内圈(A3)、下方内圈(A4)、鼻侧内圈(A5)、A6~A9厚度,节细胞复合体层的A9厚度,神经纤维层的A7厚度,视网膜外层的A2和A4~A9厚度变薄(P<0.05)。视网膜层A2厚度(OR=0.781,95%CI=0.659~0.926)、视网膜层A3厚度(OR=1.190,95%CI=1.019~1.390)、视网膜外层A2厚度(OR=0.748,95%CI=0.603~0.929)、视网膜外层A6厚度(OR=2.264,95%CI=1.469~3.490)、视网膜外层A8厚度(OR=0.723,95%CI=0.576~0.906)以及神经纤维层A7厚度变薄(OR=0.592,95%CI=0.454~0.773)及浅层毛细血管A7密度减少(OR=1.966,95%CI=1.399~2.765)为早期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变量纳入并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结果显示,构建的5个模型中,LR模型整体性能最高,其AUC为0.841,而DT模型的准确度最高,其准确度为0.846。结论基于视网膜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可准确的预测早期PD,其中,DT模型对早期PD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扫描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 机器学习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眼科临床指南》解读 被引量:11
5
作者 黄子旭 王冬冬 宋宗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7-71,共5页
玻璃体后脱离(PVD)、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是眼科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存在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的风险,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2019年9月美国眼科学会发布了《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眼科临床指南》,... 玻璃体后脱离(PVD)、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是眼科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存在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的风险,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2019年9月美国眼科学会发布了《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眼科临床指南》,基于循证医学对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的定义、流行病学资料、诊断和治疗进行了阐述,对于不同病变类型如何进行治疗和随访提供了相对明确的方案。本文就该《指南》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后脱离 视网膜裂孔 格子样变性 视网膜脱离 美国眼科学会 指南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01%与0.02%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控制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符爱存 荣军博 +4 位作者 王卫群 魏丽 张俊杰 赵兵新 吕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3-259,共7页
目的比较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12岁青少年近视患者280例280眼,等效球镜度(SE)为-1.25~-6.0 D。... 目的比较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12岁青少年近视患者280例280眼,等效球镜度(SE)为-1.25~-6.0 D。试验前受试者均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0.01%阿托品组(142例142眼)和0.02%阿托品组(138例138眼),受试者于睡前用相应质量分数阿托品滴眼液点眼1滴,均将右眼研究资料纳入分析。分别于用药后第1、4、8和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电脑验光仪测定受试者用药前后SE以评估屈光度变化;采用IOLMaster测量受试者用药前后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采用问卷调查记录受试者用药后不适症状。结果0.01%阿托品组23例失访,0.02%阿托品组21例失访,随访完成率分别为83.8%和84.8%。用药1年内,SE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加,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用药1年SE分别进展(-0.47±0.32)D和(-0.38±0.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矫正影响SE增加量的混杂因素,如年龄、体质量指数和基线SE后,经重复测量数据的广义相加混合模型分析,2个组SE增加率分别为-0.039 D/月和-0.032 D/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交互作用)=0.041)。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的眼轴长度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加,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用药1年眼轴长度分别增加(0.37±0.20)mm和(0.30±0.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矫正影响眼轴长度增加量的混杂因素,如年龄、体质量指数、基线眼轴长度后,经重复测量数据的广义相加混合模型分析,2个组的眼轴长度增加率分别为0.031 mm/月和0.025 mm/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交互作用)=0.032)。用药1~4周内,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分别有26.9%(32/119)和28.2%(33/117)受试者出现畏光症状;用药后2~4周,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均有7例受试者出现视近模糊,分别占5.9%(7/119)和6.0%(7/117);用药后1个月,0.01%阿托品组有1例出现局部药物变态反应,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青少年连续局部应用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1年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0.02%阿托品滴眼液点眼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控制效果较0.01%阿托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近视 阿托品 眼轴长度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信号通路研究 指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靶向治疗 被引量:3
7
作者 郭海科 方梦园 孟倩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61-964,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近年来,DR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更好地揭示了DR的发病机制,为DR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开发靶向治疗的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阐明生物信号通路在DR发生和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近年来,DR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更好地揭示了DR的发病机制,为DR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开发靶向治疗的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阐明生物信号通路在DR发生和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有助于临床医师正确进行医疗决策,选择性、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干预,大大改善DR的治疗效果.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将信号通路的研究和靶向治疗结合起来是推进DR治疗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注重转化医学研究,重视信号通路研究对靶向治疗的引导作用,使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通路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靶向治疗 转化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H26标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眼内示踪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郭凯 罗燕 +1 位作者 李士清 田景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76-879,共4页
目的评估PKH26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进行体外标记及眼内标记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hADSCs,使用PKH26对hADSCs进行体外标记并观察标记结果。采用抽签法将C57BL/6J小鼠1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标记细胞组(9只)和未标记细胞组(3... 目的评估PKH26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进行体外标记及眼内标记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hADSCs,使用PKH26对hADSCs进行体外标记并观察标记结果。采用抽签法将C57BL/6J小鼠1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标记细胞组(9只)和未标记细胞组(3只),标记细胞组和未标记细胞组C57BL/6J小鼠玻璃体腔分别注射2×10^5/ml标记细胞和未标记细胞各1μl,注射后1个月分别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荧光标记结果。取正常对照组及标记细胞组小鼠视网膜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子显微镜检查判定毒性反应。结果hADSCs经PKH26体外标记后细胞膜呈红色荧光,标记细胞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标记细胞后1个月可见视网膜血管前红色强荧光,标记细胞组小鼠视网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子显微镜检查均未见细胞变性坏死及增生。hADSCs体外、体内标记显影结果显示,未标记细胞组均无荧光显色,显色阳性率均为0,标记细胞组均出现红色荧光,显色阳性率均为100%。结论PKH26可用于标记hADSCs及眼内示踪,形态学评估显示其无毒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PKH26 细胞标记 毒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重视表观遗传学与晶状体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海科 黎清兰 孟倩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表观遗传学是传统遗传学的分支之一,目前已成为生物医学中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而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如miRNA等方式对基因表型进行调控并可进行遗传的科学。目前已发现,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是传统遗传学的分支之一,目前已成为生物医学中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而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如miRNA等方式对基因表型进行调控并可进行遗传的科学。目前已发现,表观遗传学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在眼科学领域,表观遗传与各种眼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均有关联。由于传统遗传学导致的疾病不可逆,而表观遗传是可逆的过程,因此表观遗传与眼科疾病关系的研究正逐渐引起重视。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生长、分化、衰老、上皮一间充质转化(EMT)等均受到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晶状体疾病,如白内障可能与表观遗传学因素有密切关联,大力开展晶状体表观遗传学研究可能为研究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目前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已将表观遗传学方法应用于晶状体生理和病理的研究,国内的眼科医学工作者应关注和跟踪这些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并积极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生长和发育 白内障 表观遗传学 基因表达调控 DNA甲基化/遗传学 组蛋白/遗传学 微小RNA/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机器人辅助诊断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高韶晖 金学民 +4 位作者 赵朝霞 于伟泓 陈有信 孙宇辉 丁大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69-673,共5页
目的建立和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人工智能(AI)机器人辅助诊断系统。方法联合包括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8家医院眼底专业医师对25297张糖尿病患者眼底图像病变进行标记,训练和建立一个深度学习框架同时识别DR病变的A... 目的建立和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人工智能(AI)机器人辅助诊断系统。方法联合包括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8家医院眼底专业医师对25297张糖尿病患者眼底图像病变进行标记,训练和建立一个深度学习框架同时识别DR病变的AI机器人辅助诊断系统,即“嵩岳”机器人系统。依据DR分级和标识眼底病变,构建是否罹患DR、是否需要转诊DR、是否重度非增生性和增生性DR以及是否增生性DR4种模型,建立一个基于病变识别技术的DR筛选系统,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敏感度、特异度进行AI诊断性能的数据分析。结果“嵩岳”系统中是否罹患DR模型的敏感度为96.0%,特异度为87.9%,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需要转诊DR模型的敏感度为90.4%,特异度为95.2%,AUC为0.925;是否为重度非增生性和增生性DR模型的敏感度为72.7%,特异度为96.2%,AUC为0.845;增生性DR模型的敏感度为73.5%,特异度为97.3%,AUC为0.855。结论“嵩岳”AI机器人辅助诊断系统具有精确高效的DR诊断性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人工智能 机器人 辅助诊断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2015年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8
11
作者 姚溪 裴晓婷 曲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03-814,共12页
背景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增高,而治疗率和控制率却处于较低水平,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的了解1991—2015年中... 背景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增高,而治疗率和控制率却处于较低水平,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的了解1991—2015年中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91—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9轮的调查数据,选择≥18岁且年龄、性别和血压值数据完整的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值和疾病史等资料。分析25年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991年,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14.77%(1291/8743)、27.58%(356/1291)、15.80%(204/1291)、5.89%(76/1291),2015年分别为32.67%(4520/13834)、48.08%(2173/4520)、40.51%(1831/4520)、14.65%(662/4520)。1991—2015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基本呈上升趋势,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2000年之后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5年间,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在不同年龄、性别、行为习惯、知识水平等因素上存在差异。结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在不断增加,虽然治疗率和控制率也在增加,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提高居民高血压的治疗和控制水平,以延缓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成年人 患病率 知晓率 治疗率 控制率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连锁先天性眼球震颤一家系致病基因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洋 张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25-726,共2页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是一种出生后3~6个月出现的非自主性、节律的眼球往返摆动。眼球震颤可以是水平、垂直、旋转方向,或者2种震颤方向的组合。患者少有眼球本身或视觉传导通路上的器质性病变。眼球震颤可导致多数患者的视力下降,...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是一种出生后3~6个月出现的非自主性、节律的眼球往返摆动。眼球震颤可以是水平、垂直、旋转方向,或者2种震颤方向的组合。患者少有眼球本身或视觉传导通路上的器质性病变。眼球震颤可导致多数患者的视力下降,为克服眼球震颤,一些患者可采用双眼集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致病基因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X连锁 家系 视觉传导通路 器质性病变 旋转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组测序研究内毒素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余鹏 阳琳 +1 位作者 麦雨欣 雷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2-198,共7页
目的转录组测序探讨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cells,ARPE-19)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将ARPE-1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LPS组,Real-time PCR检测炎症因子IL-6、IL-8和MCP-1的表... 目的转录组测序探讨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cells,ARPE-19)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将ARPE-1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LPS组,Real-time PCR检测炎症因子IL-6、IL-8和MCP-1的表达,Illumina Hiseq 2500用于转录组测序,DESeq2用于差异表达基因分析,采用GOseq R package和Omicsbean软件分别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再将ARPE-19细胞和hRPE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LPS组,Real-time PCR验证RNA-seq结果中的关键基因。结果 LPS刺激ARPE-19细胞24 h后,炎症因子IL-6、IL-8和MCP-1在mRNA水平的表达显著升高(P <0. 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组有2 34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的有1 594个,下调的有751个。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LPS激活了免疫相关通路和Toll-样受体、MAPK、HIF-1、TNF、PI3K-Akt、NOD-样受体、mTOR、VEGF信号通路以及转录因子JUN、JUNB、SRF、ATF4和AKT1、SRC基因。结论 LPS诱导的ARPE-19细胞炎症反应可能与PI3K-Akt-mTOR、NOD-样受体、VEGF信号通路及转录因子FOS、JUN、JUNB、SRF和AKT1、SRC基因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转录组测序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徐丽妍 杨凯丽(综述) 任胜卫(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3-547,共5页
圆锥角膜是常见的角膜扩张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角膜扩张、中央区角膜基质变薄、高度不规则散光等。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圆锥角膜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并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变... 圆锥角膜是常见的角膜扩张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角膜扩张、中央区角膜基质变薄、高度不规则散光等。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圆锥角膜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并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和频繁揉眼患者的圆锥角膜发生率偏高。紫外线照射可损伤眼表,进而诱发圆锥角膜。继发性圆锥角膜是屈光手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就遗传易感性、揉眼、变态反应、紫外线暴露、屈光手术等圆锥角膜危险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危险因素 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外层厚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雷祥 范珂 +5 位作者 崔红培 李漫丽 李翔 武文忠 栗占荣 赵朝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6-53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itis,DR)患者视网膜外层厚度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194例(194眼),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患者75例为NDR组,增殖型糖尿病视网...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itis,DR)患者视网膜外层厚度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194例(194眼),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患者75例为NDR组,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itis,PDR)组患者64例为PDR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组患者55例为DME组,并选择50名50眼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均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检查,测定黄斑中心凹及距黄斑中心凹750μm处鼻上、颞上等方位视网膜光感受器外节厚度(photoreceptor retinal photoreceptor outer segmen,PROS)、视网膜光感受器厚度(total length of the photoreceptors,TLP)、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并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视力变化的关系。结果四组患者黄斑中心凹PROS、TLP、RNF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DR组、DME组黄斑中心凹PROS[(35.61±4.41)μm,(32.58±6.74)μm]、TLP[(48.14±3.26)μm,(44.11±2.71)μm]、RNFL[(53.02±5.44)μm,(49.85±4.36)μm]均低于对照组与NDR组(均为P<0.05),DME组均低于PDR组,其旁黄斑中心凹鼻上、颞上RNFL又低于P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四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DR、DME组最佳矫正视力(0.81±2.24,0.55±0.23)低于对照组与NDR组(均为P<0.05),DME组低于PDR组(P<0.05);DR患者黄斑中心凹PROS、TLP及RNFL均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呈正相关(均为P<0.05)。结论 PDR、DME患者PROS、RNFL、TLP均较正常健康人与非DR患者变薄或缩短,且其变化与患者视力变化存在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视网膜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替萘芬纳米胶束兔眼局部点眼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卢萍 梁珍 +5 位作者 张振 杨晶晶 宋菲 李景果 周天洋 张俊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38-1044,共7页
目的研究广谱抗真菌药物布替萘芬纳米胶束(BTF-NM)兔眼局部点眼后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自组装法制备BTF-NM,利用纳米粒度-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BTF-NM的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和Zeta电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包封率。取健康无... 目的研究广谱抗真菌药物布替萘芬纳米胶束(BTF-NM)兔眼局部点眼后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自组装法制备BTF-NM,利用纳米粒度-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BTF-NM的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和Zeta电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包封率。取健康无眼疾新西兰白兔4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分为BTF-NM组和布替萘芬混悬剂(BTF-S)组,2个组均采用相应药物双眼结膜囊内点眼,单次点眼50μl。分别于点眼后5、15、30、60、120、180和240 min将直径7.5 mm滤纸片置于兔眼结膜囊内,停留1 min后取出,以收集泪液样品,然后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质量分数4%戊巴比妥钠溶液处死实验兔,抽取房水,剖取角膜组织,利用HPLC检测各样本组中布替萘芬(BTF)药物浓度。结果BTF-NM的粒径为(15.65±0.04)nm,PDI为0.11±0.01,Zeta电位为(-0.29±0.36)mV,包封率为(98.38±0.29)%。BTF-NM组单次点眼后泪液和角膜组织中药物达峰时间(T max)均为5 min,药物峰质量分数分别为(485.21±66.29)μg/g和(12.53±2.32)μg/g,分别是BTF-S组的5.6倍和78倍,在观察时间内,BTF-NM组泪液和角膜中各时间点的药物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应时间点BTF-S组的药物质量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TF-NM组泪液和角膜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0 min分别为7488.90(μg/g)·min和829.01(μg/g)·min,分别是BTF-S组的7.2倍和52倍。BTF-NM组和BTF-S组的房水中均未检测到药物。结论BTF-NM的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粒径小。与BTF-S相比,BTF-NM制剂可明显提高BTF在兔眼角膜中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替萘芬 纳米胶束 眼药代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康唑固体脂质纳米粒滴眼液兔眼单次点眼的眼部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珍 张振 +4 位作者 李景果 杨晶晶 卢萍 周天洋 张俊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32-1037,共6页
目的观察益康唑固体脂质纳米粒(E-SLNs)滴眼液在兔眼单次点眼后的眼部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微乳法制备质量分数0.2%的E-SLNs,采用微量稀释法评估其在体外抑制镰刀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与那他霉素滴眼液进行比较。取健康无眼疾新西兰... 目的观察益康唑固体脂质纳米粒(E-SLNs)滴眼液在兔眼单次点眼后的眼部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微乳法制备质量分数0.2%的E-SLNs,采用微量稀释法评估其在体外抑制镰刀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与那他霉素滴眼液进行比较。取健康无眼疾新西兰大白兔25只,任取4只作为空白对照组,未给予药物干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另21只实验免依据处理时间点不同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3只。双眼均用E-SLNs滴眼液点眼,分别于点眼后不同时间点采用滤纸收集泪液,处死动物后剖取角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泪液和角膜样品中的药物含量,并对样品药物的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及药物抑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泪液及角膜样品药物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4%~4.04%;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各样品中药物RSD均小于10%。E-SLNs的半数抑菌浓度(MIC 50)和90%抑菌浓度(MIC 90)分别为0.37μg/ml和0.89μg/ml,那他霉素滴眼液的MIC 50和MIC 90分别为1.15μg/ml和1.70μg/ml。E-SLNs滴眼液兔眼单次点眼后,泪液、角膜中的药物质量分数达峰时间均为5 min,峰值质量分数分别为597.64μg/g和33.15μg/g。结论E-SLNs滴眼液兔眼单次点眼后在泪液及角膜中可获得远高于对致病镰刀菌MIC的药物质量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脂质纳米粒 益康唑 眼部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醋瑞因减轻小鼠角膜碱烧伤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代闫芳 刘素素 +5 位作者 岳娟 简守珺 张芬芬 魏静静 司玮 张红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1-326,共6页
目的探讨双醋瑞因减轻小鼠角膜碱烧伤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将174只小鼠角膜碱烧伤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双醋瑞因组、地塞米松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给予双醋瑞因、地塞米松、生理盐水滴眼制剂滴眼,比较造模后2 d、3 d、4 d、5 d各... 目的探讨双醋瑞因减轻小鼠角膜碱烧伤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将174只小鼠角膜碱烧伤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双醋瑞因组、地塞米松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给予双醋瑞因、地塞米松、生理盐水滴眼制剂滴眼,比较造模后2 d、3 d、4 d、5 d各组小鼠的角膜混浊度、病灶面积、上皮缺损面积及炎症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双醋瑞因组造模后4 d、5 d角膜临床评分明显较生理盐水组低(均为P<0.01),地塞米松组造模后3 d、4 d、5 d角膜临床评分较生理盐水组低(均为P<0.05)。对于角膜上皮缺损而言,双醋瑞因组碱烧伤后各时间点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均小于生理盐水组(均为P<0.05),地塞米松组与生理盐水组角膜上皮缺损无明显差异。对角膜中性粒细胞进行统计发现,双醋瑞因组碱烧伤后各时间点中性粒细胞计量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均为P<0.01);地塞米松组造模后3 d、5 d中性粒细胞浸润少于生理盐水组(均为P<0.05)。对巨噬细胞进行统计发现,双醋瑞因组造模后3 d、5 d巨噬细胞均较生理盐水组浸润少(均为P<0.05);造模后5 d地塞米松组浸润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通过MPO活性测定发现,双醋瑞因组和地塞米松组造模后2 d、3 d、5 d MPO活性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均为P<0.01)。结论双醋瑞因能够减轻小鼠角膜碱烧伤的炎症反应,改善角膜碱烧伤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醋瑞因 角膜碱烧伤 混浊度 病灶面积 炎症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肝损伤的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靳玮 柴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讨伴肝功能损伤的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临床特征及肝损伤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1030例TA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肝功能是否正常分为TAO肝损伤患者(A组)(132例)及... 目的探讨伴肝功能损伤的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临床特征及肝损伤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1030例TA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肝功能是否正常分为TAO肝损伤患者(A组)(132例)及TAO肝功能正常患者(B组)(898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肝功能各项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眼部体征指标[眼突度、眼压、是否上睑退缩、NOSPECS分级、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双眼眼肌受累条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O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初诊未治疗的TAO患者出现肝损伤比例为12.82%。两组患者性别比及吸烟人数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患者年龄[(44.63±13.64)岁]大于B组[(40.25±14.0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8,P<0.05)。A组患者ALT、AST、γ-GT、ALP、TBil及DBil水平均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患者FT3、FT4、TPOAb及TRAb水平均高于B组,TSH水平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患者双眼眼肌受累条数及CAS评分≥3分的患者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T4、TRAb水平越高,年龄越大,TSH水平越低,TAO患者发生肝损伤的风险越高。结论高水平的FT4与TRAb,以及低水平的TSH和高龄是TAO患者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免疫因素和高水平甲状腺素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共同参与了TAO患者肝损伤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眼病 肝损伤 甲状腺功能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8278改善时差所致小鼠泪腺功能紊乱的转录组学分析
20
作者 黄深振 齐迪 +7 位作者 裴晓婷 路顶立 司宏丽 黄杜鎏睿 张文潇 巴梦茹 轩书婷 李志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4-269,共6页
目的 探讨核受体亚家族1 D组成员1(NR1D1)合成拮抗剂SR8278在改善时差诱导的小鼠眶外泪腺结构和功能损伤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6只健康的8~10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在12 h光照/12 h黑暗循环的昼夜节律箱内适应2周后随机分为3组:... 目的 探讨核受体亚家族1 D组成员1(NR1D1)合成拮抗剂SR8278在改善时差诱导的小鼠眶外泪腺结构和功能损伤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6只健康的8~10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在12 h光照/12 h黑暗循环的昼夜节律箱内适应2周后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2 h光照/12 h黑暗循环的昼夜节律箱饲养)、时差组(8 h前移的12 h光照/12 h黑暗循环的昼夜节律箱饲养)及时差+SR8278组(8 h前移的12 h光照/12 h黑暗循环的昼夜节律箱饲养,并给予25 mg·kg^(-1)的SR8278干预),每组12只,共干预5 d。干预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的活动度和核心体温,记录小鼠的泪液分泌量,并对泪腺组织进行称重和泪腺细胞大小测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小鼠眶外泪腺进行组织学评估。提取泪腺RNA进行包含NR1D1的高通量RNA-Seq分析,并对获得的转录组数据进行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时差组小鼠白天活动度较高,夜间活动度较低,白天核心体温较高,夜间核心体温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时差组相比,时差+SR8278组小鼠白天活动度较低,夜间活动度较高,白天核心体温较低,夜间核心体温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组相比,时差组小鼠泪腺重量及泪液分泌量降低,泪腺细胞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时差组相比,时差+SR8278组小鼠泪腺重量及泪液分泌量增加,泪腺细胞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组相比,时差组小鼠夜晚泪腺中NR1D1表达量较高;与时差组相比,时差+SR8278组小鼠夜晚泪腺中NR1D1表达量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时差组和时差+SR8278组共有947个显著性差异基因,其中显著性上调基因43个,显著性下调基因904个,信号通路差异最大的为Notch信号通路。结论 SR8278通过靶向抑制NR1D1,有效增强了时差小鼠的泪液分泌功能,其过程可能是通过Notch信号通路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差 SR8278 泪腺 功能紊乱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