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黄河流域耕地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情景模拟分析
1
作者 郑昱 张明 +4 位作者 任杰 张博伦 刘甜甜 王一喆 沈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23-2335,共13页
为探讨耕地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评估了黄河流域2000—2020年耕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对2030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3种不同情景下... 为探讨耕地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评估了黄河流域2000—2020年耕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对2030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3种不同情景下的碳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准确度为88%,有良好的分类精度,具有较高可信度。2000—2020年,黄河流域耕地流失22294 km2,耕地资源大量流失,但并未进行相对应的补充。相比于2020年,2030年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情景下的耕地流失分别为3001 km2和2086 km2,耕地流失情况有所好转;在生态保护、耕地保护情景下生态碳储量分别增加4.32×10^(7)、4.39×10^(7) Mg,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区域碳储量也持续上涨。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内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经济水平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由各地政策主导,但也受多种人为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空间格局 碳储量 P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VID-19疫情对河南省空气质量及社会经济活动短期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秦臻 张明 +4 位作者 张月莹 李莘莘 李春晓 连芳 阚俊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1-228,共8页
分析了COVID-19疫情初期河南省空气质量指数(AQI),并探讨了2项重要污染物(PM_(2.5)和NO_(2))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发现疫情管控后AQI总体趋势向好,MODIS载荷反演PM_(2.5)浓度下降了22.7%,TropOMI卫星反演NO_(2)柱浓度同比下降61.95%,环... 分析了COVID-19疫情初期河南省空气质量指数(AQI),并探讨了2项重要污染物(PM_(2.5)和NO_(2))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发现疫情管控后AQI总体趋势向好,MODIS载荷反演PM_(2.5)浓度下降了22.7%,TropOMI卫星反演NO_(2)柱浓度同比下降61.95%,环比下降70.25%。另外,对NO_(2)日遥感监测结果按照“前-中-后”3个时段进行周尺度归一化社会经济活动指数SSEI计算,结果显示疫情管控措施对社会经济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大部分地区的工业热源企业虽已逐步有序恢复生产,但经历了缓慢的恢复过程。河南省的经济活动恢复水平在春节后第1周至第5周处于渐进式增长状态,第6周有所回落,第7周继续攀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指数 PM_(2.5) 二氧化氮 新冠肺炎 社会经济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内陆水InSAR卫星星座迭代建设策略及应用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文锴 刘辉 +1 位作者 宋志敏 胡青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共10页
SAR卫星全天时、全天候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或缺的“灾难之瞳”地位。在商业卫星小型化、轻量化、组网化的时代,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国家重大战略和部署为背景,从“国家-行业-地方-学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出发,以解决水工程安全和水... SAR卫星全天时、全天候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或缺的“灾难之瞳”地位。在商业卫星小型化、轻量化、组网化的时代,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国家重大战略和部署为背景,从“国家-行业-地方-学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出发,以解决水工程安全和水灾害等问题为重点目标,在系统梳理SAR卫星国内外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实验星+首发星+组网星”的迭代建设策略,并探讨了其在水利行业广泛的潜在应用。通过“极轨+倾斜轨道”的国产内陆水InSAR卫星星座建设方案,预期可弥补水利系统天基的空白,验证国产百公斤级商业小卫星的干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内陆水 卫星星座 倾斜轨道 潜在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无人机影像生成DSM和DOM的多层次建筑物变化检测
4
作者 柴佳兴 张云生 +2 位作者 杨振 陈斯飏 李海峰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8,共9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建筑物日新月异,及时、准确地掌握城镇建筑物的变化信息对城镇管理、违章建筑查处及灾害评估有着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了一种联合无人机影像生成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和正射影像(dig...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建筑物日新月异,及时、准确地掌握城镇建筑物的变化信息对城镇管理、违章建筑查处及灾害评估有着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了一种联合无人机影像生成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和正射影像(digital orthophoto map,DOM)的多层次建筑物变化检测方法,主要包括4个步骤:①对无人机影像生成的密集点云和DOM进行预处理,生成差分归一化DSM(differential normalized DSM,dnDSM)并提取植被区域;②利用多层高差阈值提取候选变化区域,并在此过程中剔除植被及面积较小区域;③对低层候选变化区域进行连通域分析,对于每个连通对象,利用其较高层的变化检测结果剔除低层中的误检测;④统计每个变化对象的正、负高差值数量关系,确定变化类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方法不但能够保留较低高差阈值检测到的低矮变化建筑物,而且能够保证高大变化建筑物的正确性、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变化监测 无人机影像 数字表面模型 正射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高填方渠道PS-InSAR形变监测 被引量:7
5
作者 刘辉 赵文飞 +4 位作者 刘先林 刘俊国 刘文锴 刘雪梅 秦臻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共9页
南水北调工程在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与改善当地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国之重器,保障其安全运营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中之重。利用PS-InSAR技术,对2016年10月—2017年6月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叶县文庄村高填方渠道进行形... 南水北调工程在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与改善当地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国之重器,保障其安全运营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中之重。利用PS-InSAR技术,对2016年10月—2017年6月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叶县文庄村高填方渠道进行形变监测。结果表明,渠道东岸约1 km的边坡存在明显变形,最大形变量达到36 mm。对渠道东岸和4个重点监测断面进行纵横断面分析,发现渠道东岸呈现整体性不均匀沉降,且越靠近水域,渠道变形越大,反之则越小。进一步将PS-InSAR监测结果与二等水准数据对比验证,两者超过87%的均方根误差小于±2 mm,且在形变趋势和量值上均高度一致。本研究可为以高填方、深挖方为特征的南水北调渠道安全监测及灾害防治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PS-INSAR 形变监测 高填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