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方言词和普通话词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卢甲文 《中州学刊》 1984年第5期90-94,共5页
一1.1 河南方言词,指的是河南省人经常使用的方言词。河南方言词,有的只在省内使用,我们称为狭义的河南方言词;有的还在省外使用,我们称为广义的河南方言词。 1.2 普通话词,指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 一1.1 河南方言词,指的是河南省人经常使用的方言词。河南方言词,有的只在省内使用,我们称为狭义的河南方言词;有的还在省外使用,我们称为广义的河南方言词。 1.2 普通话词,指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的词,既包括口语词,也包括书面语词。普通话词,有的跟标准音完全一样,我们称为狭义的普通话词;有的跟标准音不完全相同而有明显的对应规律,我们称为广义的普通话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方言 同语 普通话 同素词 双音词 三音词 构词方式 单音词 偏正式 附加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河南乡土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萌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2-226,共5页
在当代河南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中,以李双双、春妞儿、暖暖等为代表的新女性形象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一群。虽然由于时代的发展,她们的形象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却是贯穿始终的。她们精神解放之路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在当代河南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中,以李双双、春妞儿、暖暖等为代表的新女性形象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一群。虽然由于时代的发展,她们的形象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却是贯穿始终的。她们精神解放之路的艰难性和曲折性,在当代中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河南 乡土小说 新女性 主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应用科学技术的艺术性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永宽 《河南社会科学》 2000年第3期39-46,共8页
古代应用科学技术同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是相通的 ,具有明显的艺术性特征。在专业技能的实践过程中表现为量度的无规定性或模糊性 ,在技术的操作和运用方面表现为重视主观悟性 ,在专业技能的成果形式方面表现为追求观赏性。究其原因主要... 古代应用科学技术同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是相通的 ,具有明显的艺术性特征。在专业技能的实践过程中表现为量度的无规定性或模糊性 ,在技术的操作和运用方面表现为重视主观悟性 ,在专业技能的成果形式方面表现为追求观赏性。究其原因主要有 :中国古代哲学在认识论方面重视“心”的功能的观点起着思想主导作用 ,道家哲学在认识论方面“混一”论的观点的影响 ,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尚美精神在应用科学技术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等。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这种艺术特征也表现出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弊端。在当今高科技时代 ,回顾我国古代应用科学技术的艺术性特征 ,对于继承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 ,繁荣和发展当代科技 ,促进现代化建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应用科学技术 艺术性 尚美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文学的文化观照
4
作者 曾凡 《中州学刊》 1987年第1期62-65,96,共5页
一 所谓文学的“文化观照”就是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学。从学科的角度来说,文学的文化观照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决非本文几千字可以完成。所以本文的主旨并非探求文化观照中的文学究竟“是什么”这样的绝对真理,也并非对课题本身的完整理... 一 所谓文学的“文化观照”就是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学。从学科的角度来说,文学的文化观照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决非本文几千字可以完成。所以本文的主旨并非探求文化观照中的文学究竟“是什么”这样的绝对真理,也并非对课题本身的完整理论论证,当然也并非对当前文化热的全面评述。我希望的仅仅是谈一下自己对这个课题性质以及实现这一观照的可能途径的看法。 什么是文化?如果我们想认真地把文化作为一种背景来理解文学,就必须首先确立自己的文化概念。在文学批评中,人们谈到“文化”这个字眼时往往不是为了考察人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观照 文学现象 文学批评 文化意识 “文化热” 文化历史学派 象事 文化观念 观照角度 学科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总体研究的开山之作——评陈伯海著《中国文学史之宏观》
5
作者 葛培岭 《河南社会科学》 2001年第1期116-118,共3页
中国文学史的宏观研究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中国文学史之宏观》属于后者,是对文学宏观的总体的研究,具有首创意义。此书的最大特色是理论特色:它建构了一种与其课题性质相适应的学术框架,注重中西比较和文化内涵,真切描绘... 中国文学史的宏观研究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中国文学史之宏观》属于后者,是对文学宏观的总体的研究,具有首创意义。此书的最大特色是理论特色:它建构了一种与其课题性质相适应的学术框架,注重中西比较和文化内涵,真切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深刻分析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动因,并对文学进程和动向作了颇为精彩的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学史 陈伯海 《中国文学史之宏观》 理论特色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民族性与现代化的契合点——文学“民族化”问题论纲 被引量:1
6
作者 孙荪 黎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81-85,共5页
1、历史的昭示:双向选择 文学民族性、民族特点、民族化问题,新文学史上一直是举足轻重的问题,同时也是个一直争议不休的问题。最近几年,在文学急速迈向现代化的途程中,这个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并且引起了论争。 从具有对立意义的角度,... 1、历史的昭示:双向选择 文学民族性、民族特点、民族化问题,新文学史上一直是举足轻重的问题,同时也是个一直争议不休的问题。最近几年,在文学急速迈向现代化的途程中,这个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并且引起了论争。 从具有对立意义的角度,将论争概括起来,大体可归结为两种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民族性 “民族化” 契合点 问题论 民族化问题 “化” 中国文学 现代化 作品 民族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的变革与文学的发展
7
作者 孙荪 黎辉 《中州学刊》 1984年第6期70-76,共7页
我国的新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农村、与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关注农民的命运,反映农村的斗争和变革,是它的一个优良传统。这个优良传统,在建国三十五年来的当代文学中(除了“十年浩劫”期间)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它成为我国当代文学的一... 我国的新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农村、与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关注农民的命运,反映农村的斗争和变革,是它的一个优良传统。这个优良传统,在建国三十五年来的当代文学中(除了“十年浩劫”期间)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它成为我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并且对今后文学的发展是一条弥足珍贵的重要经验。 我国新文学的历史,可以说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农民在剥削阶级压迫下的苦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作品 农村变革 作家 农村题材 农民 人物性格 当代文学 丰富性 梁三老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文化选择
8
作者 曹增渝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5-27,30,共4页
文化选择,作为一种群体的行为,从根本上讲乃是受制于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五四”以来,随着中华民族走过的曲折道路,新文学作家的文化价值取向在外来文化与乡土传统之间呈现着复杂的倾斜和变化。 五四时期是向外来文化的一次空前规模... 文化选择,作为一种群体的行为,从根本上讲乃是受制于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五四”以来,随着中华民族走过的曲折道路,新文学作家的文化价值取向在外来文化与乡土传统之间呈现着复杂的倾斜和变化。 五四时期是向外来文化的一次空前规模的大倾斜。先进的思想战士和文化战士无不激烈地主张全盘否定传统。陈独秀认为“旧有之孔教”与“新输入之欧化”之间“绝无调合两全之余地”,胡适提出“全盘西化”,鲁迅号召青年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选择 中国新文学 外来文化 大作家 民族 鲁迅 新文学作家 战争 上传 深层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综述
9
作者 梅蕙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1期137-138,共2页
1991年12月24至27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在南国花城广州召.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从事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人员、著名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大会的中心议题“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展开了热烈的讨沦.学会会长,八十高龄的老... 1991年12月24至27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在南国花城广州召.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从事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人员、著名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大会的中心议题“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展开了热烈的讨沦.学会会长,八十高龄的老作家姚雪垠出席了这次大会,并结合自己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的创作,做了弘杨民族文化的讲话.香港作家曾敏之也参加了会议,并在大会上讲述了港台文学的现状.与会者就有关当代文学与民族传统、当代文学与社会变革、当代文学自身的继承与革新以及台港澳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传统文化 第十届年会 研究会 第五代导演 中国文学传统 反传统 台湾文学 香港作家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卫绍生 《中州学刊》 CSSCI 1999年第5期106-109,共4页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 ,生当魏晋易代之际 ,经历了较常人更多的人生坎坷和磨难。他们以其不同凡俗的道德文章和社会文化行为 ,有力地影响着两晋文风、世风和士风。但是 ,有关他们的一些史实 ,如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竹林当作何...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 ,生当魏晋易代之际 ,经历了较常人更多的人生坎坷和磨难。他们以其不同凡俗的道德文章和社会文化行为 ,有力地影响着两晋文风、世风和士风。但是 ,有关他们的一些史实 ,如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竹林当作何解 ,竹林之游的起迄时间等 ,都有一些不同看法。本文梳理史实 ,详为考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七贤 竹林 竹林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文人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5
11
作者 陆草 《中州学刊》 CSSCI 2000年第3期76-82,共7页
自清初以来 ,北方文风渐衰 ,南方文风日盛。至清末时 ,南方文人的数量已占全国的 90 % ,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又集中在苏、浙、湘、闽、皖、粤六省。近代七大文化区各具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于汉学、小说 ,文风恢宏而富赡 ;杭州湾地区长... 自清初以来 ,北方文风渐衰 ,南方文风日盛。至清末时 ,南方文人的数量已占全国的 90 % ,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又集中在苏、浙、湘、闽、皖、粤六省。近代七大文化区各具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于汉学、小说 ,文风恢宏而富赡 ;杭州湾地区长于史学、诗词 ,文风雄深而清奇 ;桐城以散文胜 ,沉练而雅洁 ;皖南以经学胜 ,醇厚而质实 ;湘江地区以哲学、诗文胜 ,劲悍而朴茂 ;闽江口地区以翻译胜 ,博洽而峥秀 ;珠江三角洲地区偏重政治 ,激切而雄诡。上述七大文化区的文风在历史的制约下 ,彼此激荡 ,互为消长 ,构成了近代文风的主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文人 地理分布 长江三角洲 桐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精神与酒文化精神的密切契合──兼论陶诗与酒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守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90-93,98,共5页
艺术精神与酒文化精神的密切契合──兼论陶诗与酒王守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诗与酒关系的源远流长、水乳交融是一件显明的历史事实,以至于前人有“听说诗人都解饮”(陈声暨《病酒吟》)之说。但长期以来,对诗酒关系的研究却... 艺术精神与酒文化精神的密切契合──兼论陶诗与酒王守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诗与酒关系的源远流长、水乳交融是一件显明的历史事实,以至于前人有“听说诗人都解饮”(陈声暨《病酒吟》)之说。但长期以来,对诗酒关系的研究却存在着一种误解,即不少论者都把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文化精神 陶渊明 酒神精神 艺术精神 悲剧意识 咏酒诗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集序》 审美境界 饮酒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 被引量:3
13
作者 葛景春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9-204,共6页
唐代的中原作家之多、流派之众,属唐代之冠。杜甫就是唐代中原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伟大诗人杜甫之所以在中原出现,与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有关,更与唐代作家群体的强大的阵容和与之所产生的浓厚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 唐代的中原作家之多、流派之众,属唐代之冠。杜甫就是唐代中原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伟大诗人杜甫之所以在中原出现,与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有关,更与唐代作家群体的强大的阵容和与之所产生的浓厚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和流派之间形成或承继、或交流、或影响等各种关系,进一步促进了诗及盛唐文化的发展。深入研究杜甫及中原作家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全面了解杜甫在唐代诗歌发展中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不无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唐代中原作家群体 中原文化 承传和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经济论略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宇宏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4期163-167,共5页
当代文化产业发展及交流中存在着两大悖论、两大反文化现象 ,此状况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作好四个转化 :从“无”到“有” ,从“死”到“活” ,从平面到立体 。
关键词 文化经济 弱势文化 文化资源优势 产业优势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户籍制与岑参籍贯 被引量:3
15
作者 廖立 《中州学刊》 1986年第4期78-81,77,共5页
唐杜确《岑嘉州诗集序》、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辛文房《唐才子传》及清《全唐诗》等皆云:岑参,南阳人。这是据岑氏先祖汉征南大将军岑彭为南阳棘阳人,后世乃以郡望定属。岑参祖辈不居南阳棘阳已数百年,说是... 唐杜确《岑嘉州诗集序》、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辛文房《唐才子传》及清《全唐诗》等皆云:岑参,南阳人。这是据岑氏先祖汉征南大将军岑彭为南阳棘阳人,后世乃以郡望定属。岑参祖辈不居南阳棘阳已数百年,说是南阳人,与实际相距过远。《法苑珠林》、《大清一统志》则云,岑参,江陵人。自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主江陵说后,国内风从,遂成定论。岑氏之入江陵,自岑善方始。善方孙文本自江陵归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岑参 江陵 著籍 文本 长安 户籍制 南阳 版籍 郡望 晋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白与唐代的干谒之风 被引量:2
16
作者 葛景春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7-99,共3页
李白与唐代的干谒之风葛景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干谒之风,古已有之,但以唐代为盛。何也?因唐代人仕的门径有三种:一种是科举,一种是门荫,一种是流外入流。除了门萌是受先人荫庇而得官外,就连科举也得进行干谒才有中举之... 李白与唐代的干谒之风葛景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干谒之风,古已有之,但以唐代为盛。何也?因唐代人仕的门径有三种:一种是科举,一种是门荫,一种是流外入流。除了门萌是受先人荫庇而得官外,就连科举也得进行干谒才有中举之可能。因此,唐代举子特盛于干谒行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长短经》 纵横之术 《与韩荆州书》 开元二十三年 纵横家 玉真公主 干谒之风 唐玄宗 赵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戏曲的雅俗并存与互补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永宽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86-92,共7页
清代戏曲的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从戏曲文学剧本的情况来看,雅与俗两种倾向的并存与互补是突出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雅中雅,文士剧作的案头化倾向;二是雅中俗,传奇与杂剧的大众化趋势;... 清代戏曲的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从戏曲文学剧本的情况来看,雅与俗两种倾向的并存与互补是突出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雅中雅,文士剧作的案头化倾向;二是雅中俗,传奇与杂剧的大众化趋势;三是俗中雅,文士创作对于地方俗曲及花部戏曲的提升;四是俗中俗,地方戏曲中的市井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戏曲 并存 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白诗歌与庄子美学 被引量:2
18
作者 葛景春 《中州学刊》 1984年第6期83-88,共6页
李白与庄子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不仅李白的思想曾受到《庄子》一书的巨大影响,就是李白的文艺美学思想及诗歌艺术风格,均与庄子有密切的师承关系。李白的诗歌与庄子的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明人胡应麟说:“... 李白与庄子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不仅李白的思想曾受到《庄子》一书的巨大影响,就是李白的文艺美学思想及诗歌艺术风格,均与庄子有密切的师承关系。李白的诗歌与庄子的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明人胡应麟说:“千古词场称逸者,吾于文得一人,曰庄周;于诗得一人,曰李白。知二子之为逸,则逸与神,信难优劣论矣。”(《诗薮.外编卷四·唐下》)明人杨升庵也说:“庄周、李白,神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文非至工,则不可谓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杨升庵外集》转引《李白集校注·丛说》)胡、杨二人均指出庄子文与李白诗的特点是“神”与“逸”,虽说得有些飘渺玄妙,我们还是可以体会的。“神”,是指其文章诗歌高超绝妙,无与伦比;又指其诗文神韵隽永,含蓄不尽,耐人寻味。“逸”,是指他们才华横溢,诗思奇纵,感情逸荡,文笔横肆,往往逸出法度之外。这些特点,都与他们的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美学思想 李白诗歌 庄子寓言 太白 《庄子》 大鹏 道家 庄周 率真美 杨升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望传统:盘古女娲创世神话研究:坚定文化自信--从盘古女娲文化的创世精神谈起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永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7-100,共4页
为了树立文化自信,当代学术界非常关注文化探源与文明对话课题。基于传世文献、考古资料以及当代文明建设成果,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有认识价值的理论模式。比如苏秉琦先生把文明形成进程分为古国、方国、帝国三个阶段的理论,杜... 为了树立文化自信,当代学术界非常关注文化探源与文明对话课题。基于传世文献、考古资料以及当代文明建设成果,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有认识价值的理论模式。比如苏秉琦先生把文明形成进程分为古国、方国、帝国三个阶段的理论,杜维明先生提出通过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以重建儒家文明尊严的理论等等。但是,精神探源难以通过考古完成,文化重建也不能扎根在对话中。利用民间活态文化资源进行本土化理论创新,不仅可以加强文化自信,还能直接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亟待深入研究。近日,“中华盘古女娲创世文化论坛”在西华召开,会议确认了盘古、女娲在西华县有深厚的民间信仰基础,西华县是挖掘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精神的重要基地;文献方法与科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相结合是研究盘古女娲文化的基本方法;盘古女娲文化产业开发,有利于创世精神的宣传普及。现编发4篇会议论文以餐读者:王永宽研究员从观点自信、资源自信、方法自信方面谈了西华盘古女娲文化的意义,具有政治的高度和学术的深度;邢莉教授、董艳艳博士讨论了西华经歌的文化品格、特色以及女娲形象的变异,侧重文本解读;段宝林教授重点考察了盘古女娲文化的生态特点及民俗学意义,对当前传统文化研究具有很大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化需要 传统文化研究 女娲文化 文化自信 盘古 神话研究 文明对话 文化产业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诗分期概说 被引量:2
20
作者 陆草 《中州学刊》 1986年第5期74-78,97,共6页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清朝是继唐、宋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如果说中古的盛唐之音和宋诗的纤秀工致标志着它们各自时代的艺术潮流和美学精神,那末,出现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清诗,则以其对精神解放的执著的追求,迂曲地显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清朝是继唐、宋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如果说中古的盛唐之音和宋诗的纤秀工致标志着它们各自时代的艺术潮流和美学精神,那末,出现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清诗,则以其对精神解放的执著的追求,迂曲地显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清代诗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诗说之多和门派之众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也正是伴随着这个封建王朝的没落,迅速地走向衰微和僵死。这种繁盛与凋敝的转化,几乎发生在历史的一瞬间——从咸丰年间算起,前后只有几十年时间。 文学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代的腐朽没落是注定了的,但它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里中央集权统治最集中最严密的一个朝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遗民诗 “神韵说” 概说 新派诗 龚自珍 钱谦益 咸丰 袁枚 诗人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