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隐喻的“物的世界”的元科学到解喻的“人的世界”的实践哲学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怀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5-20,共6页
从分析马克思写作语言的多义性特点入手,通过把握马克思哲学语言的隐喻性,来透视他的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本质,这是近几年哲学界出现的一种研究趋向。该研究趋向实际上涉及到了自卡西尔以来西方哲学普遍关注的“哲学术文中的隐喻问题... 从分析马克思写作语言的多义性特点入手,通过把握马克思哲学语言的隐喻性,来透视他的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本质,这是近几年哲学界出现的一种研究趋向。该研究趋向实际上涉及到了自卡西尔以来西方哲学普遍关注的“哲学术文中的隐喻问题”。而实质上这一研究是一种“解喻化”的读解方法。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解喻性”特质及其革命意义,以及分析泛科学主义的“物喻论”的历史性理论成因.进而说明马克思在消解各种“物喻论”之后,确立了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世界”哲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人的世界 经济决定论 元科学 科学主义 历史观 资本主义 认识论哲学 古典经济学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及其科学理论形态──由丛大川与王金福二同志之争所想到的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怀玉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4-38,共5页
论马克思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及其科学理论形态──由丛大川与王金福二同志之争所想到的刘怀玉一场围绕马克思历史观的革命本质与意义问题的争论,无外乎起因于:(1)对马克思的思想及其近代欧洲文化来源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 论马克思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及其科学理论形态──由丛大川与王金福二同志之争所想到的刘怀玉一场围绕马克思历史观的革命本质与意义问题的争论,无外乎起因于:(1)对马克思的思想及其近代欧洲文化来源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进而可追溯到这种文化传统内部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理想 马克思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理论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精神实质 科学方法 批判方法 自由人联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变迁 被引量:7
3
作者 崔大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2-86,共5页
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诠释模式经历了可姑称之为历史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新历史主义的三次变迁。审视这三次变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义理之学在现代境遇下发生了观念的断裂,但这也是新的理论生长的开始;这种变迁由于是外缘性的理论选择... 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诠释模式经历了可姑称之为历史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新历史主义的三次变迁。审视这三次变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义理之学在现代境遇下发生了观念的断裂,但这也是新的理论生长的开始;这种变迁由于是外缘性的理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内在理论演进的过程,因而有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的产生,但在这里合理性高于和重于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诠释模式 历史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新历史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历史追踪──从马克思到邓小平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怀玉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2-46,共5页
如何理解和评价晚年马克思针对俄国公社未来命运而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认为,从基本方法论角度来看,这一“设想”可以和邓小平的“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战略抉择一脉相承。“跨越论”设... 如何理解和评价晚年马克思针对俄国公社未来命运而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认为,从基本方法论角度来看,这一“设想”可以和邓小平的“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战略抉择一脉相承。“跨越论”设想在开阔的现代世界历史视野中集中思考了落后国家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问题。邓小平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建设实践中,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的“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突破了西方的现代化发展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晚年马克思 发展哲学 观念的历史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 抓机遇 对外开放思想 “跨越论” 战略抉择 历史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闲哲学刍议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景全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2-107,共6页
哲学作为人学,理应关注人类生存境遇。人类生存境遇面临两大突出问题:一是长期形成的物质化、劳动化、市场化主导的生存方式依然具有巨大的历史惯性,资本逻辑驱动的过度物化、过度劳动依然在加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立;二是... 哲学作为人学,理应关注人类生存境遇。人类生存境遇面临两大突出问题:一是长期形成的物质化、劳动化、市场化主导的生存方式依然具有巨大的历史惯性,资本逻辑驱动的过度物化、过度劳动依然在加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立;二是科技进步尤其是智能革命正加速把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解放或驱逐出来,闲暇时间在人类生命历程中大量增加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以人本逻辑为主导,建构精神化、休闲化的生存方式,迎接休闲时代的到来,以无愧于人类本性、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式利用闲暇和自由成为日益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时代呼唤休闲哲学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 哲学思考 适度劳动 积极休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社会功能及其互补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昕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9-64,共6页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均是法学与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然而从法与伦理的比较角度研究二者的功能、特点、相互转化以及互补问题,无论是在法学界还是在伦理学界,基本上是一个新的课题。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法与道德的...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均是法学与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然而从法与伦理的比较角度研究二者的功能、特点、相互转化以及互补问题,无论是在法学界还是在伦理学界,基本上是一个新的课题。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法与道德的关系,发挥法与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也是我们建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法伦理学所必须研究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 社会功能 互补关系 被统治阶级 法与道德 社会关系 成文法 人们行为 人的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形势下我国城区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6-110,共5页
在我国城区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城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各自发展特点是不尽相同的,整个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各个要素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协调发展的内容也是有所侧重的。因此,各级城区政府必须紧紧抓住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环境诸要素... 在我国城区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城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各自发展特点是不尽相同的,整个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各个要素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协调发展的内容也是有所侧重的。因此,各级城区政府必须紧紧抓住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环境诸要素发展的主导方面和决定性的环节,明确发展重点,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以便更好地实现城区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区经济 社会 环境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着讲”——一种治中国哲学史的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秀昌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2期159-163,共5页
“接着讲”是冯友兰对自己研究中国哲学史、创立新理学的经验总结 ,也是他对前期研究中国哲学史方法的升华 ;它既是一种治中国哲学史的方法 ,也是一种哲学创新的方法。冯友兰所倡导的“接着讲”的态度和精神、原则和方法 ,已成为学术界... “接着讲”是冯友兰对自己研究中国哲学史、创立新理学的经验总结 ,也是他对前期研究中国哲学史方法的升华 ;它既是一种治中国哲学史的方法 ,也是一种哲学创新的方法。冯友兰所倡导的“接着讲”的态度和精神、原则和方法 ,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充分显示出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接着讲" "照着讲" 中国哲学史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庄子社会批判观的基本思路 被引量:1
9
作者 安继民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6期86-90,共5页
简论庄子社会批判观的基本思路安继民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社会批判传统的奠基人和不祧之祖,庄子对专制君主、仁义道德乃至于整个人类文明的终极理性拷问,构成了他卓立不群的理论风格。这三方面的批判,实际上是一个有层次递进关系的逻辑... 简论庄子社会批判观的基本思路安继民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社会批判传统的奠基人和不祧之祖,庄子对专制君主、仁义道德乃至于整个人类文明的终极理性拷问,构成了他卓立不群的理论风格。这三方面的批判,实际上是一个有层次递进关系的逻辑序列:政治批判→道德批判→文明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相对主义 批判观 专制君主 自然观 仁义道德 人性论 黑格尔 《齐物论》 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秀昌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4-167,共4页
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 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方法论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族之镜到现代之境——20世纪中国哲学思想逻辑的基本演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怀玉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1期13-17,共5页
20 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就是一个从确立现代民族意识( 无论是反传统的,还是拥护传统的,其实在这一点上都是民族主义的) 到形成现代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首先是一面民族之镜,一种民族精神的折射;其次也是一面现代之镜,是对现代文明的... 20 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就是一个从确立现代民族意识( 无论是反传统的,还是拥护传统的,其实在这一点上都是民族主义的) 到形成现代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首先是一面民族之镜,一种民族精神的折射;其次也是一面现代之镜,是对现代文明的接受与批判。这是一个现代的形式( 现代西方的哲学、科学、文化范畴、政治经济制度)与民族的灵魂( 传统文化心理)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用民族之镜反映与接受现代世界文明的、艰难痛苦的观念转变过程,一个逐步走进现代社会现实之境的、批判性反思性的曲折实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 哲学思想 民族意识 社会意识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与道德的中国哲学思考——兼与廖申白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2
作者 安继民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9-156,共8页
在中国语境中,伦理指儒家的"仁",道德指道家的"德"。在后世的发展中,二者以某种内圣外王的方式互补展开,既解决人生的安身立命问题,也解决大一统前提下政治上的治乱兴衰问题。这种思想方法背后由一种共同哲学理念支... 在中国语境中,伦理指儒家的"仁",道德指道家的"德"。在后世的发展中,二者以某种内圣外王的方式互补展开,既解决人生的安身立命问题,也解决大一统前提下政治上的治乱兴衰问题。这种思想方法背后由一种共同哲学理念支撑,从而导致中西迥异的两种哲学理念和两种思想方法。中国人不设定先验绝对的本体,不求真而求道。这迥异于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理智"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道德 中国哲学 实践理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道家为根柢的儒道互补——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归属 被引量:1
13
作者 安继民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3期148-152,共5页
本文从哲学本体论视角立论 ,试图证明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性质在本土化意义上置根于道家 ,冯氏不是新儒家 ,而是新道家 ;但同时承认 ,就文化意义上 ,说冯友兰是新儒家可以成立。就“道统”意义而言 ,中国人追求真理的传统是一个儒道互补... 本文从哲学本体论视角立论 ,试图证明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性质在本土化意义上置根于道家 ,冯氏不是新儒家 ,而是新道家 ;但同时承认 ,就文化意义上 ,说冯友兰是新儒家可以成立。就“道统”意义而言 ,中国人追求真理的传统是一个儒道互补的动态平衡过程。冯友兰作为一代宗师 ,他为种族生存权和文化合法性奋斗终身 ,因此 ,他的“接着讲”决不仅仅是接着哪一家来讲 ,虽说他的新理学之根柢确在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道家 新儒家 儒道互补 冯友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冯友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兼评冯友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援引与创新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秀昌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5-90,共6页
冯友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可以说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20—40年代,冯友兰曾经反对过、但转而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50—60年代,冯友兰半被迫、半自觉、半主动地接受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80年代以后,晚... 冯友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可以说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20—40年代,冯友兰曾经反对过、但转而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50—60年代,冯友兰半被迫、半自觉、半主动地接受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80年代以后,晚年冯友兰理性地逐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冯友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援引、运用的过程中,虽然存在着种种误读和曲解,但也有不少的创新,而正是这种创新,使得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始终走在前列,成为中国哲学界的领军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多重话语结构的历史解读——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怀玉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29,共6页
“回到马克思”,从学理上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一种是对哲学观念与范畴的“历史学”式解释 ,这就是解释、丰富或者再现马克思思想观点及其连续的形成过程 ;另一种方法是对哲学话语结构的“考古学”式解构 ,也就是一个透视、廓清... “回到马克思”,从学理上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一种是对哲学观念与范畴的“历史学”式解释 ,这就是解释、丰富或者再现马克思思想观点及其连续的形成过程 ;另一种方法是对哲学话语结构的“考古学”式解构 ,也就是一个透视、廓清或重现马克思思想观点生成的“无意识”结构 /谱系及其转换的过程。张一兵同志的近著《回到马克思》可谓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开拓之作。本文认为 ,张一兵在彻底解构“西马”人本主义解释模式基础上重释马克思的历史主体与历史辩证法概念方面 ,在发现马克思第三种哲学话语上是有着突破性贡献的。但是 ,张一兵对他所发现的马克思“社会历史现象学”的理论视野及其中的历史主体的界定仍然欠缺明晰性与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张一兵 书评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河南县域节能产业的若干思考
16
作者 刘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2-84,共3页
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要实现中原崛起,关键在县域经济,难点在县域经济,潜力也在县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河... 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要实现中原崛起,关键在县域经济,难点在县域经济,潜力也在县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河南向经济大省的跨越,从根本上改变了河南的经济社会面貌。但以更高的标准审视,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与先进省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本刊特组织刊发四篇关于如何发展壮大河南县域经济的研究文章,以期为加快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最终提高全省经济综合实力献计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产业 县域经济 河南 宏观政策环境 县域产业结构 新兴产业 市场潜力 市场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现代科学改善民族精神素质
17
作者 秦树理 《中州学刊》 1987年第6期51-53,共3页
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在自身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生理体格、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科学才智等方面的素养。民族精神素质主要是指生理体格、技术才能之外的智力水平、民族情感、价值观念和心理习性等精神方面的素养。民族精神素质是历史... 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在自身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生理体格、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科学才智等方面的素养。民族精神素质主要是指生理体格、技术才能之外的智力水平、民族情感、价值观念和心理习性等精神方面的素养。民族精神素质是历史的产物,是民族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诸种因素对人们长期影响的结果,而且还将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先前的素质不论优劣,都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变异或更新,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人类身上将不断积淀新质要素。现存的民族素质的某些方面,在历史上或许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民族使命的变化,不免将失去其原来的积极意义。这就要求先进阶级,要以科学态度顺应历史的发展积极改善本民族的精神素质,使其适应时代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精神素质 现代科学 民族素质 发展科学 民主意识 实验科学 素养 人的精神 体格 价值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构想
18
作者 刘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63,共3页
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已经连续多年实现了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特别是“十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近两个百分点。但是,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服务业的发展却不尽人意,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严重... 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已经连续多年实现了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特别是“十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近两个百分点。但是,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服务业的发展却不尽人意,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本期特组织五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把脉河南服务业的发展,以期对推进河南服务业发展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 河南省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中原城市群 产权交易中心 城区功能 “十六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衡猜想”:6×64的原生性——易学最简关系式与希望哲学
19
作者 安继民 安剑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4-120,共7页
吴前衡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假设,六十四卦的卦画不是传统易学逻辑演算的结果,而是整个易学的前提。也就是说,六十四卦的出现是最早的、原生性的。这样,六十四卦作为巫源性的法器符号,就既是科学的又是信仰的。在"前衡猜想"... 吴前衡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假设,六十四卦的卦画不是传统易学逻辑演算的结果,而是整个易学的前提。也就是说,六十四卦的出现是最早的、原生性的。这样,六十四卦作为巫源性的法器符号,就既是科学的又是信仰的。在"前衡猜想"源于命运关怀以解读数字卦的前提下,对传统易学的学术路向和版本误置进行了反思,用"唯一确定性"形式系统的易学思想方法探讨了易学最简关系式及其相关的希望哲学问题。这样理解的易学既蕴涵着数理逻辑的形式理性和科学秉赋,又为人类的信仰自由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方式,并将其谓之开放神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衡猜想 命运关怀 ——/——最简关系式 唯一确定性形式系统 希望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前中国哲学的困境与出路
20
作者 刘怀玉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前中国哲学的困境,在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哲学社会功能的狭隘的功利主义的理解、要求和应用,只有彻底改变这种认识和做法,还哲学社会功能的本来面目,才能走出哲学的困境。
关键词 哲学理论 困境与出路 中国哲学 社会功能 理性文化 社会作用 危机 社会实践 功利主义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