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历史上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
被引量:4
- 1
-
-
作者
陈振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1986年第5期107-111,共5页
-
文摘
中国历史自从进入封建社会,统治制度逐步完善,但是,封建官吏腐败现象的不断产生,又严重地危害着封建统治制度的巩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政府除了改进官吏的选拔制度,又逐渐地在任用官吏时实行回避制度,以期减轻腐败现象,澄清吏治,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中国历史上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萌芽于汉代,成熟于唐、宋,完善于清代,其间虽有继承关系,但从这三个时期之间的关系来讲,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主要是从自己的统治经验中产生和完善的。 一、回避制度的萌芽时期——两汉时期 差不多二千年前的西汉时期。
-
关键词
回避制度
亲族
中国历史
地区回避制
地方官
治经
吏治
避亲
兄弟
封建统治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论明清时期河南城镇发展的特点
被引量:6
- 2
-
-
作者
田冰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7-199,共3页
-
文摘
明清时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河南的城镇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一批又一批的新城镇兴起,全国各地的商人前来河南的大小城镇开店经营,活跃了河南的商品经济。然而,明清时期河南城镇的发展没有抓住历史机遇,建立起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加工业,加之中原频仍的战乱以及自然灾害等,致使河南城镇的发展落后于江南地区。
-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河南城镇
商品经济
-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辛亥革命与河南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王天奖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04-109,共6页
-
文摘
一、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二十世纪初,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为首要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在河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蓬勃兴起。与全国其他省区一样,充当这次革命——辛亥革命运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是一批具有民族民主革命觉悟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他们是两个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两个基本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空前激化和河南情势剧变的产物。与旧式士大夫不同,这些新型的知识分子热心攻研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十分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清王朝的卖国罪行尤感切肤之痛,因此,绝大多数都能紧随历史前进的脚步,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
关键词
河南
辛亥革命
革命党人
《自由报》
绿林武装
民族民主革命
《民立报》
民报
省议会
爱国主义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
被引量:15
- 4
-
-
作者
陈振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1985年第6期95-99,共5页
-
文摘
宋代元丰官制改革以前的宰相制度,是讨论政治制度,尤其是宋代官制时,首先遇到的问题。 一、关于北宋前期宰相制度的三种说法 (1)认为:“宋代的尚书令,中书令及侍中,自始即为序进之位,不予朝政。其总领百官,统理众事而居宰相者,初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日本学者也认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名称虽然存在,可是,在唐制中作为三省长官的宰相,即让位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政事”。
-
关键词
侍中
宰相制度
中书令
北宋前期
赵普
三省
辅表
罢相
尚书令
侍郎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释文》求疵
被引量:9
- 5
-
-
作者
齐航福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1-254,共4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的语言学研究"(05CYY009)。
-
-
关键词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甲骨坑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云南人民出版社
释文
“十五”规划
重点图书
出版发行
工作者
研究所
-
分类号
G270
[文化科学—档案学]
-
-
题名清代南阳府名镇的经济性质
被引量:11
- 6
-
-
作者
邓亦兵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1986年第4期94-98,共5页
-
文摘
“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笔者在南阳府古镇的考察中,经常听到这句从清代流传下来的俗语。它表明赊旗店和北舞渡是清代南阳府著名的物资集散地,商业十分繁华。这两个镇是地区经济的集中点,它们的形成与发展,既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又受地区自然条件的直接影响。因此,对两镇的兴起、经济形态、经济性质的探讨,是区域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分。它不仅揭示了清代河南市镇发展的某些特点,而且对现实河南乡镇经济的发展有所启示。
-
关键词
北舞渡
南阳
名镇
经济性质
油坊
山陕商人
县志
五十两
山陕会馆
舞阳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宋朝以工代赈述论
被引量:15
- 7
-
-
作者
杨世利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2-204,共3页
-
文摘
以工代赈在宋朝赈灾措施中占有重要地位,熙丰变法时期,工赈成为制度化的赈灾措施。工赈的组织者分官府和民间两种,民间工赈是宋朝赈灾事业中的一个亮点。工赈救济的对象是流民中的少壮者。工赈所兴之役主要是兴修水利和修筑城寨,其经费主要来自常平钱谷和转运司省仓、上供粮。工赈在宋朝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
关键词
宋朝
荒政
以工代赈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宋代的户绝继承法
被引量:6
- 8
-
-
作者
魏天安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4-198,共5页
-
文摘
宋代户绝继承法相当周密。夫亡妻在而立继养子,可继承全部财产,由近亲尊长命继之子最多继承三分之一的遗产。寡妻虽是户绝财产的第一继承人,但种种限制使寡妻只有过渡继承权。在室女、归宗女、出嫁女和亲姑姊妹姪在一定条件下也有继承权,其继承地位和份额各不相同。赘婿等与户绝财产所有者同居的近亲也可继承部分遗产。户绝遗嘱继承仍未摆脱宗法关系的约束,但已具有高于法定继承的效力。
-
关键词
户绝
养子
遗嘱
继承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论宋代的亲邻法
被引量:7
- 9
-
-
作者
魏天安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4-178,共5页
-
文摘
宋代私田宅典、卖、抵押和官田租佃、出卖及招民耕垦逃荒田时,近亲、四邻有优先权。对典卖的田宅,其子孙在三十年内有回赎权,亲邻如在典卖时未签字认可,在三年内有回赎权。北宋前期亲邻法优先的顺序是先亲后邻,后期改为只问亲,如亲地位相同,有邻者优先,南宋时只有四邻兼近亲才有优先权。优先权的亲邻范围越来越小,体现了田宅交易的宗法限制逐步宽松的发展趋势。
-
关键词
亲邻法
宋代
典卖宅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商代后期王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3
- 10
-
-
作者
李玲玲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122-125,共4页
-
文摘
商朝后期王权的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愈加直接和显著,王权的集中使商王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专制作用,如建立较完善的职官制度、组织大型的社会生产、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等,这使商朝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王权的进一步加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商代末期,当王权的加强超出社会发展允许的范围时,其暴虐与昏庸则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衰退使商王朝整体国家实力的降低,并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亡。
-
关键词
商代后期
王权变化
社会经济
影响
-
分类号
K22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论武则天时期关津的职能及其兴废
被引量:3
- 11
-
-
作者
陈习刚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8-171,共4页
-
文摘
武则天时期重视关津尤其是神都洛阳关津建设,全国关津约106座(包括故关),但关禁相对宽松,关津废置服从当时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发展大局,"限中外,隔华夷"并未执意施行,全国之内百姓流动较为自由;关防虽曾征税商贾,后又有课征"关税"之争,但终究奉行"关呵而不征"的原则;关津虽惯常相提并论,但实际上关重于津,关政治军事色彩浓厚,社会经济职能也明显,而津偏于社会经济色彩,因其时几无"关津之税",津之职能、职官及地位都较关为低;关津因居于内地与边州的不同,其职能重心亦有区别,但主要是维护国家治安与稳定,体现国家的兴盛与统一。
-
关键词
武则天
关津
关税
-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里耶秦简研读三题
被引量:3
- 12
-
-
作者
蔡万进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1-35,共5页
-
文摘
本文对里耶秦简J1[8]134、J1[16]5、6三枚木简简文进行研读,指出:“故荆积瓦”中之“故荆”称谓,具体反映了秦始皇二十六年楚被秦灭,秦官方文书中已称新亡之为楚为“故荆”这一重大历史事实,同时与文献所载秦灭楚战争进程相吻合;“巴、南郡、苍梧”连称表明,至迟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苍梧即已为郡,抑或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定荆江南地”时始设;“兴徭”令的发现,反映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所实行的“耕战”政策,秦始皇时仍得到贯彻执行,这有助于对既往秦之徭役制度的认识予以重新审视。
-
关键词
里耶秦简
故荆
苍梧
兴徭令
-
Keywords
Old Jing
Cangwu
the decree about corvee
-
分类号
K23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元代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
被引量:2
- 13
-
-
作者
任崇岳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8-172,共5页
-
文摘
蒙古人入居中原之初,打算把漠北的游牧生产方式照搬到中原来,但遭到了中原百姓的强烈抵制,蒙古族统治者不得不改弦更张,调整政策,实行汉法。元代统治者努力学习汉文化、尊儒重教,提倡理学,促进了蒙汉之间的文化交流,而迁徙、通婚、赐姓名以及对汉文化的认同,则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元朝末年,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已融入汉族,蒙古族虽未被融合,但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已和汉人无异了。
-
关键词
元代
中原地区
民族融合
-
分类号
K24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唐代葡萄酒产地考——从吐鲁番文书入手
被引量:11
- 14
-
-
作者
陈习刚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古今农业》
2006年第3期55-65,共11页
-
文摘
《吐鲁番出土文书》为我们认识葡萄酒物质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它揭示出晋唐时期葡萄酒在古代吐鲁番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到唐代,以西州(今吐鲁番地区)为代表的西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十分普遍,而在内地,葡萄种植分布有了较大扩展的同时,葡萄酒的酿造产地也明显增加。其中陇右地区、河东地区是唐代葡萄酒生产的两大区域,而西域、沙州、凉州、并州、两京(长安、洛阳)地区、江宁是唐代葡萄酒重要产地。
-
关键词
唐代
葡萄酒
吐鲁番文书
产地
-
Keywords
Tang Dynasty, Wine, Tulufan Amanuensis, Producing Areas
-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宋元鼎革之际的知识分子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任崇岳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1985年第1期122-126,共5页
-
文摘
乱点传筹杀六更,风吹庭燎灭还明。 侍臣奏罢降元表,臣妄签名谢道清。 这是宋末诗人汪水云讽刺谢太后在1276年(德祐二年)啣壁出降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活画出了谢太后忧心忡忡、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又过了三年,即1297年(祥兴二年)2月,陆秀夫在广东厓山抱九岁的皇帝赵昺蹈海自杀,宋朝宣告覆亡。从此,风云变色,江山易主,开始了元朝近九十年的统治。在这朝代递嬗、社稷鼎革之际,慷慨死节者有之,隐居林泉者有之,覥颜迎降者有之,这其间知识分子的表现如何,这就是本文所要考察的问题。
-
关键词
元鼎
知识分子
文天祥
统治者
宋末
江南
李庭芝
临安
陈文龙
元史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国民党军敌后游击战衰败原因探析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王全营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6-159,共4页
-
文摘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事当局曾于敌后设立游击战区,派出百万大军进入敌后,冀其开辟敌后战场,以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进入敌后的国民党军曾给日军以杀伤,但这些国民党军为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到处挑衅,制造摩擦。由于进入敌后的国民党军反共反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官兵缺乏民族精神,惧敌心理严重,士无斗志,战斗力难以发挥;战术呆板,对游击战不得要领,依赖工事长期固守一地,且战备松懈,玩忽职守;自我生存能力差等,使其难以在敌后坚持,在日军进攻面前,伤亡降散,国民党军敌后游击战走向衰败。
-
关键词
国民党
敌后游击战
衰败原因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科举考试起源再认识
被引量:1
- 17
-
-
作者
王大良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1999年第4期134-137,共4页
-
文摘
一般认为,科举考试是一种确立于隋唐时期的考试制度,然而其起源并不始于隋唐时期,其某些特征在两汉时期就已显现出来。本文针对最能反映科举考试特征的分科考试、士人投牒自进、黜退之法等几个方面,指出分科考试肇端于两汉时期开始的察举制度,投牒自进萌芽于南北朝时期,黜退之法最迟开始于北朝晚期。科举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上述特征的同时具备,它脱胎于察举制度又与察举制度有本质的区别。文章最后还对科举考试现象和科举考试制度在概念上进行了区分,指出其现象虽然出现很早。
-
关键词
科举
察举
投牒自进
黜退之法
-
分类号
D69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