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与评述 被引量:7
1
作者 齐爽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第6期141-150,共10页
作为中原内陆地区大省,近年来河南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新时期。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时期,系统梳理河南开放型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战略及历史演进,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河南开... 作为中原内陆地区大省,近年来河南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新时期。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时期,系统梳理河南开放型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战略及历史演进,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四大主要阶段:河南开放型经济的孕育准备(1978—1990年),河南开放型经济的萌芽起步(1991—2000年),河南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2010年),河南开放型经济的飞速提升(2011年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昱洋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06,共7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促进要素流动,新质生产力驱动了城乡的资源优化配... 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促进要素流动,新质生产力驱动了城乡的资源优化配置;依托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驱动了城乡的产业融合;借助设施提升:新质生产力驱动了城乡设施的一体化发展;凭借绿色低碳的特性:新质生产力驱动了城乡绿色转型。当前,新质生产力在驱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制约因素,需要采取措施,强化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融合的科技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融合的产业创新、优化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融合的要素配置、推进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融合的硬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城乡融合发展 要素配置 绿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效及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文瑞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88,共6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出20年来,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定位持续巩固,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综合效益不断释放。与此同时,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枢纽...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出20年来,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定位持续巩固,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综合效益不断释放。与此同时,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枢纽能级辐射力弱、枢纽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愈发凸显。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进中部地区崛起需要持续完善“三基地一枢纽”功能定位,积极构建中部地区大通道格局,打造全国枢纽经济发展先行区,提升内陆口岸开放能级,以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支撑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综合交通枢纽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刘昱洋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06,共8页
数字经济的诞生和崛起,改变了国民经济的生产、消费和分配方式,重构了全球产业发展格局,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但目前仍存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薄弱,&qu... 数字经济的诞生和崛起,改变了国民经济的生产、消费和分配方式,重构了全球产业发展格局,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但目前仍存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薄弱,"信息孤岛"等现象严重,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安全隐患突出,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数字经济高端人才稀缺等问题和不足。应立足我国实际,从加大投入以突破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加强跨区域数字经济协同联动发展以消除数字鸿沟、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据信任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数据确权的探索和规则制定、积极探索高效的数字经济高端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五个方面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数据确权 数字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优化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任晓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32,共7页
近十多年来,随着政府对民生的大力度投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连续7年快于经济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增长与分配格局呈现出改善的势头。但是,由于拉大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很多体制性和机制性因素并没有完全被消除,... 近十多年来,随着政府对民生的大力度投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连续7年快于经济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增长与分配格局呈现出改善的势头。但是,由于拉大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很多体制性和机制性因素并没有完全被消除,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仍然比较严峻。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继续推进分配体制的调整和改革,力争建立起一个稳定预期的收入分配趋向公平的体制机制,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收入分配体制 基尼系数 分配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枢纽经济发展实践与反思 被引量:9
6
作者 文瑞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26,共7页
枢纽经济是新经济、新业态的典型代表,具有经济外溢性、资源集聚性和产业融合性等多重优势,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成为各地竞相培育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动能。枢纽经济的实质是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组织、循环流转和价值再造,在新一代... 枢纽经济是新经济、新业态的典型代表,具有经济外溢性、资源集聚性和产业融合性等多重优势,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成为各地竞相培育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动能。枢纽经济的实质是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组织、循环流转和价值再造,在新一代技术变革的推动下面临着由通道枢纽、实体枢纽、城市枢纽、区域枢纽向产业集聚枢纽、“实+虚”枢纽、枢纽城市以及国际枢纽的功能转变。中国各地枢纽经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但多数枢纽经济发展还停留在交通枢纽经济的初级阶段,缺乏完善的枢纽经济产业体系。未来,中国枢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如何实现与区域经济有效融合的重大问题,需要从提升枢纽能级、拓展枢纽功能、构建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等多维度着力构建开放式的枢纽经济大市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纽经济 区域经济 产业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及其矫正 被引量:3
7
作者 任晓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25,共9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区域创新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成为各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区域创新建设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区域创新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成为各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区域创新建设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缓和区域创新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推进符合“双碳”目标要求的区域创新协调发展,需要更新认识,跳出狭隘的区域创新理念;挖掘优势,选择符合本区域的创新发展模式;调整政策,形成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格局;突破障碍,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合作共赢的创新合作模式;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区域创新 不平衡 “双碳”目标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与突破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昱洋 《区域经济评论》 2017年第6期93-98,共6页
当前,在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政府观念更新困难,‘面子工程’市场仍然较大""旧城改造难度大,导致交通拥堵难以有效解决""城市功能过度集中,降低了城市运行效率""交通管... 当前,在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政府观念更新困难,‘面子工程’市场仍然较大""旧城改造难度大,导致交通拥堵难以有效解决""城市功能过度集中,降低了城市运行效率""交通管理相关部门缺乏有效协调和沟通,项目推进难度较大""环境污染制约严重,城市承载力面临考验"等瓶颈制约,要突破这些瓶颈制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树立全球化视野,统筹谋划国家中心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人口疏解和工业疏解,提升城市的宜居宜业性;多中心设置商业中心,交通规划和建设全面跟进;深入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造城市智能交通;政府和民众齐抓共管,大力推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拥堵 城市功能疏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经济引领“三大”强省建设融合发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齐爽 《区域经济评论》 2017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网络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互联网产业、计算机硬件、通信设备制造业等网络经济的核心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网络经济的发展成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的新途径。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河南要建设... 网络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互联网产业、计算机硬件、通信设备制造业等网络经济的核心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网络经济的发展成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的新途径。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河南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即"四大"强省建设。其中,网络经济作为信息化发展催生的新产业形态,对其他"三大"强省建设起到基础和引领带动作用,具有高潜力、强爆发力、高成长性,网络经济强省建设的提出体现了河南发展的战略思维和超前意识,而网络经济强省建设如何实现与其他"三大"强省建设的融合发展,是河南实现经济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经济 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现代农业 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地区以开放式创新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萍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21,共7页
开放式创新带动产业链发展是时代的新要求,开放式创新带动产业链创新能力由其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决定。中部地区在开放式创新发展中还存在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高层次创新人才储备不足、创新平台尚有欠缺、融资渠道狭窄、主流资本... 开放式创新带动产业链发展是时代的新要求,开放式创新带动产业链创新能力由其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决定。中部地区在开放式创新发展中还存在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高层次创新人才储备不足、创新平台尚有欠缺、融资渠道狭窄、主流资本引入不足等问题。以开放式创新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的路径包括:通过“引进来”的开放式创新扩链、补链、强链,在“走出去”中形成高质量中国品牌的重要产业基地,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引进高端研发平台,畅通国际科教人才交流机制,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打造区域创新联合体,大力培育企业开放合作创新能力,构建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的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开放式创新 产业链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地区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文瑞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3-150,共8页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服务贸易则充分体现了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两者紧密相关,相互促进。中部地区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新发展格局也为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但是,中部地区服务...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服务贸易则充分体现了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两者紧密相关,相互促进。中部地区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新发展格局也为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但是,中部地区服务业基础较为薄弱,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努力提升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和发展水平,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供良好支撑,以两者协同发展共同构建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服务业 服务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贸区综合发展水平影响因素评价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绍乐 《区域经济评论》 2017年第6期112-119,共8页
自贸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是自贸区内要素与全球经济高端发展要素良性互动的过程。我们以经济基础条件、对外开放程度、公共政策环境、辐射带动效应为一级指标构建自贸区综合发展水平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为了检验构建的评价... 自贸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是自贸区内要素与全球经济高端发展要素良性互动的过程。我们以经济基础条件、对外开放程度、公共政策环境、辐射带动效应为一级指标构建自贸区综合发展水平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为了检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以河南自贸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综合发展水平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项指标的权重和评价值与河南自贸区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这说明我们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满足科学合理、结构完整和可操作性强的要求。但是,囿于认识的局限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我们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更加科学、准确地识别自贸区综合发展水平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贸区 影响因素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绍乐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66,共8页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中国经济质量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体经济实力...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中国经济质量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体经济实力显著增长,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经济运行向着合理化和高级化逐步迈进。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实体经济面临市场准入门槛有待放宽、企业融资难题亟待破解、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多层次人才体系不健全等诸多突出问题和矛盾。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成为中国振兴实体经济、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 营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被引量:26
14
作者 赵剑波 苏楠 +2 位作者 刘志迎 渠慎宁 陈萍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7,共12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首次系统论述新质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首次系统论述新质生产力,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更加强调把创新驱动作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实现自立自强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龙头的生产力跃升。新质生产力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成为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区域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基于此,本刊特邀国内知名学者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问题各抒己见,以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区域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制约因素及突破进路
15
作者 伦若森 王淑美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4,共7页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年来,中部地区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区域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出,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存在...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年来,中部地区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区域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出,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存在行政壁垒分割、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同质化严重、科教创新资源不均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制约等难题。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导,毫不动摇坚持“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构建深层次合作机制,创新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加大内外开放衔接力度,促进产业互补合作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推动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共促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崛起 区域协调发展 省际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突破 被引量:8
16
作者 文瑞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31,共6页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的结构持续优化,市场多元化程度不断加深,数字服务贸易领域竞争力稳步提升,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贸易大国。但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长期以来所处的逆差格局尚未...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的结构持续优化,市场多元化程度不断加深,数字服务贸易领域竞争力稳步提升,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贸易大国。但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长期以来所处的逆差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仍然较低,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区域不均衡状况,服务贸易领域的制度创新较为滞后。未来,要紧抓新发展格局给服务贸易带来的双向生长机遇,提升我国传统服务贸易领域的出口能力,积极强化数字化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占比,梯次推动服务外包业均衡布局,营造更加便利化的贸易营商环境,构建完善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为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服务贸易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五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制约因素及完善策略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昱洋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39,共8页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体制基础。当前,中国五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不足与缺陷十分明显,主要包括土地要素供需错配严重,劳动力流动不畅,资本要素市场二重性特征明显,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数据孤岛"现象严重。造...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体制基础。当前,中国五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不足与缺陷十分明显,主要包括土地要素供需错配严重,劳动力流动不畅,资本要素市场二重性特征明显,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数据孤岛"现象严重。造成这些不足和缺陷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滞后,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不清,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不良竞争,市场主体活力彰显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充分发挥受到阻碍,要素退出成本较大。完善中国五大要素市场化配置,应加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顶层设计,或试点或全面推进依不同情况有序展开;健全土地用途管制并营造公平土地补偿及交易氛围,积极推进闲置土地合理使用和流通;积极建立劳动力城乡双向流动机制,有效促进劳动力收入提高和享受平等服务待遇;进一步完善企业上市和退市制度,强化债券市场改革;强化对科技人才研发的激励机制,精准施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推进数据确权的探索和规则制定,切实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市场体系 市场化配置 确权 价格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欧班列运行效益分析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被引量:25
18
作者 文瑞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116,共7页
经过8年的发展,中欧班列运营取得重要成就,运行效益逐渐提高,区域竞合格局逐步形成.与此同时,中欧班列在实际运行中也面临着返程货源不足、区域竞争激烈、铁路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和痛点严重制约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发展,尤... 经过8年的发展,中欧班列运营取得重要成就,运行效益逐渐提高,区域竞合格局逐步形成.与此同时,中欧班列在实际运行中也面临着返程货源不足、区域竞争激烈、铁路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和痛点严重制约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2020年中欧班列补贴全面退出即将到来之时,中欧班列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急需从拓展货物资源、融入城市产业链、整合线路、构建沟通协调统一平台、塑造品牌形象等诸多方面破解应对,这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欧班列 高质量发展 区域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贸试验区引领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审视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陈萍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113,共9页
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以自贸试验区独有的制度创新基因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成为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全面审视自贸试验区与高水平开放发展... 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以自贸试验区独有的制度创新基因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成为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全面审视自贸试验区与高水平开放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及自贸试验区在高水平开放发展的制度环境优化、平台建设助推、开放规模扩大、开放深度发展、开放格局重塑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和存在问题,发现自贸试验区引领高水平开放的实现路径有:以自贸试验区建设倒逼经济体制改革,夯实高水平开放的制度基础;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打造高水平开放竞争新优势;以自贸试验区建设助推开放平台建设,增强高水平开放支撑力;以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高水平开放影响力;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促进科技创新,筑牢高水平要素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贸试验区 高水平开放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科技生态主体共生演进趋势及政策响应机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国英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2-127,共6页
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正在广泛应用到金融服务的各个领域。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形成的“金融科技生态”正以强大的势能酝酿着一场金融变革,重塑着未来金融新业态,催生出新的金融生态主体。包括金融科技企业和传统金融... 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正在广泛应用到金融服务的各个领域。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形成的“金融科技生态”正以强大的势能酝酿着一场金融变革,重塑着未来金融新业态,催生出新的金融生态主体。包括金融科技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在内的生态主体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共建新的产业生态环境,继而发展成为开放、共生、共赢的金融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共同拓展全新的产业合作机会。为让金融科技市场逐步回归理性,监管政策也着力于“补短板”。基于市场的考量,构建中国特色的监管机制不仅可以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更有利于引导金融科技主体有序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金融生态系统 科技创新 金融科技监管 政策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