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殷墟甲骨文看商代妇女社会地位
被引量:12
- 1
-
-
作者
齐航福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8-132,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遗址与河洛三代都城文明研究>(13&ZD100)
-
文摘
借助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可以看出《尚书·牧誓》中所谓"牝鸡之晨"现象并非独存于商纣王时期,它已存在于整个殷商时期,武丁时尤为突出。商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都能看到妇女的活动身影,她们应该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的进步和男女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男尊女卑",女性依附于男性的现象事实上在商代也已初露端倪。
-
关键词
甲骨文
商代妇女
妇女社会地位
-
分类号
K22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梁鸿乡土书写中的农民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姬亚楠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7-160,共4页
-
基金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生态视角下河南省乡土社会价值重建问题研究"(162400410086)
-
文摘
梁鸿的作品以平实而又深沉的叙述,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破败、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人们精神世界的失衡,以及作家对农民身份认同问题的深刻反思。作品中新、老两代农民的身份认同存在巨大差异:老一代农民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新一代则抗拒认同"农民"身份。新一代农民努力探寻出路却又无路可走,回不去又留不下的窘境,使他们陷入"双重边缘人"身份的尴尬境地。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进行农民主体价值及伦理文化重建。
-
关键词
梁鸿
农民形象
身份认同
价值重建
-
Keywords
Liang Hong
farmers image
identification
value reconstruction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努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 3
-
-
作者
魏一明
闫德亮
杨旭东
-
机构
中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共5页
-
文摘
习近平总书记的"7·26"重要讲话,指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确定了党中央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总体框架,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历史阶段党的新的历史方位,设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要在全面准确理解这些理论亮点的基础上,深刻领会讲话的内涵,用新的理论引领新的发展,不断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推进到新境界,而理论的新境界必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
关键词
习近平重要讲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境界
-
Keywords
Xi Jinping's keynote speech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new state
-
分类号
D61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明话语的转型与重建
被引量:7
- 4
-
-
作者
闫德亮
李娟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9-125,共7页
-
基金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1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研究”(19A10)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乡村话语是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话语及其体系建构的重要方面,乡村文明话语的变迁与国家制度具有必然联系。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乡村文明同样受到政策的调整、主体的流动、空间的位移、价值的变迁等层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乡村社会的共同体秩序。乡村文明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下,受到空心化、商业化、现代化的影响,需要完成一场当下与过去、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更好地完成农民需要的精神归依与心灵守望。乡村文明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价值观念的传播,需要在切实把握中华文明本质特点的基础上,在提升话语能力、拓展话语空间、丰富话语载体、增强话语传播、建构话语体系等层面,以风貌形塑乡村之“形”,以文化寻找乡村之“魂”,全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
关键词
文明话语
传统文化
乡村振兴
城市文明
价值重构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新时期农村移风易俗的历史观照与现实思考
被引量:29
- 5
-
-
作者
杨旭东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8-84,共7页
-
基金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1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研究”(19A10)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经费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当代农村移风易俗问题研究”(19E86)
-
文摘
晚清以来,各个时期的政府均开展过移风易俗,意图改造社会、构建新的社会秩序,但被移易的风俗仍然延续至今,这充分反映了该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新时期农村的移风易俗包括遏制高额彩礼、严禁婚丧大操大办、治理有神信仰、打击黄赌毒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这些做法在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地位之间、做法的生硬与风俗的弹性之间、政策统一性与地区差异性之间、典型示范与普及推广之间、运动式治理与风俗惯性之间的矛盾突出,其背后是对风俗基本认知存在偏差、没有掌握风俗规律、群众自治能力发挥不充分以及社会建设严重不足等深层原因所致。未来的移风易俗应充分尊重风俗的客观规律,推进移风易俗的差异化治理,注重形成可替代接续的新风尚,兼顾政策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挖掘和弘扬传统美风良俗。
-
关键词
移风易俗
历史
长期性
复杂性
规律
-
Keywords
changing customs
history
long-term nature
complexity
rule
-
分类号
K892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新世纪中国主流电影的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
被引量:7
- 6
-
-
作者
李娟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7-162,共6页
-
基金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世纪中国电影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2014BWX031)
-
文摘
主流电影是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主流电影的出现是主流文化发生转型的缩影,电影叙事中意识形态、艺术审美、文化市场之间的不断缝合,使新世纪以来的主流电影有了更为开阔的叙事空间。电影的商业诉求促使其更加注重叙事方法,以戏剧故事的外壳有效地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最大限度地刺激与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兼顾文化资本的诉求与升值。电影的叙事话语文本为民族精神和文化观念的书写,提供了特殊的叙事视角与想象方式,并成为建构集体记忆与营造文化认同的语义环境,使其能够在世界多元文化融合中,更好地发挥影像话语的流动性、生成性与对话性。
-
关键词
主流电影
意识形态
艺术审美
国家形象
集体记忆
-
分类号
J90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叙事主题与价值传播
被引量:3
- 7
-
-
作者
李娟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1-149,共9页
-
基金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世纪国产电影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4BWX031)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微电影是网络分权下自媒体的表现形式,力求"微言大义"式的个体话语表达方式,能够获得不同群体的认同和接受,并逐渐形成个体意见的聚合。微电影由于自身篇幅短小、受众群年轻化等特点,创作与叙事一般习惯避开宏大话语与严肃主题,转而开始追求叙事的开放性与趣味性。微电影作为新媒介语境下衍生出的新型文艺形态,势必会成为影像与新媒体融合产生的动态叙事艺术。微电影正逐渐成为被关注的叙事媒介之一,日渐从边缘领域进入重要地带。微电影的消费性与娱乐性可以提供娱乐资源,但不能将其引向"娱乐至死"的境遇,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走出过分通俗化与概念化的窠臼,将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与作品叙事进行较好融合,不断满足现代人守望心灵、丰富精神世界的审美期待,在发挥自身艺术美学价值的同时,积极参与主流价值观念的建构与传播。
-
关键词
微电影
叙事主题
价值传播
草根性
网络空间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试论中国古代神话仙话化
被引量:3
- 8
-
-
作者
闫德亮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9-144,共6页
-
文摘
为了提高自身影响力,宣传神仙信仰及长生不死,仙话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对神话进行改造、借用,使古代神话出现仙话化的趋势。神话仙话化是中国古代神话独有的发展特征,其发展过程漫长,与神仙思想的发展关系密切。神话与仙话相似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宇宙、自然、灵魂的相同认识与观念是神话仙话化的前提基础。神话仙话化是价值观的觉醒与改变、方士集团的鼓吹与宣传、帝王的崇信与践行、对神话历史化的对抗与反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神话仙话化使仙话得以广泛传播、巩固与发展,同时也使神话得以丰富、充实、保存与流传。
-
关键词
古代神话
仙话
神话仙话化
-
Keywords
the ancient Chinese myths
fairy tales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ancient myths become fairy tales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夏人的形成及其神话论略
被引量:2
- 9
-
-
作者
闫德亮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124,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早期民族迁徙融合与古代神话传播流变研究"(12BZW060)
-
文摘
夏人源于黄帝一族,兴盛于中原一带。夏人通过联姻、治水、战争、迁徙等方式,不断融合其他部族邦国,凌驾于"天下万国"之上,夏国家空前强大,夏族民族意识觉醒,促进了华夏族的发展。夏人是一个崇龙的民族,是一个崇拜祖先的民族,他们把祖先视为社神,认为王权神授。这是夏朝或夏人的神话,它直接为夏王朝贵族专政服务,其在夏朝兴盛与夏人壮大过程中,起到了思想统一、精神引领、人心凝聚的作用。
-
关键词
夏人
祖社神
夏神话
-
Keywords
Xia Tribe
God of Ancestor and Land
Xia Myth
-
分类号
K2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互联网+”助推学术期刊编辑思维模式的转型升级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闫德亮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8-156,共9页
-
文摘
随着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运用到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全过程,"互联网+"不仅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编辑思维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条件。首先,"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的快捷丰富,为编辑吸收有效信息提供充足的资料储备;其次,"互联网+"带来了学习的便捷,为编辑自我素养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最后,"互联网+"带来了新的互联网技术,为编辑的编稿过程提供多渠道可能。在"互联网+"的引导下,学术期刊编辑的思维模式发生巨大转变:第一,编辑对话思维模式的转变;第二,编辑策划思维模式的转变;第三,编辑质疑思维模式的转变。不论"互联网+"引导下学术期刊如何发展,编辑都应当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坚守学术品位;规范学术道德,坚守学术底线;专家办刊,既要是专家,也要是"杂家"。
-
关键词
“互联网+”
学术期刊
编辑思维
转型升级
-
分类号
G237.5
[文化科学]
-
-
题名周人的发展壮大及其华夏观浅说
- 11
-
-
作者
闫德亮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60,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早期民族迁徙融合与古代神话传播流变研究"(编号:12BZW060)
-
文摘
与夏人商人同时代的周人,以农业立国得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周人几次辗转迁徙,积极主动同大族联姻,不断地征伐融合周边民族,分封诸侯建邦立国,建构起了强大的周王朝。周人的华夏观引领着周人的发展历程,周人弱小时从戎狄之俗,转机时兴华夏之道,振兴时参与华夏事务管理,强大时做华夏领袖。周人的华夏观加速了周人前进的步伐,促进了民族整合,使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空前发展与壮大,为秦汉华夏—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
-
关键词
周人
发展壮大
华夏观
-
分类号
K224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