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实验动物角膜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测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1
作者 王璐璐 荆洋 王丽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8-612,共5页
背景海德堡视网膜厚度分析仪和角膜模块的结合实现了对眼表活体组织结构的非侵入性检查,利用共焦显微镜对常用实验动物角膜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目的利用活体共焦显微镜比较新西兰大白兔、Lewis大鼠、Swiss小鼠的角... 背景海德堡视网膜厚度分析仪和角膜模块的结合实现了对眼表活体组织结构的非侵入性检查,利用共焦显微镜对常用实验动物角膜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目的利用活体共焦显微镜比较新西兰大白兔、Lewis大鼠、Swiss小鼠的角膜结构,建立实验动物角膜的活体组织图像资料,为共焦显微镜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海德堡视网膜厚度分析仪(HRT—II)的Rostoek角膜模块对新西兰大白兔、Lewis大鼠、Swiss小鼠的角膜进行活体分析,角膜的每一层各采集20张共焦显微镜图片,比较分析实验动物角膜各层的形态学特点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共焦显微镜下3种实验动物角膜表层上皮细胞表现为高反光或低反光的多形细胞,基底上皮细胞表现为暗的细胞质,细胞核不可见,细胞间排列紧密、规则;前弹力层均表现为含有丰富上皮下神经丛的无定形物质。兔角膜基质层在黑色背景中散布着高反光物质,即为角膜基质细胞核,后基质层细胞密度高于前基质层;大鼠和小鼠的角膜基质层仅观察到大量反光的星形结构,无明显的细胞核。3种实验动物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相似,均表现为高反光的胞体,边界较暗且细胞排列成蜂窝状。新西兰兔前基质角膜细胞密度中位数为387.5个/mm^2,后基质角膜细胞密度中位数为223,5个/mm^2,明显少于前基质的细胞密度(U=0.000,P=0.000);新西兰兔、Lewis大鼠、Swiss小鼠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位数分别为2192.5、1936.0、1565.0个/mm^2,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9.940,P=0.000),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大鼠和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疋。=0.000,P=0.000;x^2=0.000,P=0.000),大鼠和小鼠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0.000,P=0.000)。结论共焦显微镜下新西兰大白兔、Lewis大鼠、Swiss小鼠角膜各层的细胞形态相似,但内皮细胞密度和基质细胞形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HRT-Ⅱ的Rostock角膜模块可为动物实验提供角膜各层次的高分辨率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活体共焦显微镜 小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A滴眼液治疗穿透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月琴 陈家琪 +13 位作者 邹留河 史伟云 王丽娅 王印其 贺燚 赵东卿 李家臣 祝磊 黄挺 金涛 潘志强 赵靖 姚家琳 李玉凤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7-411,共5页
目的评估1%环孢素A(CsA)滴眼液防治穿透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240例穿透角膜移植术后患者采用1%CsA滴眼液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实验组滴用1%CsA滴眼液,对照组滴... 目的评估1%环孢素A(CsA)滴眼液防治穿透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240例穿透角膜移植术后患者采用1%CsA滴眼液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实验组滴用1%CsA滴眼液,对照组滴用安慰剂,2组每日滴眼4次,每次2滴,共180d。同时2组患者术后均滴用0.1%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4次,2周后改为每日3次,30d后每日2次,60d后每日1次,直至试验完成。出现植片排斥反应时,按常规排斥反应标准进行治疗处理,受试者定期随访180d。进行裂隙灯眼前节检查、眼压测定、记录视力的变化、角膜透明度、生命体征和不良事件等。结果试验组完成试验119例,对照组111例。试验结束后,试验组发生排斥反应7例,对照组17例,发生率为试验组5.89%、对照组14.1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随访期发生不良事件试验组4例,对照组5例。试验组眼压升高1例、对照组6例。结论1%CsA滴眼液对于防治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是有效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角膜移植 移植排斥反应 环孢素A 安慰剂 随机 双盲 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患病因素调查 被引量:12
3
作者 孙声桃 王印其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84-886,共3页
目的为真菌性角膜炎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疑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刮片镜检真菌菌丝阳性或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片真菌培养阳性者,对其年龄、性别、职业、外伤史、发病时间、地区来源、发病月份、感染菌种等进行调查。结果5年... 目的为真菌性角膜炎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疑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刮片镜检真菌菌丝阳性或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片真菌培养阳性者,对其年龄、性别、职业、外伤史、发病时间、地区来源、发病月份、感染菌种等进行调查。结果5年共收集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622例,男986例(60.8%),女636例(39.2%);双眼患病1例,余均为单眼;平均年龄(43.44±14.08)岁;就诊时间1d至3年。10~12月份占全年发病人数的55.5%。患者主要来自中原地区中东部。农民占92.4%,有外伤史者644例,植物性外伤者占46.8%。共分离出真菌525株,镰孢菌占61.0%,曲霉菌占12.6%。就诊时间和发病年龄呈线性相关(P<0.05)。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与农业活动密切相关,感染菌种以镰孢菌最多,其次是曲霉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感染相关因素 职业 外伤史 菌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诊断常见角膜致病真菌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英朗 王丽娅 +1 位作者 李智涛 孙声桃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79-382,共4页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真菌性角膜病常见致病菌种进行临床快速检测。方法针对我国临床常见的角膜致病真菌,制备寡核苷酸探针芯片,以通用引物对170例临床采集样本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与寡核苷酸芯片杂交,观测相应区域的荧光显色情况,...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真菌性角膜病常见致病菌种进行临床快速检测。方法针对我国临床常见的角膜致病真菌,制备寡核苷酸探针芯片,以通用引物对170例临床采集样本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与寡核苷酸芯片杂交,观测相应区域的荧光显色情况,与KOH涂片法和真菌培养法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70例临床角膜刮片标本,KOH涂片法检测阳性113例,阳性率为66.5%;真菌培养法阳性153例,阳性率为90.0%;芯片检测阳性147例,阳性率为86.5%,经χ2检验,芯片检测法与KOH涂片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96,P=0.000),芯片检测法与真菌培养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0,P=0.4);芯片法与培养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比较高度符合(Kappa值=0.80)。结论寡核苷酸探针芯片检测系统与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手段比较,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缩短了检测时间,可对真菌性角膜病的病原菌进行快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病 菌种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上皮基底膜沉积物的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许中中 王丽娅 +2 位作者 荆洋 牛超 李金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7-520,共4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上皮基底膜沉积物在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的表现,探讨糖尿病患者出现角膜上皮病变的可能因素。方法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9例(15眼)2型糖尿病患者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眼的全角膜进行分区扫描检查,记录角膜...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上皮基底膜沉积物在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的表现,探讨糖尿病患者出现角膜上皮病变的可能因素。方法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9例(15眼)2型糖尿病患者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眼的全角膜进行分区扫描检查,记录角膜上皮层、前弹力层及前基质层的图像,同时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对所有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例(15眼)中,激光共焦显微镜显示8例(11眼)出现角膜上皮基底膜的异常沉积物,部分沉积物周边可见纤细的神经纤维,角膜上皮层下神经纤维异常,神经纤维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眼。眼前节OCT检查发现有4眼的基底膜、前弹力层及前基质层部位有强反射信号。角膜上皮基底膜沉积物与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间无明显相关性(r=-0.265,P=0.430)。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上皮基底膜出现异常沉积物,可能是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在角膜上皮基底膜的沉积,对糖尿病角膜上皮病变及角膜上皮下神经病变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角膜 基底膜 激光共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遗传学与视网膜疾病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晓华(综述) Shikun HE(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53-758,共6页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DNA序列无变化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状态发生可遗传的改变的情况,是目前基因组测序后人类基因组的重大研究方向之一。表观遗传学的本质是表观遗传修饰,其对基因表达与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及...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DNA序列无变化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状态发生可遗传的改变的情况,是目前基因组测序后人类基因组的重大研究方向之一。表观遗传学的本质是表观遗传修饰,其对基因表达与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及非编码RNA,如小RNA(miRNA)。研究认为,表观遗传学在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动物实验研究均表明,表观遗传学可能与视网膜纤维化、视网膜色素变性(RP)、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视网膜疾病的发病均有重要关联。通过对表观遗传学认识的加深和理解,一些与表观遗传学相关的药物正在临床试验中,有望用于视网障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 组蛋白乙酰化 小RNA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主要免疫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红敏 刘素素 +4 位作者 许中中 马聪慧 谢艳亭 吴细丕 王丽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79-784,共6页
背景在中国,感染性角膜病变是引起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高、危害大,是角膜盲防治工作的重点。研究表明,真菌性角膜炎后局部的免疫状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免疫机制尚待进一... 背景在中国,感染性角膜病变是引起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高、危害大,是角膜盲防治工作的重点。研究表明,真菌性角膜炎后局部的免疫状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免疫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目的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局部免疫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共选用SPF级1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4只小鼠,然后根据检测的时间点将成模的小鼠随机亚分为临床评分组,6、9、12、24、72和120h组,每组3只小鼠。模型组小鼠用角膜划痕和带有真菌的竹签涂抹法接种腐皮镰孢菌以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模型,对照组仅用无菌刀片划痕而不接种任何真菌。各组小鼠分别于上述时间点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采用改良标准对炎症程度进行临床评分。其余组按照时间点处死小鼠,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对炎症局部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进行鉴定,计数炎性细胞数量。实验动物的使用遵循ARVO声明,研究过程经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和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生命科学实验管理与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结果造模成功后24h模型组小鼠出现角膜混浊,72h时病变最为严重,此后病变逐渐减轻,而对照组24h后上皮愈合。造模后24~72h,模型组眼部炎症反应评分逐渐达峰值,与造模后6h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6、9、12h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角膜炎症反应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9h和12h模型组小鼠中性粒细胞角膜浸润数量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4、72、120h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模型组造模后12、24、72h角膜中性粒细胞与6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0、0.001),但造模后9h、120h与造模后6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72、0.323)。真菌接种后72h和120h角膜T淋巴细胞数与造模后6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造模后模型组中性粒细胞数目与炎症临床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593,P=0.000),T淋巴细胞浸润数目与炎症临床评分间无明显相关性(r=0.315,P=0.062)。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的免疫反应过程中,病变早期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真菌/感染 免疫/局部 中性粒细胞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OH湿片镜检法与CFW荧光染色法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伟宏 王丽娅 +2 位作者 韩雷 孙声桃 吴细丕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求早期、快速和准确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实验室方法。方法:对58例真菌培养阳性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角膜刮片进行涂片镜检,同一涂片先行KOH湿片镜检,然后行Calcofluor White(CFW)荧光染色镜检。以真菌培养阳性为诊断真菌性角膜炎... 目的:探求早期、快速和准确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实验室方法。方法:对58例真菌培养阳性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角膜刮片进行涂片镜检,同一涂片先行KOH湿片镜检,然后行Calcofluor White(CFW)荧光染色镜检。以真菌培养阳性为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金标准,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同一涂片KOH湿片阳性率为81.0%(47/58),而CFW荧光染色阳性率为96.6%(56/58),2者共阳性47例,共阴性2例,CFW荧光染色阳性率高于KOH湿片镜检法(χ2=7.11,P<0.001)。结论:角膜刮片CFW荧光染色镜检诊断真菌性角膜炎优于KOH湿片镜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角膜刮片 KOH湿片镜检法 CFW荧光染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镰孢菌属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及共焦显微镜特征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军 王丽娅 +1 位作者 孙声桃 张月琴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镰孢菌感染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共焦显微镜影像特征及疗效。方法将43例(43眼)临床确诊的镰孢菌感染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进行裂隙灯显微镜及共焦显微镜检查,并详细记录。结果43例镰孢菌感染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裂隙灯显微镜观... 目的回顾性分析镰孢菌感染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共焦显微镜影像特征及疗效。方法将43例(43眼)临床确诊的镰孢菌感染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进行裂隙灯显微镜及共焦显微镜检查,并详细记录。结果43例镰孢菌感染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23例(92%)可见菌丝苔被,20例(80%)可见羽毛状浸润边缘,8例(18·6%)观察到前房积脓;共焦显微镜下显示:19例(44·2%)上皮层及浅基质层检查到长度50~200μm,直径2~5μm的树枝状菌丝;16例(37·2%)显示浅中基质层的杂乱分布的直、长线状菌丝,直径3~7μm,长度150~300μm。结论菌丝苔被、羽毛状浸润边缘是镰孢菌属感染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临床特点。不同菌种镰孢菌属感染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的共焦显微镜影像表现较为一致,可见典型的菌丝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孢菌 真菌性角膜炎 共焦显微镜 眼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3例眼眶占位性病变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晓华 魏秋彩 +1 位作者 丁行振 郝远瑞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01-703,共3页
目的分析眼眶占位性病变的组织病理学分类。方法对河南省眼科研究所2001年1月~2007年9月眼科病理室存档的233例眼眶占位性病变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类。结果良性病变191例(81.97%),其中前3位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60例(25.75%),炎... 目的分析眼眶占位性病变的组织病理学分类。方法对河南省眼科研究所2001年1月~2007年9月眼科病理室存档的233例眼眶占位性病变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类。结果良性病变191例(81.97%),其中前3位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60例(25.75%),炎症22例(9.44%),皮样囊肿13例(5.58%)。恶性病变42例(18.03%),其中原发性恶性肿瘤20例(8.97%),包括淋巴瘤10例(4.29%),泪腺上皮性恶性肿瘤4例(1.72%),横纹肌肉瘤3例(1.29%),纤维肉瘤1例(0.43%),其他2例(0.86%);继发性恶性肿瘤22例(9.87%),分别为眼睑皮脂腺癌眼眶蔓延9例(3.86%),眼睑鳞状细胞癌眼眶蔓延6例(2.58%),眼睑黑色素瘤眼眶蔓延3例(1.29%),视网膜母细胞瘤眶内蔓延3例(1.29%),眼睑基底细胞癌眼眶蔓延1例(0.43%)。结论眼眶占位性病变中脉管源性肿瘤最常见,其中最多见的是海绵状血管瘤,恶性病变中最多见的是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占位性病变 组织病理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例儿童眼眶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晓华 魏秋彩 卜占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9-830,共2页
眼眶因其特殊的毗邻关系,与其他眼部疾病关系密切,眼眶肿瘤种类繁多,而儿童眼眶肿瘤与成人的种类不同。本研究对河南省眼科研究所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眼眶肿瘤手术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儿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组织病理学检查 眼眶肿瘤 病理学分析 儿童 肿瘤种类 眼科研究所 毗邻关系 眼部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秦廷玉 王丽娅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40-542,共3页
目的研究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炎菌丝的浸润深度及其在角膜移植手术方式选择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30例(30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应用共焦显微镜检测真菌菌丝浸润角膜的深度,结合临床采用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半年的随访情况,分析菌丝浸润... 目的研究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炎菌丝的浸润深度及其在角膜移植手术方式选择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30例(30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应用共焦显微镜检测真菌菌丝浸润角膜的深度,结合临床采用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半年的随访情况,分析菌丝浸润深度与手术方式选择的相关性。结果30例中13例(组1)菌丝浸润的深度为310~500μm,行穿透角膜移植术,17例(组2)菌丝浸润深度为160~370μm,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随访半年,组1恢复均良好,组2中15例恢复良好,2例复发。组1和组2菌丝浸润深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焦显微镜能准确地测量出真菌菌丝浸润的深度,从而指导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移植手术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焦显微镜 角膜移植 真菌性角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焦显微镜引导下取材行人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连心 余晓菲 +3 位作者 许中中 张红敏 杜晓峰 王丽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00-906,共7页
背景目前严重的致盲性眼表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自体或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但存在着供体材料来源有限、术后免疫排斥等问题。体外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用于成为研究热点,优化其培养方法是提高培养效率的前提。目的以共焦显微镜作为指导... 背景目前严重的致盲性眼表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自体或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但存在着供体材料来源有限、术后免疫排斥等问题。体外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用于成为研究热点,优化其培养方法是提高培养效率的前提。目的以共焦显微镜作为指导进行取材,对人角膜缘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鉴定,为构建人角膜缘干细胞植片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10例10眼白内障术前检查的患者行全角膜及角膜缘分区扫描,记录角膜及角膜缘上皮层、前弹力层图像,对所有检查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依据共焦显微镜对角膜缘上皮层的结构分析,对眼库提供的正常供体角膜缘组织进行取材,实验共分6批取组织进行培养,共接种103张组织块。用组织块培养法、以羊膜为载体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在培养的第5天、第10天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63蛋白、细胞角蛋白19(CKl9)和角蛋白3(K3)及involuerin蛋白的表达对培养细胞的表型进行鉴定。结果共焦显微镜扫描显示,角膜缘上皮层细胞聚集成细长条索,呈栅栏状外观,其间可见大量高反光颗粒状物质;在基底部扫描时观察到“细胞岛”样现象;角膜缘部位斜切面观察可见上皮层下有排列整齐的乳头状突起。接种的103块组织块中出膜生长74块,平均出膜率为(68.62±16.94)%,平均出膜时间为(5.83±2.04)d,第3批和第6批组织块的出膜率明显高于第2批和第4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第4批和第6批组织块的出膜时间明显长于第1、2、3、5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培养的第5天和第10天,角膜缘干细胞表达p63蛋白的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4.05%和36.52%,CK19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26.07%和40.55%,K3的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57.88%和40.81%,表达involucrin蛋白的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64.66%和59.19%。结论在共焦显微镜引导下选取角膜缘组织进行角膜缘干细胞培养结果可靠,羊膜作为载体可以使体外培养的人角膜缘干细胞良好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角膜缘 干细胞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 细胞培养 羊膜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泪液渗透压与干眼严重程度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艳亭 王丽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22-1025,共4页
背景于眼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近年的研究提示,泪液渗透压增高可导致眼表不适症状,2007年国际干眼工作小组(DEWS)将泪液渗透压作为伴随症状写入干眼定义中,因此研究泪液渗透压与干眼的关系有重要的临床意... 背景于眼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近年的研究提示,泪液渗透压增高可导致眼表不适症状,2007年国际干眼工作小组(DEWS)将泪液渗透压作为伴随症状写入干眼定义中,因此研究泪液渗透压与干眼的关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依据DEWS干眼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分析泪液渗透压与干眼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经传统诊断方法诊断为干眼的患眼54例54眼,询问患者的眼部症状,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眼前节表现,同时行Schirmer试验Ⅰ(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试验、泪膜影像学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以及泪液渗透压试验,参照和结合DEWS的标准对干眼表现进行评分,将干眼症状评分与泪液渗透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男性发病与女性发病的比例为1:2。泪液渗透压与sⅠt、BUT均呈明显负相关(r=-0.456、-0.699,P〈0.01),与泪膜影像学检查值、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结膜充血评分、干眼严重程度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545、0.686、0.691、0.803,P〈0.01),与年龄、性别相关(β1=141.138,P=0.000;β2=1.845,P=0.049)。结论泪液渗透压检测可客观地反映干眼的严重程度,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作为干眼严重程度分级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泪液渗透压 眼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患者眼表表现及角膜神经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聪慧 王丽娅 王静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6-659,共4页
背景三叉神经眼支是角膜的主要感觉神经和营养神经,三叉神经痛是否会影响患侧眼角膜的功能和形态尚未见报道。共焦显微镜是角膜无创性活体检测的主要手段。目的观察和分析三叉神经痛患者角膜的共焦显微镜下表现及角膜神经在共焦显微镜... 背景三叉神经眼支是角膜的主要感觉神经和营养神经,三叉神经痛是否会影响患侧眼角膜的功能和形态尚未见报道。共焦显微镜是角膜无创性活体检测的主要手段。目的观察和分析三叉神经痛患者角膜的共焦显微镜下表现及角膜神经在共焦显微镜下形态和密度的改变。方法收集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的3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对所有受检眼应用角膜知觉敏感度测量计测定角膜知觉,并进行泪液分泌功能测定、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和共焦显微镜观察,对侧眼作为对照组。结果三叉神经痛组角膜知觉测试的纤维长度为(54.348±6.793)mm,正常对照组的角膜知觉平均值为(55.217±6.480)hi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1,P=0.528);三叉神经痛组SchiemerI试验的滤纸浸湿长度平均值为(9.390±6.583)mm,正常对照组为(9.300±5.29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0,P=0.945);2组的BUT平均值分别为(6.09±4.177)S和(6.13±4.799)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5,P=0.933)。角膜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和中央区上皮下神经丛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40、0.459、0.268、0.120、0.607)。共焦显微镜下三叉神经痛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神经纤维数量减少、扭曲;角膜基质中神经丛纤细、盘旋、弯曲;正常对照组上皮下神经纤维分布较密集,平行分布;角膜基质中神经纤维笔直走行,较上皮下神经纤维粗大且分支较多。结论共焦显微镜结果显示三叉神经痛患者患侧眼较正常眼角膜神经扭曲,但眼表功能和角膜神经密度计数无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焦显微镜 三叉神经痛 角膜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8例儿童眼部病变的临床病理分型
16
作者 魏秋彩 李晓华 丁行振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9-180,共2页
儿童性眼病在临床较多见,了解儿童常见眼病的种类对于其正确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河南省眼科研究所保存的行眼部手术并行病理检查的儿童眼病资料,报道如下。
关键词 临床病理分型 儿童 眼部病变 眼科研究所 病理检查 眼部手术 眼病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隔交链孢霉性真菌性角膜炎一例
17
作者 李菊枝 孙声桃 +3 位作者 李金 胡志民 岳娟 韩雷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48-648,共1页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互隔交链孢霉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氧氟沙星滴眼液 视力减退 眼科研究所 青霉素钾 静脉滴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睑缘炎患者睑板腺形态变化及其与干眼的关系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晶 许中中 +2 位作者 余晓菲 李金 王丽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7-561,共5页
背景睑缘炎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常累及睑板腺体,而睑板腺体所分泌的脂质是泪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可导致干眼相关症状,可以说睑缘炎是干眼发病的因素之一,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使用非接触式红... 背景睑缘炎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常累及睑板腺体,而睑板腺体所分泌的脂质是泪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可导致干眼相关症状,可以说睑缘炎是干眼发病的因素之一,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使用非接触式红外线睑板腺观察仪观察睑缘炎患者睑板腺腺体的形态,并与干眼相关检查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病例观察的设计方法对睑缘炎患者睑板腺形态改变与干眼症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科门诊依据PPP标准诊断为睑缘炎的患者83例83眼,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在裂隙灯下行眼前节检查睑缘畸形评分、泪液分泌(Schirmer Ⅰ)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及结膜充血评分,采用泪膜干涉仪行泪膜形态分级,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睑板腺摄像仪行睑板腺腺体缺失分级,对睑缘炎睑板腺腺体缺失分级与上述检查结果的关系进行评估。结果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睑缘炎的频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2.69,P=0.75)。睑缘炎患者的睑板腺腺体缺失分级与年龄呈弱的正相关(r=0.58,P=0.00),但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r=-0.09,P=0.99);患者睑板腺体缺失与睑缘畸形评分及结膜充血评分均呈弱的正相关(r=0.64,P=0.00;r=0.50,P=0.00);与泪膜影像分级及角膜染色评分均呈弱的正相关(r=0.23,P=0.04;r=0.50,P=0.00),与BUT呈弱的负相关(r=-0.32,P=0.00),但与Schirmer Ⅰ试验结果无明显相关性(r=-0.05,P=0.69)。不同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睑板腺缺失分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9,P=0.93)。结论睑缘炎可引起蒸发过强型干眼,且患者的睑板腺体随年龄的增长缺失程度加重。非接触式红外线睑板腺观察仪作为一种有效、快速、无刺激地观察睑板腺体形态的仪器,可作为一项常规检查来辅助诊断睑缘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缘炎 非接触式红外线睑板腺观察仪 睑板腺 干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眼部分离细菌的体外敏感试验 被引量:17
19
作者 孙声桃 马新峰 +4 位作者 张月琴 胡宏 徐筠 王丽娅 陈祖基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0-612,共3页
目的研究眼部分离细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525份眼部标本行体外细菌培养,K-B法观察培养阳性细菌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敏感性。结果体外培养阳性细菌321株,革兰阳性球菌最多,为245株(76.3%),其... 目的研究眼部分离细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525份眼部标本行体外细菌培养,K-B法观察培养阳性细菌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敏感性。结果体外培养阳性细菌321株,革兰阳性球菌最多,为245株(76.3%),其次,革兰阴性杆菌48株(15.0%),革兰阳性杆菌20株(6.2%),革兰阴性球菌8株(2.5%),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总敏感性分别为59.2%、66.4%、80.7%和96.6%。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敏感性(47.6%,55.3%)明显低于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76.0%和97.1%)(P<0.05)。结论眼部分离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加替沙星的敏感性最好,其次是左氧氟沙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喹诺酮 体外药敏试验 眼部分离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对眼部铜绿假单胞杆菌防突变浓度的测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声桃 陈祖基 +3 位作者 丁行振 赵宇 岳娟 刘双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5-377,共3页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药物和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对眼部分离的铜绿假单胞杆菌的防突变浓度(MPC),并比较MPC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微量液基法,应用含钙Muller Hinton肉汤培养基,测定环丙...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药物和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对眼部分离的铜绿假单胞杆菌的防突变浓度(MPC),并比较MPC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微量液基法,应用含钙Muller Hinton肉汤培养基,测定环丙沙星敏感的铜绿假单胞杆菌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以及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MIC值,细菌接种量104CFU;采用混菌法,菌接种量1010CFU,应用MHA培养基,药物与细菌和MHA混悬液1∶19,测定MPC值。结果环丙沙星的MIC50,为0·12mg/L,左氧氟沙星为0·25mg/L,氧氟沙星为1mg/L,妥布霉素为0·50mg/L,庆大霉素为2mg/L。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杆菌的MPC50和MPC90分别为4mg/L和8mg/L,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氧氟沙星均为8mg/L和32mg/L,妥布霉素分别为16mg/L和64mg/L,庆大霉素为32mg/L和128mg/L。结论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环丙沙星在预防铜绿假单胞杆菌产生耐药突变方面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杆菌 突变 氟喹诺酮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