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第二十次眼科学术年会圆满落幕
1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22-722,共1页
2014年6月27—29日河南省第二十次眼科学术年会在郑州召开,本次学术年会得到了河南省医学会、河南省医师协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地市眼科学会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准备。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265篇,内容涉及眼科基础研究、眼科形态学和... 2014年6月27—29日河南省第二十次眼科学术年会在郑州召开,本次学术年会得到了河南省医学会、河南省医师协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地市眼科学会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准备。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265篇,内容涉及眼科基础研究、眼科形态学和功能检查以及青光眼、白内障、眼底病、眼表疾病、眼眶病、眼整形、眼外伤、泪,道病等亚专业。会议注册代表423人,参展厂商60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年会 河南省 眼科 省医学会 医师协会 学术论文 功能检查 眼表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作为眼科手术麻醉用药的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月琴 王丽娅 +8 位作者 祝磊 贺燚 赵东卿 李家臣 赵靖 赵武令 陈蔚 孙兴怀 刘颖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63-769,共7页
背景 复方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是国外眼科手术中局部麻醉的首选药物,而中国眼科临床手术中采用盐酸利多卡因和盐酸布比卡因单方混合注射液作为麻醉药物,虽然麻醉效果可靠,但需临床配制.复方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已于2005年获得国家食品药... 背景 复方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是国外眼科手术中局部麻醉的首选药物,而中国眼科临床手术中采用盐酸利多卡因和盐酸布比卡因单方混合注射液作为麻醉药物,虽然麻醉效果可靠,但需临床配制.复方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已于2005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但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仍需要临床研究证实. 目的 评估国产复方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用于眼科手术局部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设计.对河南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青岛市立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223例眼科手术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均纳入患者一侧眼.试验组患者行眼科手术前局部注射复方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对照组患者注射质量分数2%盐酸利多卡因及质量分数0.75%盐酸布比卡因两种单方等体积混合注射液.采取球后阻滞或球周麻醉法,每次用药量为3 ~ 10 ml.研究中主要评价药物的疗效指标和安全性评价指标,其中主要疗效指标为遵照Brahma 1994年建立的标准对注射麻醉药物后2、4、6、8、1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术眼和患者眼球和眼睑活动度进行评分,确定适宜的开始手术时间;次要疗效指标为眼科手术期间受试者疼痛评分.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药物局部注射后患者的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电图变化情况.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法分别对意向性分析(ITT)和符合方案分析(PP)时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各评价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ITT分析试验组入组118例,但由于药物注射后无法手术退出1例;对照组纳入120例;PP分析中试验组9例不符合试验设计,共纳入109例,对照组6例不符合试验设计要求,入组114例.无论是ITT分析还是PP分析,局部注射麻醉药物后2、4、6、8、10 min及手术结束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术眼眼球活动度评分及总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眼用药后眼睑活动度评分及总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TT分析和PP分析时两组间药物局部注射后各时间点术眼疼痛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宜开始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应用后共记录局部及全身不良事件5例,其中试验组4例,对照组1例,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注射后患者生命体征各指标变化的例数、SPO2改变例数及心电图变化例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用于眼科手术局部麻醉效果与盐酸利多卡因和盐酸布比卡因单方混合注射液相同,药物安全性好,适用人群广,经济性好,使用方法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 麻醉镇痛 布比卡因 复方 注射液 利多卡因 注射液 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 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祝磊 王丽娅 +4 位作者 张俊杰 王璐璐 栗占荣 余晓菲 李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23-827,共5页
背景 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的局部药物治疗难以奏效,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研究表明他克莫司局部用药可以抑制局部的免疫性炎症,但目前没有关于质量分数0.05%他克莫司滴眼剂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角... 背景 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的局部药物治疗难以奏效,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研究表明他克莫司局部用药可以抑制局部的免疫性炎症,但目前没有关于质量分数0.05%他克莫司滴眼剂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0.05%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4年9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用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的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患者17例21眼的疗效进行评估,其中男11例14眼,女6例7眼;平均年龄52岁.患者中11例未发现全身疾病,免疫学检测未见异常;6例有全身免疫性疾病,包括Wegener肉芽肿1例,风湿性关节炎4例,溃疡性肠炎1例,全身免疫性疾病经内科治疗病情已控制.单眼发病者13例,双眼发病者4例.病灶大于3个象限者2例2眼,2个象限以下者15例19眼.患者均经局部质量分数1%环孢素A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角膜溃疡不愈或持续进展.采用0.05%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1、3、6、12和24个月裂隙灯显微镜下动态观察角膜溃疡的病灶变化,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HRT-Ⅲ检查角膜病灶区炎性细胞密度的变化,评价0.05%他克莫司滴眼液的疗效.治疗期间观察和记录用药后眼部的不良反应,定期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患者的血药质量浓度,实验室检查包括患者血常规、血糖水平和肝肾功能,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疗程为8 ~ 24个月,平均18.1个月.9眼治疗12个月,12眼治疗24个月.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治疗后1个月15例19眼角膜溃疡面积缩小,2例2眼因溃疡进展而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继续给予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治疗后3个月角膜溃疡愈合;治疗后6个月病灶部位角膜基质浸润及水肿均消失.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角膜病灶部位炎性细胞密度分别为(958±329)、(858±339)、(459±261)、(192±124)、(98±52)、(44±24)和(3±2)/mm2,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炎性细胞密度逐渐下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439,P=0.000),其中治疗后1、3、6、12和24个月角膜炎性细胞密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患眼治疗期间4例出现一过性局部刺激感或烧灼感;患者血药质量浓度均在1.0 ng/ml以下,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结论 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后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愈合,炎症反应消失,不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溃疡/药物疗法 滴眼剂 他克莫司/治疗 他克莫司/不良反应 共焦显微镜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膜荧光血管造影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李士清 王志立 +2 位作者 李萍 李晓华 董应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虹膜荧光血管造影(iri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IFA)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目的探讨虹膜荧光血管造影(iri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IFA)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PRP术后的65例123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IFA联合FFA检查。采用非参数检验法对比分析裂隙灯和IFA检测虹膜新生血管灵敏性的差异。结果 FFA显示123眼中,21眼视网膜无灌注区,39眼视网膜新生血管,12眼玻璃体积血和32眼黄斑水肿。IFA显示123眼中,97眼无糖尿病虹膜病变,13眼非增生型虹膜病变,11眼增生型虹膜病变,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所有非增生型虹膜病变眼不能被裂隙灯发现,能被IFA检测。IFA检查发现虹膜新生血管眼(11眼)比裂隙灯检查(5眼)更灵敏(P=0.03)。结论 IFA联合FFA检查能及早发现PRP术后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糖尿病虹膜病变患者,为及时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虹膜病变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 虹膜荧光血管造影术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探针法检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11778位点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艳敏 宋丹 +4 位作者 安慧娟 陈慷 王志立 鲍玉洲 赵朝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4-167,共4页
背景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与视神经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均不相同,但由于其临床表现相似,因此易被误诊。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一种高通量、简便、快速、特异性高的LHON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建立以实时荧光... 背景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与视神经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均不相同,但由于其临床表现相似,因此易被误诊。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一种高通量、简便、快速、特异性高的LHON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建立以实时荧光定量突变特异性Taqman探针技术检测LHON线粒体DNA(mtDNA)11778G〉A突变的方法,实现快速、简便、准确地筛查mtDNA11778位点突变LHON患者。方法根据mtDNA全基因组序列设计针对mtDNA11778G〉A突变的特异性Taqman探针和引物,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分子生物室LHONDNA库任意选取标本84份,另抽取40名18~20岁健康体检者的血样40份作为正常对照,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特异性探针法和序列测定法检测LHONmtDNA11778G〉A突变,并对检测方法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用实时荧光定量Taqman探针法检测mtDNA11778G〉A突变,84例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发现mtDNA11778G〉A突变者23例,阴性结果者61例,23例阳性患者样本扩增曲线结果显示ct值为22.993±0.708,正常对照组样本ct值均为0,与直接测序法检测结果完全相符,其符合率为100%,未发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者。结论用实时荧光定量突变特异性Taqman探针法检测LHONmtDNA11778G〉A突变位点的方法简单、省时、准确、直观、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适用于对LHONmtDNA11778G〉A突变的大规模筛查或预防性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线粒体DNA 实时荧光定量PCR 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3
6
作者 明帅(综述) 雷博(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84-688,共5页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进展使得眼科疾病的AI影像分析成为可能,近年来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利用彩色眼底照片表现的信息,AI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进行自动分析和辅助诊断。目前相较于...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进展使得眼科疾病的AI影像分析成为可能,近年来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利用彩色眼底照片表现的信息,AI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进行自动分析和辅助诊断。目前相较于其他眼科疾病,AI技术在DR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更快,技术逐渐成熟。AI辅助诊断速度快、准确率高,可节省医务人员的劳动力资源,在DR辅助筛查和分级应用方面展现出很大的潜力。AI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系统,该研究领域涉及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要多学科技术资源的配合和共享,目前仍然存在数据标准化、临床验证不足及产品待落地等问题。尽管AI辅助的DR筛查研究机遇与挑战并存,但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和相关交叉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努力,AI辅助诊断DR研究在眼科临床的实践有望取得更大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辅助诊断 人工智能/基于深度学习技术 彩色眼底照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影响的一年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 被引量:39
7
作者 钟梅 吕勇 +4 位作者 符爱存 张俊杰 魏丽 赵兵新 王卫群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40-545,共6页
目的评价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的影响,分析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6—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完成1年随访的近视儿童193例19... 目的评价质量分数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的影响,分析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6—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完成1年随访的近视儿童193例193眼,均取右眼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组,0.01%阿托品组72例,0.02%阿托品组74例,均配戴全矫单光框架眼镜,同时睡前双眼0.01%或0.02%阿托品滴眼液各1滴;对照组80例,仅戴全矫单光框架眼镜。给药前和给药后4、8和12个月测量受试者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结果各组患者基线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9.321,P=0.820;F=13.209,P=0.220)。给药后12个月,0.01%阿托品组、0.02%阿托品组和对照组瞳孔直径分别增大0.75、0.84和0.02mm。各组不同时间点瞳孔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168,P=0.013;F时间=2.139,P=0.015;F交互作用=2.148,P=0.001)。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用药后4、8和12个月瞳孔直径均较用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照组瞳孔直径稳定。用药12个月后,0.01%阿托品组、0.02%阿托品组和对照组调节幅度分别降低1.25、1.12和0.28D。各组不同时间点调节幅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8.346,P=0.034;F时间=1.823,P=0.002;F交互作用=3.239,P=0.023)。0.01%阿托品组和0.02%阿托品组用药后4、8和12个月调节幅度均明显低于用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调节幅度稳定。经线性回归分析,阿托品组的瞳孔直径变化量与年龄、基线瞳孔直径和眼轴长度增加量呈线性相关(β=0.06,P=0.019;β=-0.44,P<0.001;β=-0.37,P=0.045)。阿托品组的调节幅度变化量与基线调节幅度呈线性相关(β=-0.71,P<0.001)。结论0.01%和0.02%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的瞳孔直径和调节幅度影响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近视 阿托品/低浓度 调节幅度 瞳孔直径 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璐璐 韩雷 +3 位作者 张月琴 余晓菲 祝磊 王丽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34-738,共5页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预后差,致盲率高,了解影响真菌性角膜炎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助于选择适宜的干预手段,对改善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转归至关重要. 目的 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对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预后差,致盲率高,了解影响真菌性角膜炎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助于选择适宜的干预手段,对改善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转归至关重要. 目的 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对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67例267眼,所有患眼均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及病灶标本药物敏感性试验.对所有患眼均先采用联合抗真菌药物疗法,然后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则根据病情择行角膜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板层角膜移植术或穿透角膜移植术.对患眼的临床预后情况进行分级,分析患眼病情转归的影响因素. 结果 267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痊愈者185眼,药物治愈率为69.29%;60眼药物治疗后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进行治疗,真菌感染病灶得到控制,22眼因难治性青光眼或最终行眼内容物摘除术而丧失视功能,临床总体治愈率为91.76%.真菌培养结果显示,曲霉菌和镰刀菌为常见致病真菌.与其他菌种感染性角膜炎相比,曲霉菌感染角膜炎药物治愈率最低,不同菌种感染角膜炎患者药物治愈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50,P=0.002).曲霉菌感染角膜炎患者临床预后最差,不同菌种感染性角膜炎的不同等级预后眼数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1.285,P=0.013).真菌培养阳性患者药物治愈率为71.8%,明显高于真菌培养阴性患者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5,P<0.01);敏感药物数≥2种的角膜炎患者药物治愈率为77.5%,敏感药物数<2种的角膜炎患者药物治愈率为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3,P<0.01);2个组间不同等级临床预后眼数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4.281,P=0.021).真菌性角膜炎的病灶面积>16 mm2、前房积脓>2 mm、药物敏感性试验敏感药物数<2种及致病菌种为镰刀菌或曲霉菌均为影响真菌性角膜炎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能较好地指导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药物治疗,病灶面积>16 mm2、前房积脓>2 mm、药物敏感性试验敏感药物数<2种及致病菌种为镰刀菌或曲霉菌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真菌感染/治疗 真菌性角膜炎 治疗效果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2年效果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任胜卫 庞辰久 +4 位作者 孟志红 代丽娟 鲁传琴 顾宇伟 彭海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18-822,共5页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短期疗效好,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因此已广泛用于临床,但目前仍缺乏其术后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研究。目的评估SMILE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的远期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短期疗效好,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因此已广泛用于临床,但目前仍缺乏其术后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研究。目的评估SMILE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的远期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及相关手术并发症。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6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就诊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4例67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有角膜屈光手术经验的医师行SMILE,分别于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1年及2年时进行随访观察,检查患者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电脑验光、主觉验光、眼压及角膜地形图等参数。SMILE的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有效性指数(术前BCVA/术后UCVA值)、安全性指数(术后BCVA/术前BCVA值)、可预测性[对术眼实际等效球镜度(SE)与预矫正SE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术后屈光稳定性(术后不同时间点SE变化)。结果术前术眼BCVA≥20/20者60眼,占89.55%;术后3个月及2年分别有61跟和60眼UCVA≥20/20,分别占91.04%和89.55%。术后3个月和2年时SMILE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038±0.182和1.029±0.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0,P〉0.05)。与术前BCVA相比,术后3个月及2年分别有8.96%和10.45%术眼BCVA降低1行,未发现BCVA降低2行及以上者;术后3个月和2年SMILE安全性指数分别为1.141±0.193和1.312±0.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14,P〉0.05)。术后3个月及2年术眼实际SE与预矫正SE均呈明显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0.8971X-0.4408(R^2=0.9142,P〈0.05)和Y=0.8937X-0.3823(R^2=0.9157,P〈0.05)。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1年和2年术眼SE分别为(0.013±0.578)、(-0.033±0.489)、(-0.106±0.508)、(-0.103±0.375)、(-0.154±0.518)和(-0.147±0.366)D,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85,P=0.176)。术中12例18眼出现轻度弥散型不透明气泡(OBL),4例6眼发生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1例2眼出现点状角膜炎,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SMILE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并发症少,术后2年随访证实其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基质/手术 激光疗法 治疗效果 近视/手术 散光/手术 飞秒激光 基质透镜取出术 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卜战云 郑嵩山 +1 位作者 柳晓辉 李晓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29-833,共5页
背景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CH)是成人常见的原发于眼眶的良性肿瘤,术前准确的定性、定位诊断是安全、有效摘除肿瘤的重要前提. 目的 探讨OCH的临床特点、术前诊断、不同手术进路的适应证选择、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预防.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 背景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CH)是成人常见的原发于眼眶的良性肿瘤,术前准确的定性、定位诊断是安全、有效摘除肿瘤的重要前提. 目的 探讨OCH的临床特点、术前诊断、不同手术进路的适应证选择、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预防.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OCH患者117例11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接受视力、眼球突出度、眼球运动、眼眶扪诊、眼眶A型和B型超声、CDI、CT和MRI检查,并根据肿瘤在眼眶中的位置分别接受前路开眶术、外侧开眶术或外侧联合内侧开眶术.比较手术前后视觉功能和眼眶的形态学改变. 结果 OCH以渐进性眼球突出和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117眼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为100%.采用结膜入路者占52.14% (61/117),外侧开眶术者占30.77% (36/117),前路开眶皮肤切口术者占16.24% (19/117),外侧结合内侧开眶术者占0.85% (1/117).随访3个月~5年,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占30.77% (36/117),下降者占8.55% (10/117),视力不变者占60.68% (71/117).术后一过性并发症为瞳孔改变者占14.53% (17/117),眶内大出血者占1.71%(2/117),眼球运动障碍者占16.24% (19/117),上睑下垂者占4.27% (5/117);术后永久性并发症为瞳孔向心性扩大3眼及视力丧失和永久性外展运动受限各1眼. 结论 OCH术前定性和定位诊断主要根据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手术进路的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熟练的技巧对于OCH的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手术 眼眶肿瘤 眼科手术方法 术中并发症/预防和治疗 医学影像学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角膜用于人角膜板层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动态观察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素娟 张月琴 +3 位作者 李金 余晓菲 窦新岩 王丽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4-149,共6页
背景近年来由于角膜供体材料的缺乏,异种角膜移植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猪角膜脱细胞基质构建的生物角膜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已制备成生物角膜材料,但其用于人眼角膜移植后的临床效果及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特征尚不清楚。目... 背景近年来由于角膜供体材料的缺乏,异种角膜移植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猪角膜脱细胞基质构建的生物角膜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已制备成生物角膜材料,但其用于人眼角膜移植后的临床效果及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特征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用生物角膜进行人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效果,并利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进行活体动态观察,评估生物角膜作为新型角膜替代材料进行人眼角膜板层移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4年2—8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纳入药物治疗无效的感染性角膜炎或陈旧性角膜白斑患者15例15眼,包括真菌性角膜炎4例,细菌性角膜炎1例,混合感染性角膜炎9例,陈旧性角膜白斑1例。采用猪角膜脱细胞基质构建的生物角膜行患眼生物角膜板层移植术,以术眼的对侧正常眼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3d、7d、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对术眼进行随访,对植片愈合情况进行评分,随访时间为1年。疗效指标主要包括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形成、角膜植片有无溶解或感染复发、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于术后3、6、9和12个月利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角膜进行动态观察,记录和分析移植后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密度、角膜基质的形态特征以及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恢复情况。结果术眼术后3d早期出现角膜水肿等炎症反应,术后7d炎症反应消退。术后1个月植片透明,随访期间未出现角膜溶解、感染复发现象。术后6个月时1例患者出现青光眼,术后12个月时1例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术眼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间logMAR、角膜透明度评分、角膜新生血管评分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2.63、59.37、10.50,均P〈0.05),其中术后视力、角膜透明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术眼术后受体角膜上皮细胞逐渐覆盖植片,完成正常的上皮化,角膜上皮细胞形态接近对侧正常眼,但角膜内皮细胞体积大于对侧眼,而植片角膜基质中无细胞生长,明显与对侧眼角膜基质不同;术后6个月时8例患者植片内有上皮下神经纤维长入,但神经纤维走形弯曲,密度明显低于对侧正常眼。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细胞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48,P=0.22)。对侧正常眼、术眼术后3、6、9和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542±119)、(1895±129)、(1869±135)、(1854±101)和(1844±103)个/mm2,术眼术后各个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明显低于对侧正常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9和12个月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值分别为(1.26±0.13)、(3.62±0.81)和(5.98±0.44)mm/mm2,均明显高于前1个时间点的测定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6、-7.24,均P=0.00)。结论用生物角膜行人眼角膜板层移植术后植片即可长期存活,重建眼表结构,改善患者视力,可替代人角膜供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异种移植 植片生存/免疫 共焦显微镜 生物工程角膜 猪角膜脱细胞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董道权 董应丽 +4 位作者 王志立 李舒茵 崔龙江 牛超 陈晓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45-948,共4页
背景 近年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光动力疗法(PDT)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有关其治疗的用药剂量、远期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少见报道.目的 观察60%剂量维替泊芬PDT对慢性CSC治疗作用的远期效果及安全... 背景 近年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光动力疗法(PDT)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有关其治疗的用药剂量、远期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少见报道.目的 观察60%剂量维替泊芬PDT对慢性CSC治疗作用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和系列病例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慢性CSC患者21例25眼,其中男18例,占85.71%,女3例,占14.29%;单眼患者17例,双眼患者4例;年龄34 ~ 56岁,平均(43±5)岁.所有患者均行60%剂量维替泊芬(3.6 mg/m2) PDT治疗,于治疗后2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复查,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FFA及ICGA表现的比较.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以上.结果 治疗后3个月患眼BCVA为0.9±0.2,明显优于治疗前的0.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7,P=0.00).治疗后3个月患眼黄斑区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为(326.56±39.47) μm,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86.24±47.53)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17,P=0.00).治疗后患眼荧光素渗漏均消失.随访5年以上,均无复发,未见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结论 6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慢性CSC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好于全剂量维替泊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 光动力疗法 维替泊芬/剂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 吲哚青绿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联合眼底血管造影在DR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士清 王志立 +1 位作者 李萍 董应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12-1115,共4页
背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由视网膜缺血缺氧继发的眼病。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可早期诊断NVG,但其不能全面反映眼底血管情况。IFA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全面检测视网膜及虹膜新生血管情况,但目前国内关于糖尿病... 背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由视网膜缺血缺氧继发的眼病。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可早期诊断NVG,但其不能全面反映眼底血管情况。IFA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全面检测视网膜及虹膜新生血管情况,但目前国内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NVG患者中此方法的应用研究较少。目的探讨IFA联合FFA检查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IFA和FFA联合检查的PDR患者79例133眼,其中无虹膜病变100眼,Ⅰ期青光眼红变期21眼,Ⅱ期开角型NVG12眼。所有患眼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IFA联合FFA检查。采用McNemar非参数检验法对比分析裂隙灯显微镜和IFA检查在Ⅰ期青光眼红变期患眼检出率的差异。结果IFA检查显示100眼无虹膜病变患者无异常虹膜荧光素渗漏,FFA检查显示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的32眼未发现视网膜新生血管,68患眼存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早期IFA检查显示,21眼Ⅰ期青光眼红变期患者瞳孔缘或虹膜表面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FFA检查显示均存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早期IFA检查显示12眼NVG患者虹膜表面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FFA检查显示均存在视网膜新生血管。Ⅰ期青光眼红变期患眼中IFA检查的检出率为100%(21/21),明显高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的71.43%(15/21),2种检测方法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IFA联合FFA检查可以及早发现PDR合并青光眼红变期,有助于及时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 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技术在眼眶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9
14
作者 郑嵩山 卜战云 柴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27-732,共6页
背景 眼眶爆裂性骨折引起明显的眼球形态和功能的异常.眼眶解剖结构复杂,故眼眶骨折修复手术中植入物的设计和制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ADM)技术有望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但其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评估.目的 研究CADM技... 背景 眼眶爆裂性骨折引起明显的眼球形态和功能的异常.眼眶解剖结构复杂,故眼眶骨折修复手术中植入物的设计和制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ADM)技术有望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但其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评估.目的 研究CADM技术在眼眶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立眼科医院2006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74例74眼的手术过程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CADM手术者58例58眼,非CADM手术者16例16眼,2个组间患者基线特征,如年龄、性别和眼别均匹配.CADM手术组术眼采用CADM技术进行个体化三维立体植入物的设计和制作并进行眶骨骨折缺损处的填充,非CADM手术组术眼采用常规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或多孔聚乙烯高分子合成材料(Medpor)填充法.所有术眼术前均行常规眼部检查以及CT检查,术后随访22~69个月,在随访期间内定期进行眼部临床观察和CT检查.观察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球突出度、眼球位置、眼球运动和复视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CADM手术组和非CADM手术组术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71±0.37和0.69±0.4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74±0.38和0.72±0.4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43,P=0.837),术眼手术前后视力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576,P<0.01),其中2个组术眼术后视力均好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治愈和好转的眼数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98,P=0.766;Z=-0.548,P=0.584).CADM手术组和非CADM手术组术眼术前眼球眼球内陷度值分别为(3.93±0.99) mm和(3.88±0.97)mm,术后分别为(0.91±0.67)mm和(1.84±0.80)mm,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3.558,P=0.063),各组术眼术后眼球眼球内陷度值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影像显示,CADM手术组术眼植入物在位,与眶骨骨折缺损处贴合良好,患者眼球位置及外观均恢复正常.非CADM手术组术眼发生植入物翘起并损伤内直肌.随访期内CADM手术组未发现组织感染、排斥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 CADM技术用于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治疗可重建三维立体骨性眼眶,并有效改善患眼位置、眼球运动功能和视觉功能,其疗效优于传统植入物填充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骨折/手术 计算机辅助手术/方法 钛网/治疗 X射线断层摄影术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月琴 贺翔鸽 +11 位作者 阴正勤 王林农 李龙标 张虹 王勤美 吴建伟 王丽娅 赵东卿 贺燚 祝磊 李家臣 张俊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46-552,共7页
目的评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于2008年3-10月在中国7家医院纳入细菌性角膜炎患者共520例520眼,采用3∶1的比例将患眼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评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于2008年3-10月在中国7家医院纳入细菌性角膜炎患者共520例520眼,采用3∶1的比例将患眼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90眼,采用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点眼;对照组130眼,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作为阳性对照。2个组均每日点眼4次,每次1~2滴,疗程均为7~14d。分别于试验开始前及结束后收集各组患眼结膜囊内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于用药前和用药后0、7和14d对患眼症状和体征进行观察和评分,评价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点眼后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评估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意向性分析(ITT)证实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痊愈率分别为59.38%和60.47%,总有效率分别为88.80%和86.05%,校正中心效应后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72)。临床可评价(CE)分析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痊愈率分别为63.48%和63.87%,总有效率分别为92.46%和88.24%,校正中心效应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后意向性分析(MITT)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痊愈率分别为60.57%和62.07%,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和88.51%,校正中心效应后2个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物可评价分析(ME)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63.71%和63.41%,总有效率分别为93.44%和90.24%,校正中心效应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T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9.42%和90.80%,CE分析分别为90.11%和92.77%,校正中心效应后组间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70;χ^2=0.82,P=0.36)。用药后3、7和14d,2个组患眼眼部不良反应(包括耐受性、烧灼感、刺痛感和眼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结论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点眼治疗细菌性结膜炎与左氧氟沙星等效,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左氧氟沙星接近,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帕珠沙星滴眼液 结膜炎 细菌性 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 治疗结局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胶束对盐酸特比萘芬滴眼液角膜吸收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天洋 夏慧芸 +1 位作者 何继军 张俊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09-1013,共5页
背景 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HS15)是一种低毒性的新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载药量高并能够促进上皮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有助于难溶性抗真菌药物眼部局部用药后的角膜传递,但目前其对抗真菌药物盐酸特... 背景 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HS15)是一种低毒性的新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载药量高并能够促进上皮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有助于难溶性抗真菌药物眼部局部用药后的角膜传递,但目前其对抗真菌药物盐酸特比萘芬(TH)眼部应用后的促吸收作用及其对眼组织有无刺激性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HS15胶束(HNMs)对TH的促角膜吸收作用及局部刺激性。 方法 采用共溶剂法制备质量分数0.5%TH-HNMs,用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测定胶束的粒径及Zeta电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胶束的形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TH包封率及不同pH条件下胶束中TH的累积释放量。取普通级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5只,用0.5%TH-HNMs点眼后行兔眼刺激性试验。另取新西兰白兔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以右眼作为用药眼。实验组用50 μl TH-HNMs点右眼,对照组用50 μl 0.5% TH油剂点右眼。分别于点眼后5、15、30、60、90、120、180、240和360 min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过量质量分数4%戊巴比妥钠溶液处死实验兔,剖取角膜组织后采用HPLC法测定角膜组织中TH质量分数。 结果 制备的TH-HNMs平均粒径为13.32 nm,多分散系数为0.046,Zeta电位为-0.133 mV。TH-HNMs药物包封率为100%。TH体外释放速度呈pH依赖性,6 h后在pH 5.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累积释放量达(95.20±3.20)%,在pH 7.4的缓冲液中累积释放量仅为(0.17±0.01)%。0.5%TH-HNMs点眼后兔眼组织刺激性评分均低于2分,眼部组织未发现任何损伤。0.5%TH-HNMs点眼后角膜中药物达峰时间均为5 min,达峰质量分数为(20.26±2.26)μg/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0±0.44)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26,P=0.000)。实验组兔眼给药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360 min为1 292.25 μg/(g·min),是对照组的15.6倍。 结论 TH-HNMs的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粒径小,无眼部刺激性,与TH油剂相比,点眼后能够显著促进TH在兔眼角膜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药物制备 药物传递系统/方法 聚乙二醇/药代动力学 微胶粒 盐酸特比萘芬/药代动力学 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 角膜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金水区小学生视力状况调查 被引量:8
17
作者 杜连心 吕天斌 +4 位作者 覃建 马慧 于鹏燕 岳青竹 王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0-553,共4页
目的调查郑州市金水区7~12岁小学生视力状况及屈光不正的患病情况,为小学生视力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学校为单位,随机抽取郑州市金水区3所小学,对抽样学校内的1~6年级在校学生进行普查,共调查7... 目的调查郑州市金水区7~12岁小学生视力状况及屈光不正的患病情况,为小学生视力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学校为单位,随机抽取郑州市金水区3所小学,对抽样学校内的1~6年级在校学生进行普查,共调查7845名学生。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前节、眼底、眼压及眼位检查,并对任意一眼或双眼裸眼视力〈1.0且眼压正常的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实际受检学生7681名,应答率为97.91%。裸眼视力在7~8岁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9~12岁时裸眼视力视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任一眼裸眼视力≤0.5者占总人数37.39%,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低下人群所占比例逐渐加大(7岁15.25%、8岁18.35%、9岁31.67%、10岁42.96%、11岁51.73%、12岁60.03%)。接受睫状肌麻痹后验光的小学生中,近视的总患病率为38.58%,远视的总患病率为4.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视眼的等效球镜度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1.769,P〈0.01);远视眼的等效球镜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923,P〈0.01)。受检的视力损伤者中屈光不正占86.40%,弱视占12.40%,沙眼导致的角膜混浊占0.03%,其他原因导致的角膜混浊占0.31%,白内障占0.44%,视网膜疾病占0.19%,其他致病原因占0.25%。结论郑州市金水区7~12岁小学生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近视,9岁是正视向近视转变的高敏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视力 屈光不正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移植术治疗中国严重角膜盲患者的长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祝磊 王丽娅 +5 位作者 张月琴 贺燚 李家臣 赵东卿 杨纪忠 李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30-934,共5页
背景 角膜盲的原因主要是严重的角膜组织结构的破坏,常规的角膜移植术常无法达到复明的目的.人工角膜移植术适用于常规角膜移植术无法治疗的严重角膜盲,目前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人工角膜是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但其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尚少,... 背景 角膜盲的原因主要是严重的角膜组织结构的破坏,常规的角膜移植术常无法达到复明的目的.人工角膜移植术适用于常规角膜移植术无法治疗的严重角膜盲,目前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人工角膜是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但其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尚少,其在中国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并发症及其处理的报道少见.目的 研究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用于中国严重角膜盲患者后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描述性病例观察研究,纳入2008年8月至2015年8月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不适合行常规角膜移植术的严重角膜盲患者15例16眼,包括眼表烧伤7例8眼、病毒性角膜炎3例3眼、Stevens-Johnson综合征1例l眼、眼外伤2例2眼、真菌性和细菌性角膜溃疡接受角膜移植术后血管化角膜白斑各1例1眼,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0.4±13.0)岁.纳入的患眼中14眼接受过治疗性角膜移植术1次或以上,有明确青光眼病史者7眼,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5眼,无晶状体眼4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05者1眼,数指/眼前者7眼,手动/眼前者8眼.所有患眼均行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移植术,术后定期观察术眼BCVA、并发症和人工角膜在位眼数.患者随访19~84个月,平均(47.5±23.8)个月.结果 术中根据术眼病变进行波士顿人工角膜移植术或联合手术,包括联合晶状体或IOL摘出术、虹膜切除术、前部玻璃体及增生膜切割术,波士顿人工角膜移植术过程均顺利,未见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14眼视力提高,其中3眼BCVA≥1.0,4眼0.5≤BCVA<1.0,7眼0.1≤BCVA<0.5,而其他2眼因术前有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故视力无提高.末次复诊时视力保持在0.1以上者9眼.术后常见并发症为人工角膜后膜(RMP)形成7眼,角膜溶解6眼,青光眼4眼;发生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细菌性眼内炎和人工角膜脱出各1眼,为保留眼球均行穿透角膜移植术,取出人工角膜.术后13眼人工角膜在位.结论 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可用于治疗不适合常规角膜移植术的严重角膜盲,术后长期随访、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并发症是保持人工角膜移植术成功和保存患者视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术 角膜疾病/手术 假体植入 疗效 术后并发症 视力 中国人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乳糖凝集素-3蛋白和mRNA在眼部静脉血管畸形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乔军波 刘秋雨 +2 位作者 李金 马玉春 董长宪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19-923,共5页
背景 眼部静脉血管畸形呈终生渐进性发展,并表现出局部侵袭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对局部组织器官造成形态及功能损害.研究表明,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恶性肿瘤的局部侵袭密切相关,研究其在眼部静脉畸形局部侵袭中的作用对治疗的选择具... 背景 眼部静脉血管畸形呈终生渐进性发展,并表现出局部侵袭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对局部组织器官造成形态及功能损害.研究表明,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恶性肿瘤的局部侵袭密切相关,研究其在眼部静脉畸形局部侵袭中的作用对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研究Gal-3蛋白和mRNA在眼部静脉畸形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外科和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手术切除的118例眼部静脉畸形病理标本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眼部静脉畸形组织中Gal-3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以2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正常的病理标本远端切缘作为对照.将患者分为Gal-3蛋白和mRNA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比较2个组间患者病变组织中Gal-3表达与病变侵袭深度及病变形状和边界清晰度的关联.结果 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眼部静脉血管畸形组织中含有多数中到大管径的血管腔隙,内衬扁平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显示Gal-3蛋白及其mRNA均表达于细胞质及细胞核,呈棕褐色染色.眼部静脉畸形组织中Gal-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5.93%(66/118),明显高于远端手术切缘正常组织的15.00% (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1.461,P<0.05).眼部静脉畸形组织中Gal-3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59.32% (70/118),明显高于远端手术切缘正常组织的20.00%(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33,P<0.05).≤12岁与>12岁患者之间及不同性别间Gal-3蛋白和mRNA的阳性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x2=0.334、0.128,均P>0.05;性别:x2 =0.606、1.155,均P>0.05);Gal-3蛋白及mRNA阳性表达组累及跟肌等深部组织的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Gal-3蛋白及mRNA阴性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2.688、23.695,均P<0.05);Gal-3蛋白及mRNA阴性表达组病变呈球形且边界清楚者分别占96.15%和97.92%,Gal-3蛋白及其mRNA阳性表达组呈筛孔状且边界不清楚的病变率明显高于Gal-3蛋白及其mRNA阴性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8.255、28.186,均P<0.05).结论 有深层组织侵袭的眼部静脉畸形组织患者病变组织中Gal-3的阳性表达率升高,Gal-3表达阳性的眼部静脉畸形组织边界不清,提示眼部静脉畸形患者病变的局部侵袭破坏与Gal-3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静脉畸形 半乳糖凝集素-3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特比萘芬纳米乳剂点眼经角膜途径的吸收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天洋 夏慧芸 +3 位作者 何继军 刘素素 贺司宇 张俊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10-914,共5页
背景 纳米乳剂(NEs)具有稳定性好、毒性及刺激性小、载药量大及大幅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优点,是目前眼局部给药领域研究和应用最多的纳米给药系统之一,眼局部给药后主要经角膜途径吸收.尽管NEs具有很多物理化学和生理学优点,但其... 背景 纳米乳剂(NEs)具有稳定性好、毒性及刺激性小、载药量大及大幅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优点,是目前眼局部给药领域研究和应用最多的纳米给药系统之一,眼局部给药后主要经角膜途径吸收.尽管NEs具有很多物理化学和生理学优点,但其吸收分布受到角膜各层组织结构的影响.目的 观察角膜上皮和基质对眼用盐酸特比萘芬纳米乳剂(TH-NEs)经角膜途径吸收及分布的影响.方法 自乳化法制备TH-NEs,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乳滴的粒径及Zeta电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观察TH-NEs的体外释放特征.取新西兰白兔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完整角膜组和去角膜上皮组,每组30只,其中去角膜上皮组左眼去除角膜上皮;2个组实验兔随机平均分配于5个时间点,均以左眼为实验眼.TH-NEs点实验眼,分别于给药后15、30、60、120及240 min处死动物,剖取角膜组织,HPLC法测定角膜组织中TH质量分数.以荧光素二乙酸酯(FDA)对TH-NEs进行荧光标记,取4只C57BL/6小鼠,任意取其中2只小鼠麻醉后去除左眼角膜上皮,均以左眼为实验眼,荧光标记TH-NEs点眼,双光子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给药后30 min及60 min角膜中荧光标记TH-NEs的分布情况.结果 TH-NEs中乳滴的平均粒径为51.37 nm,Zeta电位为-0.232 7 mV;加药后12h,药物的累积释放量为0.482%;兔眼完整角膜和去上皮角膜中药物质量分数的达峰时间均为15 min,药物的峰质量分数分别为(17.85±2.79)μg/g和(4.40±1.75) μg/g.给药后15、30、60和120 min,完整角膜中药物的平均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去上皮角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98、8.658、6.903、7.576,均P=0.000).给药后30 min和60 min,小鼠完整角膜中荧光标记TH-NEs均分布于角膜上皮,且角膜上皮表层荧光强度明显高于角膜上皮深层,而在去上皮角膜和完整角膜中,角膜基质内均未检测到FDA荧光.结论 TH-NEs点眼后,角膜上皮是TH-NEs经角膜途径吸收和分布的主要部位,而角膜基质层是TH-NEs向眼内扩散的主要屏障.角膜基质层可能是通过尺寸排阻作用阻碍TH-NEs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特比萘芬 纳米乳剂 角膜上皮 角膜基质 组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