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油蟠9号’桃套袋果实花色苷合成的转录组-代谢组联合分析
1
作者 丁体玉 马欣欣 +3 位作者 于雪丽 周瑞金 王力荣 赵亚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7-829,共13页
油蟠桃‘中油蟠9号’果实套袋后外果皮有花色苷合成呈现色泽微红,此类型桃适宜套袋栽培,满足消费者对色泽品相的追求。本研究以‘中油蟠9号’盛花后89 d和102 d套袋果实外果皮为试验材料,对‘中油蟠9号’果实套袋后色泽形成原因进行转... 油蟠桃‘中油蟠9号’果实套袋后外果皮有花色苷合成呈现色泽微红,此类型桃适宜套袋栽培,满足消费者对色泽品相的追求。本研究以‘中油蟠9号’盛花后89 d和102 d套袋果实外果皮为试验材料,对‘中油蟠9号’果实套袋后色泽形成原因进行转录组、代谢组以及双组学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转录组分析共鉴定2652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与花色苷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6个,如花色苷合成途径早期结构基因PpPAL,PpC4H,Pp4CLs,PpCHSs,PtpCHIs,PpF3H,PpF3′H,花色苷合成途径晚期结构基因PpDFR,PpANS,PpUFGT,PpGST,以及56个特异性上调表达的转录因子和光受体基因PpCRY3和PpUVR8.3,这些基因均上调表达,表达模式与花色苷含量相关。利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发育阶段外果皮中类黄酮代谢物的相对含量变化,共检测到112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其中矢车菊素-3,5-二-O-葡萄糖苷显著上调,Log2FC差异倍数最高为16.8。矢车菊素-3,5-O-葡萄糖苷是‘中油蟠9号’套袋果实外果皮呈现红色的主要代谢物。结合双组学联合分析和转录因子结果,推测套袋遮光下PpBL、PpNAC1上调表达激活花色苷调节基因PpMYB10.1的表达,促进花色苷结构基因催化合成矢车菊素-3,5-二-O-葡萄糖苷,使‘中油蟠9号’外果皮呈现红色。研究结果有助于分析遮光下桃果实花色苷合成模式,为筛选更多适宜套袋栽培的优质蟠桃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袋 ‘中油蟠9号’ 花色苷 转录组-代谢组联合分析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香薷花发育相关内参基因的筛选评价
2
作者 刘苗苗 杨瑾 +1 位作者 陈山 周秀梅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5-174,共10页
[目的]筛选出木香薷花发育相关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为后续开展木香薷花发育相关的基因功能分析及调控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木香薷花瓣转录组数据库中选择了9个内参基因(GAPDH、ACT、UBQ、UBC、TUA、TUB、EF1-α、eIF3K和SEP),采... [目的]筛选出木香薷花发育相关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为后续开展木香薷花发育相关的基因功能分析及调控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木香薷花瓣转录组数据库中选择了9个内参基因(GAPDH、ACT、UBQ、UBC、TUA、TUB、EF1-α、eIF3K和SEP),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木香薷花不同部位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小花中的特异性及表达情况,并利用ΔCT程序、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及Refinder网站对其表达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估,最后通过木香薷花青素合成过程中关键基因ElstANS对筛选出的内参基因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在木香薷花不同部位,内参基因UBQ和eIF3K表达最稳定;在小花的各个发育阶段,内参基因UBQ和TUA表达最为稳定;在所有样品中,内参基因ACT和UBQ表达为最稳定,最不稳定的是UBC基因。ElstANS验证发现无论ACT、UBQ单独使用还是组合使用,ElstANS在木香薷花不同部位或不同发育阶段均现出相同的表达趋势,而稳定性最差的UBC无法准确校正qRT-PCR结果。[结论]在进行木香薷花发育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时,推荐单独使用UBQ、ACT或组合使用UBQ+ACT作为内参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香薷 内参基因 QRT-PCR 基因表达 花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樟叶肉含晶细胞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尤扬 赵明华 +5 位作者 张晓云 王保全 郎冬梅 徐钧 齐玉杰 尚潜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74-1980,共7页
为探讨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叶肉含晶细胞超微结构的季节变化,阐明香樟叶肉中草酸钙晶体在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该研究以多年生香樟(C.camphora)叶片为材料,分别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露地取样,制作超薄切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 为探讨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叶肉含晶细胞超微结构的季节变化,阐明香樟叶肉中草酸钙晶体在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该研究以多年生香樟(C.camphora)叶片为材料,分别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露地取样,制作超薄切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叶肉含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春季时香樟叶肉中只有少数细胞有草酸钙晶体,数量较少,晶体结构多为柱状晶、方晶;夏季时香樟叶肉细胞中随机分布于液泡的草酸钙晶体明显比春季的数量多、体积大、形态丰富,晶体多为柱状晶、方晶、针晶、簇晶;秋季时香樟叶肉细胞草酸钙晶体和夏季的类似,数量较多,形态多样,以方晶和柱状晶针晶为主,伴有晶簇;冬季时香樟叶肉含晶细胞晶体形态为柱状晶、方晶、针晶,数量比夏季和秋季的数量略有减少。该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年四季中香樟叶肉细胞液泡中均有草酸钙晶体结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含晶细胞 草酸钙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瓜砧木对嫁接黄瓜自交一代植物学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良召 姜立娜 +1 位作者 贺松涛 周俊国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7-43,共7页
本研究以‘亮砧一号’南瓜作砧木、‘郑黄1409’黄瓜作接穗,采用靠接法进行嫁接,探究南瓜砧木对嫁接黄瓜自交一代植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南瓜砧木嫁接黄瓜的自交一代植物学性状出现明显变异,变异系数介于3.88%~16.16%,其中16个性... 本研究以‘亮砧一号’南瓜作砧木、‘郑黄1409’黄瓜作接穗,采用靠接法进行嫁接,探究南瓜砧木对嫁接黄瓜自交一代植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南瓜砧木嫁接黄瓜的自交一代植物学性状出现明显变异,变异系数介于3.88%~16.16%,其中1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增大,增幅在0.09~9.02个百分点,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有所降低;大部分性状在统计学上与接穗自交系差异显著,呈现出第二雌花节位处的叶长和叶宽减小、叶柄粗和茎粗减小、节间变长、雌花数减少、果把变长、果肉增厚、种子长和宽减小、百粒重降低的总体变异趋势。通过对嫁接黄瓜自交一代株系的观察发现,叶片、雌花、果实、种子的表型存在两类与黄瓜自交系差异明显的特征变异,大多数单株叶柄变细、叶缘锯齿不明显且叶片较平展,果把明显变长且果棱不明显,种子小,雌花小且花瓣较平展;而少数特异单株叶片明显变小、较皱且叶缘具有明显的锯齿,叶柄较短,果实短小、略有果棱,种子体积增大,雌花花瓣内卷明显且较皱。可见,用南瓜砧木嫁接明显诱导了嫁接黄瓜一代的植物学性状变异,这可为嫁接黄瓜遗传变异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砧木 嫁接黄瓜 自交一代 植物学性状 性状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和农艺措施防控大棚秋番茄TY病毒病和茎基腐病的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岩文 周建华 +1 位作者 雒娜 王广印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64,共5页
为完善大棚秋番茄TY病毒病及茎基腐病的绿色防控体系,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BR(油菜素内酯)和农艺措施防控大棚秋番茄TY病毒病和茎基腐病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棚外种植3行玉米可使棚内秋番茄TY病毒病的发病率降低40.71%,防效达70.... 为完善大棚秋番茄TY病毒病及茎基腐病的绿色防控体系,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BR(油菜素内酯)和农艺措施防控大棚秋番茄TY病毒病和茎基腐病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棚外种植3行玉米可使棚内秋番茄TY病毒病的发病率降低40.71%,防效达70.53%。对大棚番茄植株喷施不同浓度BR可降低大棚秋番茄TY病毒病发病率,其中,0.5 mg·L^-1 BR处理的番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防效最好。同一种植年份,晚定植的大棚秋番茄比早定植的茎基腐病发病率降低了217.84%,前茬为春黄瓜的大棚秋番茄比前茬为春番茄的茎基腐病发病率降低了110.81%。综上所述,大棚外种植玉米和喷施适宜浓度的BR均可减轻大棚秋番茄TY病毒病,而适当晚定植和选择春黄瓜为前茬作物对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番茄 大棚 TY病毒病 茎基腐病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COMT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许雯雯 高换超 +3 位作者 韩菲菲 李凯薇 贾山毅 李桂荣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061-2075,共15页
【目的】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COMTs)是木质素合成过程中一种多功能酶,参与多种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途径,在植物木质素次生物质合成及植物抗逆胁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旨在鉴定葡萄COMT基因家族成员,探究其对葡萄真菌病害胁迫的响应,为... 【目的】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COMTs)是木质素合成过程中一种多功能酶,参与多种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途径,在植物木质素次生物质合成及植物抗逆胁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旨在鉴定葡萄COMT基因家族成员,探究其对葡萄真菌病害胁迫的响应,为葡萄抗病育种提供基因资源。【方法】基于拟南芥COMT基因搜索葡萄COMT基因家族,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葡萄COMT蛋白质理化性质、基因染色体定位、motif分析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等;利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COMT基因在抗病品种摩尔多瓦和感病品种夏黑葡萄上接种霜霉病的表达模式。【结果】从葡萄中鉴定出26个COMT基因,主要位于第10、12和15号染色体上;蛋白质分子质量差异较大,属于不稳定的两性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其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细胞外。从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发现,该家族分为Ⅰ和Ⅱ2个亚组,在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与拟南芥和水稻亲缘关系较近。启动子分析表明,葡萄COMT基因启动子包含丰富的植物激素响应和胁迫响应的顺式元件,接种葡萄霜霉病后,在抗病品种摩尔多瓦中,除COMT2基因外其余25条COMT基因在接种24 h后均显著上调,而在感病品种夏黑中只有63%的COMT基因出现显著上调,且抗病品种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其中以VvCOMT1、5、6、7、8、9和19上调最为显著。【结论】共鉴定了26个葡萄COMT基因家族成员,同时发现COMT基因在葡萄抗病品种中受霜霉病的强烈诱导,表明木质素在葡萄抗病中起重要作用,可为后期研究葡萄抗霜霉病分子机制提供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 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 生物学分析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对桂花万点金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尤扬 张晓云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41,共8页
为探讨桂花万点金Osmanthus fragrans‘Wandian Jin’在低温胁迫下叶肉细胞溶酶体等细胞器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以3年桂花品种万点金为试材,模拟自然降温过程胁迫桂花植株,经取样制片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拍照。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叶绿... 为探讨桂花万点金Osmanthus fragrans‘Wandian Jin’在低温胁迫下叶肉细胞溶酶体等细胞器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以3年桂花品种万点金为试材,模拟自然降温过程胁迫桂花植株,经取样制片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拍照。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叶绿体线粒体结构正常;溶酶体数量较少。5℃低温处理时,部分叶绿体较之常温发生肿胀;嗜锇体和线粒体数量较之常温有增多现象;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并存,数量增多。0℃低温胁迫时,叶绿体膨胀加剧,部分呈椭球形;嗜锇体较多;淀粉粒有肿胀变大的现象;线粒体数量增多;次级溶酶体结构复杂多样,大小不一。-5℃低温胁迫处理时,叶绿体较前期的低温胁迫肿胀更加剧烈,部分叶绿体向细胞中央游离;线粒体增多;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数量增多,形态多样;叶肉细胞有胞内结冰和胞间结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低温胁迫 溶酶体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果树害虫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程珊珊 李桂荣 +2 位作者 全冉 邹路明 王保全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63-1172,共10页
【目的】分析果树害虫国内外相关科技文献,深入了解果树害虫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对果树害虫研究的年度和国家进行了科研合作、关键词、论文发表数量的统计... 【目的】分析果树害虫国内外相关科技文献,深入了解果树害虫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对果树害虫研究的年度和国家进行了科研合作、关键词、论文发表数量的统计分析。【结果】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出美国、中国、巴西、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20个国家在1995—2020年发表了8551篇果树害虫相关文献。国内外果树害虫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在果树类型、虫害和虫害管理3个方面频次出现最高的分别为杧果、果蝇和生物防治。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发现果树害虫的研究热点与绿色可持续防控相关,尤其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和生物防治两个方面的研究。【结论】近25年国内外对果树害虫的研究关注度除了2019年之外,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研究内容涵盖果树害虫寄主植物、虫害种类和防控技术等方面。IPM和生物防治作为新兴的防治方法,通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达到了避免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对果实的危害和影响,以及利于食用者身体健康的双赢效果,已经在果树虫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害虫 文献计量学 Web of Science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