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掺杂煤基碳纤维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杰 孙明福 +4 位作者 于继图 李龙 孟卫波 梁浩 邢宝林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8,共11页
以褐煤、煤系腐植酸和煤沥青为原料,聚丙烯腈为助纺剂,三苯基膦为掺杂剂,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出磷掺杂煤基碳纤维,重点研究磷原子掺杂对煤基碳纤维微观结构和表面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褐煤、煤系腐植酸和煤沥青经静电纺丝法可成功制备... 以褐煤、煤系腐植酸和煤沥青为原料,聚丙烯腈为助纺剂,三苯基膦为掺杂剂,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出磷掺杂煤基碳纤维,重点研究磷原子掺杂对煤基碳纤维微观结构和表面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褐煤、煤系腐植酸和煤沥青经静电纺丝法可成功制备出具有良好柔性的磷掺杂煤基碳纤维。所制备的磷掺杂煤沥青基碳纤维P-CTP-CFs相互交织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其平均直径为144.0 nm,比表面积为50.3 m^(2)/g,同时含有大量无定形碳和C—O、C=O、O—C=O、吡啶氮、吡咯氮、石墨氮及P—C/P—N、P—O、P=O等杂原子官能团。磷掺杂煤沥青基碳纤维P-CTP-CFs用作锂离子电池自支撑负极材料时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20 mA/g的电流密度下,可逆容量达到944.9 mAh/g,在1000 mA/g大电流密度下可逆容量仍有273.6 mAh/g。且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保持率可达到86.2%,显示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锂离子电池柔性负极材料。磷掺杂煤沥青基碳纤维优异的储锂特性与其特殊的三维网状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杂原子官能团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碳纤维 磷掺杂 静电纺丝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塑料催化热解制备碳纳米管及其生长机理 被引量:2
2
作者 孟卫波 邢宝林 +7 位作者 程松 冯来宏 施凤 曾会会 雷思乐 王雪 赵赛丹 曾祥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68-3478,共11页
塑料因优异的易塑性、持久性、耐腐蚀等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然而塑料在使用过程由于难降解、回收利用率低等缺点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本文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原料,以硝酸镍为催化剂前体,通过一步热解法将聚乙烯塑料制备... 塑料因优异的易塑性、持久性、耐腐蚀等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然而塑料在使用过程由于难降解、回收利用率低等缺点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本文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原料,以硝酸镍为催化剂前体,通过一步热解法将聚乙烯塑料制备成具有高价值的碳纳米管(CNTs),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其结构和生长机制进行表征与分析。研究热解温度(600~900℃)和硝酸镍加入量(0.5%~2.0%)对CNTs结构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800℃、硝酸镍质量分数1.0%的条件下制备得到形貌结构较好的CNTs。该条件下CNTs为多壁碳纳米管,石墨化度较高,长度为5~15μm,管平均外径为(28.43±0.56)nm,平均内径为(11.03±0.61)nm,层间距为0.340nm,接近碳纳米管的最理想的石墨层间距(d=0.3354nm)。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了CNTs的生长机理与模型,剖析出CNTs为顶端生长模型。将制备的CNTs用于去除废水中的微塑料并表现出了较好的去除性能,实现了“以废治废”。本研究以LDPE为原料采用一步热解法得到形貌结构优异的CNTs,实现了塑料的高质化利用,并为其他相似废弃物的利用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塑料 碳纳米管 生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量子点带隙宽度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晓琪 贾建波 +4 位作者 尹刘森 林永甲 黄光许 邢宝林 张传祥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61-68,共8页
碳量子点因其合成简便、生物相容性良好、低成本和优越性能等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带隙宽度是影响碳量子点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针对近年来碳量子点在带隙宽度调控方面的研究,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制备策略出发,... 碳量子点因其合成简便、生物相容性良好、低成本和优越性能等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带隙宽度是影响碳量子点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针对近年来碳量子点在带隙宽度调控方面的研究,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制备策略出发,对将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向长波长、窄带隙方向调控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尺寸调控、表面态调控和前驱体选择等,并对带隙可调碳量子点制备存在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带隙调控 尺寸调控 表面态调控 前驱体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腐植酸基石墨化碳微观结构调控及其储锂性能
4
作者 高博 谢永鑫 +5 位作者 贾飞 杨伟桥 孟卫波 刘勇志 唐利刚 邢宝林 《洁净煤技术》 2025年第10期169-177,共9页
以煤系腐植酸为原料,采用预炭化–高温(2200~2800℃)石墨化工艺制备煤系腐植酸基石墨化碳,重点研究石墨化温度对腐植酸基石墨化碳微观结构的影响,并探究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储能特性。结果表明:煤系腐植酸通过预先炭化–... 以煤系腐植酸为原料,采用预炭化–高温(2200~2800℃)石墨化工艺制备煤系腐植酸基石墨化碳,重点研究石墨化温度对腐植酸基石墨化碳微观结构的影响,并探究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储能特性。结果表明:煤系腐植酸通过预先炭化–高温石墨化工艺可成功制备出含有石墨微晶和无定形炭共存的石墨化碳。煤系腐植酸基石墨化碳的石墨化度、微晶片层、纳米孔道和结构缺陷等微观结构特征与石墨化温度密切相关。当温度达到2800℃时,煤系腐植酸基石墨化碳HAGC-2800的石墨化度达到78.57%,具有长程有序的石墨微晶片层结构和丰富的纳米孔道、结构缺陷等无定形炭,且两者有机结合,相互镶嵌,其石墨微晶层间距为0.3371 nm,石墨微晶横向尺寸为25.6 nm,比表面积为5.63 m^(2)/g。该煤系腐植酸基石墨化碳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展现良好的储锂性能,当电流密度为50 mA/g时,可逆容量达到352 mAh/g,即使在大电流密度(2000 mA/g)下,其可逆容量仍可达175 mAh/g,经4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高达116%,兼具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煤系腐植酸基石墨化碳优异的储锂特性,主要源于其微观结构中包含大量的石墨微晶片层、丰富的纳米孔道及结构缺陷等无定形炭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腐植酸 石墨化碳 微观结构调控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