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伊琼 刘军 +1 位作者 赵向阳 刘辉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LASEK治疗4 6例 (92眼 )中高度近视 ,屈光度 - 4 .2 5~ - 17.0D ,随访 3~ 15月 ,观察症状、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后刺激症状与...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LASEK治疗4 6例 (92眼 )中高度近视 ,屈光度 - 4 .2 5~ - 17.0D ,随访 3~ 15月 ,观察症状、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后刺激症状与PRK类似 ,无明显haze出现。视力 :术后第 3月 ,裸眼视力≥ 0 .8者 86眼 ,≥ 1.0者 78眼 ,第 6月裸眼视力≥ 0 .8者 81眼 ,≥ 1.0者 73眼。结论 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安全性更高 ,术后视觉效果更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中度近视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向阳 伊琼 +1 位作者 刘军 李卫平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4期363-365,共3页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sub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变化。方法将42例84眼接受LASEK治疗的近视患者分为2组,其中Ⅰ组19例38眼,平均屈光度(-5.85±0.87)D;Ⅱ组23例46眼,平均屈光度(-9...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sub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变化。方法将42例84眼接受LASEK治疗的近视患者分为2组,其中Ⅰ组19例38眼,平均屈光度(-5.85±0.87)D;Ⅱ组23例46眼,平均屈光度(-9.76±2.38)D,术后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时,Ⅰ、Ⅱ组的角膜中央3mm区后表面屈光力和角膜后表面顶点到理想球面之间的距离(diff值)的改变量分别为(0.42±0.16)D、(0.57±0.21)D和(0.023±0.008)mm、(0.036±0.009)mm,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前突,并与残留角膜床厚度相关,残留厚度越薄,前突越明显。角膜后表面形态的研究对评价LASEK手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近视 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术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瓣下冲洗预防弥漫性板层角膜炎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向阳 刘军 +1 位作者 李卫平 刘晓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46-848,共3页
目的观察LASIK术中应用糖皮质激素预防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LK)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4例(428眼)接受LASIK的近视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105例(210眼),在LASIK术中局部用糖皮质激素(0.01 g.L-1地塞米松)进行角膜瓣... 目的观察LASIK术中应用糖皮质激素预防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LK)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4例(428眼)接受LASIK的近视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105例(210眼),在LASIK术中局部用糖皮质激素(0.01 g.L-1地塞米松)进行角膜瓣层间冲洗;对照组109例(218眼)用平衡盐液进行冲洗,观察1个月。结果试验组DLK的发病率为4.76%(10眼),全部为I期;对照组为15.14%(33眼),其中Ⅰ期占78.79%(26眼),Ⅱ期占18.19%(6眼),Ⅲ期3.02%(1眼),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平均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未见下降。结论LASIK术中应用0.01 g.L-1的地塞米松进行角膜瓣层间冲洗,能够明显降低DLK的发病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并发症 弥漫性板层角膜炎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