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血浆角膜基质内注射病理改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月琴 王丽娅 +3 位作者 张占现 王印其 靳伟民 银平章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3-424,共2页
目的 研究角膜基质内注射自体血浆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机制及组织学改变。方法 正常兔角膜 ,基质内注射自体血浆 0 5ml。结果 术后 72h血浆全部吸收 ,角膜水肿消退上皮光滑。通过HE及Pollak染色检查提示 :角膜固有层明显增厚 ,基... 目的 研究角膜基质内注射自体血浆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机制及组织学改变。方法 正常兔角膜 ,基质内注射自体血浆 0 5ml。结果 术后 72h血浆全部吸收 ,角膜水肿消退上皮光滑。通过HE及Pollak染色检查提示 :角膜固有层明显增厚 ,基质内有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结论 结缔组织增生可形成一层纤维屏障 ,阻止水分向前渗透至上皮或上皮下 ,致使大泡难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大泡性角膜病变 角膜基质 自体血浆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因及治疗初探 被引量:6
2
作者 王会刚 周卫东 +2 位作者 王得新 贾健平 袁丽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研究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对1985年1月至2001年12月经血管造影、手术、DSA与MRA综合确诊的CVST病人86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未发现明确病因者40例,发现可能病因者46例:其中围产期9例,感冒史8例,偏头痛8例,... 目的 研究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对1985年1月至2001年12月经血管造影、手术、DSA与MRA综合确诊的CVST病人86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未发现明确病因者40例,发现可能病因者46例:其中围产期9例,感冒史8例,偏头痛8例,高血压伴血脂异常8例,口服避孕药6例,外伤手术3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单纯缺血性贫血1例,白塞氏病1例。经抗凝、溶栓治疗,痊愈35例,显效18例,好转24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4例。结论 CVST可能的病因出现多样化;溃疡性结肠炎及孕高症延误治疗会导致CVST,应引起注意。治疗以抗凝和静脉内溶栓为主,抗凝治疗有效且相对安全;溶栓药物和剂量还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病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来福接头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梅 连花品 王红晓 《护理研究》 2004年第8期1374-1375,共2页
关键词 可来福接头 静脉输液 血液系统疾病 静脉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度的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申遂科 王林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20-221,共2页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时血清HBVDNA 与病理分度,临床诊断和病理分度的关系。对14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DNA 检测、肝活检,行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度对照,HBVDNA阴、阳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度符...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时血清HBVDNA 与病理分度,临床诊断和病理分度的关系。对14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DNA 检测、肝活检,行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度对照,HBVDNA阴、阳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度符合率,慢轻肝75-8% ,慢中肝43-28% ,慢重肝不符合。HBVDNA 阳性组病变程度明显加重,差异显著。随炎症活动度增加,ALT 值升高愈明显。结论提示临床慢性中重度患者应行病理检查。ALT 仍是观察炎症变化的敏感指标。对血清HBVDNA阳性者抗病毒治疗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HBVDNA ALT病理分度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腹压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赵刚 高峻 +2 位作者 韩殿冰 赵世辉 张朝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4-728,共5页
目的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过程中低压气腹(low-pressure pneumoperitoneum,L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从MEDLINE、EMBASE、ISI数据库、CochraneLibrary、CBM、VIP、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检索并纳... 目的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过程中低压气腹(low-pressure pneumoperitoneum,L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从MEDLINE、EMBASE、ISI数据库、CochraneLibrary、CBM、VIP、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检索并纳入了在198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发表的LP下LC的随机对照试验,语种不限,并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最后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包括518例患者。与传统的标准气腹压(standard pneumoperitoneum,SP)下LC相比,LP下行LC明显减少术后肩痛发生率(RR为0.50,95%CI为0.37,0.68)、缩短住院时间(WMD为-0.13,95%CI为-0.23,-0.02);手术安全性评价上,LP组和SP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为0.84,95%CI为0.46,1.54);两组的手术时间相当(WMD为1.54,95%CI为-0.85,3.76)。结论 LP下行LC是安全有效的,更具微创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气腹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血管痉挛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马海花 潘娟 李达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4-477,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edaravone,E)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大鼠急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保护作用及对血中S100B、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edaravone,E)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大鼠急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保护作用及对血中S100B、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组(N组)、单纯SAH组(SAH组)和SAH+依达拉奉组(SAH+E组)。应用枕大池二次注入自身动脉血法制作大鼠SAH后急性CVS动物模型,C组于术前,其余3组分别于术后6、24、72 h采用显微图像分析仪测量各组基底动脉直径,并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S100B、ET-1水平。结果:术后同一时间点基底动脉直径由小到大依次为:SAH组、SAH+E组、N组、C组,除N、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析因分析提示仅不同处理方法对结果有影响;基底动脉72 h内持续痉挛,时间无影响;术后同一时间点血清S100B、ET-1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SAH组、SAH+E组、N组、C组,除N、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析因分析提示仅不同处理方法对结果有影响;表达量72 h内持续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100B水平和ET-1水平的变化与SAH后急性CVS有关。依达拉奉的应用能够使血清S100B、ET-1水平恢复正常从而起到改善SAH后急性CV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急性脑血管痉挛 依达拉奉 SIOOB 内皮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诊断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达 单俊刚 陈小勤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螺旋CT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个医院2002-07~2005-09临床资料比较完整的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12例的螺旋CT表现。结果:12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目的:探讨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螺旋CT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个医院2002-07~2005-09临床资料比较完整的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12例的螺旋CT表现。结果:12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实质出血3例、硬膜下出血4例、脑室内出血2例和混合性出血1例。结论:螺旋CT能准确诊断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并能检查出极少量出血灶,确定出血的部位、出血量、范围、周围情况以及是否并发有脑梗塞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缺乏 颅内出血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穿刺治疗脑室出血临床评价
8
作者 赵武利 杜旭昶 程相彬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63-364,共2页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穿刺对脑室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病人出血量多少引流或置换脑脊液解除高颅压症状 ,防止蛛网膜下腔粘连。结果 :1 5例病人无一例死亡 ,疗效比内科保守治疗明显提高。结论 :蛛网膜下腔穿刺是适应基层医院开展...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穿刺对脑室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病人出血量多少引流或置换脑脊液解除高颅压症状 ,防止蛛网膜下腔粘连。结果 :1 5例病人无一例死亡 ,疗效比内科保守治疗明显提高。结论 :蛛网膜下腔穿刺是适应基层医院开展的治疗脑室出血的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穿刺 治疗 脑室出血 临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