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水资源量分布特征及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1
作者 常军 顾万龙 +2 位作者 竹磊磊 李素萍 李凤秀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79,共2页
利用河南省1956—2007年气象资料和水资源评价数据,分析了全省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水资源量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信阳水资源量较丰富,安阳、鹤壁、三门峡水资源量较匮乏;②水资源量年代际变化特点显著,... 利用河南省1956—2007年气象资料和水资源评价数据,分析了全省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水资源量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信阳水资源量较丰富,安阳、鹤壁、三门峡水资源量较匮乏;②水资源量年代际变化特点显著,总体呈逐渐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10.9亿m3/10a,但空间分布并不一致;③年降水量具有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2.14 mm/10a;④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与水资源量的基本相同,水资源量累计距平和降水量累计距平的周期及相位也非常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变化速率 时空分布 水资源量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土壤墒情格点化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魏璐 赵国强 +2 位作者 鲁坦 杜子璇 郭学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75,共5页
利用全球模式T213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进行为期7 d的预报,然后将模式结果应用于土壤水分预报模型,建立格点化的土壤水分实时预报模型。3次试报的相关系数均在0.65以上,标准化平均偏差及标准化平均误差基本都在20%以内,说明该模型... 利用全球模式T213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进行为期7 d的预报,然后将模式结果应用于土壤水分预报模型,建立格点化的土壤水分实时预报模型。3次试报的相关系数均在0.65以上,标准化平均偏差及标准化平均误差基本都在20%以内,说明该模型对河南省土壤相对湿度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墒情 区域气候模式 全球模式T213 格点化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层波状云系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短期预测方法
3
作者 贺哲 刘金华 布亚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69-74,共6页
对河南省春秋季降水以及云状特征的分析表明,河南省春秋季降水大多为层状云或波状云产生的稳定性降水,因而可采用对河南省分区分级进行降水预测的方法来确定适合飞机人工增雨的天气过程以及短期增雨区域。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运用逐... 对河南省春秋季降水以及云状特征的分析表明,河南省春秋季降水大多为层状云或波状云产生的稳定性降水,因而可采用对河南省分区分级进行降水预测的方法来确定适合飞机人工增雨的天气过程以及短期增雨区域。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运用逐步回归建立分区分级预报方程,并针对个别准确率较低的区域进行后处理。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对人工增雨作业进行指导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作业 层状云 降水分区分级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中南部持续性暴雨水汽输送特征分型 被引量:6
4
作者 孔海江 王霄 +1 位作者 王蕊 吕晓娜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43,共7页
通过分析1961~2010年发生在河南中南部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从水汽输送角度对河南省中南部(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的持续性暴雨进行分型,总结出3种水汽输送类型,即西南气流型、螺旋型和“S”型。对比分析这3种类型代表个例的... 通过分析1961~2010年发生在河南中南部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从水汽输送角度对河南省中南部(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的持续性暴雨进行分型,总结出3种水汽输送类型,即西南气流型、螺旋型和“S”型。对比分析这3种类型代表个例的水汽输送和水汽收支特征后发现,河南中南部的持续性暴雨主要是由西南气流型的水汽输送造成的:“S”型和螺旋型水汽输送也是造成河南中南部持续性暴雨的原因之一。西南气流型和螺旋型的水汽输送是造成淮河上游洪涝的主要水汽输送类型,其对应的天气影响系统分别是:高层低槽(低涡)、中低层切变线和台风低压(台风倒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河南中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9
5
作者 岑思弦 巩远发 王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86-1296,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通过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是30~70天,该低频序列的方差大约占了总方差的4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通过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是30~70天,该低频序列的方差大约占了总方差的47%;在降水低频振荡的位相5~8(1~4),亚洲季风区从阿拉伯海北部经孟加拉湾到我国南海地区,以及我国淮河流域经渤海到日本地区主要受低频热源(热汇)的控制;并且在极大降水位相7,我国东部地区(10°N~45°N,110°E~120°E),从北到南,〈Q1〉低频分量的分布呈负正相间的低频热汇、热源、热汇、热源形式(位相3则呈相反的分布形式);在位相5~8(1~4),亚洲季风区〈Q1〉低频分量的分布有利于(不利于)气流向淮河流域汇合并形成辐合上升;受低频环流变化的影响,在位相5~8,大量的水汽被输送到淮河流域,辐合上升形成降水;相反,在位相1~4,来自西太平洋上的水汽在该地区辐散,不利于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大气热源(热汇) 淮河流域 洪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伏旱与低频大气热源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岑思弦 巩远发 +3 位作者 秦宁生 赖欣 王霄 黄先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9-1019,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的伏旱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约为60d;在川渝严重干旱期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经...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的伏旱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中国川渝地区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约为60d;在川渝严重干旱期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经向上由于川渝地区上空低频热汇、广西和海南及其以西地区上空低频热源的影响,在15°—40°N地区上空形成一个低频经圈环流,该环流圈的下沉支刚好位于川渝地区上空;纬向上在中国台湾及其附近地区上空低频热汇和其以西地区上空低频热源的共同影响下,在105°—130°E地区上空形成的低频纬圈环流以及80°—105°E地区上空出现的次级低频纬圈环流,加强了中国川渝以南地区上空的低频上升气流,这样进一步加强了经向上15°—40°N地区的低频经圈环流。在这个低频经圈环流的作用下,一方面加强了中国川渝地区上空的低频下沉气流,另一方面加强了川渝地区低层的低频辐散气流,结果导致中国川渝地区发生了严重的伏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大气热源(热汇) 川渝地区 伏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