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低温雨雪冰冻气象等级及时空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谷秀杰 田金华 +2 位作者 王友贺 齐伊玲 郭紫薇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323,共11页
利用河南1991—2020年冬半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确定低温阈值,明确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及持续时间,计算各个站气象指数并进行等级划分。对分级结果进行时空特征统计及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豫西山区为低温雨雪冰冻高发区,豫西南盆地和... 利用河南1991—2020年冬半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确定低温阈值,明确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及持续时间,计算各个站气象指数并进行等级划分。对分级结果进行时空特征统计及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豫西山区为低温雨雪冰冻高发区,豫西南盆地和豫西北为低发区;所有站点从轻度到特重等级多年平均频次均为依次递减趋势;纬度高低与低温雨雪冰冻发生频次和等级并不是正相关关系,低纬度站点发生特重等级的频次甚至多于高纬度和山区站点。2001年低温雨雪冰冻站次最多且强度大,2007年站次最少且均为轻度,2018年低温雨雪冰冻较严重;1月累计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站次为各月之首,其次是2月。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低温雨雪冰冻的关键因子,气温低、降水量大有利于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发生,温度是影响高海拔地区冰冻等级的主要因子,累计降水量是影响平原地区冰冻等级的主要因子。天气系统位置、强度及移动速度决定着低温雨雪冰冻发生区域、等级和持续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 气象等级 时空特征 典型个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河南省城市夏季臭氧预报研究
2
作者 杨盛凯 曹乐 +6 位作者 卢西畅 张彤 孔海江 王梦珂 朱晓淳 高萌萌 赵天良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820,共13页
臭氧(O_(3))是目前影响我国城市地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河南省非常有必要持续提高环境空气O_(3)的预报准确性。为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多城市O_(3)污染的预报准确率,优化其预报时长和效... 臭氧(O_(3))是目前影响我国城市地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河南省非常有必要持续提高环境空气O_(3)的预报准确性。为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多城市O_(3)污染的预报准确率,优化其预报时长和效果,该研究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利用2017−2021年地面实测污染物数据和逐6 h 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气象场预报数据,对河南省9个城市(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焦作、三门峡、信阳、周口)训练O_(3)浓度预报模型,对2023年夏季(6月、7月)O_(3)浓度进行每日迭代7 d的预报,并定量评估模型预报效果。结果表明:①训练的O_(3)预报模型对河南省9个城市未来7 d O_(3)逐小时浓度的预报效果较好,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最高可达0.91。郑州市提前1、2、3 d的O_(3)浓度日最大8 h平均值(O_(3)MDA8)预报值与观测值的r分别达到0.85、0.84、0.84,较现有研究具有更优的预报效果。②模型对9个城市O_(3)的预报表现有所差异,对河南省两个边界城市(信阳市和三门峡市)的预报效果较好,其提前6 d的O_(3)MDA8浓度预报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保持在27μg/m3左右,平均相对误差(MRB)保持在18%左右;但对于在夏季O_(3)浓度受省外传输和偏南风影响较大的安阳市,则预报效果较差。③模型提前1~3 d的预报效果较好,提前4~7 d的预报效果变差;且模型对每日14时O_(3)小时浓度(即13:00−14:00平均浓度)的预报效果较O_(3)MDA8差。④O_(3)MDA8处于0~100、100~160、160~215、215~265μg/m3时,模型提前1 d预报的MRB分别为21.65%、13.63%、9.63%、12.81%,具有较高的精确度。研究显示,基于大气主要污染物同步迭代的机器学习预报方法可为河南省各城市提供未来7 d及时且准确的O_(3)预报,实现区域性O_(3)污染事件的及时预报预警。对于预报效果较差的城市,期望未来通过增加其他O_(3)前体物数据、使用更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预报数据、更深入地综合气象特征以改进模型,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机器学习 XGBRegressor 河南省 小时浓度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方法
3
作者 王振亚 王迪 +3 位作者 栗晗 张亚春 马蕴琦 葛振飞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4-755,共12页
以考虑土壤含水量饱和度的动态临界雨量山洪预警为基础,提出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方法。该方法根据新安江水文模型建立考虑土壤含水量饱和度的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动态临界雨量指标,利用模糊评价法构建山洪灾害气象预警等级和... 以考虑土壤含水量饱和度的动态临界雨量山洪预警为基础,提出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方法。该方法根据新安江水文模型建立考虑土壤含水量饱和度的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动态临界雨量指标,利用模糊评价法构建山洪灾害气象预警等级和模糊评分的对应关系,采用CMA-MESO、CMA-SH9、CMA-BJ模式及智能网格等降水预报作为输入,计算山洪灾害气象预警等级及其模糊评分,分别使用等权重平均及以确定性系数、洪峰流量相对误差构建的权重算法,计算山洪灾害气象预警综合模糊评分,根据上述对应关系判别气象预警等级。采用该方法对2021年7月17—22日安阳河横水水文站以上流域的山洪灾害进行应用检验,结果表明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山洪灾害气象预警结果命中率与CMA-BJ模式相当,高于其他模式;漏报率和空报率与CMA-BJ模式相当,低于其他模式;TS评分均高于其他模式。与采用CMA-MESO、CMA-SH9、CMA-BJ模式及智能网格等单一降水预报作为降水输入判别的山洪灾害气象预警相比,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方法结果较好,能够延长预见期,提高预警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气象预警 动态临界雨量 模糊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春季一次大范围强浓雾特征分析
4
作者 肖瑶 史一丛 +2 位作者 李宁 席世平 夏依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6-1267,共12页
利用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21年3月11日夜间至12日白天河南省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这次强浓雾过程的时间特征、爆发性增强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增强特征,统计40个典型强浓雾站... 利用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21年3月11日夜间至12日白天河南省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这次强浓雾过程的时间特征、爆发性增强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增强特征,统计40个典型强浓雾站点的爆发性增强作用时间在30 min以内,平均仅为9.5 min。雾前降水造成的高湿环境和夜间晴空辐射降温为强浓雾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触发和加强条件;近地面大范围微风甚至静风是这次强浓雾过程爆发的另一个有利条件,近地面暖平流输送也是这次强浓雾过程爆发性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原因。根据能见度变化划分了两种强浓雾爆发性增强类型,即跳跃爆发型和直接爆发型。风在两种类型中起到不同作用:在跳跃爆发型中,风会造成一定的湍流扩散,使得能见度剧烈波动;而在直接爆发型中,在风的作用下有暖平流输送,有利于强浓雾的发展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爆发性增强类型 能见度 晴空辐射 暖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云系特征与概念模型 被引量:42
5
作者 苏爱芳 孙景兰 +2 位作者 谷秀杰 吕晓娜 陈渭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利用2005-2010年FY-2C/E和MODIS卫星资料、A0报文、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修订了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标准,统计分析了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规律和降水特征,初步建立了河南省典型对流性暴雨概念模型。河南省... 利用2005-2010年FY-2C/E和MODIS卫星资料、A0报文、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修订了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标准,统计分析了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规律和降水特征,初步建立了河南省典型对流性暴雨概念模型。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主要包括新生对流云团、β中尺度对流系统、α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带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性暴雨易产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期,多发于中尺度对流系统云顶亮温低中心附近及后侧梯度大值区,云系上云光学厚度高值区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潜势区。低槽(涡)切变型和低槽型过程中干冷气团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起触发作用;高压后部型与午后边界层辐射增温关系密切,能量锋、边界层辐合线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系统;切变型过程中干线的作用较重要。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多发展于山区附近,移动路径有东移、东北移和东南移型,高层云导风可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发展提供预报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云顶亮温 云光学厚度 对流性暴雨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500hPa环流特点分析 被引量:27
6
作者 常军 黄玉超 +2 位作者 李素萍 李建山 李祯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88,共7页
对河南省45年的大雾日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年平均大雾日数秋冬季多,春夏季少,雾日主要集中在11月到翌年1月;大雾区域分布极不均匀,总体来说是东多西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明显少,全省有5个多雾中心。选择40个代表站进... 对河南省45年的大雾日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年平均大雾日数秋冬季多,春夏季少,雾日主要集中在11月到翌年1月;大雾区域分布极不均匀,总体来说是东多西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明显少,全省有5个多雾中心。选择40个代表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前三个模态的积累方差贡献率为76.5%,通过相关系数和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分析,全省大部分地区大雾日数呈增加的趋势,与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小波分析存在2~4年、8~10年和19~22年的周期变化。进一步对历史上典型多雾年和少雾年500hPa高度距平场分析,发现多雾年与少雾年欧亚中高纬度地区高度距平趋势恰好相反,多雾年呈+-+分布,而少雾年呈-+-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EOF 相关系数 小波分析 高度距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月和年降水量正态性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纪军 任国玉 +1 位作者 匡晓燕 汪方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2-528,共7页
利用1957~2008年(共52年)河南省48个气象站月、年降水量资料,利用标准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检验方法,对降水量的正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大多数气象站的月和年降水量不服从正态分布,但对降水量序列进行开平方或开立方处理后,... 利用1957~2008年(共52年)河南省48个气象站月、年降水量资料,利用标准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检验方法,对降水量的正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大多数气象站的月和年降水量不服从正态分布,但对降水量序列进行开平方或开立方处理后,降水量序列的正态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半数台站的年降水量原始序列服从正态分布。对各站偏态系数进行平均,可以发现,所有站月序列的偏态系数均为原序列的最大,立方根序列的偏态系数最小。原序列均为正偏,平方根序列以正偏为主,立方根序列则以负偏为主。所有站月原序列的峰度系数均为正数,平方根或立方根的峰度系数则正负相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降水量 正态性 概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降水集中程度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纪军 裴铁璠 +2 位作者 苏爱芳 孔海江 顾万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4-86,共3页
利用河南省49个台站1957—2005年逐候降水资料,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了河南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同时对多水年和少水年的集中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地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一性,降水... 利用河南省49个台站1957—2005年逐候降水资料,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了河南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同时对多水年和少水年的集中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地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一性,降水集中度平均为0.515,集中期平均为40.029候;降水集中度的EOF分析显示取前6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可解释80%以上的方差;第一气候模态表现为全省一致性,第二气候模态表征为河南省南、北部的反相;多水年的降水集中度明显比少水年的偏大,且多水年的降水集中度分布较少水年简单,基本为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降水集中期 降水集中度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前期温度偏高对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孔海江 陆维松 +2 位作者 吕国强 王小丹 王纪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6-524,共9页
用灾变规律的关键时方法分析了干旱和前期高温对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 ,4月份降水量偏少 (干旱 )是河南省东亚飞蝗蝗灾发生的主要诱导因素之一 ,当年 4月份区域平均降水量对夏蝗的影响比对秋蝗敏感。上年 1 1月平均温度... 用灾变规律的关键时方法分析了干旱和前期高温对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 ,4月份降水量偏少 (干旱 )是河南省东亚飞蝗蝗灾发生的主要诱导因素之一 ,当年 4月份区域平均降水量对夏蝗的影响比对秋蝗敏感。上年 1 1月平均温度偏高是当年河南省东亚飞蝗蝗灾发生的又一主要诱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河南 东亚飞蝗 关键时方法 温度偏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秋季连续两个暴雨日的锋生和不稳定诊断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贺哲 竹磊磊 +3 位作者 张霞 王丽 吴璐 席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01-1115,共15页
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9月河南省连续两个秋季暴雨日的锋生以及稳定度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暴雨日期间,河南省中北部存在东北—西南向锋区,锋区呈准静止特征。两个暴雨日锋生函数的相似之处是,在强降水即将发... 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9月河南省连续两个秋季暴雨日的锋生以及稳定度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暴雨日期间,河南省中北部存在东北—西南向锋区,锋区呈准静止特征。两个暴雨日锋生函数的相似之处是,在强降水即将发生之前,锋区大部基本都呈现锋生;在强降水发生时,高层和低层锋生加强,但中层600~500 hPa锋生相对减弱,且400 hPa附近出现锋消,这主要是由于垂直运动加强所造成的;在降水减弱时段,锋消区和高层锋生区在高度上均略有下降,与垂直运动的减弱相对应。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个暴雨日夜间对流层中层锋区陡立,且锋生中心更靠近暖区一侧,这是由于降水的对流性增强,降水效率加大,凝结潜热释放增加所造成的。锋生函数各项所起的作用不同,对锋生贡献最大的是变形项,而倾斜项则主要起锋消作用,强降水发生时,400 hPa的强锋消中心就是倾斜项贡献的突出表现。两个暴雨日均为惯性稳定。第一个暴雨日对流稳定,但具有对称不稳定,因而强降水带是由对称不稳定的释放所造成的。第二个暴雨日在锋区700 hPa附近出现了对流不稳定与对称不稳定共存的现象,强降水带由对流-对称不稳定造成,夜间所产生的雷暴具有高架雷暴特征。因而,第一个暴雨日,锋区靠近暖空气一侧整体呈现为一致的倾斜上升气流,且锋生中心、对称不稳定中心与上升运动中心相伴出现,说明了锋生的存在为对称不稳定的释放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个暴雨日,呈现出明显的倾斜对流与垂直对流混合的特征,强垂直上升气流的起点恰好就是对流-对称不稳定区,而且垂直上升气流远强于第一个暴雨日的倾斜上升气流,说明重力对流占主导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暴雨 锋生 对称不稳定 对流-对称不稳定 高架雷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土壤墒情格点化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璐 赵国强 +2 位作者 鲁坦 杜子璇 郭学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75,共5页
利用全球模式T213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进行为期7 d的预报,然后将模式结果应用于土壤水分预报模型,建立格点化的土壤水分实时预报模型。3次试报的相关系数均在0.65以上,标准化平均偏差及标准化平均误差基本都在20%以内,说明该模型... 利用全球模式T213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进行为期7 d的预报,然后将模式结果应用于土壤水分预报模型,建立格点化的土壤水分实时预报模型。3次试报的相关系数均在0.65以上,标准化平均偏差及标准化平均误差基本都在20%以内,说明该模型对河南省土壤相对湿度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墒情 区域气候模式 全球模式T213 格点化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13/T639数值产品在河南省雷电潜势预报中的释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新敏 张霞 +1 位作者 徐文明 鲁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6-582,共7页
利用河南省地面观测站1960—2005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全省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雷暴活动特征和雷暴天气产生的环境场条件,基于T213/T639数值模式输出产品计算了多个大气动力、热力参数,经诊断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后选取与地闪... 利用河南省地面观测站1960—2005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全省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雷暴活动特征和雷暴天气产生的环境场条件,基于T213/T639数值模式输出产品计算了多个大气动力、热力参数,经诊断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后选取与地闪关系较好的对流稳定度指数、850 hPa假相当位温、400~850 hPa垂直风切变等5个参数作为预报因子,采用ADTD地闪定位资料和T213/T639数值模式输出产品,分别建立雷电潜势预报模型。雷电潜势预报方法于2008 2009年在河南省汛期业务中应用评估表明,基于T213/T639数值产品的雷电潜势预报技术方法可以为河南省雷电天气的落区预报提供客观定量的参考和依据,且两者都对低槽切变型预报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13/T639数值产品 雷电 潜势预报 显著性检验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近40年地表干湿状况及变干趋势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苏爱芳 王纪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4-27,共4页
使用1961~2000年河南省75个站的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计算了各站历年的湿润度指数,并在对该指数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南省进行了干湿区划.结果表明:河南全区可分为5个气候区,各区的地表干湿状况具有一定的差异;就平均而... 使用1961~2000年河南省75个站的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计算了各站历年的湿润度指数,并在对该指数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南省进行了干湿区划.结果表明:河南全区可分为5个气候区,各区的地表干湿状况具有一定的差异;就平均而言,全区地表呈缓慢变干的趋势,这种状况可能是由于降水量减少和温度升高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度指数 地表水分盈亏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熵的河南省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振亚 吴德波 朱余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19,共4页
选取河南省1960—2006年共83个站年降水量,将信息熵理论应用在河南省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研究上,计算每站的年降水量时间序列和年降水量与其极小值的相对量序列的熵估计值、全省各年年降水量分布和年降水量与其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相对值分布... 选取河南省1960—2006年共83个站年降水量,将信息熵理论应用在河南省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研究上,计算每站的年降水量时间序列和年降水量与其极小值的相对量序列的熵估计值、全省各年年降水量分布和年降水量与其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相对值分布的熵估计值。计算结果表明:河南省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自西北东南方向增大,自南向北减小,自西向东增大,在西南东北方向则没有明显的规律;河南省年降水量相对值的年际变化自西南东北方向增大,在其他方向上则没有明显的规律;1966,1976,1999和2001年的河南省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较均匀,2000年的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匀;1986年的年降水量与其多年平均的相对值空间分布较均匀,2000年的年降水量与其多年平均的相对值空间分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熵 年降水量 时空变化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11年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鲁坦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3-399,404,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河南省农业气象实验站资料、中国气象局历年搜集的霜冻灾情报告,对1971—2011年河南省冬麦区111个基本气象观测站霜冻低温进行EOF(正交函数分解)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豫北、豫西、豫东一带是河南晚霜冻低温平...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河南省农业气象实验站资料、中国气象局历年搜集的霜冻灾情报告,对1971—2011年河南省冬麦区111个基本气象观测站霜冻低温进行EOF(正交函数分解)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豫北、豫西、豫东一带是河南晚霜冻低温平均发生概率和强度最大的地区;冷空气在山坳低洼处易于堆积而又难以流出,加大了豫西山地、丘陵(最强的晚霜冻低温区)的降温幅度;晚霜冻低温EOF法的前3个模态分别表现出"北多南少"、"东北多西南少"、"东多西少"的特征,为河南省晚霜冻的主要特征;除受冷空气的直接影响外,晚霜冻还与天空状况(云、雨、雪、雾等)、冬小麦生长发育特征、前期土壤墒情、地形地理分布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冬小麦 晚霜冻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关联模式识别与预测方法在河南省黄河中游流域夏季雨量中长期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振亚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共4页
基于三门峡、郑州、卢氏、孟津、济源和孟州站6~8月累积雨量资料,采用灰关联模式识别与预测方法进行了中长期雨量预测,预报验证期为5年。结果表明,6个站点的预报合格率均大于等于60%,总体上看丰水年的预报合格率大于枯水年,其中卢氏站... 基于三门峡、郑州、卢氏、孟津、济源和孟州站6~8月累积雨量资料,采用灰关联模式识别与预测方法进行了中长期雨量预测,预报验证期为5年。结果表明,6个站点的预报合格率均大于等于60%,总体上看丰水年的预报合格率大于枯水年,其中卢氏站的预报合格率最好,达到100%;三门峡站2006年、孟津站2002年和2006年预报相对误差较大,原因在于其实测值在各自站点从小到大排序中排位靠前,可见灰关联模式识别与预测方法在预测极小值时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期预报 灰关联分析 灰周期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强雷暴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的关系探析 被引量:42
17
作者 张一平 王新敏 +3 位作者 牛淑贞 范学峰 吕晓娜 周红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4-61,共8页
利用ADTD雷电定位显示监测系统资料和郑州714CD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河南省2004--2006年8次雷雨大风伴局地冰雹和强暴雨两类强雷暴天气的地闪和雷达回波的特征及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观测事实出发,分析了河南8次强雷暴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 利用ADTD雷电定位显示监测系统资料和郑州714CD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河南省2004--2006年8次雷雨大风伴局地冰雹和强暴雨两类强雷暴天气的地闪和雷达回波的特征及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观测事实出发,分析了河南8次强雷暴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风冰雹类回波强度为50~60 dBz,暴雨回波强度一般为40~55 dBz。暴雨地闪频数明显多于大风冰雹类;大风冰雹类天气以正闪为主,正闪比例在50%以上,暴雨正闪比例在6%以下;最大正、负闪强度可以出现在强雷暴过程的开始、持续、结束时段。块状单体回波出现或出现前,地闪已经出现,移动过程中的强回波带,少量地闪出现在强回波移动方向的前方20~30 km内,此地闪能很好地预示强回波未来移动方向;对于暴雨类天气,地闪不能很好预示降水的开始,地闪频数的增加预示强暴雨进入持续阶段,地闪减弱比暴雨回波减弱有明显的提前量。雷雨大风冰雹和暴雨持续阶段其正闪密集区和负闪密集区都同40 dBz的强回波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雷雨大风持续阶段地闪数频数突增,整个时段地闪频次具有单峰特征;暴雨整个时段地闪频次具有双峰或多峰值特点以及高频数地闪持续性特点;1小时地闪频数强暴雨远大于雷雨大风冰雹类。暴雨类0℃、-10℃、-20℃层高度及云顶高度一般高于大风冰雹类,△H_(-10~0℃),△H_(-20~0℃),△H_((?)~0℃)三层高度差也大于大风冰雹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雷暴 地闪 雷达回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分类强对流环境物理条件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王迪 牛淑贞 +1 位作者 曾明剑 张一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8-628,共11页
以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三类划分河南省2006-2015年暖季国家自动气象站的强对流个例,考虑到月际变化和气候背景差异对强对流发生环境的影响,采用ECMWF再分析资料计算表征大气动力、热力及水汽条件等特性的物理参数及其15 d滑动平... 以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三类划分河南省2006-2015年暖季国家自动气象站的强对流个例,考虑到月际变化和气候背景差异对强对流发生环境的影响,采用ECMWF再分析资料计算表征大气动力、热力及水汽条件等特性的物理参数及其15 d滑动平均值,对比分析各月三类天气环境物理条件特征,并提炼分类强对流的关键物理参数。结果表明:河南省暖季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最高,冰雹最少,各类均主要出现在14-20时。三类强对流发生临近时刻大多数物理参数的月际差异非常明显,应用时有必要分月讨论。参数偏离滑动气候态的异常特征对于分类强对流同样有价值,且不同物理条件偏差特征差异明显。平均来说,短时强降水与冰雹的环境条件各月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整层可降水量、地面露点温度和K指数较大,0℃和-20℃层高度较高,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大,低层辐合和正涡旋特征较强,而850与500 hPa温差和对流有效位能较小。冰雹与雷暴大风的物理参数特征大多非常相似,不过冰雹的整层可降水量和地面露点温度更小、0℃和-20℃层高度更低、高层辐合和正涡旋特征更强,尤其在7月和8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强对流 环境参数 潜势预报 ECMWF再分析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汛期降水的天气季节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富山 王魁山 符长锋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67-375,共9页
通过多年汛期逐日降水量场的EOF分析,探讨了河南省汛期降水的天气季节特征。河南省主汛期出现在江淮梅汛之后,称暑汛较合适。暑汛期降水出现明显的南北与东西方向上的反相振荡;尤其是从小暑到大暑,季风雨带从沙河以南,北跃到黄... 通过多年汛期逐日降水量场的EOF分析,探讨了河南省汛期降水的天气季节特征。河南省主汛期出现在江淮梅汛之后,称暑汛较合适。暑汛期降水出现明显的南北与东西方向上的反相振荡;尤其是从小暑到大暑,季风雨带从沙河以南,北跃到黄河沿岸及其以北地区,是东亚季风重要的气候特征,表明梅雨结束后,中国东部的主要雨带不是一跃而至黄河以北,而是阶段性地逐次向北跳跃的。对暑汛降水气候的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汛期 降水 天气季节 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一次暴雪伴雷电天气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18
20
作者 宋清芝 孙景兰 吕晓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3-589,共7页
为探讨河南冬季暴雪伴雷电天气的成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的1°×1°的每6小时分析资料,分析此过程的天气形势特点、高低空急流的作用、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及反映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的相关物理量场的特征。... 为探讨河南冬季暴雪伴雷电天气的成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的1°×1°的每6小时分析资料,分析此过程的天气形势特点、高低空急流的作用、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及反映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的相关物理量场的特征。结果发现,强降雪伴雷电现象发生时,逆温层的高度达到600 hPa以上;对流不稳定区出现在对流层中层,有利于上升运动向高层发展,促使云体高度的增高、雷电的产生;强降雪伴雷电现象发生在高低空急流的强盛时段,第一次雷电现象发生时,其中尺度不稳定中心在800 hPa附近;第二次雷电现象发生时,其中尺度不稳定中心在700~650 hPa之间;强降雪出现在高能舌的前部和锋区南侧的对流不稳定的叠加区;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两路强冷空气在低层聚集和对峙、强的对称性不稳定是暴雪维持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雪伴雷电现象 雷达风廓线 强冷空气 逆温层 中尺度不稳定 对称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