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溶性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免疫耐受的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郑配国 马攀红 +2 位作者 符含笑 董锐 杨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4-420,共7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将EAE小鼠随机分为MOG肽治疗组、卵清蛋白(OVA)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于EAE诱导的第6~16天腹腔注射MOG肽、OVA肽和同等剂量的PBS,... 目的探讨可溶性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将EAE小鼠随机分为MOG肽治疗组、卵清蛋白(OVA)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于EAE诱导的第6~16天腹腔注射MOG肽、OVA肽和同等剂量的PBS,通过比较各组小鼠临床评分,脾脏(SP)大小,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脑和脊髓浸润淋巴细胞数,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胞表型及其功能,探讨T细胞迁移在可溶性MOG肽诱导的EAE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CNS浸润CD11b+抗原提呈细胞(APC)的成熟,免疫荧光技术分析成熟APC与效应性CD4+T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成熟APC在T细胞迁移中的作用。结果腹腔注射可溶性MOG肽可抑制脾脏内的效应性T细胞向CNS迁移,并诱导脾脏APC成熟,抑制CNS浸润APC成熟;MOG肽诱导的成熟APC可与MOG反应性CD4+T细胞相互作用并聚集在一起,进而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迁移。结论可溶性MOG肽通过诱导脾脏APC成熟,成熟APC与MOG-T细胞相互作用,抑制脾脏MOG-T细胞向CNS迁移,诱导EAE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 抗原提呈细胞(APC)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肺癌列线图诊断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永峰 曾浈浈 +2 位作者 娄若林 姚明解 吕全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518,共6页
目的:基于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构建肺癌诊断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5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109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321名健康体检者。随机抽取70%(n=483)作为训练集,纳入性别、年龄和肺癌相关肿... 目的:基于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构建肺癌诊断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5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109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321名健康体检者。随机抽取70%(n=483)作为训练集,纳入性别、年龄和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类抗原125(CA125)、甲胎蛋白(AFP)、肿瘤异常糖链糖蛋白(TAP)]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构建诊断肺癌的列线图模型,剩余30%(n=205)作为验证集,采用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列线图模型最终纳入了年龄、性别、CEA、Cyfra21-1、NSE和TAP共6个因素。训练集中,以非肺癌组(包括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时,该模型诊断肺癌的AUC(95%CI)为0.915(0.886~0.938),灵敏度为0.801,特异度为0.894;验证集中,以非肺癌组为对照时,模型诊断肺癌的AUC(95%CI)为0.924(0.879~0.957),灵敏度为0.909,特异度为0.828。结论:基于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用于肺癌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肿瘤标志物 诊断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哮喘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1
3
作者 时光 赵俊伟 明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期间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急...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期间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262例为病例组及1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根据其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将哮喘患者分为危重组87例、非危重组175例。记录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和血常规结果,并计算NLR和PLR。比较3组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NLR、PLR的差异,以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哮喘的诊断价值。结果各组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PL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各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1)。哮喘危重组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哮喘非危重组、健康对照组(P<0.0001),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LR、PLR显著高于哮喘危重组、健康对照组(P<0.0001)。哮喘非危重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PLR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PLR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危重患者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2、0.784、0.873、0.795(均P<0.01)。NLR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危重患者的最佳临界值为2.58,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81.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NLR、PLR均升高,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Th1/Th2细胞因子检测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任会均 马小涵 +2 位作者 彭若玉 李艺 明亮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9-544,共6页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对血流感染及病原菌类型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感染科住院且有血培养阳性的患者170例(G+菌56例、G-菌84例、真菌30例),病毒感染者35例,选取健康体检者280例为...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对血流感染及病原菌类型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感染科住院且有血培养阳性的患者170例(G+菌56例、G-菌84例、真菌30例),病毒感染者35例,选取健康体检者280例为对照组。利用流式微球分析技术检测各组患者血浆Th1(IL-2、IFN-γ、TNF-α)及Th2(IL-4、IL-6、IL-10)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各细胞因子对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及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血培养阳性组患者血浆中IFN-γ、TNF-α、IL-4、IL-6、IL-10的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IL-6与IL-10具有较高的AUC、灵敏度、特异度,IL-6、IL-10联合的AUC为0.997,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82、0.996。G-组患者血浆中IL-6的水平与G+组、真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水平为:G-组>真菌组>G+组,其AUC为0.76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57、0.570。真菌组患者血浆中IFN-γ的水平与G+组、G-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水平为真菌组>G+组、真菌组>G-组,其AUC为0.808,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33、0.664。结论:血流感染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失衡。IL-6可作为G-菌感染的诊断指标,IFN-γ对于真菌感染具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TH1/TH2细胞因子 IL-6 IFN-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万海 明亮 阚全程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9-702,706,共5页
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常常以自身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为其显著特征,并且HIV疾病进展与自身的免疫活化程度密切相关。调节性T细胞(Treg)在维持机体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HIV-1感染者中,Treg不仅限制... 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常常以自身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为其显著特征,并且HIV疾病进展与自身的免疫活化程度密切相关。调节性T细胞(Treg)在维持机体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HIV-1感染者中,Treg不仅限制机体的过度免疫活化,而且可能抑制针对HIV-1特异的细胞免疫应答;因此,Treg对HIV疾病进展的影响是利是弊,至今尚无定论。对此,深入了解HIV感染者中Treg"量"和"质"的变化及其在HIV感染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解决目前有关"Treg在HIV病程进展中作用"的争论,而且将有助于设计抗HIV的方案,以期为今后艾滋病的治疗和疫苗的研究提供新的靶点以及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 调节性T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与髓源性抑制细胞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常谦 王万海 +2 位作者 孟宪春 杨若男 明亮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58-1561,共4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自身的持续免疫活化程度是决定疾病进展的关键。过度免疫活化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亢进,多种免疫细胞功能改变。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在HIV-1感染者中,MDS...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自身的持续免疫活化程度是决定疾病进展的关键。过度免疫活化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亢进,多种免疫细胞功能改变。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在HIV-1感染者中,MDSC显著增多且与CD4+T细胞绝对数等疾病进展指标有关。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实施,MDSC也发生相应变化。疫苗诱导的MDSC对保护性细胞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提示阻止MDSC的诱导可能提高HIV疫苗的有效性。因此,了解MDSC在HIV-1感染者中功能的改变有利于进一步探究HIV-1感染者免疫活化状态的成因,为HIV-1的治疗以及疫苗的研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 HIV疫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IPE2、TF的表达 被引量:6
7
作者 时光 赵俊伟 明亮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5-689,共5页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因子-2(TIPE2)、组织因子(TF)表达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并探讨二者与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性。方法:108例哮喘患者根据哮喘控制水平分为未控制组53例,部分控制...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因子-2(TIPE2)、组织因子(TF)表达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并探讨二者与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性。方法:108例哮喘患者根据哮喘控制水平分为未控制组53例,部分控制组55例,另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51人(健康对照组)。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患者PBMCs中TIPE2、TF的表达水平,Spearman秩相关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TIPE2和TF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部分控制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未控制组PBMCs中TIPE2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部分控制组PBMCs中TIPE2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部分控制组和未控制组PBMCs中TF表达水平升高(P<0.01),而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因子-2 组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原始细胞构成影响及其在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帆 李曌博 +2 位作者 王宁宁 刘帅 岳保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4-149,共6页
目的:为了解地塞米松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构成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诊断MDS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30例MDS确诊患者骨髓细胞进行设门分析,其中10例分析前使用过地塞米松作为治疗组,另20例未使用地塞米... 目的:为了解地塞米松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构成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诊断MDS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30例MDS确诊患者骨髓细胞进行设门分析,其中10例分析前使用过地塞米松作为治疗组,另20例未使用地塞米松作为对照组,计算其比例并分析相关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CD34^+细胞比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治疗组B淋巴早期细胞(CD34^+/CD19^+/CD10^+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且髓系早期细胞(CD34^+/CD117^+细胞)占CD34^+细胞比例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他抗原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使MDS患者骨髓中早期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髓系早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明显影响CD34^+原始细胞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塞米松 流式细胞术 CD34细胞 原始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孟宪春 王万海 +1 位作者 明亮 贺付成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1-563,567,共4页
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群具有免疫无能和免疫抑制功能、并在诱导和维持机体正常免疫耐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关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中Treg表型、亚群及功能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旨在回顾分析CD4+Treg在慢性HCV感染中... 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群具有免疫无能和免疫抑制功能、并在诱导和维持机体正常免疫耐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关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中Treg表型、亚群及功能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旨在回顾分析CD4+Treg在慢性HCV感染中的主要研究现状,并就Treg的数量变化、表型和亚群及其作用等以及在慢性HCV感染中的特征和不统一之处加以总结归纳,以期对HCV感染中Treg的变化有更全面合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调节性T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60细胞Nucleostemin表达下调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贾宇 魏园玉 +3 位作者 李曌博 张帆 刘帅 岳保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92-1596,共5页
目的:探讨HL-60白血病细胞中核干细胞因子Nucleostemin(NS)表达下调对其非依赖P53通路的候选途径PI3K/AKT/mTOR中相关蛋白表达是否有影响。方法:采用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NS-RNAi-GV248转染至P53缺失型HL-60细胞中干扰NS的表达。用Western... 目的:探讨HL-60白血病细胞中核干细胞因子Nucleostemin(NS)表达下调对其非依赖P53通路的候选途径PI3K/AKT/mTOR中相关蛋白表达是否有影响。方法:采用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NS-RNAi-GV248转染至P53缺失型HL-60细胞中干扰NS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技术评价转染后HL-60细胞NS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检测干扰前后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重组慢病毒载体NS-RNAi-GV248成功感染了HL-60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到GFP荧光表达较强(<8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S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干扰表达有效;干扰HL-60细胞中NS的表达后AKT、p-AKT、p70s6k、p-p70s6k蛋白变化不明显(t_1=2.31,P=0.074;t_2=3.62,P=0.069;t_3=1.60,P=0.251;t_4=2.72,P=0.113),而mTOR复合物中的GβL蛋白表达明显下调(t=15.01,P=0.002)。结论:HL-60细胞中NS蛋白可影响mTOR复合物中GβL蛋白的表达,PI3K/AKT/mTOR通路可能为NS非依赖P53作用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干细胞因子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HL-60细胞 P53缺失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霉菌感染流行病学分析: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丽 康梅 +19 位作者 陈中举 曹存巍 马玲 朱敏 金炎 夏云 褚云卓 刘文恩 郭大文 黄颖 段金菊 王俊瑞 徐雪松 马筱玲 李彬 廖康 朱鹏飞 王瑶 徐英春 明亮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559-565,共7页
目的分析我国霉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病监测网中19家参与单位的霉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WHONET软件分析霉菌菌种构成及临床感染情况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纳入16285例霉菌感染患者... 目的分析我国霉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病监测网中19家参与单位的霉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WHONET软件分析霉菌菌种构成及临床感染情况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纳入16285例霉菌感染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占比(62.1%)高于女性患者(37.9%);以老年患者为主,年龄中位数为60岁,年龄≥61岁患者占比49.3%(8023/16285);主要分布科室为内科、ICU及外科;标本类型以下呼吸道标本为主(81.7%),其次为脓液及分泌物标本(7.8%);霉菌菌种构成以曲霉属为主(84.8%),青霉属、镰刀菌属、毛霉目和赛多孢霉占比分别为5.1%、3.0%、1.3%和0.4%;霉菌引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中,下呼吸道感染霉菌以曲霉属为主(88.7%),其中烟曲霉最为常见(47.8%);耳部感染霉菌中曲霉属占比高达98.7%,其中土曲霉占比最高(39.7%);眼部感染霉菌中镰刀菌属占比最高(54.6%)。结论霉菌引起的下呼吸道、耳部和眼部感染的主要菌种分别为烟曲霉、土曲霉和镰刀菌属,在临床治疗时需注意不同部位霉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霉菌 感染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附睾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12
作者 王翠 王云龙 +3 位作者 谢南昌 王梦露 李玉林 明亮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9-633,共5页
目的:构建人附睾蛋白(HE4)原核表达载体,获得HE4蛋白并对其初步鉴定。方法:优化合成含有两个WAP结构域的HE4基因序列并与载体pET32a(+)连接,构建质粒pET32-HE4,将其转入BL21(DE3)菌中,IPTG诱导表达HE4蛋白。采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HE... 目的:构建人附睾蛋白(HE4)原核表达载体,获得HE4蛋白并对其初步鉴定。方法:优化合成含有两个WAP结构域的HE4基因序列并与载体pET32a(+)连接,构建质粒pET32-HE4,将其转入BL21(DE3)菌中,IPTG诱导表达HE4蛋白。采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HE4蛋白,Western blot法和SDS-PAGE鉴定HE4蛋白。结果:合成的HE4基因序列产物大小288 bp,双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BL21-pET32-HE4表达菌,SDS-PAGE结果显示该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000,符合预期。37℃条件下0.2 mmol/L IPTG诱导3 h时HE4蛋白表达量较大。纯化获得了HE4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有HE4抗原性。结论:成功制备了HE4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4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预测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蒋知云 马俊芬 +3 位作者 王倩 吴凡 平杰丹 明亮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98-1503,共6页
目的:系统搜集有关血栓弹力图预测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研究文献,评价血栓弹力图在预测血栓发生事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entral,Embase数据库中的相关临床实验研究文献,并手工检索相关... 目的:系统搜集有关血栓弹力图预测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研究文献,评价血栓弹力图在预测血栓发生事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entral,Embase数据库中的相关临床实验研究文献,并手工检索相关参考文献,然后运用QUADAS-2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最终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15篇,涉及293名VTE患者。纳入文献的质量及血栓弹力图预测VTE的准确性参差不齐。三分之二的研究显示,血栓弹力图参数的变化可以预测VTE的发生。结论:目前的研究显示,血栓弹力图预测VTE的准确性差异较大。血栓弹力图联合血栓与止血的其它实验室检测指标可能会提高预测VTE发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血栓弹力图 血栓弹力测定 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荨麻疹患者1355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及过敏原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平杰丹 赵俊伟 +4 位作者 孙晓旭 吴凡 王央霞 马小涵 明亮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8-791,共4页
目的:通过特异性IgE(sIgE)检测分析荨麻疹患者过敏原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ELISA法对1 355例荨麻疹患者进行血清过敏原sIgE检测。结果:1 355例荨麻疹患者过敏原sIgE阳性检出率为69. 0%(935例),sIgE阳性检出率较高的吸入性过敏原主要为霉... 目的:通过特异性IgE(sIgE)检测分析荨麻疹患者过敏原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ELISA法对1 355例荨麻疹患者进行血清过敏原sIgE检测。结果:1 355例荨麻疹患者过敏原sIgE阳性检出率为69. 0%(935例),sIgE阳性检出率较高的吸入性过敏原主要为霉菌(21. 5%)、螨(17. 4%)和梧桐花粉(14. 2%),食物性过敏原主要为鸡蛋(23. 5%)和花生(13. 1%)。男性患者总IgE增高者检出率高于女性(P <0. 001)。13~18岁年龄段人群sIgE检出率达到峰值。结论:荨麻疹患者过敏原以霉菌、鸡蛋、尘螨为主,过敏情况存在性别、年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过敏原 特异性I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limp-1 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文坛 刘俊文 +1 位作者 刘红春 王婷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43-1448,共6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MNC)中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 lymphocyte-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1,Blimp-1)mR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MNC)中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 lymphocyte-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1,Blimp-1)mR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检测39例初诊MM患者(MM组)和5例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患者(IDA组)治疗前BMMNC中Blimp-1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中浆细胞的性质和数量,并收集患者初始临床指标资料。将39例初诊MM患者分为2组,20例患者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BD化疗方案,19例患者接受传统的VAD化疗方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临床分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采集MM患者3个疗程后的骨髓标本,采用qRT-PCR检测患者BMMNC中Blimp-1 mRNA的表达。结果:IDA组和ISS(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临床分期不同的初诊MM组BMMNC中Blimp-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IDA组(0.00047±0.00027),ISS I期(0.09543±0.02800),ISSⅡ期(0.13606±0.04162),ISSⅢ期(0.21202±0.03940),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MM患者BMMNC中Blimp-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Blimp-1 mRNA与患者初诊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Blimp-1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与患者骨髓中恶性浆细胞数量、血清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protein,M蛋白)、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globulin,β_2-MG)、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呈正相关(r_(恶性浆细胞)=0.765,r_(M蛋白)=0.685,r_(β2-MG)=0.446,r_(LDH)=0.583,r_(CRP)=0.671,P均<0.05),与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hemoglobin,Hb)呈负相关(r=-0.439,P<0.05),与年龄、血钙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MM患者经BD或VAD 3个疗程化疗后,M蛋白水平下降>50%的患者BMMNC中Blimp-1 mRNA水平显著低于M蛋白水平下降≤50%的患者(P<0.05)。两组MM患者化疗3个疗程后,BD组Blim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VAD组(P<0.05)。结论:MM患者BMMNC中Blimp-1 mRNA的水平在反映初诊MM患者患病程度和体内肿瘤负荷方面具有一定意义。Blimp-1 mRNA水平变化与M蛋白变化可能具有一定关联,提示其可能用于评估治疗反应。抑制骨髓瘤细胞中Blimp-1 mRNA的表达,可能是硼替佐米发挥治疗效果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BLIMP-1 MRNA 恶性浆细胞 肿瘤负荷 硼替佐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cleostemin表达下调对p53缺失型HL-60细胞自噬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魏园玉 李曌博 +3 位作者 张帆 王宁宁 刘帅 岳保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9-705,共7页
目的:结合前期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探讨下调Nucleostemin(NS)表达对p53缺失型白血病HL-60细胞自噬活性的影响,为更深入研究NS非p53依赖性信号通路的关键节点提供依据。方法:在NS-RNAiGV248重组慢病毒载体下调NS表达的基础上,... 目的:结合前期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探讨下调Nucleostemin(NS)表达对p53缺失型白血病HL-60细胞自噬活性的影响,为更深入研究NS非p53依赖性信号通路的关键节点提供依据。方法:在NS-RNAiGV248重组慢病毒载体下调NS表达的基础上,采用吖啶橙染色、Western blot和透射电镜技术,检测HL-60细胞自噬活性的变化。结果:重组慢病毒载体成功抑制了HL-60细胞中NS蛋白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3.1±0.28)%和阴性对照组(6.2±0.64)%相比,实验组HL-60细胞内酸性小体数量(22.4±0.76)%明显增高(P<0.05);与阴性对照组(1.010±0.039)和空白对照组(0.608±0.008)相比,实验组HL-60细胞LC3Ⅱ/LC3Ⅰ的比值(1.537±0.072)明显增高(P<0.05);与阴性对照组(4.2±1.2)和空白对照组(2.3±0.5)相比,实验组中HL-60细胞内自噬性结构的数量(8.7±3.1)明显增高(P<0.05)。结论:下调NS蛋白的表达可以增强p53缺失型HL-60细胞的自噬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CLEOSTEMIN HL-60细胞 非P53依赖性通路 自噬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病毒介导的FOXQ1过表达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涛 王攀 +6 位作者 马珊珊 石振庆 程康 黄团结 刘艳霞 杨波 关方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目的:构建FOXQ1慢病毒载体,探究FOXQ1过表达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衰老的影响。方法:PCR扩增FOXQ1序列,构建慢病毒pHBLV-FOXQ1-Puro重组载体,包装病毒、感染hUC-MSCs(过表达组),感染空载体病毒的hUC-MSCs为对照,分别采用实时... 目的:构建FOXQ1慢病毒载体,探究FOXQ1过表达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衰老的影响。方法:PCR扩增FOXQ1序列,构建慢病毒pHBLV-FOXQ1-Puro重组载体,包装病毒、感染hUC-MSCs(过表达组),感染空载体病毒的hUC-MSCs为对照,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2组细胞FOXQ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SA-β-Gal与AP染色检测hUC-MSCs衰老表型。结果:慢病毒pHBLV-FOXQ1-Puro重组载体构建成功,病毒包装后感染hUC-MSCs效果良好。过表达组FOXQ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过表达组细胞增殖能力较强,FOXQ1过表达可以延缓hUC-MSCs衰老。结论:成功建立FOXQ1稳定过表达的hUC-MSCs细胞系,FOXQ1过表达可以延缓hUC-MSCs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XQ1 过表达 慢病毒载体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E小鼠胸腺萎缩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的初步探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高辉 郑配国 +4 位作者 张俊华 马雪涵 孟宪春 明亮 刘红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53-1456,共4页
目的:研究EAE小鼠胸腺萎缩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MOG35-55肽免疫C57BL/6小鼠诱导EAE,分析EAE小鼠疾病严重程度与胸腺萎缩的关系,流式细胞分析胸腺CD4+CD8+双阳性细胞、CD4+CD8-、CD4-CD8+单阳性细胞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目的:研究EAE小鼠胸腺萎缩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MOG35-55肽免疫C57BL/6小鼠诱导EAE,分析EAE小鼠疾病严重程度与胸腺萎缩的关系,流式细胞分析胸腺CD4+CD8+双阳性细胞、CD4+CD8-、CD4-CD8+单阳性细胞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尾部无力小鼠胸腺淋巴细胞数为(20.25±3.49)×106个,双后肢无力小鼠胸腺淋巴细胞数为(4.93±0.85)×106个,双后肢瘫痪小鼠胸腺淋巴细胞数为(1.8±0.19)×106个,四肢完全瘫痪小鼠胸腺淋巴细胞数为(0.52±0.07)×106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E疾病越重,CD4+CD8+双阳性细胞在胸腺细胞中的比例越低,CD4+CD8-、CD4-CD8+单阳性细胞比例越高,不同疾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AE小鼠疾病严重程度与胸腺萎缩程度关系密切,EAE小鼠中活化T细胞的定向迁移可能导致胸腺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胸腺 萎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反应性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在新生期诱导的小鼠移植耐受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雪涵 明亮 +2 位作者 张俊华 贺付成 郑配国(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与调节性T细胞在小鼠移植耐受中的作用。方法:雌性BALB/c小鼠与雄性C57BL/6小鼠杂交一代获得F1小鼠,不同剂量的F1小鼠脾脏细胞经眶静脉输注给新生24 h C57BL/6小鼠体内诱导耐受,成年后移植F1... 目的:初步探讨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与调节性T细胞在小鼠移植耐受中的作用。方法:雌性BALB/c小鼠与雄性C57BL/6小鼠杂交一代获得F1小鼠,不同剂量的F1小鼠脾脏细胞经眶静脉输注给新生24 h C57BL/6小鼠体内诱导耐受,成年后移植F1小鼠来源的皮肤,建立不同耐受程度的小鼠移植耐受模型;耐受小鼠脾脏细胞经CFSE标记后注射到F1小鼠体内,分析耐受小鼠来源的T细胞在体内对F1抗原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过继转移实验分析CD4+Foxp3+调节性T细胞在移植耐受和移植排斥过程中的表达。结果:C57BL/6小鼠在新生期输注F1小鼠脾脏细胞可诱导移植耐受,耐受程度与输注的脾脏细胞剂量有关,3×107个F1小鼠脾脏细胞可诱导C57BL/76小鼠长期皮肤移植耐受,1×107个细胞诱导可使移植皮肤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但在50 d内完全排斥;体内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证明,长期耐受小鼠体内的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被完全克隆清除,但低剂量组小鼠体内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反应性T细胞;流式细胞分析发现,高剂量和低剂量组小鼠体内的CD4+Foxp3+调节性T细胞表达与初始小鼠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过继转移给耐受小鼠,移植耐受的皮肤发生排斥反应,小鼠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表达升高。结论:小鼠的移植耐受程度与小鼠体内的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的克隆清除程度有关,与CD4+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没有直接关系;调节细胞在移植排斥过程中表达升高,可能作为一种反馈机制参与耐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 调节性T细胞 移植耐受 克隆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非编码RNA作为结核病诊断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书慧 赵俊伟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外泌体在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非编码RNA与结核病的诊断近年也备受关注。作者阐述了外泌体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外泌体非编码RNA与结核病诊断的最新进展.旨在从外泌体非编码... 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外泌体在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非编码RNA与结核病的诊断近年也备受关注。作者阐述了外泌体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外泌体非编码RNA与结核病诊断的最新进展.旨在从外泌体非编码RNA的角度为结核病早期诊断、疗效监测、预后判断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外泌体 RNA探针 生物学标记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