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张福彦 陈锋 +2 位作者 张建伟 杨保安 崔党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67-1075,共9页
小麦面粉或面制品的色泽是评价小麦品质性状的主要指标。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LOX)是影响面粉及面制品颜色发生褐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且与小麦加工品质、储藏品质密切相关。目前,分光光度法和氧化电极法是测定小麦籽粒LOX活性最为常用的方... 小麦面粉或面制品的色泽是评价小麦品质性状的主要指标。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LOX)是影响面粉及面制品颜色发生褐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且与小麦加工品质、储藏品质密切相关。目前,分光光度法和氧化电极法是测定小麦籽粒LOX活性最为常用的方法。小麦籽粒LOX活性是一个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基因型和环境对其均有显著影响,但基因型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控制小麦籽粒LOX活性的主效基因被定位在4A、4B、4D和5D染色体上,目前已有多个控制LOX活性的分子标记被开发,可直接用于小麦脂肪氧化酶活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本文综述了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的基因定位、克隆、等位变异类型以及功能标记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并系统地阐明了脂肪氧化酶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脂肪氧化酶 遗传改良 基因定位 功能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小麦育种探讨及诱变技术在超高产小麦育种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建伟 杨保安 +3 位作者 范家霖 张福彦 李浩 程仲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6-742,共7页
本文就超高产小麦的概念、超高产小麦培育的理论依据以及发展超高产小麦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分析了现阶段超高产小麦育种现状,提出了我国超高产小麦育种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人工诱变创造种质资源在超高产小麦育种进程中的重... 本文就超高产小麦的概念、超高产小麦培育的理论依据以及发展超高产小麦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分析了现阶段超高产小麦育种现状,提出了我国超高产小麦育种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人工诱变创造种质资源在超高产小麦育种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自身多年诱变育种实践简要介绍了在超高产小麦育种以及种质资源创新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超高产育种 诱变技术 富麦200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粒小麦品种Lpx-B1位点等位变异的分子鉴定及其脂肪氧化酶活性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福彦 尚晓丽 +3 位作者 吴培培 宋双 陈锋 崔党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64-1370,共7页
硬粒小麦籽粒中脂肪氧化酶(LOX)与硬粒小麦面制品的加工品质关系密切相关,而 Lpx-B1位点不同变异类型对LOX活性有重要影响。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67份硬粒小麦品种的LOX活性进行测定,并对其Lpx-B1位点不同变异类型进行分子鉴定。... 硬粒小麦籽粒中脂肪氧化酶(LOX)与硬粒小麦面制品的加工品质关系密切相关,而 Lpx-B1位点不同变异类型对LOX活性有重要影响。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67份硬粒小麦品种的LOX活性进行测定,并对其Lpx-B1位点不同变异类型进行分子鉴定。不同品种间LOX活性差异明显,变幅为0.20~7.98 AU min-1 g-1。在Lpx-B1.1位点鉴定出3种等位变异,分别为Lpx-B1.1a、Lpx-B1.1b和Lpx-B1.1c,以Lpx-B1.1a所占比例最高(55.1%),其次为Lpx-B1.1c (37.1%),而Lpx-B1.1b仅占7.8%;Lpx-B1.2和Lpx-B1.3二者总是互补出现在不同的品种中,146份品种为Lpx-B1.2型,其余21份品种均为Lpx-B1.3型,表明二者可能互为一对等位因子。在Lpx-B1.1位点的3种等位变异类型中, Lpx-B1.1b类型品种的LOX活性显著高于Lpx-B1.1a和Lpx-B1.1c类型品种,而Lpx-B1.1c类型品种的LOX活性最低。Lpx-B1.3类型品种的LOX活性显著高于Lpx-B1.2类型的品种。参试品种共有6种Lpx-B1基因型组合,其中Lpx-B1.1b/Lpx-B1.3基因型的LOX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而Lpx-B1.1c/Lpx-B1.2和Lpx-B1.1c/Lpx-B1.3基因型的LOX活性最低。这些观测结果为硬粒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粒小麦 Lpx-B1位点 等位变异 脂肪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中Puroindoline b-2基因的分子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福彦 陈锋 +3 位作者 张建伟 董中东 杨保安 崔党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2-347,共6页
Puroindoline b-2基因与小麦子粒硬度及其产量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特异引物PCR扩增,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以及DNA测序技术,对81份国内外小麦品种(系)的Puroindoline b-2不同变异类型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对Puroindoline b-B2的不同变异... Puroindoline b-2基因与小麦子粒硬度及其产量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特异引物PCR扩增,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以及DNA测序技术,对81份国内外小麦品种(系)的Puroindoline b-2不同变异类型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对Puroindoline b-B2的不同变异类型在子粒、叶片以及根系部位中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材料中的D和A基因组上均含有Pinb-D2v1和Pinb-A2v4类型,而B基因组上的Pinb-B2v3类型在所有材料中所占比例最高,为91.4%;Pinb-B2v2类型比例较低,仅为8.6%。不同变异类型间Pinb-B2基因表达量分析表明,小麦子粒中Pinb-B2v3b的表达量显著高于PinbB2v2变异类型。进一步研究表明,Pinb-B2v3b类型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Pinb-B2v3a和Pinb-B2v3c两种类型,而此2种变异之间无明显差异(Pinb-B2v3c略高于Pinb-B2v3a变异)。不同组织间Pinb-B2基因表达量分析表明,小麦叶片中Pinb-B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根系中的表达量。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Pinb-2基因分子遗传基础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PUROINDOLINE b-2基因 荧光定量PCR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