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进展与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范家霖 张建伟 +3 位作者 杨保安 张福彦 胡秀菊 程仲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5-199,共5页
作物诱变育种是仅次于常规杂交育种的一个重要育种途径。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诱变先后培育出16个小麦新品种,利用突变体杂交育成17个新品种,为小麦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详细地论述了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的... 作物诱变育种是仅次于常规杂交育种的一个重要育种途径。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诱变先后培育出16个小麦新品种,利用突变体杂交育成17个新品种,为小麦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详细地论述了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诱变育种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中部地区优质小麦品种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建伟 杨保安 +3 位作者 范家霖 张福彦 陈晓杰 程仲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0期54-57,共4页
[目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对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小麦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对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提供的12个优质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进行比较并对其抗逆性等进行鉴定。[结果]所有参试品种的越冬性较好,均无明显冻... [目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对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小麦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对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提供的12个优质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进行比较并对其抗逆性等进行鉴定。[结果]所有参试品种的越冬性较好,均无明显冻害发生。参试品种中,除师栾02-1和宿553的植株较高,部分发生倒伏外,其余品种均未发生倒伏现象。参试品种中只有宿553和矮抗58的均产高于对照(周麦18),增产率分别为10.97%和1.57%,其中宿553分蘖较强,较耐后期高温,生育期偏长,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高,产量三要素协调,均产达到7 075.5 kg/hm2,但植株偏高,易发生倒伏。DA7200型近红外分析表明,郑麦366、师栾02-1、新麦26、丰德存麦1号和郑麦3596等品种的品质指标均达到优质强筋标准。[结论]参试品种中丰德存麦1号、郑麦366和郑麦3596等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宜在河南省中部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优质品种 产量比较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籽粒硬度等位变异检测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福彦 张建伟 +3 位作者 杨保安 程仲杰 郅洋军 崔党群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3-37,共5页
为了解河南省最新培育的小麦品种(系)的籽粒硬度概况和Puroindoline等位变异类型及其分布,以参加河南省小麦预试及区域试验的145份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分子标记技术、限制性内切酶技术以及DNA测序技... 为了解河南省最新培育的小麦品种(系)的籽粒硬度概况和Puroindoline等位变异类型及其分布,以参加河南省小麦预试及区域试验的145份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分子标记技术、限制性内切酶技术以及DNA测序技术,对其SKCS硬度表型及Puroindo1ine的不同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测试和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中硬质麦比例较高,为64.1%,而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分别为18.9%和20.0%,SKCS硬度指数范围较宽,为13.0~75.9。在硬质麦的Puroindo1ine基因型检测中,共检测到Pina-D1b、Pinb-D1b和Pinb-D1p3种类型,其中Pinb-D1b所占比例最高,占87.1%,而Pina-D1b和Pinb-D1p则分别为4.3%和8.6%。不同Puroindoline基因型的籽粒硬度也存在差异,其中Pina-D1b突变型的硬度值最高,为72.3,Pinb-D1a(野生型)最低,为62.3,并且Pina-D1b与Pinb-D1b2种硬质类型的籽粒硬度呈显著性差异,而Pina-D1b与Pinb-D1p的籽粒硬度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籽粒硬度 PUROINDOLINE STS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搭载实践十号卫星的不同小麦品种突变体鉴定与分析
4
作者 张福彦 李浩 +5 位作者 陈晓杰 王嘉欢 程仲杰 赵婉 范家霖 张建伟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为探讨卫星搭载对小麦农艺性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和分子水平变异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技术对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搭载周麦18、周麦22和汶农1... 为探讨卫星搭载对小麦农艺性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和分子水平变异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技术对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搭载周麦18、周麦22和汶农14小麦品种干种子的SP3代农艺性状变异和SP5代突变系的HMW-GS和SSR分子标记多态性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发现,航天诱变SP3代农艺性状与其野生型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小麦品种对太空环境的敏感性不同。航天搭载能够诱发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和基因组DNA发生变异,发现3个小麦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变异频率分别为2.15%、3.66%和5.21%,其中汶农14突变体HMW-GS亚基变异频率最高。21个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周麦18和周麦22的航天诱变突变体与其野生型差异标记数量均不超过2个,而汶农14航天诱变的部分突变体与其野生型间差异标记数量较多,且株高和穗型等性状发生了遗传分离。综上,航天诱变使小麦基因组和蛋白组发生变异,所创制的优异特色突变体可为小麦育种的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的研究利用提供丰富的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卫星搭载 突变体 农艺性状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矮秆小粒突变体smk56表型分析与基因初步定位
5
作者 张福彦 孙丛苇 +6 位作者 陈晓杰 王嘉欢 程仲杰 赵婉 马旭辉 张建伟 范家霖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9,共9页
利用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航天诱变小麦品种周麦22获得表型稳定的矮秆小粒突变体smk56(Small kernel 56),对其表型和胚乳淀粉形态进行观察,并将smk56与野生型周麦22(WT)杂交获得F2分离群体,调查F2:3家系的株高和千粒... 利用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航天诱变小麦品种周麦22获得表型稳定的矮秆小粒突变体smk56(Small kernel 56),对其表型和胚乳淀粉形态进行观察,并将smk56与野生型周麦22(WT)杂交获得F2分离群体,调查F2:3家系的株高和千粒质量,进行突变基因遗传分析,然后通过混合群体分离测序(BSA-Seq)技术、外显子捕获测序和连锁分析进行基因初步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与WT相比,突变体smk56幼苗习性、叶色、穗型、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无显著差异,株高极显著降低14.51%,千粒质量极显著降低21.83%,穗长、有效小穗数、穗下节长、穗粒数、粒长和粒宽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smk56的淀粉颗粒间充实度差,排列较疏松,胚乳细胞淀粉体发育差,而淀粉颗粒排列和形状与WT相比无明显差异。遗传分析结果表明,smk56突变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基因突变位点初步定位于小麦6D染色体遗传图谱23.18—35.54 cM,且与gwm469标记紧密连锁,侧翼分子标记分别为cfd1与cfd132。综上,小麦突变体smk56的矮秆小粒表型可能由茎节间缩短和籽粒胚乳细胞淀粉体发育差所致,控制该性状的目标基因定位于6D染色体遗传图谱23.18—35.54 cM,遗传距离为12.36 cM,推测该区段可能存在一个新的控制小麦株高和千粒质量形成相关的重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 千粒质量 smk56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航宇16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6
作者 程仲杰 常天佑 +6 位作者 王嘉欢 张紫烟 赵婉 范家霖 陈晓杰 张建伟 张福彦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6期133-136,共4页
航宇16是以矮秆、弱春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新麦11为母本,以半冬性、中矮秆、中晚熟、多穗、高产新品系宝丰949(豫麦2号化学诱变系)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采用改良系谱法选育出的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丰产稳产性好、适应范围... 航宇16是以矮秆、弱春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新麦11为母本,以半冬性、中矮秆、中晚熟、多穗、高产新品系宝丰949(豫麦2号化学诱变系)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采用改良系谱法选育出的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丰产稳产性好、适应范围广、综合抗性突出,202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本文作者对航宇16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航宇16 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冬小麦微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晓杰 张建伟 +4 位作者 杨保安 范家霖 张福彦 程仲杰 胡银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20,共7页
为了明确中国冬小麦的遗传多样性,为育种工作提供有益信息,以90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冬小麦核心种质为材料,通过连续2年度的水、旱处理,分析了其形态、光合生理及苗期根部共21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广义遗传力;同时利用269对均匀分布于小... 为了明确中国冬小麦的遗传多样性,为育种工作提供有益信息,以90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冬小麦核心种质为材料,通过连续2年度的水、旱处理,分析了其形态、光合生理及苗期根部共21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广义遗传力;同时利用269对均匀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的SSR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穗长、小穗数、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叶绿素含量5个性状外,其他16个性状均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以形态性状为主的简单性状(穗叶距、穗下节长、株高、胚芽鞘长、根直径、千粒质量、穗长、叶绿素含量、穗粒数、小穗数、根长、旗叶长)具有较高的遗传力,适宜早代选择;产量性状(单株籽粒产量和单株生物学产量)遗传力中等,但考虑产量是育种改良的核心目标,也可作为早代选择指标;光合生理及复合性状(萌发期根表面积、根体积、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遗传力最低,尤其是光合生理性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且不容易准确测量,不适宜作为早代选择的指标。SSR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国冬小麦遗传多样性较差;不同基因组间差异显著,其中B基因组多样性最丰富,D基因组多样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冬小麦 种质 遗传变异 遗传力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茎部镉积累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优异位点挖掘
8
作者 者理 周全 +8 位作者 符笑歌 赵玉娇 宋全昊 陈晓杰 贾汉忠 陈继平 廖晓勇 胡银岗 陈亮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4-717,共14页
小麦镉(Cd)污染日益加重,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培育和应用低镉积累品种是降低镉污染小麦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手段可加快低镉积累特性小麦的筛选和培育。本研究选用175份小麦种质材料,种植于陕西省镉中度污染农... 小麦镉(Cd)污染日益加重,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培育和应用低镉积累品种是降低镉污染小麦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手段可加快低镉积累特性小麦的筛选和培育。本研究选用175份小麦种质材料,种植于陕西省镉中度污染农田,对灌浆初期小麦茎部镉含量、镉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10个低镉积累特性种质。同时利用小麦660K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通过3种模型对茎部镉含量、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到33个相关遗传位点,其中28个是新的SNP位点。针对茎部镉含量和转运系数3A上的2个主效QTL,开发了KASP标记,并在验证群体中明确了其准确性和实用性。基于基因注释和同源基因比对,预测了10个基因可能直接参与小麦镉积累转运相关生物过程;其中TraesCS3A02G289200基因是一个热休克转录因子,它在水稻中的同源基因(OsHsfA4a)被验证能够提高水稻对镉的耐受性。10个低镉积累特性种质及相关基因可用于小麦耐镉污染育种及有效分子标记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镉积累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诱变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25
9
作者 张福彦 张建伟 +5 位作者 程仲杰 陈晓杰 齐红志 杨保安 范家霖 崔龙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2-269,共8页
航天诱变是利用微重力、强辐射、超低温等空间特殊环境诱变植物种子或离体组织,获得有益突变体,进而选育植物新品种或创制优异育种材料和基因资源的技术。本文综述了航天育种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重点介绍了... 航天诱变是利用微重力、强辐射、超低温等空间特殊环境诱变植物种子或离体组织,获得有益突变体,进而选育植物新品种或创制优异育种材料和基因资源的技术。本文综述了航天育种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航天诱变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航天诱变的遗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据此探讨了航天诱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旨在为我国小麦航天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诱变 小麦 生物学效应 育种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范家霖 陈晓杰 +4 位作者 张建伟 程仲杰 王嘉欢 张福彦 杨保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4-552,共9页
为进一步明确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以黄淮麦区的127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SDS-PAGE技术、近红外谷物分析仪、粉质仪和拉伸仪等对其进行HMW-GS鉴定和品质检测。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在 Glu-A1、 Glu-B... 为进一步明确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以黄淮麦区的127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SDS-PAGE技术、近红外谷物分析仪、粉质仪和拉伸仪等对其进行HMW-GS鉴定和品质检测。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在 Glu-A1、 Glu-B1和 Glu-D1 3个位点上分别检测到2(x1、x-null)、4(x7+y8、x7+y9、x14+y15、x17+y18)、2(x5+y10、x2+y12)种不同的亚基类型,其中x1、x7+y9、x5+y10在各自位点上出现的频率均最高,分别为70.1%、42.5%和51.2%;共发现有14种HMW-GS组合类型,其中1Ax1/1Bx7+1By8/1Dx5+1Dy10和1Ax1/1Bx7+1By9/1Dx2+1Dy12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为18.9%和17.3%。1Ax1、1Bx7+1By8、1Bx17+1By18、Dx5+1Dy10亚基对蛋白质、沉降值、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等品质性状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1Bx14+1By15亚基对除蛋白质和湿面筋以外的其他品质性状有负向效应。携带1Ax1/1Bx7+1By8/1Dx5+1Dy10品种(系)的被测品质性状显著高于携带其他组合类型的品种(系),其次是携带1Ax1/1Bx17+1By18/1Dx5+1Dy10的品种(系),而携带1Ax-null/1Bx7+1By9/1Dx2+1Dy12和1Ax-null/1Bx14+1By15/1Dx5+1Dy10品种(系)的各个品质性状显著低于携带其他组合类型的品种(系)。该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优质亚基的育种利用率和我国小麦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1
作者 陈晓杰 杨保安 +4 位作者 范家霖 张福彦 程仲杰 王嘉欢 张建伟 《种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3,共8页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唯一尚未实现大面积利用杂种优势的粮食作物,推进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研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唯一尚未实现大面积利用杂种优势的粮食作物,推进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研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小麦杂种优势的表现、论述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就,并对杂交小麦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杂种优势 利用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粒重相关基因的遗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展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福彦 范家霖 +6 位作者 陈晓杰 陈锋 齐红志 王嘉欢 程仲杰 杨保安 张建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7-516,共10页
粒重是小麦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之一。该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基因型和环境对其均有显著影响,但基因型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控制粒重及其构成要素的基因广泛分布在小麦3个基因组的各条染色体上,且已有多个可直接用于小麦粒... 粒重是小麦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之一。该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基因型和环境对其均有显著影响,但基因型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控制粒重及其构成要素的基因广泛分布在小麦3个基因组的各条染色体上,且已有多个可直接用于小麦粒重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被开发。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粒重形成的遗传特征、基因定位、分子机理以及影响粒重高低的外界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小麦粒重的构成因素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近年来粒重形成相关基因的遗传定位、克隆及其等位变异的挖掘,又系统总结了小麦粒重形成相关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及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利用情况,同时展望了小麦粒重的下一步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粒重 遗传定位 基因克隆 功能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对小麦营养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云堂 李湘 +5 位作者 范家霖 郭东权 商飞飞 吕晓华 张建伟 杨保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3-57,共5页
采用0、0.83、1.56、2.30、4.93kGy不同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小麦麦仁,研究其对小麦营养品质、面筋质量和面团流变学特性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对小麦的粗蛋白含量、氨基酸组成与平衡性影响不显著(P>0.05),对湿面筋含量、... 采用0、0.83、1.56、2.30、4.93kGy不同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小麦麦仁,研究其对小麦营养品质、面筋质量和面团流变学特性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对小麦的粗蛋白含量、氨基酸组成与平衡性影响不显著(P>0.05),对湿面筋含量、出粉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沉淀值、降落数值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下降(P<0.05)。电子束辐照对面团的吸水量、拉伸度影响不显著(P>0.05),但面团弱化度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与未辐照组相比,2.30、4.93kGy剂量辐照时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明显下降(P<0.05),0.83、1.56kGy剂量辐照时面团的最大拉伸阻力、50mm处最大拉伸阻力显著增强(P<0.05),0.83kGy剂量辐照时面团的拉伸能量明显提高(P<0.05)。0.83、1.56kGy的辐照剂量可使小麦粉面团筋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辐照 小麦 营养品质 粉质特性 拉伸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小麦育种探讨及诱变技术在超高产小麦育种应用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建伟 杨保安 +3 位作者 范家霖 张福彦 李浩 程仲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6-742,共7页
本文就超高产小麦的概念、超高产小麦培育的理论依据以及发展超高产小麦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分析了现阶段超高产小麦育种现状,提出了我国超高产小麦育种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人工诱变创造种质资源在超高产小麦育种进程中的重... 本文就超高产小麦的概念、超高产小麦培育的理论依据以及发展超高产小麦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分析了现阶段超高产小麦育种现状,提出了我国超高产小麦育种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人工诱变创造种质资源在超高产小麦育种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自身多年诱变育种实践简要介绍了在超高产小麦育种以及种质资源创新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超高产育种 诱变技术 富麦200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审小麦新品种郑品麦8号的辐照选育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建伟 张福彦 +7 位作者 范家霖 陈晓杰 杨保安 陈云堂 崔龙 康广华 焦学俭 白鹤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62,共4页
郑品麦8号是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和河南金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辐照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联合选育的优质、高产、稳产、抗性较好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由(矮抗58/周麦18)F1种子诱变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 郑品麦8号是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和河南金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辐照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联合选育的优质、高产、稳产、抗性较好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由(矮抗58/周麦18)F1种子诱变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于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12—2014年的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中,郑品麦8号的平均产量为7 994.3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4.05%;在2014—2015年度的生产试验中,郑品麦8号的产量为8 370.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71%。2 a区域试验中郑品麦8号的品质分析结果为蛋白质含量15.13%、14.32%,湿面筋含量32.0%、30.2%,沉降值37.2、28.1 m L,稳定时间8.0、7.9 min,其主要品质指标已达到国家强筋小麦二级标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对条锈病近免疫,但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郑品麦8号的成功选育说明,传统杂交技术和辐照诱变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加快优良小麦新品种选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郑品麦8号 高产 优质 辐照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对党参营养品质及药效成分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云堂 商飞飞 +8 位作者 吕晓华 董晓红 范家霖 杨保安 谢玉花 董威杰 许勃 崔龙 王娟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11-1717,共7页
为研究电子束辐照对党参品质及药效成分的影响,采用0、1、3、5、7 k Gy不同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党参,于辐照当天、6、12个月检测党参样品,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和贮藏时间的延长,党参的蛋白质变化不大,但辐照组党参粗脂肪与可溶性... 为研究电子束辐照对党参品质及药效成分的影响,采用0、1、3、5、7 k Gy不同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党参,于辐照当天、6、12个月检测党参样品,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和贮藏时间的延长,党参的蛋白质变化不大,但辐照组党参粗脂肪与可溶性糖在贮藏6个月后有一定的下降;0-3k Gy剂量辐照不影响党参氨基酸总含量,5-7k Gy剂量组的氨基酸总含量在贮藏的6和12个月明显低于0-3k Gy组。辐照剂量在3k Gy时党参炔苷下降趋势不明显,电子束辐照对党参多糖含量无影响。综合考量认为,电子束辐照加工技术可以用于党参的养护,其最佳工艺剂量为3k Gy,在此剂量条件下可保证党参的药效成分和主要营养品质不受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电子束 辐照 营养品质 药效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福彦 陈锋 +2 位作者 张建伟 杨保安 崔党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67-1075,共9页
小麦面粉或面制品的色泽是评价小麦品质性状的主要指标。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LOX)是影响面粉及面制品颜色发生褐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且与小麦加工品质、储藏品质密切相关。目前,分光光度法和氧化电极法是测定小麦籽粒LOX活性最为常用的方... 小麦面粉或面制品的色泽是评价小麦品质性状的主要指标。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LOX)是影响面粉及面制品颜色发生褐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且与小麦加工品质、储藏品质密切相关。目前,分光光度法和氧化电极法是测定小麦籽粒LOX活性最为常用的方法。小麦籽粒LOX活性是一个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基因型和环境对其均有显著影响,但基因型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控制小麦籽粒LOX活性的主效基因被定位在4A、4B、4D和5D染色体上,目前已有多个控制LOX活性的分子标记被开发,可直接用于小麦脂肪氧化酶活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本文综述了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的基因定位、克隆、等位变异类型以及功能标记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并系统地阐明了脂肪氧化酶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脂肪氧化酶 遗传改良 基因定位 功能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诱变与Co^(60)辐照相结合选育国审小麦新品种豫丰11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福彦 杨保安 +5 位作者 范家霖 陈晓杰 程仲杰 张建伟 王浩 谢付来 《种子》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3-126,共4页
为了创新小麦品种和探讨育种技术,本研究采用航天诱变和Co^(60)辐照相结合的育种方法选育小麦新品种。豫丰11是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用矮抗58干种子经航天诱变筛选的SP_4代优异材料"豫同198"为母本,以高产亲本周麦18为父... 为了创新小麦品种和探讨育种技术,本研究采用航天诱变和Co^(60)辐照相结合的育种方法选育小麦新品种。豫丰11是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用矮抗58干种子经航天诱变筛选的SP_4代优异材料"豫同198"为母本,以高产亲本周麦18为父本杂交,同时F_0代采用250 Gy剂量^(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后按系谱选育而成的半冬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并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豫丰11的成功选育,说明航天诱变和^(60)Coγ-射线辐照与传统杂交相结合是加快创制优异育种材料和培育小麦新品种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豫丰11 航天诱变 Co60辐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对桃仁和杏仁脂肪酸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商飞飞 陈云堂 +6 位作者 范家霖 李向东 谢玉花 杨保安 许勃 董威杰 崔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319-323,共5页
以杏仁和桃仁为原料,采用0、1、3、5、7 k Gy剂量的电子束对样品进行辐照,分别于辐照后0个月、6个月分析杏仁、桃仁的粗脂肪、脂肪酸组成、酸价和过氧化值,研究电子束辐照对富油中药材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辐照剂量对粗脂肪含量... 以杏仁和桃仁为原料,采用0、1、3、5、7 k Gy剂量的电子束对样品进行辐照,分别于辐照后0个月、6个月分析杏仁、桃仁的粗脂肪、脂肪酸组成、酸价和过氧化值,研究电子束辐照对富油中药材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辐照剂量对粗脂肪含量几乎无影响;酸价、过氧化值随辐照剂量增加和贮藏时间延长均增加;脂肪酸组成随辐照剂量增加变化不明显,但随贮藏时间延长不饱和脂肪酸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桃仁贮藏6个月后0 k Gy剂量山嵛酸未检出,但辐照样品均有检出,桃仁中的亚麻酸辐照后均未检出。本研究可为富油中药材电子束辐照加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辐照 桃仁 杏仁 酸价 过氧化值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与产量、旗叶光合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晓杰 张建伟 +3 位作者 杨保安 张福彦 程仲杰 胡银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6-172,共7页
为了明确不同水分环境下冬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与产量、光合相关性状之间的关系,研究以12份不同时期育成的主栽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水(WW)、旱(WS)两种条件下研究碳同位素分辨率、籽粒产量、光合性状及旗叶气孔密度之间的相互关... 为了明确不同水分环境下冬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与产量、光合相关性状之间的关系,研究以12份不同时期育成的主栽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水(WW)、旱(WS)两种条件下研究碳同位素分辨率、籽粒产量、光合性状及旗叶气孔密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光合速率、Δ13C、气孔导度、旗叶叶绿素含量、籽粒产量5个性状在干旱胁迫下表现为下降趋势,且与正常灌溉差异极显著;在两种水分条件下,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Ci/Ca间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籽粒Δ13C与籽粒产量均呈正相关,且正常灌溉条件下Δ13C与籽粒产量具有更高的相关性(0.27 WS;0.51 WW);干旱胁迫条件下,Δ13C与光合速率、气孔导度、E、胞间CO2浓度和Ci/Ca均呈正相关,其中与Ci/Ca显著相关;灌溉条件下,Δ13C与光合速率呈负相关(-0.42),与其它4个光合性状无显著相关性;Δ13C与旗叶表皮气孔密度均呈负相关(-0.49,-0.21 WS;-0.56,-0.61WW),其中在灌溉条件下与旗叶下表皮气孔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旗叶表皮气孔密度受开花、灌浆期干旱胁迫影响小,稳定性好。研究表明,灌浆初期的旗叶气孔密度可以作为Δ13C的潜在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碳同位素分辨率 产量 光合性状 气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