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烯胺凝胶材料清洗出土石质文物表面钙镁碳酸盐沉积结壳的模拟研究
1
作者 韩化蕊 王安坤 +2 位作者 查剑锐 付迎春 魏书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1,共11页
目前,普遍发现出土石质文物表面存在钙镁碳酸盐沉积结壳,在石质文物表面有彩绘贴金的情况下,沉积结壳会影响表面装饰安全,因此要求清洗方法具有针对性和控制性。通过模拟清洗大理岩、汉白玉、石灰岩三种样块,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 目前,普遍发现出土石质文物表面存在钙镁碳酸盐沉积结壳,在石质文物表面有彩绘贴金的情况下,沉积结壳会影响表面装饰安全,因此要求清洗方法具有针对性和控制性。通过模拟清洗大理岩、汉白玉、石灰岩三种样块,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红外光谱仪等探究聚乙烯胺(PVAm)凝胶的清洗机理,结果表明凝胶能够使酸性清洗剂缓慢释放,从而控制清洗剂的渗透及扩散,使清洗作用在沉积结壳表面均匀发生。测试清洗前后样块的吸水率、有效孔隙率等水理特征,表明PVAm凝胶材料在清洗中能够避免对下层文物本体造成损伤,特别是对钙基石材和带有彩绘贴金装饰层,评估了清洗的安全性。同时,在小块文物上进行局部清洗,结果表明PVAm凝胶材料和乙酸是安全有效的清洗方法之一,为石质文物清洗材料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胺凝胶 清洗材料 沉积结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清凉寺窑址出土富铁釉瓷的无损分析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钟丹霞 郭木森 +3 位作者 胡永庆 刘松 董俊卿 李青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179,共8页
富铁釉瓷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综合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CT)、光学显微镜(OM)、激光拉曼光谱技术(LRS)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XRF)对河南省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宋金时期富铁釉瓷样品进行无损分析研究,获取了富铁釉瓷的... 富铁釉瓷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综合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CT)、光学显微镜(OM)、激光拉曼光谱技术(LRS)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XRF)对河南省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宋金时期富铁釉瓷样品进行无损分析研究,获取了富铁釉瓷的釉层结构、釉面析晶的物相信息及胎釉化学成分等信息,探讨了釉层断面OCT灰度图像特征与其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富铁釉瓷的烧制工艺。结果表明,酱釉瓷和柿叶红釉瓷表面及黑釉红斑区存在富铁析晶层,黑釉瓷釉层表面未发现富铁析晶层的存在。酱釉瓷釉层富铁析晶层中铁的氧化物以ε-Fe_2O_3晶体为主,而柿叶红釉层则主要是α-Fe_2O_3晶体,黑釉红斑层同时存在ε-Fe_2O_3,α-Fe_2O_3晶体以及磁铁矿。上述差异形成的原因与釉层化学成和烧制工艺存在联系。釉层中高含量碱土金属氧化物及氧化铁区域更容易析出氧化铁晶体。黑釉瓷烧成气氛以还原气氛为主,而酱釉瓷和柿叶红釉瓷则倾向于氧化烧成气氛,且柿叶红釉瓷的烧成温度高于酱釉瓷。该研究将OCT,OM,LRS与XRF相结合,有助于加强对富铁釉瓷的整体认知,为富铁釉瓷的断源断代提供更为丰富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铁釉瓷 氧化铁晶体 ε-Fe2O3相 清凉寺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淮阳出土战国与汉代玻璃及相关材料的科技分析
3
作者 陈艳 刘松 +4 位作者 方利霞 袁仪梦 杨一帆 李青会 丁俊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828-2836,共9页
以河南淮阳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与汉代玻璃及相关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和光谱学技术,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超景深光学显微技术等,对其进行科技分析,获取了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内部... 以河南淮阳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与汉代玻璃及相关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和光谱学技术,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超景深光学显微技术等,对其进行科技分析,获取了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内部结构、显微形貌等信息,明确了样品的材质属性、制作工艺等特征信息,探讨了其产地来源及其所反映的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交流与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所分析的样品可分为玻璃和釉陶两类。玻璃包含铅钡玻璃、铅玻璃和钠钙玻璃,釉陶为铅钡釉陶。不同遗址出土的铅钡玻璃在部分组分含量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表明铅钡玻璃在制作配方和采用原料方面存在多样性。钠钙玻璃为西方典型玻璃体系,同时检测到一定含量的PbO和BaO,推测可能与战国和汉代玻璃重熔工艺存在关系。河南地区发现的铅钡玻璃与楚地关系密切,而富钾的钠钙玻璃则表明其可能与中亚地区也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 战国与汉代 丝绸之路 河南淮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地区商代都邑夯土建筑材料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谷天旸 师东辉 +2 位作者 杨树刚 宋国定 张玉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78-2086,共9页
夯土建筑遗址是郑州地区商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为了解商代的建筑技术提供了实物证据,也蕴含着与社会组织、生产活动和文化现象相关的大量信息。以郑州地区商代都邑——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建筑夯土为对象,测定其硬度、孔隙度和界限... 夯土建筑遗址是郑州地区商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为了解商代的建筑技术提供了实物证据,也蕴含着与社会组织、生产活动和文化现象相关的大量信息。以郑州地区商代都邑——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建筑夯土为对象,测定其硬度、孔隙度和界限含水率指标,开展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深入了解夯土材料的主要元素组成、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等,分析夯土材料的成分特征,以及夯筑前后夯土内部结构、性质的变化特征和所反映的人类活动特点。结合样品的考古学背景信息,认为郑州地区商代都邑性遗址建筑夯土的夯筑质量较高,这一阶段的夯土建筑技术处于平稳发展期,其原材料大多取自遗址附近较为常见的黏质土壤。某些特定建筑类型或部位夯土样品的成分和性质呈现出显著差异,表明先民基于对区域环境和土壤特性的初步认识,在夯土原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上可能与不同建筑类型、部位的功能需求有关。此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夯土科技分析的思考与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都邑 夯土建筑 夯筑工艺 物理性质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过焚烧的商代卜骨保存现状分析与研究
5
作者 唐静 燕然 +1 位作者 闫琪鹏 张欢欢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2,共4页
本文采用离子色谱、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能谱等方法对商代卜骨的埋藏土壤及本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卜骨埋藏的土壤环境为弱碱性,对卜骨的保存较为有利,经过焚烧和长期埋藏,卜骨的有机成分已经消失殆尽,对骨体起着力学支撑作用... 本文采用离子色谱、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能谱等方法对商代卜骨的埋藏土壤及本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卜骨埋藏的土壤环境为弱碱性,对卜骨的保存较为有利,经过焚烧和长期埋藏,卜骨的有机成分已经消失殆尽,对骨体起着力学支撑作用的主要为无机成分羟基磷灰石,环境中CO_(3)^(2-)已经部分置换掉羟基磷灰石中部分的PO_(4)^(3-),置换率为3.10~14.53%。初步推测当时卜骨的焚烧的温度应该不超过600℃,卜骨质地较硬,整体保存现状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 卜骨 焚烧 现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的科学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容波 赵倩 +5 位作者 武志江 郑豪 赵静 罗宏杰 李强 马艺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4,共6页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典型北方灰陶类型,吸水率较大,结构比较疏松,烧成温度范围在930℃~1025℃。陶器表面红色颜料主要为朱砂和赤铁矿,黄色颜料为针铁矿;8号墓部分彩绘陶器彩绘层底含锡;18号墓彩绘陶器黑褐色有机底层为生漆,为漆衣彩绘陶。这些信息为保护修复方案设计和保护修复实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阳城遗址 战国楚墓 彩绘陶器 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信阳城阳城址8号墓出土木材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冯德君 武志江 +1 位作者 赵泾峰 李晶晶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5-248,共4页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8号墓出土木材,经光学显微镜对木材构造特征观察分析,依据GB/T16734~1997《中国主要木材名称》进行鉴定,结果为梓木(Catalpaspp.)、枫杨(Pterocarya sp.)、麻栎类(Sect.Cerris)和山桐子(Idesiasp.)。4类木材现在...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8号墓出土木材,经光学显微镜对木材构造特征观察分析,依据GB/T16734~1997《中国主要木材名称》进行鉴定,结果为梓木(Catalpaspp.)、枫杨(Pterocarya sp.)、麻栎类(Sect.Cerris)和山桐子(Idesiasp.)。4类木材现在信阳地区均有分布,且数量较多,表明这些木材系就地取材。该鉴定结果可为河南信阳城阳城址8号墓葬的考证提供参考,为河南信阳森林的历史变迁、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树木分布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阳 城阳城址 出土木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西周——春秋时期费昂斯珠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颖竹 陈坤龙 +3 位作者 马清林 马泓蛟 张治国 姜涛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5-54,共10页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大型邦国墓地,其中M2009的六璜组玉佩上使用了费昂斯珠,作为人工制品的费昂斯珠,其材料组成和工艺特点显示了古代科技水平,利用科学分析揭示其科学价值很有意义。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大型邦国墓地,其中M2009的六璜组玉佩上使用了费昂斯珠,作为人工制品的费昂斯珠,其材料组成和工艺特点显示了古代科技水平,利用科学分析揭示其科学价值很有意义。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激光拉曼光谱(Raman)分析了四件三门峡虢国墓M2009出土的费昂斯珠的微观结构和成分。研究发现,四件费昂斯珠采用直接施釉法,釉层使用了铜离子着色,可能使用了含氯和铜的矿物。费昂斯珠的内外表层还发现了羟基磷灰石和朱砂,来自于墓主遗骸和墓葬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昂斯珠 风化腐蚀 施釉工艺 着色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饱水木质文物的腐蚀病害类型与保护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9
作者 陈家昌 黄霞 +1 位作者 陈晓琳 陈中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6-101,128,共7页
饱水木质文物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其保护引起了广泛重视。从出土饱水木质文物存在的腐蚀病害类型及保护研究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现有保护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出土 饱水 木质文物 病害类型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淅川马岭遗址西阴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10
作者 余西云 王健 +4 位作者 马小姣(绘图) 刘永信(绘图) 姜凤玲(绘图) 李凡(绘图) 樊钢亮(摄影)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1,共9页
2007~2010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等对河南南阳淅川县马岭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西阴文化房址3座、灰坑17个、灰沟1条,出土陶器、石器等丰富遗物。遗存年代介于马岭后冈一期文化三期至朱家台文化一期之间,属于西阴文化晚期阶段,文化面... 2007~2010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等对河南南阳淅川县马岭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西阴文化房址3座、灰坑17个、灰沟1条,出土陶器、石器等丰富遗物。遗存年代介于马岭后冈一期文化三期至朱家台文化一期之间,属于西阴文化晚期阶段,文化面貌与汉水中游地区以下王冈二期为代表的西阴文化遗存有明显区别,而与关中地区和陕南汉水上游地区的西阴文化遗存比较接近。马岭遗址的发掘为进一步探讨汉水中游地区西阴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淅川 汉水中游 马岭遗址 西阴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湿环境下露天石质文物盐致劣化机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良帅 王柔 +6 位作者 贾一鸣 陈家昌 崔新战 叶琳 刘远坚 杨阳 牛英彬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6-98,共13页
为研究可溶盐侵蚀导致的潮湿环境下露天石窟寺的劣化机理。以重庆石佛寺遗址摩崖造像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离子色谱分析仪、红外热成像仪等多重分析手段对石佛寺遗址摩崖造像表... 为研究可溶盐侵蚀导致的潮湿环境下露天石窟寺的劣化机理。以重庆石佛寺遗址摩崖造像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离子色谱分析仪、红外热成像仪等多重分析手段对石佛寺遗址摩崖造像表面病害及劣化产物进行科学分析与表征,厘清了可溶盐主要的种类与来源。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石质文物本体构成与环境变化综合分析,探讨了潮湿环境下石质文物中可溶盐的作用模式,为石质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湿环境 露天 石质文物 可溶盐 劣化 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楚长城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一丕 《文博》 2014年第5期50-54,共5页
目前,河南境内已确定的楚长城分布线路主要分布在南阳盆地北沿和东沿,起自伏牛山主峰尧山,南达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不同地段,地理特征不同,楚长城的防御形式也不一样。河南境内的楚长城是由人工墙体、关隘、兵营遗址、烽燧、城址、山险... 目前,河南境内已确定的楚长城分布线路主要分布在南阳盆地北沿和东沿,起自伏牛山主峰尧山,南达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不同地段,地理特征不同,楚长城的防御形式也不一样。河南境内的楚长城是由人工墙体、关隘、兵营遗址、烽燧、城址、山险等多种元素构成的有机统一的体系,并由外而内形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楚长城 分布线路 防御形式及规律 防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考古发掘遗址重定位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耿同 杨瑞霞 杨树刚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7-323,共7页
空间位置是考古遗址的重要属性。中国早期考古发掘受技术设备等因素限制,部分已经发掘并回填的遗址因缺少准确的空间定位信息,为后续研究和保护带来极大不便。利用已有考古发掘记录、文献资料、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早期地图等多元信息,基... 空间位置是考古遗址的重要属性。中国早期考古发掘受技术设备等因素限制,部分已经发掘并回填的遗址因缺少准确的空间定位信息,为后续研究和保护带来极大不便。利用已有考古发掘记录、文献资料、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早期地图等多元信息,基于GIS技术,构建早期考古发掘遗址重定位的方法模型。以河南省辉县孟庄遗址为例,利用多元地理信息综合定位方法进行试验分析和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很好地控制了遗址空间位置和分布的模糊度及不确定性,能够为遗址复探、遗址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再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发掘 考古遗址 重定位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郑地区汉代墓葬出土铁器的科技研究
14
作者 周义岚 魏国锋 +2 位作者 李清临 常宏杰 樊温泉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7-176,共10页
对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及周边地区墓葬出土的6件铁器进行科技检测,采用了金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两种试验方法,对样品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及夹杂物成分分析。样品种类包括剑、带钩、削、铲。经分析样品均为生铁及生铁制钢制品,其... 对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及周边地区墓葬出土的6件铁器进行科技检测,采用了金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两种试验方法,对样品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及夹杂物成分分析。样品种类包括剑、带钩、削、铲。经分析样品均为生铁及生铁制钢制品,其中三件为铸铁脱碳制品,一件白口铁制品,一件韧性铸铁制品及一件炒钢制品。出土铁器的制作工艺有明显区别,选择性使用了锻打、退火等加工工艺;其中存在铸铁脱碳钢样品具有高锰特征,可能与使用含锰矿石冶炼有关。通过检测与分析,中原地区在汉代时期(王莽新朝至东汉中期)仍沿袭战国时期制铁工艺,进一步了解该时期制铁工艺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器 生铁 炒钢 新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地区商代建筑夯土材料的科技分析与研究——以郑州商城和郑州小双桥遗址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谷天旸 杨雪钦 +6 位作者 师东辉 杨树刚 马玉鹏 郑晓旭 吴金旭 张玉修 宋国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0,共12页
本研究以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发现的不同建筑类型的夯土材料(城墙、高台基址、建筑基础、水井等)为对象,利用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测定、烧失量测定等科技方法,结合形貌特征比对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初步探析了郑州... 本研究以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发现的不同建筑类型的夯土材料(城墙、高台基址、建筑基础、水井等)为对象,利用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测定、烧失量测定等科技方法,结合形貌特征比对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初步探析了郑州地区商代各类型夯土材料的结构、组成和物性特征。通过土壤微形态分析等方法有效识别了夯土的微观结构、组分和微构造,揭示了先民夯筑行为对原生土壤的改造现象,进而探讨了夯土在建造和使用时期的人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建筑 夯筑技术 郑州商城 郑州小双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晚商至汉代浮选结果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俊杰 郭荣臻 +1 位作者 胡赵建 刘彦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对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东区2023年度发掘中采集的晚商至汉代浮选样品鉴定分析显示,晚商时期先民的粮食作物组合为粟、黍、大豆,作物构成状况指向了粟作在先民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原其他晚商时期植物考古记录具有一定相似性;东周至... 对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东区2023年度发掘中采集的晚商至汉代浮选样品鉴定分析显示,晚商时期先民的粮食作物组合为粟、黍、大豆,作物构成状况指向了粟作在先民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原其他晚商时期植物考古记录具有一定相似性;东周至汉代的考古记录中,以粟、黍为代表的粟作农业仍是先民生业的组成。南东陶遗址的浮选结果为豫西北地区商代至汉代农业结构的探研提供了证据,随着发掘与研究的深入,对这一区域不同时期先民农业经济与生业系统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东陶遗址 晚商至汉代 植物考古 农业经济 生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大运河“运河文化”与功能转变的思考——以河南省大运河为例
17
作者 李标标 张明哲 《农村农业农民》 2021年第10期4-6,共3页
中国大运河历经千余年的演变,形成了跨越南北多个地区、连接多个水系、规模庞大的自然和人工河道融合为一体的运河系统。最初大运河由中央政府主导修建,在社会变迁中,大运河作为一条重要交通线路,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等多... 中国大运河历经千余年的演变,形成了跨越南北多个地区、连接多个水系、规模庞大的自然和人工河道融合为一体的运河系统。最初大运河由中央政府主导修建,在社会变迁中,大运河作为一条重要交通线路,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如今大运河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世界文化遗产,河道本体及沿岸丰富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大运河突出的价值内涵,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本文以河南省大运河为例,初步探讨大运河的“运河文化”及其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中的功能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文化遗产 “运河文化”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地区周代马匹饲养方式研究——以郑州、洛阳、三门峡等地马骨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为例
18
作者 周立刚 侯彦峰 +4 位作者 曹金萍 樊温泉 马俊才 吴业恒 燕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7-123,共7页
本文对郑州、洛阳、三门峡发掘的五处周代(车)马坑出土马骨开展了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西周时期贵族随葬马匹几乎全部是以粟(黍)及其秸秆为饲料,东周马匹饲料中的草料比重明显增加,并且可能包含小麦及其秸秆。东周时期中原马... 本文对郑州、洛阳、三门峡发掘的五处周代(车)马坑出土马骨开展了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西周时期贵族随葬马匹几乎全部是以粟(黍)及其秸秆为饲料,东周马匹饲料中的草料比重明显增加,并且可能包含小麦及其秸秆。东周时期中原马匹饲养方式呈现明显地区差异,与三门峡上石河墓地所葬马匹相比,郑韩故城内外所葬马匹饲料中包含更多草类或小麦。不同规模车马坑内马骨的同位素特征对比表明,大型车马坑中马匹明显来源于多个牧场,而小型车马坑中的马匹绝大部分可能来自同一牧场。这些结果为研究周代中原马匹饲养规模及农作物种植体系变化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车马坑 稳定同位素分析 马匹饲养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上游出山店库区桥头遗址存续前后的古环境背景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玉凤 武志江 +5 位作者 李双权 刘洪妍 任萧 郭仰山 王朝栋 郭丽华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83,共17页
淮河是一条对华夏文明具有重大意义的河流。但相较于黄河与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考古及古环境研究较为滞后。桥头遗址是淮河上游一处以石家河文化为主的重要遗址。本研究通过对桥头遗址区及其临近区域的地层调查和室内样品的测试分析,对... 淮河是一条对华夏文明具有重大意义的河流。但相较于黄河与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考古及古环境研究较为滞后。桥头遗址是淮河上游一处以石家河文化为主的重要遗址。本研究通过对桥头遗址区及其临近区域的地层调查和室内样品的测试分析,对该遗址生成前后的环境变化以及古洪水事件与遗址的存续关系等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桥头遗址生成前大约在8.1~4.6 ka BP(9.1~5.4 cal.ka BP),遗址所在至少方圆2 km的范围区一直被湖沼所覆盖;4.6 ka BP(5.4 cal.ka BP)以后,温暖湿润的气候、地势较高的湖沼相沉积高地以及紧邻作为遗址水源地的母子河等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先民来桥头区域生活;4.0 ka BP的气候异常事件、3.5 ka BP(3.9 cal.ka BP)的气候波动所带来的洪水灾害和3.2 ka BP(3.6 cal.ka BP)的淮河改道等自然环境的频繁变动,使得石家河文化以后的1000年时间内遗址区不适宜人类居住。3 ka BP(3.3 cal.ka BP)之后,桥头遗址所在区域的气温逐渐升高变暖,先人再次在此定居;2.5 ka BP(1.8 cal.ka BP)后,气候的剧烈波动、洪水的频繁泛滥再次威胁到人类在桥头遗址区域生产生活,先人从此地再次迁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上游 桥头遗址 古环境 古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多种光学分析技术对一批河南出土古代玉器的无损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凯 董俊卿 +3 位作者 赵虹霞 干福熹 胡永庆 樊温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92-2499,共8页
综合利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激光Raman光谱仪(便携式和可移动式)以及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技术,对河南出土的14件东周玉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pXRF和便携式微型Raman光谱仪(miniRaman)能够准确、快速的识别玉器的原材料和物... 综合利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激光Raman光谱仪(便携式和可移动式)以及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技术,对河南出土的14件东周玉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pXRF和便携式微型Raman光谱仪(miniRaman)能够准确、快速的识别玉器的原材料和物相。且这两台仪器操作简单、体积小,可用于做现场原位、无损分析。根据pXRF检测结果,这批玉器按成分可分为富硅铝钾、富钙、富硅、富硅镁、富硅钙和富钙磷6大类。通过miniRaman快速地鉴定出这批样品的主要物相。在实验室里,使用可移动式共焦激光Raman光谱仪,可以弥补便携式微型Raman光谱仪在光谱分辨率、测量精度以及测量范围等方面的不足。利用共焦激光Raman光谱仪,检测到透闪石型玉器中[OH]根的Raman振动峰。OCT技术可以分析玉器材质的透明度、纤维粗细程度、包裹体分布等亚表面特征。将共焦激光Raman光谱仪与OCT分析仪有机结合分析了两件含包裹体的透闪石玉器样品,OCT图像可以直观地展示这两件样品中的包裹体分布特征,而共焦激光Raman光谱仪可以准确定位样品表面的包裹体,进行显微形貌观察及其物相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的包裹体为石墨,这对玉器的产地溯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利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激光Raman光谱仪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文物样品的物相组成和质地特征进行初步鉴别和分析,满足考古工作的现场基础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XRF RAMAN OCT 古代玉器 无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