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中低渗油藏智能纳米黑卡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洪生 刘艳华 +4 位作者 王正欣 张连锋 赵宇恒 袁伟峰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4-482,共9页
当前化学驱储量接替严重不足,亟需攻关突破高温中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智能纳米黑卡驱油技术是当下极具前瞻性的纳米驱油技术,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针对河南油田高温中低渗油藏,开展高温条件下纳米黑卡静态性能评价,并通过高温岩心... 当前化学驱储量接替严重不足,亟需攻关突破高温中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智能纳米黑卡驱油技术是当下极具前瞻性的纳米驱油技术,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针对河南油田高温中低渗油藏,开展高温条件下纳米黑卡静态性能评价,并通过高温岩心驱替实验评价不同渗透率条件下智能纳米黑卡驱油效果。结果表明,智能纳米黑卡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分散稳定性好,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10^(-1)mN/m,并具有改变润湿性和快速乳化与破乳性能。同时,纳米黑卡具有高效的洗油能力,在95℃下注入0.3 PV的质量分数为0.005%的智能纳米黑卡溶液,在目标油田不同渗透率(50×10^(-3)~450×10^(-3)μm^(2))条件下可提高采收率15.8百分点~20.0百分点。因此,智能纳米黑卡驱油技术适用于河南油田高温中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中低渗油藏 提高采收率 智能纳米黑卡 耐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砾岩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 被引量:32
2
作者 李岩 张菂 +3 位作者 樊晓伊 张金通 杨瑞莎 叶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9-65,共7页
焉耆盆地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早期采用注水开发,储集层伤害严重,注水困难,采出程度低,亟需开展转换注驱研究,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确定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 焉耆盆地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早期采用注水开发,储集层伤害严重,注水困难,采出程度低,亟需开展转换注驱研究,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确定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原油膨胀性好,易降黏,易混相;最小混相压力为25 MPa,在目前地层压力下可达到近混相驱,驱油效率较高,具有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利用数值模拟对CO_(2)驱开发技术进行优化设计,采用五点法井网,连续注气开发,预计提高采收率13.37%,CO_(2)换油率0.330 t/t,为下一步矿场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本布图油田 低渗透砂砾岩油藏 CO_(2)驱 提高采收率 长岩心驱替 室内模拟实验 驱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矿化度油藏“强化泡沫+凝胶”调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樊晓伊 周继龙 +2 位作者 周永强 张金通 张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春光油田稀油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产量递减的开发阶段。针对目前新增储量减少,剩余油分散,挖潜难度大等问题,油田亟需转换新的开发方式,从而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实现油田稳产。在春光油田油藏条件下开展了“强化泡沫+凝胶”... 春光油田稀油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产量递减的开发阶段。针对目前新增储量减少,剩余油分散,挖潜难度大等问题,油田亟需转换新的开发方式,从而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实现油田稳产。在春光油田油藏条件下开展了“强化泡沫+凝胶”调驱实验研究,对比不同介质驱替结果表明,0.4%P2-1+0.1%温轮胶强化泡沫体系的提高采收率效果远优于单一介质体系。不同介质小段塞多轮次注入实验结果表明,在段塞用量相同时,注入轮次越多,小段塞越多,提高的采收率就相对更高,增加小段塞可以增加段塞体系对油藏的深部非均质调控能力和波及体积,进而提高驱油效率和实现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 凝胶 强化泡沐 提高采收率 介质驱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废弃油藏延长生命周期开发调整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连锋 张伊琳 +5 位作者 郭欢欢 李洪生 李俊杰 梁丽梅 李文静 胡书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32,共9页
针对近废弃油藏特高含水、优势通道发育、剩余油高度分散、非均质性强等主要矛盾,以双河油田北块Ⅱ(2油组)4—5层系为例,采用油藏精细地质建模、数值模拟方法和微观驱替实验方法,表征了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聚合物驱后宏观剩... 针对近废弃油藏特高含水、优势通道发育、剩余油高度分散、非均质性强等主要矛盾,以双河油田北块Ⅱ(2油组)4—5层系为例,采用油藏精细地质建模、数值模拟方法和微观驱替实验方法,表征了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聚合物驱后宏观剩余油平面上注采非主流线、主流线弱势区及注采井距较大的边部区域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纵向上正韵律顶部剩余油富集;微观剩余油以半束缚态为主,依据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非均相复合驱变流线井网加密调整技术思路。通过井网变流线加密调整,形成交错式行列井网模式,流线方向转变30°以上,流线转向率达80%,促使剩余油有效动用。数值模拟预测该技术可提高采收率10.96%,新增可采储量70.61×10^(4) t,延长生命周期15 a,为聚合物驱后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后油藏 数值模拟 剩余油 加密调整 非均相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5℃高温油藏原位乳化驱油体系评价与应用
5
作者 刘宇 刘艳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6-694,共9页
针对高温油藏在高采出程度、特高含水阶段水驱、聚驱开发效果差等问题,采用阴、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研制了配方为1500 mg/L聚合物P5+0.3%表面活性剂S-2原位乳化驱油体系,开展了相态表征,评价了95℃下该原位乳化驱油体系的油藏水质... 针对高温油藏在高采出程度、特高含水阶段水驱、聚驱开发效果差等问题,采用阴、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研制了配方为1500 mg/L聚合物P5+0.3%表面活性剂S-2原位乳化驱油体系,开展了相态表征,评价了95℃下该原位乳化驱油体系的油藏水质适应性、天然岩心物模驱油效果,采用微观光刻模型分析了驱替的剩余油启动情况,进一步模拟油藏非均质性,评价不同段塞组合方式下原位乳化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S-2具有良好的增溶原油能力,在低质量分数(0.1%~0.3%)条件下可与原油原位形成微乳液体系,乳化粒径主要分布在65~118 nm之间,形成了具有囊泡结构的聚集体;体系油水界面张力超低,抗吸附、耐温性能良好,洗油效率达78%。结合微乳液流动性强特点,优选耐温聚合物发挥流度控制作用,在矿场氧含量为0.2~0.4 mg/L、硫含量为15~20 mg/L的水质条件下,该乳化驱油体系可以实现95℃老化60 d黏度保留率在100%以上。天然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原位乳化驱替的产出液及岩心切片孔隙中相态特征明显,原油重质组分得到有效驱替,各类型剩余油均有良好动用,具备形成全过程乳化驱替的能力。进一步模拟油藏非均质性,评价不同段塞组合方式下原位乳化驱油效果表明,通过原位乳化驱油体系变浓度梯次注入与调剖段塞组合注入,非均质岩心实验提高采收率25.2百分点以上。综合经济效益及驱油效果,选择0.1 PV调剖段塞+0.45 PV原位乳化体系+0.05 PV调剖段塞组合的注入方式,目前已经进入矿场前置段塞注入,阶段注入0.09 PV,注入压力上升5.0 MPa,数模预测提高采收率8.06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油藏 原位乳化 相态 微观剩余油 梯次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渗胶结油藏聚合物驱后非均相复合驱技术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卓 王正欣 +3 位作者 薛国勤 李岩 刘艳华 王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5-479,486,共6页
双河油田始新统核桃园组Ⅳ1-3层系具有高温和中高渗的特点,聚合物驱后进入特高含水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兼具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的作用,可以有效调整剖面,控水增油。基于黏弹性和界面活性,研究了... 双河油田始新统核桃园组Ⅳ1-3层系具有高温和中高渗的特点,聚合物驱后进入特高含水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兼具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的作用,可以有效调整剖面,控水增油。基于黏弹性和界面活性,研究了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长期热稳定性,利用单根岩心研究其注入性和运移方式,利用双管并联岩心驱替实验评价其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为黏弹性复合体系,弹性占主导地位。其黏度较聚合物驱油体系高58%~197%,弹性模量较聚合物驱油体系高67%~227%。界面张力处于10^(-3) mN/m数量级,具有良好的洗油作用。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长期热稳定性,老化180 d后,黏度和弹性模量保留率超过100%,界面张力仍处于10^(-3) mN/m数量级。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注入性好,能够在高强度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6.93%。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运移方式为运移、堆积、封堵、变形通过,通过启动低渗区被毛细管力束缚的剩余油,使油相饱和度显著降低。将非均相复合驱的应用范围从低温、高孔高渗疏松油藏拓展到了高温、中高渗胶结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油田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 聚合物驱 非均相复合驱 胶结油藏 黏弹性 注入性 热稳定性 运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河油田Ⅳ1-3层系非均相复合驱井网调整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连锋 梁丽梅 +4 位作者 薛国勤 龙卫江 申乃敏 张伊琳 张小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6期85-89,共5页
非均相复合驱是提高聚合物驱后油藏采收率的开发技术,而合理的井网调整是提高非均相复合驱增油效果的主要手段。通过数值模拟,对双河油田Ⅳ1-3层系井网调整的井网形式、井距大小、流线转变角度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并从技术、经济方面进行... 非均相复合驱是提高聚合物驱后油藏采收率的开发技术,而合理的井网调整是提高非均相复合驱增油效果的主要手段。通过数值模拟,对双河油田Ⅳ1-3层系井网调整的井网形式、井距大小、流线转变角度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并从技术、经济方面进行了综合对比论证。研究结果表明:注入体系与原油的黏度比、地层的非均质性对井网流线调整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对于双河油田Ⅳ1-3层系,在充分利用老井的前提下,采用五点法面积井网、井距150~300 m,较大幅度地调整流线角度,能够进一步提高非均相复合驱的降水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网形式 注采井距 流线转变 数值模拟 非均相复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238断块凝胶与聚合物多轮次交替注入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申乃敏 张连锋 +3 位作者 李俊杰 卢俊 龙卫江 胡书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6期878-883,共6页
为改善下二门油田泌238断块水驱开发过程中窜流严重,开发效果变差的现状,实现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地开展了水驱后凝胶体系与聚合物多级段塞交替注入参数优化及聚合物注入质量浓度差异... 为改善下二门油田泌238断块水驱开发过程中窜流严重,开发效果变差的现状,实现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地开展了水驱后凝胶体系与聚合物多级段塞交替注入参数优化及聚合物注入质量浓度差异化调整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轮次小段塞组合方式提高采收率效果优于低轮次大段塞组合方式,主体段塞为:0.08 PV(聚合物)+0.02 PV(凝胶)+0.06 PV(聚合物)+0.02 PV(凝胶)+0.06 PV(聚合物)+0.02 PV(凝胶)+0.06 PV(聚合物)+0.02 PV(凝胶)+0.06 PV(聚合物)+0.02 PV(凝胶)+0.06 PV(聚合物)的组合方式提高采收率值最高,提高采收率值为7.92%;注入井聚合物质量浓度差异化调整幅度为20%,即质量浓度值调整420 mg/L时,提高采收率出现拐点,随聚合物质量浓度调整幅度的继续增加,采收率增幅呈下降趋势。说明凝胶体系与聚合物交替注入驱油方法具备进一步开发剩余油的潜力,为同类油藏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注入参数优化 质量浓度差异化调整 采收率 泌238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二门油田聚合物驱后多段塞组合驱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岩 郭艳 +4 位作者 王熙 张卓 张连峰 任霄宇 林硕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127,共7页
下二门H2Ⅳ层系经过0.5 PV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为了优选成本低且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化学驱方式,通过对区块剩余油赋存形态和原油组分分析,依据不同化学驱方式对不同形态剩余油的动用效果,确定该区块的多段塞组合的驱替... 下二门H2Ⅳ层系经过0.5 PV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为了优选成本低且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化学驱方式,通过对区块剩余油赋存形态和原油组分分析,依据不同化学驱方式对不同形态剩余油的动用效果,确定该区块的多段塞组合的驱替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配方为1500 mg/L聚合物+2000 mg/L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体系具有较好的长期热稳定性,老化360 d后界面张力仍能保持10^-2 mN/m数量级,黏度保留率85%以上。聚合物浓度和渗透率相同时,二元体系注入压力低于聚合物的。聚合物浓度为1500 mg/L时,表面活性剂浓度为500数5000 mg/L时,二元复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吸附量低于单一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1000 mg/L时,二元体系的洗油效率高于40%。双层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表明,在聚合物驱后实行多段塞组合驱可提高采收率21.51%,比单一聚合物驱和二元复合驱分别提高12.69个百分点和5.33个百分点。最终确定该区块剩余油的动用方式为以聚合物驱为主、复合驱为辅的低成本的多段塞组合“0.05 PV调剖+0.35 PV聚合物驱+0.15 PV二元复合驱+0.05 PV调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赋存形态 二元复合驱 长期热稳定性 超低界面张力 洗油效率 多段塞组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冲沟地貌控制辫状河型冲积扇沉积特征及有利储层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宜丽 樊晓伊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7,共9页
受古冲沟地貌控制的冲积扇,其地层空间叠置样式、沉积特征更为复杂,难以用现有模式指导沉积特征研究。以现代白杨河冲积扇研究成果为指导,结合地震、岩心、测井、物性、含油性等资料,对春光油田沙湾组古冲沟地貌控制下的辫状河型冲积扇... 受古冲沟地貌控制的冲积扇,其地层空间叠置样式、沉积特征更为复杂,难以用现有模式指导沉积特征研究。以现代白杨河冲积扇研究成果为指导,结合地震、岩心、测井、物性、含油性等资料,对春光油田沙湾组古冲沟地貌控制下的辫状河型冲积扇,开展了古地貌、岩相特征、微相展布等沉积特征的系统性研究,建立动态沉积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具有双通道古冲沟地貌特征,地层经历冲沟—填平—进积—退积的充填过程,具有不均衡沉积特点;受区域位置所限,仅发育扇中和扇端沉积亚相,早期为洪水期,以沉积作用为主,受古冲沟地貌控制,发育限制性的水道化扇体沉积,从扇中到扇端,具有重力流向牵引流沉积特征,晚期为洪退期,随着地层的填平补齐,发育非限制性的扇形沉积体,以漫流沉积为主;在沉积微相精细识别的基础上,建立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春光油田西北部,筛选出3个有利区,部署新井在古冲沟型冲积扇油藏中获得突破。研究成果丰富了对不同地貌控制的冲积扇沉积演化特征的认识,对古冲沟型冲积扇沉积特征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冲沟 辫状河型冲积扇 沉积特征 有利储层 春光油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聚合物驱注采特征及井组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德鹏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5期809-815,832,共8页
针对天然能量开发后直接转聚驱开发油田水平井聚合物驱见效时间和见效规律与高含水期聚合物驱有较大差异的问题,运用生产动态分析,提出了更高效便捷的以油井产液产油、含水及沉没度的变化特征来判别聚合物驱的见效时间点。在确定见效时... 针对天然能量开发后直接转聚驱开发油田水平井聚合物驱见效时间和见效规律与高含水期聚合物驱有较大差异的问题,运用生产动态分析,提出了更高效便捷的以油井产液产油、含水及沉没度的变化特征来判别聚合物驱的见效时间点。在确定见效时间的基础上,将油井注聚合物后的生产阶段划分为诱导见效期、主导见效期和后续见效期,并建立了注入孔隙体积与所处阶段的关系。开展了不同注入孔隙体积下注入压力、注入能力、产液产油能力及综合含水的变化特征研究,明确了各阶段现场措施的目的及主要措施内容。并根据已实施聚驱井区的油藏条件和聚驱过程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评价这些因素对聚驱井组开发效果的影响,明确了影响目前聚驱井区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该研究为油田聚驱井组现场的高效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明确了下步转驱井组的目标井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聚合物驱 动态特征 影响因素 井组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城油田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分析与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艳 束华东 +4 位作者 刘峥君 李岩 姜建伟 李佩雲 杨永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5-330,共6页
为提高古城泌125区块驱油效率,针对该区块油藏条件(油层温度40.9℃、地下平均原油黏度652.7mPa·s)进行了剩余油潜力分析,提出超高分聚合物+井网调整的技术路线。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平面上45.6%和54.4%剩余储量分别分布在含水大于90... 为提高古城泌125区块驱油效率,针对该区块油藏条件(油层温度40.9℃、地下平均原油黏度652.7mPa·s)进行了剩余油潜力分析,提出超高分聚合物+井网调整的技术路线。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平面上45.6%和54.4%剩余储量分别分布在含水大于90%和含水小于90%的区域,纵向上井间及井网控制差区域剩余油饱和度达60%甚至更高,是下步聚合物驱的挖潜对象。井网调整后液流方向改变率36.8%,预测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比水驱可提高采收率5.9%,最终增产原油9.16×10^4t。超高分子量聚合物CGF-1具有较好的黏弹性、长期热稳定性、抗剪切性和注入性。当聚合物质量浓度为2500mg/L、注入量为0.6PV时,均质岩心水驱后采收率增幅可达21.1%。在泌125区现场22口注入井进行先导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剩余油分布 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 井网调整 古城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双河油田聚驱后油藏的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正欣 张连锋 +3 位作者 杨璐 刘艳华 卢军 张卓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6期78-84,共7页
聚合物驱后油藏储层非均质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常规化学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难度大。针对双河油田北块Ⅱx层系聚驱后中高渗透率砂砾岩油藏特点,设计一种由聚合物、黏弹颗粒驱油剂PPG和高效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非均相复合体系,开展... 聚合物驱后油藏储层非均质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常规化学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难度大。针对双河油田北块Ⅱx层系聚驱后中高渗透率砂砾岩油藏特点,设计一种由聚合物、黏弹颗粒驱油剂PPG和高效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非均相复合体系,开展了驱剂优选、热稳定性评价及注入方式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得到的P/PPG/S非均相复合体系具有高黏弹、超低界面张力的优异性能,热稳定性能良好,能够有效改善储层非均质性,扩大波及体积,同时提高驱油效率。岩心驱油实验表明,模拟油藏条件下,采用P/PPG与P/PPG/S非均相复合体系组合驱替的方式,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7.8%,从而为双河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有效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PPG)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古近系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樊晓伊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54,共8页
春光探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近年来古近系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示出良好的勘探潜力。但古近系地层剥蚀严重,井控程度低,沉积体系及沉积特征认识不清,为此,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分析测试资料,对古沉积环境进行定量恢复,明确沉... 春光探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近年来古近系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示出良好的勘探潜力。但古近系地层剥蚀严重,井控程度低,沉积体系及沉积特征认识不清,为此,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分析测试资料,对古沉积环境进行定量恢复,明确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过程,建立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古近系地形平缓,水体浅,属干热气候,具备浅水三角洲发育的条件;沉积粒度相对较粗,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滩坝、远砂坝,局部发育河口坝;砂体叠置样式多样,纵向上多期迁移叠置砂体为有利油气运移通道,顶部滨浅湖泥岩为有利遮挡条件,易形成岩性、断层-岩性油气藏,具有良好勘探前景。该研究对春光探区的精细勘探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古环境 地震沉积学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春光探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