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大堤内外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差异分析--以河南段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晓东 杨佳昕 +5 位作者 张文颜 何双言 姜山 李琳 王磊 秦明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0期259-265,共7页
为探寻黄河下游生态薄弱河段大堤内外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差异,基于2009—2019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运用空间韵律测度、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变化方面,大堤内外农村居民... 为探寻黄河下游生态薄弱河段大堤内外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差异,基于2009—2019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运用空间韵律测度、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变化方面,大堤内外农村居民点均分布更加集中和密集,堤内聚集态势更强,居民点发展方向相反。核密度高值区域变化不明显,中低值区域变化显著;在规模特征变化方面,研究区居民点总量减少,总体规模偏小。堤外居民点规模明显高于堤内,但堤内居民点扩张面积却超过堤外,居民点个数变化受不同因素影响,小规模居民点扩张明显。热点区沿黄河大堤呈糖葫芦形间断分布,热点区和冷点区均减少;在形态变化方面,堤内外居民点形态均朝规则方向发展,堤内外均保持着较好的连通度。堤外破碎化程度高于堤内,并且在10年后该态势保持不变。结合近10年来滩区和堤外居民点空间格局变化特征,提出堤内外差别化居民点空间管控和整治,为黄河滩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迁建工程、滩区脱贫攻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大堤 农村居民点 空间格局 河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掺杂OV-β-Bi_(2)O_(3)可见光催化活性的提高:能带结构的调节和电荷分离的促进 被引量:3
2
作者 赵亚雯 张俊可 +6 位作者 冯彩霞 徐佳鹏 杜芮 虎华 周艳梅 刘山虎 刘艳红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1-554,共14页
采用溶胶-凝胶-原位碳热还原处理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含有氧空位(OV)的新型Zn掺杂β-Bi_(2)O_(3)纳米材料(OV-Zn∶Bi_(2)O_(3)),氧空位的浓度可以通过改变Zn^(2+)的掺杂量进行调节。作为参照,只有氧空位没有Zn^(2+)的新型β-Bi_(2)O_(3)(... 采用溶胶-凝胶-原位碳热还原处理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含有氧空位(OV)的新型Zn掺杂β-Bi_(2)O_(3)纳米材料(OV-Zn∶Bi_(2)O_(3)),氧空位的浓度可以通过改变Zn^(2+)的掺杂量进行调节。作为参照,只有氧空位没有Zn^(2+)的新型β-Bi_(2)O_(3)(OV-β-Bi_(2)O_(3))也通过类似的方法制得。通过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子顺磁共振、光致发光光谱和光电化学测试,系统研究了氧空位和Zn^(2+)掺杂对OV-Zn∶Bi_(2)O_(3)降解亚甲基蓝(MB)和2,4,6-三氯苯酚(2,4,6-TCP)可见光催化活性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氧空位的引入不仅可以使光吸收向长波方向拓展,而且可以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因此,与传统的β-Bi_(2)O_(3)相比,OV-β-Bi_(2)O_(3)对亚甲基蓝(MB)和2,4,6-三氯苯酚(2,4,6-TCP)的降解活性显著增强。对于OV-Zn∶Bi_(2)O_(3)催化剂,Zn^(2+)掺杂可使光催化剂的价带边缘向下移动,增强了光激发空穴的氧化能力,并且适量的锌掺杂也能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因此,OV-Zn∶Bi_(2)O_(3)的可见光活性优于OV-β-Bi_(2)O_(3),而且当Zn与Bi物质的量之比为0.3时,OV-Zn∶Bi_(2)O_(3)-0.3对MB和2,4,6-TCP的降解活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空位 锌离子掺杂 光催化 电荷分离 可见光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典型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污染特征和风险评估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磊 邓洋慧 +5 位作者 罗莹 陈苗 刘杨 蔡晓强 侯嵩 郭昌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9-921,共13页
新烟碱类杀虫剂(NEOs)因用量较大和具有水溶性,是目前人们密切关注的新环境污染物之一。NEOs易通过地表径流迁移到水环境中,对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本研究利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SPE-HPLC-MS/MS)对鄱阳湖主要... 新烟碱类杀虫剂(NEOs)因用量较大和具有水溶性,是目前人们密切关注的新环境污染物之一。NEOs易通过地表径流迁移到水环境中,对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本研究利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SPE-HPLC-MS/MS)对鄱阳湖主要入湖河流和湖体中NEOs进行分析,旨在揭示鄱阳湖流域NEOs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污染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鄱阳湖流域9种NEOs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其中呋虫胺(DIN)、噻虫啉(THI)、吡虫啉(IMI)及噻虫嗪(THIA)的检出率为100%。9种NEOs总浓度范围为8.8~88.9 ng/L,残留最高、分布最广的农药是IMI(浓度范围2.1~42.7 ng/L)和THIA(浓度范围0.7~18.3 ng/L),流域内NEOs的主要来源为农业活动的非点源输入。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和联合概率分布曲线法评估了鄱阳湖流域中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淡水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结果显示几种NEOs杀虫剂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IMI>噻虫胺(CLO)>THI>THIA>啶虫脒(ACE),昆虫对NEOs最为敏感。联合概率分布曲线显示,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最大的IMI对5%和10%物种的不利影响概率分别为28.55%和0.3%,鄱阳湖NEOs对水生生物的急性风险较小,但长久施用的慢性生态风险仍需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鄱阳湖 污染分布特征 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碱细菌筛选、鉴定及其降碱机理探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宋建 赵尚昆 +1 位作者 李方方 王洋洋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8-53,103,共7页
为解决高盐碱性赤泥高pH对赤泥堆场生态恢复的限制,从赤泥堆场中筛选出一株可高效降低赤泥pH的耐盐碱细菌菌株ZH1。研究显示,ZH1通过产酸的方式降低培养液pH,其最佳产酸培养基配比为葡萄糖8g/L、酵母膏3g/L、磷酸二氢钾0.3g/L、氯化镁0.... 为解决高盐碱性赤泥高pH对赤泥堆场生态恢复的限制,从赤泥堆场中筛选出一株可高效降低赤泥pH的耐盐碱细菌菌株ZH1。研究显示,ZH1通过产酸的方式降低培养液pH,其最佳产酸培养基配比为葡萄糖8g/L、酵母膏3g/L、磷酸二氢钾0.3g/L、氯化镁0.3g/L。振荡培养时ZH1产生草酸含量最多,其次是α-酮戊二酸和乙酸、酒石酸;静置培养时ZH1产生草酸含量最多,其次是乳酸和酒石酸,但酒石酸都只在弱酸或中性条件下产生。两种培养方式最终均将培养液的pH降至6.0左右,振荡培养时所需时间较短(约48h),比静置培养快72h左右。通过对pH和有机酸之间的相关性检验发现,振荡培养时pH的下降主要是由草酸和α-酮戊二酸引起的,而静置培养时是由草酸、乳酸和酒石酸共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耐盐碱细菌 正交试验 机理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