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驻马店砂姜黑土区夏芝麻新品系区域试验
1
作者 周霞丽 崔向华 +5 位作者 石明权 阚跃峰 隗正阳 张少泽 王文文 张军亚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8期119-122,共4页
白芝麻是驻马店市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为进一步筛选出适合驻马店砂姜黑土区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多抗芝麻新品种,本研究以豫芝4号为对照品种,对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驻19B10、驻19B11及其他育种单位提供的的... 白芝麻是驻马店市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为进一步筛选出适合驻马店砂姜黑土区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多抗芝麻新品种,本研究以豫芝4号为对照品种,对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驻19B10、驻19B11及其他育种单位提供的的7个参试品系的经济性状、抗性和产量等方面进行区域试验评价,以期鉴定出符合选育目标的芝麻新品种。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系平均每蒴粒数在60.5~70.1粒,商芝8号最高;所有参试品系千粒重在2.999~3.837 g,以信芝H12最高;驻19B10、驻19B11、商芝8号、宛芝23、信芝H12枯萎病和茎点枯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小于对照品种;9个参试品系的产量有8个比对照增产。其中驻19B10有效果节数最多,千粒重较大,高抗枯萎病,抗茎点枯病,产量为1586.7 kg/hm^(2),居第1位,比对照增产23.84%,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综合新品系在农艺性状、抗逆性和产量等方面表现,驻19B10、驻19B11、宛芝23、信芝H12、商芝8号这5个品系各方面表现优异,适宜在驻马店砂姜黑土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芝麻 区域试验 砂姜黑土区 驻马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耕作下增密对夏玉米根叶衰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郭海斌 马红珍 +7 位作者 张军刚 王文文 冯晓曦 薛志伟 许海涛 许波 杨永乾 王成业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98-107,共10页
为探明黄淮海地区深松耕作下增密对夏玉米根叶衰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提密抗衰增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采用大田裂区设计,主区设置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2种耕作方式,副区设置4.5万~10.5万株/hm 25个密度梯度,研究了2种耕作方式... 为探明黄淮海地区深松耕作下增密对夏玉米根叶衰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提密抗衰增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采用大田裂区设计,主区设置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2种耕作方式,副区设置4.5万~10.5万株/hm 25个密度梯度,研究了2种耕作方式不同种植密度下根系干重、根系长度、叶面积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深松耕作后,15~45 cm土壤紧实度下降了13.6%,0~10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了5.8%,根系干重增加了21.3%,根系长度增加了19.7%,叶面积指数增加了7.9%,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了4.7%,净光合速率增加了9.4%,蒸腾速率增加了4.7%,气孔导度增加了13.9%,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了11.0%,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了4.8%,丙二醛含量下降了11.4%;开花期至乳熟期根系干重由15.5%变为13.1%,根系长度由32.4%变为27.8%,叶面积指数由10.5%变为9.1%,叶绿素相对含量由11.0%变为9.5%,净光合速率由20.5%变为19.9%,蒸腾速率由26.4%变为25.1%,气孔导度由27.1%变为25.6%,过氧化物酶活性由49.2%变为47.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由17.3%变为15.7%,丙二醛含量开花期至乳熟期的上升幅度由56.0%变为52.2%。2种耕作方式下,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的提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呈现二次曲线关系,常规旋耕在8.28万株/hm 2种植密度下获得最大籽粒产量,深松耕作在9.09万株/hm 2种植密度下籽粒产量最佳,最适种植密度增加了9.7%,5个种植密度平均增产8.4%。因此黄淮海地区可以通过深松耕作缓解增密带来的衰老负效应,促进植株生长,延长植株根系和叶片的功能期,实现增密进一步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种植密度 深松耕作 衰老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耕作对夏玉米增密增产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8
3
作者 郭海斌 张军刚 +3 位作者 王文文 薛志伟 王成业 许波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8-96,共9页
为探明深松耕作对黄淮海南部砂浆黑土夏玉米增密增产的调控机制,以驻玉216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2种耕作方式(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副区为5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82500、90000株/hm^(2)),研究了2种耕作方... 为探明深松耕作对黄淮海南部砂浆黑土夏玉米增密增产的调控机制,以驻玉216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2种耕作方式(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副区为5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82500、90000株/hm^(2)),研究了2种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及2种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玉米植株根干质量、根长、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深松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与常规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后0~5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了8.0%(2020年)和10.4%(2021年),土壤容重降低了3.2%(2020年)和4.2%(2021年),有机质含量增加了4.8%(2020年)和6.1%(2021年),全氮含量增加了9.0%(2020年)和12.1%(2021年),速效磷含量增加了17.0%(2020年)和15.9%(2021年),速效钾含量增加了3.9%(2020年)和6.4%(2021年);深松耕作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与常规旋耕处理相比,深松耕作的单株根干质量、单株根长、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P<0.05);深松耕作显著增加了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且延缓了它们后期的下降幅度,与常规旋耕处理相比,深松耕作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平均增加了4.3%、叶面积指数平均增加了9.0%,开花期至乳熟期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降低幅度由常规旋耕处理的6.72~9.35变为6.55~8.38,叶面积指数的降低幅度由常规旋耕处理的0.37~0.82变为0.36~0.67。2种耕作方式下,除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外,单株根干质量、单株根长、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常规旋耕下,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825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为9.26 t/hm^(2);深松耕作下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90000株/hm^(2)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为10.14 t/hm^(2)。本试验条件下,通过深松耕作可以增密7500株/hm^(2),最佳产量提高9.5%。因此,黄淮海南部砂浆黑土可以通过深松耕作提高夏玉米的耐密性,进一步提高产量,从而充分挖掘夏玉米的增密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深松 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特性对其成熟度的响应 被引量:5
4
作者 许海涛 王文文 +2 位作者 王友华 许波 王成业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13-117,共5页
以自交系母本9058by、父本驻16为试验材料,授粉后30d起每隔5d采集果穗,研究玉米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特性对其成熟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授粉后前期收获的玉米籽粒成熟度低,具有一定的发芽能力,但抗逆能力弱;冷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大幅降低... 以自交系母本9058by、父本驻16为试验材料,授粉后30d起每隔5d采集果穗,研究玉米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特性对其成熟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授粉后前期收获的玉米籽粒成熟度低,具有一定的发芽能力,但抗逆能力弱;冷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大幅降低。随着授粉时间的延后,籽粒成熟度提升,抗逆能力渐渐升高。授粉后45d采收,籽粒发芽势、发芽率、冷发芽率、根冠比、出苗率达到最大值;授粉后50d采收,籽粒的活力指数、幼苗苗长、根长、根条数达到最大值;授粉后45~50d收获的籽粒质量较高,种子活力可达到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率 活力指数 根冠比 出苗率 幼苗特性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糠对白芝麻产量及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同科 《农业工程》 2022年第1期130-134,共5页
菌糠含有较高的营养成分,是应用价值较高的肥料。以舆芝16号白芝麻为试验对象,在土壤中施用菌糠,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对白芝麻产量、根系及籽粒中铁、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菌糠可以提高土壤全氮、全... 菌糠含有较高的营养成分,是应用价值较高的肥料。以舆芝16号白芝麻为试验对象,在土壤中施用菌糠,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对白芝麻产量、根系及籽粒中铁、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菌糠可以提高土壤全氮、全钾及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全磷含量影响不大,但能显著提高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施用菌糠处理的白芝麻产量好,表现为千粒质量、单株产量优于对照;白芝麻根系及籽粒微量元素含量高,表现为铁、锌含量均优于对照。综合各项指标,菌糠施用量为60 t/hm;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糠 白芝麻 土壤养分 千粒质量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文文 郭海斌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第4期45-49,共5页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通过202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株高...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通过202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株高、穗位高和有效穗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冠层透光率、茎粗、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率、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迪卡517的冠层透光率、7.5万株/hm^(2)和9.0万株/hm^(2)密度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率、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高于郑单958,叶面积指数、株高、穗位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6.0万株/hm^(2)密度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千粒重均小于郑单958。2个玉米品种相邻密度间的变化幅度不同,迪卡517有效穗数相邻密度间的增幅大于郑单958,其余各指标相邻密度间幅度的变化均小于郑单958。迪卡517在9.0万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郑单958在7.5万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高。由此可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株型更为紧凑,耐密性较强,在高密度下易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冠层透光率:干物质积累量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驻大麦10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对行距的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永乾 郜战宁 +5 位作者 冯辉 薛正刚 王树杰 张军刚 王文文 郭海斌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15期1-3,共3页
为了筛选适宜于“驻大麦10号”的播种行距,本试验设置了等行距及宽窄行等5种不同的行距处理。研究表明,“驻大麦10号”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对行距的响应明显,行距对穗粒数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而对有效穗数和产量的影响... 为了筛选适宜于“驻大麦10号”的播种行距,本试验设置了等行距及宽窄行等5种不同的行距处理。研究表明,“驻大麦10号”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对行距的响应明显,行距对穗粒数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而对有效穗数和产量的影响均为极显著水平(P<0.01)。在行距20cm时,“驻大麦10号”的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农艺性状 产量 行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