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分化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富强 谭改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304-3308,共5页
目的探讨低分化甲状腺癌(PDT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6年9月安阳市肿瘤医院病理科所有甲状腺癌手术标本502例,学习都灵共识诊断标准并再次由两位高年资医师重新复查组织切片,诊断PDTC 10例。分析10例PDTC患者的临床特... 目的探讨低分化甲状腺癌(PDT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6年9月安阳市肿瘤医院病理科所有甲状腺癌手术标本502例,学习都灵共识诊断标准并再次由两位高年资医师重新复查组织切片,诊断PDTC 10例。分析10例PDTC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结果。结果 10例患者中男3例,女7例;发病年龄39~74岁,中位发病年龄61岁。10例患者均表现为甲状腺或颈部肿物,伴有吞咽疼痛或声音嘶哑。B超均表现为甲状腺低回声实性结节。10例患者组织结构主要呈实性巢状或片状浸润性生长伴有坏死,低分化部分缺乏乳头状癌核特点,核分裂易见,可伴发有分化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或滤泡性乳头状癌成分。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0例AE1/AE3、CK19阳性表达,8例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阳性表达,6例甲状腺球蛋白(TG)局灶染色弱阳性,4例波形蛋白染色呈区域阳性表达,10例患者Ki-67增殖指数为10%~50%。随访结果:3例术后局部复发,1例出现肺部转移,3例分别于术后4年、6年及7年死于肿瘤全身转移,其余3例随访时间短未见复发与转移。结论 PDTC是一种独特的且较少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组织形态特殊,临床预后介于高分化甲状腺癌与未分化甲状腺癌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病理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富强 谭改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5-567,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xtrauterin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ES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EESS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6例EESS中,低级别EESS 4例,高级别EES... 目的探讨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xtrauterin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ES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EESS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6例EESS中,低级别EESS 4例,高级别EESS 2例;镜下低级别EESS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经典形态相似;高级别EESS瘤细胞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浸润明显,伴坏死。免疫表型:6例均表达vimentin、CD10,3例低级别EESS表达ER、PR。结论EESS是发生于子宫外的肿瘤,临床罕见,组织形态学多变,需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标记诊断。CD10在诊断EESS敏感性高但无特异性,必要时可使用基因重排进一步佐证。手术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低级别EESS复发时间长,预后较好;高级别EESS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C-βⅡ、NF-κBp5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孟伟 石雨薇 +3 位作者 顾霞 王富强 叶子茵 谢心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βⅡ(Protein kinase C-βⅡ,PKC-βⅡ)、核因子κBp50(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p50,NF-κBp5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情况与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8例D...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βⅡ(Protein kinase C-βⅡ,PKC-βⅡ)、核因子κBp50(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p50,NF-κBp5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情况与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8例DLBCL,7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PKC-βⅡ、NF-κBp50的表达。结果 PKC-βⅡ、NF-κBp50在68例DLBC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94%(53/68)和70.59%(48/68)。PKC-βⅡ在DLBCL亚型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F-κBp50在DL-BCL亚型中表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KC-βⅡ、NF-κBp50在DLBCL中non-GCB(非生发中心型)中表达高于GCB(生发中心型)。它们在性别、民族、年龄、部位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KC-βⅡ与NF-κBp50在DLBCL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429,P<0.001)。结论 PKC-βⅡ和NF-κBp50在DLBCL不同亚型之间表达的差异,可能有助于DLBCL亚型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PKC-βⅡ对NF-κBp50表达有正向调节作用,在DLBCL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PKC-βⅡ NF-ΚBP50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微囊性间质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富强 谭改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卵巢微囊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左侧卵巢的微囊性间质瘤行HE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其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中年女性,腹胀不适、纳差,MRI检查发现囊实性肿... 目的探讨卵巢微囊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左侧卵巢的微囊性间质瘤行HE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其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中年女性,腹胀不适、纳差,MRI检查发现囊实性肿物。肿块包膜完整,切面囊实性,实性区灰红色,质韧。镜下致密区呈实性细胞巢样,巢内可见微囊状排列,稀疏区散在微囊状结构,细胞致密与稀疏间见有大量玻璃样变的纤维性间质分割呈小叶状,部分区域间质见出血及血管增生扩张。微囊腔大小不等,囊腔空亮偶可有淡蓝色液体,囊内或囊壁外附有肿瘤细胞,细胞温和,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相对一致,细胞致密区胞质透明或空泡状,核小、核仁不明显,染色质细腻,核无明显异型,未见明显核分裂。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弥漫阳性,Inhibin、CD10、CK(AE1/AE3)、Calretinin、CK5/6、CD99均阴性。结论微囊性间质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组织起源不明、具有独特形态学及良性过程的间质肿瘤,CD10并不能作为一个特异性的诊断指标,需要大量病例数据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微囊性间质瘤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测量在食管癌前病变分级诊断中应用的结果及癌前病变的阻断性治疗
5
作者 杨怀华 张三申 +7 位作者 肖郑生 郭梅 赵子贞 王丽娟 张立新 朱桂林 赵成生 刘永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40-41,共2页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肿瘤之一,其危害极大,因此对癌前病变的分级诊断,进行预防性治疗,降低癌的发病率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作者采用细胞测量方法对癌前病变分级:
关键词 分级诊断 癌前病变 性治疗 癌细胞核 服药量 癌变率 死亡登记 测量方法 登记报告 维胺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