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2020年河南省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刘淼晗 于宸涛 +4 位作者 房祥玉 全澍 黄月华 王梅娟 韩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5-293,共9页
为了解河南省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气象成因,本文基于2014—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空气质量国控点数据及常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河南省PM_(2.5)-O_(3)的复合污染时空特征及关键气象因子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 为了解河南省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气象成因,本文基于2014—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空气质量国控点数据及常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河南省PM_(2.5)-O_(3)的复合污染时空特征及关键气象因子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PM_(2.5)-O_(3)复合污染天数呈由河南省中北部向周围逐渐减少的特点,而O_(3)单污染和PM_(2.5)单污染高发区均主要集中于豫北地区.(2)在时间特征上,2014—2020年PM_(2.5)-O_(3)复合污染天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最多为12 d(2014年),2016—2017年未出现复合污染;PM_(2.5)单污染和O_(3)单污染天数均呈“M”型变化趋势,PM_(2.5)单污染天数的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2015年和2019年,分别为174和93 d,O_(3)单污染天数的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2017和2019年,分别为64和79 d.PM_(2.5)-O_(3)复合污染主要出现在4月、5月、6月、7月、10月;PM_(2.5)单污染天数呈“V”型变化趋势,8月污染天数最少,为2 d,O_(3)单污染主要集中在4—10月.PM_(2.5)-O_(3)复合污染时的O_(3)浓度日变化特征与O_(3)日最大滑动平均值(简称“O_(3)-8 h浓度”)均呈“单峰”型.PM_(2.5)-O_(3)复合污染时的O_(3)浓度在16:00达最大值,为171μg/m^(3).(3)PM_(2.5)-O_(3)复合污染频发时的气温较O_(3)单污染频发时的气温高,而较PM_(2.5)单污染频发时的气温低.PM_(2.5)-O_(3)复合污染频发时的相对湿度较单污染频发时的相对湿度低.当气温为13.7~23.4℃、相对湿度为40%~65%、风向为北或东北风、风速为2.7~3.1 m/s时有利于PM_(2.5)-O_(3)复合污染的发生.研究显示,2014—2020年河南省PM_(2.5)-O_(3)复合污染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且污染程度先减轻后加重的趋势,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对PM_(2.5)-O_(3)复合污染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O_(3) 复合性污染 气象因素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近地表O_(3)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全澍 刘淼晗 +3 位作者 陈博轩 黄月华 马清霞 韩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66-2676,共11页
气象因素对臭氧(O_(3))浓度有着重要影响,为探索近地面O_(3)污染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利用2014—2020年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和国家基本地面气象站数据,研究了河南省O_(3)污染时空特征、O_(3)与前体物以及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 气象因素对臭氧(O_(3))浓度有着重要影响,为探索近地面O_(3)污染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利用2014—2020年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和国家基本地面气象站数据,研究了河南省O_(3)污染时空特征、O_(3)与前体物以及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探究了夏季河南省O_(3)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①时间特征上,2014—2020年河南省O_(3)污染程度总体减轻,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简称“O_(3)-8 h浓度”)变化趋势呈现“M”型,O_(3)-8 h浓度在季节上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征,且6月O_(3)-8 h浓度及超标天数均达到峰值;空间特征上,O_(3)-8 h浓度呈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情况,高值区集中于豫南地区.②O_(3)-8 h浓度与前体物NO2、CO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③从气象因素角度来看,O_(3)-8 h浓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气温26℃或相对湿度40%有利于O_(3)-8 h浓度升高.受秋冬季盛行北风的影响,河南省O_(3)-8 h浓度在秋、冬两季呈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夏季盛行的南风有利于河南省O_(3)污染的形成和维持.④2019年夏季O_(3)浓度最大,由内源性转向外源性.受周边城市以及地形条件影响,河南省夏季O_(3)会出现局部累积.研究显示,河南省近地表O_(3)污染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污染程度总体减轻,O_(3)前体物与气象因素(气温、相对湿度、风)对O_(3)影响显著,夏季O_(3)传输路径及潜在源随时间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臭氧(O_(3)) 前体物 气象因素 潜在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重点城市首要污染物日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谭羲 李万隆 +1 位作者 黄月华 韩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2期14014-14021,共8页
中原城市群重点城市是中国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利用2017—2019年河南省各地市环保局国控站点和地面监测站提供的首要污染物浓度和气象要素24 h连续监测数据,分析得到首要污染物占比和首要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特征,采用相关分析... 中原城市群重点城市是中国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利用2017—2019年河南省各地市环保局国控站点和地面监测站提供的首要污染物浓度和气象要素24 h连续监测数据,分析得到首要污染物占比和首要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特征,采用相关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得到各首要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及气象因子对首要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中原城市群重点城市首要污染物主要由PM_(2.5)、PM_(10)和O3组成;一天中,PM_(2.5)呈双峰变化,主峰值出现在8:00—9:00,次峰值出现在1:00,谷值出现在下午16:00;PM_(10)小时浓度呈三峰变化,主峰值出现在9:00,次峰值出现在22:00和2:00左右,主谷值出现在15:00,次谷值出现在0:00和5:00;O3小时浓度呈单峰变化,峰值出现在15:00,谷值出现在7:00左右;对PM_(2.5)、PM_(10)、O3浓度影响最大的两个气象因子是气温和气压;PM_(2.5)在低温、高压、高湿、弱风的条件下利于积累,PM_(10)在低温、高压、中等湿度、弱风的条件下易于积累,O3在高温、低压、低湿度、强风的条件下易于生成与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首要污染物 日变化 气象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12”郑州大雾天气成因分析
4
作者 胡孟然 孔海江 +3 位作者 韩铮铮 田力 齐伊玲 元保军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5-875,共11页
2022年12月28日郑新黄河大桥因大雾发生多起车辆相撞的交通事故。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数据,采用扰动法对此次大雾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发现该大雾天气具有局地突发性强、能见度低、夜间降温明显的特点;大雾造成的低能见度,以及高... 2022年12月28日郑新黄河大桥因大雾发生多起车辆相撞的交通事故。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数据,采用扰动法对此次大雾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发现该大雾天气具有局地突发性强、能见度低、夜间降温明显的特点;大雾造成的低能见度,以及高湿和低温导致的桥面结冰湿滑,是造成车辆追尾事故的气象原因。天气形势稳定,低层弱冷空气与西南暖脊为雾区输送暖湿气流,环流形势有利于雾的生成。郑新黄河大桥附近水汽通量大,有弱的水汽辐合,存在浅薄的逆温层,辐射冷却作用强,为辐射雾的发生和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水汽和热力条件。风速、相对湿度、气温、比湿的扰动信号与相应的全场信号相比,可以更好地反映大雾的可预报信号,多扰动因子综合分析可得出雾的消散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天气分析 扰动 可预报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影响区生态空间和生态指数变化评估 被引量:25
5
作者 刘小燕 崔耀平 +2 位作者 董金玮 史志方 闰亚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8030-8039,共10页
黄河中下游影响区人地关系复杂,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交叠影响,厘清该区域的生态空间及其生态指数变化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黄河中下游影响区的生态空间时空格局演化和生态状况进行定量分析,... 黄河中下游影响区人地关系复杂,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交叠影响,厘清该区域的生态空间及其生态指数变化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黄河中下游影响区的生态空间时空格局演化和生态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具体包括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的生态空间演变分析和基于纯遥感驱动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分析,从而完整刻画了2000-2020年黄河中下游影响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格局。研究结果显示:(1)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看,黄河中下游影响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占研究区的70%;近20年以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明显,耕地面积减少了2.15%(约9849km^(2)),建设用地增加了30.75%(约11146km^(2)),且建设用地的扩张主要以侵占耕地为主;(2)从生态空间类型变化来看,研究区半生态用地面积变化较大,主要向弱生态用地转变,发生在城市地区;天津市、河北省以及山东省的沿海地区生态空间类型由弱生态用地转为生态用地;黄河流域河南段可以明显看出半生态用地向生态用地的转变;(3)从生态级别来看,近20年来生态级别为"差"和"较差"的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38.85%减少至2020年的23.01%,生态级别为"中等"和"良"的面积有所上升,由2000年的45.54%增加至2020年的73.71%,生态级别为"优"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江苏省和安徽省周边;黄河滩区内外生态环境质量相当,均呈缓慢上升趋势。本研究利用遥感大数据完整地对黄河中下游影响区的生态空间及其对应生态状况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监测与评估,为总体认知和把握该区的生态状况提供了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空间 遥感生态指数 GEE 时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农业景观非农生境植物功能群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卢训令 刘俊玲 +2 位作者 汤茜 梁国付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721-6730,共10页
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有助于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服务的理解与认知,为更好的了解农业景观中残存的各非农生境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域布点,对区内主要非农生境(林地、树篱、田间道路、沟... 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有助于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服务的理解与认知,为更好的了解农业景观中残存的各非农生境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域布点,对区内主要非农生境(林地、树篱、田间道路、沟渠)中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基于植物功能群分类结果探讨了其特征和在生态系统服务上的贡献。结果显示:(1)从物种数量来看,双子叶植物占绝对优势,单子叶植物在各生境中均较少,但却具有较高的群落地位,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及重要值基本一致;(2)从生境类别来看,田间道路和树篱等生境中一年生和单子叶植物更具有优势,随着人类扰动强度的减弱,在林地和沟渠生境中,开始有大量的多年生物种出现,尽管这些物种多为偶见种。(3)常见种多为一年生双子叶植物,种类不多,但群落地位极高,而偶见种中存在大量的多年生双子叶物种。深入分析认为,在黄淮海平原农业景观中,总体上各非农生境均处于群落演替早期,以一年生和单子叶植物功能群构成了群落主体,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群明显,随着干扰强度的相对降低,林地与沟渠生境中的多年生和双子叶物种大量出现,偶见种增加,优势种地位下降。从物种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综合考虑的角度看,尽管这些非农生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所能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未来仍需进一步减弱人类活动对非农生境的干扰,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群 生活型 子叶数量 常见种 偶见种 农业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WR模型的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丁亚鹏 张俊华 +4 位作者 刘玉寒 卢翠玲 王烁骞 秦静婷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876-4885,共10页
土壤有机碳作为陆地碳库主体,其分布特征及与驱动因素的空间关系对土壤碳周转过程有重大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结合9个环境和土壤变量,建模分析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影响其分布... 土壤有机碳作为陆地碳库主体,其分布特征及与驱动因素的空间关系对土壤碳周转过程有重大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结合9个环境和土壤变量,建模分析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在3.37—38.34 g/kg之间,上、中、下游有机碳分布存在空间差异,其中上游差异最大,下游差异最小。相关分析表明,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显著,与年平均气温以外的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GWR模型较好地预测了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局部决定系数在0.49—0.64之间,自下游到上游,决定系数逐步升高,对上游的预测精度最高。分析发现,在海拔较高的中上游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立地环境、成土母质和地表覆盖的影响;在中上游低山丘陵区,人类活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中下游平原区农业活动和化肥投入是造成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研究揭示了各因素对有机碳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可为伊河流域土壤生态系统的合理发展和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土壤有机碳 影响因素 空间分布 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业景观背景下传粉昆虫群落的分布差异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娅萌 卢训令 +2 位作者 丁圣彦 周立垚 张晨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76-2385,共10页
农业景观中的自然、半自然生境等非农生境可为传粉昆虫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栖息地、繁殖地、避难所等,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巩义典型的山地-丘陵-河川混杂的复杂景观和民权的平原农业简单景观为研究区,分析不... 农业景观中的自然、半自然生境等非农生境可为传粉昆虫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栖息地、繁殖地、避难所等,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巩义典型的山地-丘陵-河川混杂的复杂景观和民权的平原农业简单景观为研究区,分析不同景观背景下传粉昆虫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在不同生境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巩义研究区内累计捕获传粉昆虫18582头,民权研究区内累计捕获传粉昆虫18518头,优势传粉昆虫功能群为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等;(2)景观复杂度更高的巩义研究区的传粉昆虫多样性、丰富度以及均匀度均显著高于民权研究区;存在大面积农田斑块的平原景观中则有更多的优势传粉昆虫个体;(3)农田斑块中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但林地物种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则相对稍高些。农田斑块在作物花期能有效的提高传粉者种群密度,但林地等自然、半自然生境对于维持传粉者多样性和食物缺乏期种群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未来为确保农业景观中传粉者的多样性与传粉服务的稳定,一方面要关注自然、半自然生境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不同景观背景下异质性特征对不同生物类群的影响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粉昆虫多样性 相对多度 景观背景 景观复杂度 农业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平原农业景观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特征及年际动态 被引量:15
9
作者 洪咏怡 卢训令 赵海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45-2055,共11页
鸟类是地球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物种。农业景观中的食虫鸟类提供了重要的虫害控制服务。当前,农业景观中鸟类多样性丧失加剧,为探讨鸟类多样性在各生境以及年际... 鸟类是地球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物种。农业景观中的食虫鸟类提供了重要的虫害控制服务。当前,农业景观中鸟类多样性丧失加剧,为探讨鸟类多样性在各生境以及年际间的变化,以黄淮平原为研究区,在河流、湖泊、农田、村庄等生境中共设置20个样点。于2016—2019年连续4年在繁殖期采用样线法对鸟类进行多样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共发现22922只个体,分属14目,38科,53属。从区系分布来看,各生境各年间均以广布种为主;从生态类群来看,鸣禽占绝对优势;从居留型来看,留鸟所占比例最高。(2)在食性组成上,从物种丰富度看,食虫鸟类有57种,约占总物种数的77%;从个体数来看,杂食性鸟类占比超52%。(3)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值均出现在湖泊或河流生境中。(4)鸟类群落相似性分析显示,各生境间鸟类群落均为中等相似程度;鸟类物种丰富度波动幅度在农田和村庄中呈逐年上升趋势。(5)物种多样性加性拆分分析显示,在生境尺度上,局地的α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组成,而从整个研究区来看,生境间的差异则更为重要。造成鸟类多样性时空差异的原因复杂多样,而生境异质性的增加和水域的存在对提高鸟类多样性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调查中超过77%的物种和40%的个体均为食虫鸟类,应当充分重视鸟类为区域农业景观提供的虫害控制服务。本研究可为区域鸟类多样性保护及鸟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生物多样性 食性组成 生态系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封市夏秋季交通干道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特征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莹莹 潘超 +2 位作者 李全威 徐香 苏艳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89-2795,共7页
为了解开封市夏、秋季交通干道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浓度情况,判断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于2019年7月至9月采集开封市金明大道和郑开大道交界处的大气颗粒物样品,使用GC-MS定量分析不同样品中的16种多环芳烃的质量浓度,采用环境健康风险评... 为了解开封市夏、秋季交通干道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浓度情况,判断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于2019年7月至9月采集开封市金明大道和郑开大道交界处的大气颗粒物样品,使用GC-MS定量分析不同样品中的16种多环芳烃的质量浓度,采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开展开封市夏秋季交通干道颗粒物中PAHs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开封市夏秋季TSP、PM_(10)、PM_(2.5)浓度整体上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二次PM贡献率大;TSP、PM_(10)、PM_(2.5)中∑PAHs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7.64—19.42、5.171—9.40、2.52—4.79 ng·m^(-3),单体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0.466—1.488、0.177—0.934、0.087—0.493 ng·m^(-3),PAHs主要分布于可吸入颗粒物中;以BaP为基准,计算等效毒性因子以及通过呼吸暴露途径对成人和儿童造成的超额终生致癌风险,分别为1.62×10^(-7)和7.75×10^(-8),对人体健康风险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交通干道 GC-MS 风险评估 开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