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演化过程、动因与重构--以河南省曲沟镇为例 被引量:34
1
作者 于正松 程叶青 +1 位作者 李小建 孙东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6-656,共11页
以曲沟镇多期高清遥感影像、问卷访谈及大量一手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及土地利用转型矩阵等方法,剖析了研究区1991-2017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引导其"三生"空间协调发... 以曲沟镇多期高清遥感影像、问卷访谈及大量一手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及土地利用转型矩阵等方法,剖析了研究区1991-2017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引导其"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果显示:①研究期内,以工矿用地为主的建设用地增量显著,总体呈现高速扩展、局部集聚及多样化发展态势;②生产空间由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与工业两强并存,工业生产空间嵌入到农业生产空间中形成"马赛克"式格局;③生活空间演变呈现空间扩展与质量提升并存的趋势;④生态空间的变化则具备面积缩减与质量下降2个特征;⑤工业镇"三生"空间的演变过程,是乡村能人带动、产业结构演变、路径依赖累积、政府宏观调控及综合地理条件约束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乡村重构 曲沟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产业化典型区聚落空间演变及驱动机理——基于河南省鄢陵县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史焱文 李小建 +1 位作者 张少楠 陈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9-144,161,共7页
聚焦农业产业化典型区聚落空间演变,以花木产业发展较突出的河南省鄢陵县为案例,利用大比例尺空间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空间统计General G指数、核密度估计法、齐夫指数、多元回归模型,对鄢陵县聚落空间演变及驱动机理进行分析。结... 聚焦农业产业化典型区聚落空间演变,以花木产业发展较突出的河南省鄢陵县为案例,利用大比例尺空间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空间统计General G指数、核密度估计法、齐夫指数、多元回归模型,对鄢陵县聚落空间演变及驱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75—2017年鄢陵县聚落空间分布表现为“整体随机、局部集聚”的特征,在规模上表现为“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的分布特点,在数量上呈现出显著的南北空间分布差异;(2)在空间体系关系演变上,鄢陵县聚落体系的齐夫指数随花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逐渐趋近于齐夫定律(q=1);(3)自然禀赋、花木种植历史基础、花木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村民人居环境改造意愿等是鄢陵县聚落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聚落 空间演变 驱动机理 鄢陵县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乡村工业化地区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变及驱动机理——基于河南省长垣市、新乡县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史焱文 李小建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46,共9页
聚焦中部乡村工业化典型区河南省长垣市、新乡县,利用多源空间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空间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变。研究发现:1975—2019年间城乡建设用地斑块空间分布经历了由均质到集聚... 聚焦中部乡村工业化典型区河南省长垣市、新乡县,利用多源空间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空间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变。研究发现:1975—2019年间城乡建设用地斑块空间分布经历了由均质到集聚再向区域整体融合发展的变化过程;研究区该时段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均呈现显著扩张趋势,其扩张热点区域多集中于中心城区附近和乡村工业发展较好的乡镇地区;工业发展、社会人文经济、政府机制、城镇发展在中部乡村工业化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变化中起到主要作用。乡村工业化地区的城乡建设空间变化与工业发展区域有高度的空间叠加性,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禀赋优势,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适时优化、调控土地利用政策和市场,以促进区域土地利用与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演变 驱动机理 乡村工业化 长垣市 新乡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农区多维贫困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罗庆 杨慧敏 +1 位作者 李小建 高更和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31,共8页
过去10多年里,以农村收入衡量的贫困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农村贫困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文章基于A-F多维贫困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利用2004—2014年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多维贫困的水平、强度和构成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 过去10多年里,以农村收入衡量的贫困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农村贫困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文章基于A-F多维贫困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利用2004—2014年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多维贫困的水平、强度和构成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河南农村多维贫困状况得到大幅改善,但多维贫困缓解程度和削减模式因时间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多维贫困发生率明显高于收入贫困发生率,随着绝对收入贫困的逐渐消除,多维贫困将成为未来精准扶贫战略的重点和难点;除住房外,其他多维贫困指标的贫困发生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教育、燃料和卫生设施3个指标对总体多维贫困贡献最大;多维贫困状况不仅与户主特征、家庭社会资本和人均收入有关,还与家庭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村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贫困 收入贫困 动态演变 欠发达农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oSOS的乡村工业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分析——以河南省长垣县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史焱文 李小建 许家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0-146,共7页
运用ENVI 4. 8,ArcGIS 10. 0和GeoSOS软件对长垣县1995—2004,2004—2014年两个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1)两个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均呈现区域性差异,且变化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垣县东南部和东北部区域;(2)城... 运用ENVI 4. 8,ArcGIS 10. 0和GeoSOS软件对长垣县1995—2004,2004—2014年两个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1)两个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均呈现区域性差异,且变化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垣县东南部和东北部区域;(2)城乡用地规模在两个时段内表现出不同的扩张趋势,其中2004—2014年间空间扩张趋势更显著。基于2004—2014年城乡用地转化速率进行的预测显示,长垣县未来10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向东南、东北两个方向扩张,其中乡村工业发展基础、乡镇规划、交通可达性和地理区位对未来城乡用地空间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工业化 土地利用变化 模拟 GeoSOS 长垣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关联、空间溢出效应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张伟丽 叶信岳 +2 位作者 李栋 傅继彬 吴梦荷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71-1377,共7页
以腾讯公司根据手机位置得到的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人口流动数据为基础,考察人口流动网络下地级市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模式及其演变,结合网络分析方法,测度地级市间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结论有:①符合现实的空间权重矩阵应该... 以腾讯公司根据手机位置得到的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人口流动数据为基础,考察人口流动网络下地级市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模式及其演变,结合网络分析方法,测度地级市间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结论有:①符合现实的空间权重矩阵应该是非对称的,且随着互动关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②人口流动网络等反应地级市之间互动的因素在经济增长空间溢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③基于网络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地级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网络 空间关联 空间溢出效应 网络分析 中国地级市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区乡村聚落等级规模演变特征研究——以河南省周口市为例 被引量:20
7
作者 朱纪广 李小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3-137,共5页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乡村聚落等级规模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尤其是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究传统农区乡村聚落等级规模体系,对新时期村镇体系的合理规划和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河南省周口市1973...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乡村聚落等级规模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尤其是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究传统农区乡村聚落等级规模体系,对新时期村镇体系的合理规划和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河南省周口市1973—2015年的乡村斑块数据,以自然断裂法和位序-规模法,分别测度了周口市乡村聚落等级规模分布。结果发现:①乡村聚落等级呈菱形结构。这一结构有别于中心地理论等级体系所形成的金字塔型式。②行政级别和交通等人文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等级的影响显著,河流等地理因素对乡村聚落等级的影响也较大。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传统的地理因素(河流)对乡村聚落等级的直接影响处于下降趋势,人文经济因素(行政、交通等)对乡村聚落等级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③乡村聚落等级呈现等级替代现象。同一等级或者不同等级之间由于行政因素或者交通道路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等级的替代效应。④乡村聚落规模分布趋近城市位序-规模曲线,具有“翘首”和“肥尾”特征,且实际值小于理论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级体系 规模分布 演变特征 乡村聚落 传统农区 周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以河南省45村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郭雅琪 高更和 +1 位作者 王玉婵 张明思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00-1608,共9页
基于河南省45村1072份田野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和多水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回流农民工的预期购房区位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心地层级对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但影响强度与回流者年龄相关,新生代... 基于河南省45村1072份田野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和多水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回流农民工的预期购房区位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心地层级对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但影响强度与回流者年龄相关,新生代回流者偏向于较高层级中心地,而第一代回流者则青睐于低层级中心地。整体上,户籍所在地县城为回流农民工预期购房区位的首选区位,其次为地级市主城区和村庄,集镇和省城较少。个体特征、资金积累、成婚是影响预期购房区位选择的核心因素,村庄地理环境对预期购房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回流农民工具有较高的县城和城市购房居住预期,未来将是新型城镇化,尤其是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应当稳定和降低城镇房价,以实现回流农民工真正的城镇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回流 预期购房区位 就地城镇化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域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动态演进及驱动因子
9
作者 张伟丽 马自豪 +3 位作者 李建新 郑道霖 魏瑞博 覃成林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6-769,共14页
基于共同富裕目标界定并测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揭示其动态演进及驱动因子,有利于形成共同富裕的空间动能。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分布演进及驱动力量,发现:(1)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 基于共同富裕目标界定并测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揭示其动态演进及驱动因子,有利于形成共同富裕的空间动能。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分布演进及驱动力量,发现:(1)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高水平城市发挥“溢出效应”向周边城市辐射,中部城市“追赶效应”显著,西部城市正处在震荡阶段,东北城市亟待遏制发展颓势。(2)全国和4大区域均在相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0.93,0.99]内转移概率由向上转为向下。东部高水平城市抵御下行能力较强,西部向上转移概率略低于全国,东北向上转移潜力羸弱,未来全国城市“东优西次,南强北弱”的不均衡现象仍将存在。(3)创新活力直接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协调和服务共享是重要渠道,生态文明和开放互联起次要作用,增收共促具有间接作用,且各因子交互也驱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4大区域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创新活力和产业协调驱动,东部和中部以创新活力为主导,西部的创新活力和服务共享交互作用较强,东北则突出产业协调对生态文明和服务共享的积极影响。不同规模城市中,创新活力是首要驱动,超大城市依赖其与生态文明、产业协调的交互作用,大城市依赖创新活力与生态文明合作,而中小城市则依赖其与服务共享、产业协调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空间Kernel密度估计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以来乡村与城镇化衔接的演进路径与未来展望——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10
作者 许家伟 王文琦 +1 位作者 徐思瑜 韩涵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53,共7页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中国重要战略部署,其协调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通过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以来CSSCI来源期刊2258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文献产出经历了起步发展、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急...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中国重要战略部署,其协调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通过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以来CSSCI来源期刊2258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文献产出经历了起步发展、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急剧增长和平稳发展等阶段。(2)中国科学院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机构,机构合作网络不密切、跨区域合作弱。(3)刘彦随、龙花楼和李裕瑞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人物,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中”关系。(4)研究政策导向明显,视角和内容趋向多元化。(5)研究前沿与乡村振兴五大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新”紧密对应。(6)我国乡村与城镇化研究成果显著,存在合作网络、实证分析及跨领域研究等不足,当前正处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及城乡融合阶段,需多方面协同实现有效衔接。未来研究应深化合作网络、拓展多元视角、强化案例支撑、拓宽国际视野、加强政策导向,为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城镇化 城乡融合 可视化 热点 前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沿岸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行为机理与实现路径
11
作者 许家伟 韩娜 廖丽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89,I0015,共8页
基于黄河中下游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沿黄6村203户微观调查,从行为理论视角出发,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农户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意愿与影响因素,并测度各影响因素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作用水平.研究表明:(1)农户参... 基于黄河中下游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沿黄6村203户微观调查,从行为理论视角出发,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农户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意愿与影响因素,并测度各影响因素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作用水平.研究表明:(1)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程度较低,致使农户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意愿不强.(2)农户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公共宣传和情景因素均对分类意愿有着正向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分类态度的影响程度最高而公共宣传的影响程度最低.(3)农户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意愿显著影响垃圾分类行为,公共宣传、环境认知与情境因素间接影响垃圾分类行为,且存在中介效应;而公共宣传、环境认知和情境因素对垃圾分类行为没有作用,个体特征中仅有家庭年收入对垃圾分类行为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分类 农户行为 乡村治理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9年郑州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格局特征 被引量:17
12
作者 孟德友 李小建 +1 位作者 史焱文 朱纪广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74,80,共7页
以郑州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获取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4个年份餐饮业POI数据,采用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主城区餐饮业空间集聚格局及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餐饮各行业的集聚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 以郑州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获取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4个年份餐饮业POI数据,采用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主城区餐饮业空间集聚格局及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餐饮各行业的集聚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郑州市主城区餐饮业集聚特征显著,但集聚程度减弱,餐饮网点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外围逐渐拓展和沿道路延伸的特征;(2)餐饮业呈多中心化分布态势,中心城区形成集中连片的集聚核心,外围城区正形成新的集聚中心;(3)餐饮各行业集聚程度差异较大,正餐服务多中心集聚发展,快餐服务单中心集聚,饮料及冷饮服务在空间上表现出扩张与收缩交替变化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饮业 空间格局 POI 郑州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传导机制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伟丽 张时雨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53,共10页
该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定基功效法及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2003—2019年中国328个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传导机制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有:(1)全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呈上升趋势,高质量发展水平从... 该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定基功效法及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2003—2019年中国328个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传导机制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有:(1)全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呈上升趋势,高质量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中等和中高水平城市数量逐年增多。(2)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密度较高,中心性较高的城市多分布在中部地区;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8个板块,包括3个双向溢出板块、1个净溢出板块、2个经纪人板块和2个主受益板块,溢出类板块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受益类板块多位于西部地区,板块之间存在多条传导路径,经纪人板块在其中扮演桥梁角色。(3)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主要由于城市间在经济增长、政府干预及地理距离等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空间关联网络 板块 传导机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创新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耦合分析--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史焱文 陈强 +1 位作者 陈婉钰 樊新生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0,共5页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文章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为例,探究城市群内部城市创新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演变规律。选取2007年、2014年、2021年3个时间节点,运用前沿距离法、三阶段DEA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文章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为例,探究城市群内部城市创新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演变规律。选取2007年、2014年、2021年3个时间节点,运用前沿距离法、三阶段DEA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创新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城市间差距在缩小,时空分布上表现为从片状布局向带状集聚的演变特征;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各城市多层次分化与省际边界差异的特点,在时空分布上呈现从“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异向带状、片状集聚的演变特征;城市创新效率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渐提升,区域协调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呈现空间均衡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效率 高质量发展 三阶段DEA 耦合协调度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温–相对湿度–人口驱动型制冷度日数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模拟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元征 王怡君 +3 位作者 赵国松 贺添 王昉琳 孙永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6-1416,共11页
制冷度日数(Cooling degree days,CDDs)可指示空间制冷能耗与室外热环境,但在全球栅格尺度上同时考虑气温、相对湿度与人口的CDDs分析鲜见报道。据此,本文利用气象、人口、遥感等数据,曼−肯德尔法、相对重要性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在全... 制冷度日数(Cooling degree days,CDDs)可指示空间制冷能耗与室外热环境,但在全球栅格尺度上同时考虑气温、相对湿度与人口的CDDs分析鲜见报道。据此,本文利用气象、人口、遥感等数据,曼−肯德尔法、相对重要性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在全球0.25°栅格尺度上开展气温−相对湿度−人口驱动型CDDs时空变化、影响因素与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球基于湿球温度计算的CDDs(CDDs_(wb),CDDs based on wet bulb temperature)在30°N~30°S间除北非与西亚外的不少地区均高于567(℃·d),极高值[1469~2677(℃·d)]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东南亚中南半岛南侧及其以南地区。基于湿球温度与人口计算的CDDs(CDDs based on wet bulb temperature and population,CDDs_(wb_pop))大多低于17×10^(6)(℃·d·人),高值[277×10^(6)~2144×10^(6)(℃·d·人)]主要在恒河平原与印度南端、尼日利亚沿海、越南南北平原与爪哇岛。②1970—2018年CDDs_(wb)与2000—2018年CDDs_(wb_pop)在中高纬度呈现极高年际间变异,全球未来变化趋势多与过去保持强一致性。CDDs_(wb)显著增加(P<0.05)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非与西亚、澳大利亚、里海东部、印尼西部的一些地区,显著降低区域主要分布在拉美、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国胡焕庸线以南及中南半岛的一些地区。CDDs_(wb_pop)在一些地区显著增加,速率基本小于8×10^(6)(℃·d·人)/a,集中发布在北非、西亚与里海东部的一些地区。③纬度与高程均分别与CDDs_(wb)及其变异系数呈现显著负向与正向偏相关关系(P<0.05);在不同大洲内,年降水量、夏季反照率、增强型植被指数与PM_(2.5)对CDDs_(wb)影响不同,夜间灯光影响不大。CDDs_(wb)实际值与模拟值间R2大多高于0.935,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多小于6.77%,均方根误差在15.63~184.51(℃·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度日数 相对湿度 人口加权 PM_(2.5)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的水文站流量短期预测建模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乔长建 刘震 邰建豪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125,共7页
当前水文预测模型研究缺乏对不同流域神经网络建模参数差异性选择的分析,模型的适应性较低,不利于模型推广运用。为此,选取黄河流域3个子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离散小波算法和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LSTM)模型对不同特征子流域的水文站... 当前水文预测模型研究缺乏对不同流域神经网络建模参数差异性选择的分析,模型的适应性较低,不利于模型推广运用。为此,选取黄河流域3个子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离散小波算法和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LSTM)模型对不同特征子流域的水文站进行参数差异性建模研究,以提高水文预测模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历史流量周期性好、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的水文站,可以基于水文站历史流量建立预测模型;对于受上游流量影响较大的干流水文站,预测模型仅依据水文站历史流量的预测性较低,若结合上游水文站流量,模型预测精度会有所提高,且考虑的上游水文站距预测水文站越远,模型可预测更长时间的流量;对于河道流量小、受地下水和降雨影响较大的流域,预测模型仅依据水文站历史流量的预测性较低,结合降水量可提高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TM 离散小波 水文预测 时频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元征 冯智志 +3 位作者 李立 杨晓雨 柳敏 王文静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9,共11页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国范围生态敏感性评价鲜有报道,且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存有不足。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利用遥感、气象、土壤等数据,评价全国陆地生态系统五种生态问题及其综合的生态敏感性,并在国家、生态区与流域...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国范围生态敏感性评价鲜有报道,且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存有不足。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利用遥感、气象、土壤等数据,评价全国陆地生态系统五种生态问题及其综合的生态敏感性,并在国家、生态区与流域片三个地理单元层面上分析其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23.48%和3.78%区域分别为土地沙化和冻融侵蚀极敏感区。前者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西北部,后者主要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山区。59.36%、51.26%、9.56%区域分别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冻融侵蚀敏感区。石漠化与土地盐渍化的极敏感区与敏感区均较少。②26.00%和68.17%区域的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别为极敏感和敏感。前者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西北部,后者广泛分布在除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苏北外的地区。高敏感地理单元主要包括两生态区(西北>世界屋脊)与三流域片(内陆河>黄河>西南诸河)。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优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侵蚀 土地沙化 水土流失 石漠化 盐渍化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六省红色旅游网络关注格局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12
18
作者 许家伟 王伟 杜锦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2-96,共15页
红色旅游是我国新兴的一种专项特色旅游活动形式,具有相对独特的网络关注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文章从时间和空间双视角,以2011—2019年中部六省88个省辖市为研究区域,基于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等模型,使用百度指数数据,运用ArcGIS10.... 红色旅游是我国新兴的一种专项特色旅游活动形式,具有相对独特的网络关注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文章从时间和空间双视角,以2011—2019年中部六省88个省辖市为研究区域,基于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等模型,使用百度指数数据,运用ArcGIS10.3软件进行空间分析,揭示中部六省88个省辖市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构建网络关注时空异质性影响因素模型。先后从年际变化、月度差异、“黄金周”分布三方面揭示了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间演变特征,从空间整体和局部的角度分析了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演变特征,从自然因素、传统节日和假日制度三方面分析了影响网络关注度时间异质性的因素,从经济、交通、教育和互联网四方面分析了影响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异质性的因素。通过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相结合,得出研究结果: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有明显的月份和节假日变化特征,6月和10月分别为年度旅游关注的主、次波峰,“十一”、春节等节假日在节前、节中和节后的网络关注度大体上呈现出“V”型特征。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具有明显的省际差异和市际差异特征,关注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地,从南向北大体上呈现出“S”型的分布特征,省际差异逐渐缩小,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市际差异。气候条件、特殊节日和假日制度是影响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时间异质性变化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网络发展水平以及交通发展水平等因素是造成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最后,研究着眼中部六省全域旅游与红色旅游的关系,提出对红色旅游的研究,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红色旅游规划建设要与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紧密融合,对接国家发展政策与发展战略,以“革命老区”为政策契机,打造区域性红色旅游发展核心,实现区域旅游业全域化发展;学术界应当注重对红色专项旅游规律的探讨,从不同学科背景视角下探索红色旅游时空关注度演变规律,为丰富红色旅游理论体系提供实践参考,开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 百度指数 网络关注度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镇企业生产效率及技术进步时空分异 被引量:5
19
作者 于正松 李小建 杨玉莹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7,共6页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及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分析1990—2017年中国乡镇企业生产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从效率分解指标水平差异来看,规模技术效率最高,纯技术效率次之,综合技术效率最低。②从效率水平的空...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及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分析1990—2017年中国乡镇企业生产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从效率分解指标水平差异来看,规模技术效率最高,纯技术效率次之,综合技术效率最低。②从效率水平的空间格局来看,全国乡镇企业生产效率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空间上呈现出反自然梯度格局分布特征,且整体呈现“提高—下降—回升”的历时性演变趋势。③从三大区域的技术进步变化率来看,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次之,中部最低,但中部地区乡镇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变化率均高于东、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企业 生产效率 技术进步 DEA-MALMQUIST方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19
20
作者 李二玲 崔之珍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12-1421,共10页
采用协整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方法,分析不同尺度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况的时空演化及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长期稳定而短期跳跃性,区域创新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2)2005-201... 采用协整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方法,分析不同尺度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况的时空演化及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长期稳定而短期跳跃性,区域创新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2)2005-2014年间,两者动态的耦合协调程度具有尺度敏感性且在地级尺度上偏低,但正逐步改善,区域差异随尺度的缩小而增大。(3)耦合协调高值区在省级层面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沿海省份,地级层面分布除沿海城市外,还有内陆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分布由分散逐渐集聚,宏观上已经形成"沿海-腹地"型大创新-经济合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 多尺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