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汛期地质灾害预警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华 吴俊俊 +1 位作者 李长发 徐恒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9-122,共4页
根据诱发地质灾害的内外因素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模型,评价河南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选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植被分布、水土流失、降雨和人类生产活动7个影响地质灾害的因素,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的BP神经网络模型。根据监测... 根据诱发地质灾害的内外因素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模型,评价河南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选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植被分布、水土流失、降雨和人类生产活动7个影响地质灾害的因素,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的BP神经网络模型。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训练和检验后,采用该模型对河南省汛期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发现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研究表明,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作为一种灾害预警的探索和尝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可以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预测方法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地质灾害 人工神经网络 灾害预测 BP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嵩县庙岭金矿地质特征与钾长石^(40)Ar/^(39)Ar定年 被引量:24
2
作者 翟雷 叶会寿 +2 位作者 周珂 孟芳 高亚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9-576,共8页
河南嵩县庙岭金矿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外方山地区。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中近南北向断裂带内,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具浸染状、细网脉状构造和微细粒它形粒状晶粒结构、交代结构,围岩热液蚀变有硅化、钾长石化... 河南嵩县庙岭金矿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外方山地区。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中近南北向断裂带内,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具浸染状、细网脉状构造和微细粒它形粒状晶粒结构、交代结构,围岩热液蚀变有硅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矿化具有多阶段的特点,属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成矿热液蚀变矿物钾长石Ar-Ar法测年的结果:坪年龄为121.6Ma±1.2Ma,等时线年龄为117.0Ma±1.6Ma,表明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熊耳山地区祁雨沟、瑶沟等金矿床形成于同一时期,属与早白垩世构造-岩浆-流体活动有关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钾长石40Ar-39Ar定年 庙岭金矿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付店矿集区斑岩钼矿和脉状铅锌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时代 被引量:7
3
作者 叶会寿 毛景文 +2 位作者 何春芬 何岳 孟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37-538,共2页
近些年来,在河南省外方山付店矿集区找矿勘查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发现了东沟、竹园沟等大中型斑岩钼矿,资源/储量达70万t以上;以及西灶沟、老代丈沟、三元沟、王坪西沟等脉状铅锌矿床,资源/储量达30万吨以上,显示了巨大的找矿前景。本文... 近些年来,在河南省外方山付店矿集区找矿勘查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发现了东沟、竹园沟等大中型斑岩钼矿,资源/储量达70万t以上;以及西灶沟、老代丈沟、三元沟、王坪西沟等脉状铅锌矿床,资源/储量达30万吨以上,显示了巨大的找矿前景。本文系统总结了斑岩钼矿床、脉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状铅锌矿床 地质特征 成矿时代 斑岩钼矿床 矿集区 成矿流体 早白垩世 辉钼矿 花岗斑岩 找矿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夜长坪钼矿床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5
4
作者 毛冰 叶会寿 +2 位作者 李超 肖中军 杨国强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9-1074,共6页
夜长坪钼矿床位于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其赋矿围岩为中元古界官道口群龙家园组白云岩,辉钼矿化的主要类型为细脉状、网脉状、浸染状和条带状,围岩蚀变有透辉石化、金云母化、滑石化、绿泥石化、蛇纹石化、硅化和碳酸盐化,为斑岩-矽卡岩型... 夜长坪钼矿床位于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其赋矿围岩为中元古界官道口群龙家园组白云岩,辉钼矿化的主要类型为细脉状、网脉状、浸染状和条带状,围岩蚀变有透辉石化、金云母化、滑石化、绿泥石化、蛇纹石化、硅化和碳酸盐化,为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选取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模式年龄(145.4±2.1)Ma^(143.6±2.4)Ma,等时线年龄(145.3±4.4)Ma(2σ,MSWD=0.80),表明钼成矿作用发生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结合前人对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不同时期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笔者认为,夜长坪钼矿床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的弧后岩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RE-OS同位素定年 斑岩-矽卡岩型钼矿 夜长坪 豫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秦岭东闯金矿S507脉地质特征及构造控矿分析——S507单脉储量过半的启示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杏村 牛树银 +4 位作者 崔燮祥 燕建设 冯建之 孙卫志 孙爱群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1-548,共8页
小秦岭矿集区东闯金矿为石英脉型矿化类型,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矿脉延伸长、延深大,且矿体连续性好,仅S507一条矿脉在矿区走向延长超过3.2km,垂向延深超过1600m(深部尚未圈闭),单脉勘探提交黄金储量达47.2t,约占该矿黄金储量的70.35%。研... 小秦岭矿集区东闯金矿为石英脉型矿化类型,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矿脉延伸长、延深大,且矿体连续性好,仅S507一条矿脉在矿区走向延长超过3.2km,垂向延深超过1600m(深部尚未圈闭),单脉勘探提交黄金储量达47.2t,约占该矿黄金储量的70.35%。研究表明,该区从早到晚经历了四期褶皱-剪切作用,表现为从塑性流变到晚期构造隆升。其中五台期褶皱翼部的构造薄弱带发育成了压扭性脆韧性剪切带,又被燕山早期第三期褶皱作用改造成张扭性韧脆性剪切带,并为含矿流体的大规模贯入和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容矿空间。来自于深部的成矿流体,在较高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控制下,快速贯入到区域性韧脆性剪切带中积聚、沉淀成矿。也正是由于含矿流体快速贯入区域性韧脆性剪切带,而导致含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快速改变,使得某条矿脉储量达到全矿黄金储量的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成矿作用 构造成矿 构造控矿 豫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秦岭大湖矿区钼、金矿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孙卫志 王振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1-680,共10页
本文针对小秦岭金矿田大湖钼金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矿区浅部为石英脉型金矿体,向深部延伸出现石英脉型钼矿体,F5断层是大湖矿区内金、钼矿主要的含矿构造,钼矿体与金矿体共生或独立存在。钼矿体顶板围岩主要发... 本文针对小秦岭金矿田大湖钼金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矿区浅部为石英脉型金矿体,向深部延伸出现石英脉型钼矿体,F5断层是大湖矿区内金、钼矿主要的含矿构造,钼矿体与金矿体共生或独立存在。钼矿体顶板围岩主要发育钾长石化,而金矿体顶底板围岩则发育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其中绢云母化和中细粒黄铁矿化与金矿体关系最为密切。含金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气相组分以CO2、H2O为主,含有少量CH4、C2H2等还原性气体,液相组分主要为Na+、Ca2+、Cl-、F-等离子。钼矿体与金矿体的H、O同位素数据显示钼矿脉与金矿脉的成矿流体主要都是来自岩浆水,但是两种矿体的H、O同位素组成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辉钼矿化石英脉与金矿体中钾长石化和黄铁矿化石英脉中的稀土组成具有明显的不同,辉钼矿化石英脉具有较高的的∑REE和轻重稀土分馏,指示金矿体与钼矿体成矿流体来源不同,金、钼可能形成于不同的成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秦岭 矿化蚀变 HO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中的运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穆启超 黎义勇 +1 位作者 甘道毅 杨亚玲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6-70,75,共6页
本文介绍了指标分层-综合评分法、先分区-再评估法和基于GIS的图层叠加法3种定量-半定量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并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的实例运用和分析,结果表明3种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均能客观地反映矿山... 本文介绍了指标分层-综合评分法、先分区-再评估法和基于GIS的图层叠加法3种定量-半定量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并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的实例运用和分析,结果表明3种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均能客观地反映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且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地质环境 环境影响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雈香洼金矿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和深部找矿预测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长明 邓军 +2 位作者 张寿庭 黄守民 李克寒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3,共6页
河南熊耳山地区是豫西重要的金矿化集中区,萑香洼金矿是该成矿带近几年新发现的金矿床。通过运用地球化学成矿指数、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解析了萑香洼金矿的地球化学场,得出如下主要研究成果:①金矿床F985矿脉呈现以Au、Ag... 河南熊耳山地区是豫西重要的金矿化集中区,萑香洼金矿是该成矿带近几年新发现的金矿床。通过运用地球化学成矿指数、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解析了萑香洼金矿的地球化学场,得出如下主要研究成果:①金矿床F985矿脉呈现以Au、Ag为主,伴有Pb、Zn、Cu、Bi、As、Sb等多元素的综合原生晕;②厘定金矿床的地球化学原生晕的轴向分带、横向分带和纵向分带;③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头晕元素组合为As、Sb、Ba,主成矿晕元素组合为Au、Ag、Pb、Zn、Cu、Mo,尾晕元素组合为Co、Ni、Bi;④依据综合原生晕异常套合的特征,优选了4个找矿靶区,对深部隐伏矿体进行定位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原生晕 分带模式 矿体预测 萑香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老鸦岔金矿区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设计
9
作者 施强 王万迁 张天增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9年第5期21-24,37,共5页
以疏导山洪和泥石过境的挡渣坝防治工程为例,通过对不同坝型结构方案的对比,选择圬工透水梳齿坝为设计方案,对河南老鸦岔金矿区泥石流灾害进行治理工程设计,并对洪峰流量、拦渣坝坝顶溢流口过流量、挡渣坝稳定性进行了验算,通过该工程... 以疏导山洪和泥石过境的挡渣坝防治工程为例,通过对不同坝型结构方案的对比,选择圬工透水梳齿坝为设计方案,对河南老鸦岔金矿区泥石流灾害进行治理工程设计,并对洪峰流量、拦渣坝坝顶溢流口过流量、挡渣坝稳定性进行了验算,通过该工程的治理使矿山部分地段的地质环境得到初步恢复,并对小秦岭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治理 挡渣坝 地质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太山庙铝质A型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0
10
作者 叶会寿 毛景文 +4 位作者 徐林刚 高建京 谢桂清 李向前 何春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9-711,共13页
太山庙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豫西地区,呈岩基产出,出露面积约290km^2。根据它们的接触关系可以划分为3期:第1期中粗粒碱长花岗岩、第2期细中粒碱长花岗岩、第3期碱长花岗斑岩。利用SHRIMP锆石U- Pb法对主要岩性中粗粒碱长花岗岩进行测... 太山庙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豫西地区,呈岩基产出,出露面积约290km^2。根据它们的接触关系可以划分为3期:第1期中粗粒碱长花岗岩、第2期细中粒碱长花岗岩、第3期碱长花岗斑岩。利用SHRIMP锆石U- Pb法对主要岩性中粗粒碱长花岗岩进行测年的结果表明:其成岩年龄为115±2Ma,晚于区域上的南泥湖等花岗斑岩体和文峪、花山、合峪等花岗岩基。在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特点上,这3期花岗岩基本相似,主要由条纹长石、钠长石(An<10)、石英和少量的黑云母组成,发育晶洞构造;具富硅(SiO_2 70.63%~76.59%),偏碱(Na_2O+K_2O 8.23%~9.34%),FeO~*/MgO值相对较高(3.00~7.21),CaO和MgO含量低(分别为0.46%~1.18%和0.15%~0.65%),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为0.95~1.13)的特点;微量元素特征上,明显富集REE(Eu除外)、Zr、Nb和Ta等高场强元素(HFSE),而Sc、Cr、Co、Ni、Sr和Eu等含量较低。此外,还具有较高的Ga/Al比值特征(2.7~3.6),所有这些特征均说明其与I型和S型花岗岩有明显的区别,而具有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点,在相关判别图解上属于A1型花岗岩,表明其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年龄 地球化学特征 铝质A型花岗岩 太山庙岩体 豫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矿集区Au、Mo地球化学块体分布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孙卫志 张灯堂 +3 位作者 孟宪锋 冯建之 李磊 刘宗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9-358,共10页
豫西是中国重要的金、银、钼、铅锌及多金属产地,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矿床陆续被发现,多位专家学者对该区的资源量预测差异较大。本文运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通过对区域化探数据的处理和计算,划定豫西金地球化学块体边界,计算了金、钼各含... 豫西是中国重要的金、银、钼、铅锌及多金属产地,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矿床陆续被发现,多位专家学者对该区的资源量预测差异较大。本文运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通过对区域化探数据的处理和计算,划定豫西金地球化学块体边界,计算了金、钼各含量级别对应的地球化学块体的面积、可供金属量和成矿率。通过计算预测豫西金资源量,分别预测得到豫西Au资源总量为2 445 t,Mo资源总量为1 110万t,目前探明储量占预测资源量的比例还很小,与世界同等级别异常的矿集区相比,其探明资源量明显偏低,资源潜力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 矿集区 Au、Mo 地球化学块体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钼、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系统与成矿预测 被引量:29
12
作者 肖荣阁 白凤军 +3 位作者 原振雷 冯建之 张宗恒 刘国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共10页
以区域成矿理论为基础,将东秦岭构造带划分为华北古陆南缘、北秦岭造山带、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古陆等4个构造单元,其间商丹缝合断裂带分割南北秦岭造山带,形成华南古陆和华北古陆的分界,区内断裂构造及燕山期岩浆岩发育。研究区位于台... 以区域成矿理论为基础,将东秦岭构造带划分为华北古陆南缘、北秦岭造山带、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古陆等4个构造单元,其间商丹缝合断裂带分割南北秦岭造山带,形成华南古陆和华北古陆的分界,区内断裂构造及燕山期岩浆岩发育。研究区位于台地边缘,具有基底和盖层二元台地沉积结构,基底太古宇太华岩群变质岩和盖层熊耳群火山岩及燕山期岩浆岩构成区内重要的矿源岩。根据东秦岭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矿源岩的基本特征是亏损铜,而钨和钼、铅和锌、金和银则分别在不同的物源岩中富集。研究区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热液成因钼、金多金属矿床为主,根据成矿流体成因及其与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为3个成矿系统,即岩浆热液作用成矿系统、火山热液作用成矿系统及构造热液作用成矿系统,其分别与燕山期岩浆热液、熊耳期火山热液及中生代构造热液活动有关。根据燕山期岩浆岩、熊耳期火山机构及中生代的区域构造性质,分别预测了研究区内重点成矿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钼、金矿 矿源岩 成矿系统 成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沧州地区深层地下水漏斗演化与供水策略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韩占涛 王平 +4 位作者 张威 夏文则 马丽莎 李亚松 张发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9-33,共5页
通过对沧州地区深层地下水漏斗的发展历史及最新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结果的分析,认为沧州地区深层地下水在长时间高强度开采后已经获得了可观的补给量。但是,近半补给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减少开采量以应对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大规模... 通过对沧州地区深层地下水漏斗的发展历史及最新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结果的分析,认为沧州地区深层地下水在长时间高强度开采后已经获得了可观的补给量。但是,近半补给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减少开采量以应对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大规模开发利用浅层微咸水资源可为沧州地区增加近2×108m3/a的可利用资源量,还可以增加降雨入渗补给量,改良地下水质,是解决沧州地区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下水漏斗 沧州 微咸水 可持续开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陆块南缘燕山期花岗岩带岩浆演化:以小秦岭—外方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振强 徐建昌 +3 位作者 冯建之 祁冬梅 杨钢 孙卫志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32-1046,共15页
根据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外方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将其形成过程划分为160~155 Ma(Ⅰ)、150~125 Ma(Ⅱ)、120~110 Ma(Ⅲ)3个期次,与中国北方大规模岩浆活动期次并不完全一致。这3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元素演化较为特殊,... 根据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外方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将其形成过程划分为160~155 Ma(Ⅰ)、150~125 Ma(Ⅱ)、120~110 Ma(Ⅲ)3个期次,与中国北方大规模岩浆活动期次并不完全一致。这3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元素演化较为特殊,Ⅰ期花岗岩(南泥湖、上房沟等岩体)与Ⅲ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均以异常高的K含量、明显的负Eu异常及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弱或不分馏为主要特征,为A型花岗岩。Ⅱ期花岗岩为偏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富集Rb、Th、U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和Ta等高场强元素,P2O5含量随SiO2含量增加呈递减趋势,为I型花岗岩,大部分样品Sr>300.00×10-6,Y<19.00×10-6,Yb<1.90×10-6,具有埃达克岩的属性。时代由老至新,Ⅰ、Ⅱ、Ⅲ花岗岩呈现出A型—I型—A型的演化规律。Ⅰ期花岗岩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局部伸展环境;Ⅱ期花岗岩则形成于华北陆块南缘构造体制转换阶段,是地壳加厚导致的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Ⅲ期花岗岩则是扬子与华北陆块拼合后,板块逐渐稳定,岩石圈发生伸展,下地壳岩石减压熔融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秦岭—外方山 燕山期花岗岩 岩浆演化 华北陆块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据权重法在新矿床类型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艳霞 张达 +2 位作者 王长明 岳铮生 孙卫志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9-83,共5页
运用基于G IS的证据权重法,开展了新矿床类型的成矿预测。首先评述了新类型矿产资源的研究现状,然后以大兴安岭中南段喷流—沉积新矿床类型为例,在建立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G IS技术,分析提取矿产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运用基于G IS的证据权重法,开展了新矿床类型的成矿预测。首先评述了新类型矿产资源的研究现状,然后以大兴安岭中南段喷流—沉积新矿床类型为例,在建立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G IS技术,分析提取矿产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综合信息中的成矿异常信息,运用多学科信息综合研究地质异常与成矿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该区的证据权重成矿预测模型,圈定出2个找矿远景区。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新矿床类型的成矿预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对研究区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勘查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权重法 GIS 成矿预测 新类型矿床 大兴安岭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地震灾区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工程方案比选 被引量:9
16
作者 穆启超 王万迁 蔡铁刚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1年第4期11-16,共6页
本文从四川地震灾区某滑坡体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出发,在分析了该滑坡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该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滑坡结构特征及威胁对象,对该滑坡治理方案进行了比选,选取5个比较因子进行定性分析,最终得出了其治理工... 本文从四川地震灾区某滑坡体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出发,在分析了该滑坡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该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滑坡结构特征及威胁对象,对该滑坡治理方案进行了比选,选取5个比较因子进行定性分析,最终得出了其治理工程的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稳定性分析 抗滑桩 治理方案 比较因子 四川地震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抽水地下水直线运动规律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文则 刘宗彦 +3 位作者 付法凯 刘宗超 姚小东 毛玉柱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I0002-I0004,共3页
与法国达西同时期的水力学者裘布依于1857年把达西德渗透定律应用到天然含水层中。得到了著名的裘布依微分方程。然而,它只能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去解释地下水运动规律。这个理论方程式无法处理和解释地下水在天然水力坡度的作用下,... 与法国达西同时期的水力学者裘布依于1857年把达西德渗透定律应用到天然含水层中。得到了著名的裘布依微分方程。然而,它只能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去解释地下水运动规律。这个理论方程式无法处理和解释地下水在天然水力坡度的作用下,进入抽水井降落漏斗影响范围内的天然径流量这个客观事实,其计算结果可信度低。本文提出了渗透系数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渗透系数等于井管抽水单位涌水量除以所利用含水层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井影响半径 补给半径 地下水天然水力坡度 渗透系数 天然迳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碱渣堆放场对岩溶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袁霄梅 张华 +1 位作者 刘小敏 熊飞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0年第4期36-39,共4页
结合某碱渣堆放场的水文地质状况,通过模拟试验,探讨了碱渣堆放场对岩溶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渣场在冲灰水和大气降水的浸泡、淋滤作用下,其中的氯化物和钙镁盐类大量析出并随碱渣废液一起下渗,石灰岩碎石对氯化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 结合某碱渣堆放场的水文地质状况,通过模拟试验,探讨了碱渣堆放场对岩溶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渣场在冲灰水和大气降水的浸泡、淋滤作用下,其中的氯化物和钙镁盐类大量析出并随碱渣废液一起下渗,石灰岩碎石对氯化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但能力微弱。据试验数据分析认为,该渣场是焦作市北中部岩溶地下水中氯化物浓度和总硬度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渣 氯化物 岩溶地下水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秦岭中矿带金矿田成矿构造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杏村 牛树银 +9 位作者 燕建设 孙卫志 孙爱群 冯建之 陈超 徐建昌 王社全 崔燮祥 王铮 李斌 《黄金科学技术》 2012年第4期96-103,共8页
小秦岭金矿田中矿带是在老鸦岔背形翼部韧—脆性剪切带的基础上由含矿流体贯入形成的含金石英脉,其不仅延伸较长、延深较大,而且矿脉较宽,展布有文峪、东闯、杨寨峪、长安岔和金硐岔等大中型金矿。在概述成矿地质背景、归纳矿脉地质特... 小秦岭金矿田中矿带是在老鸦岔背形翼部韧—脆性剪切带的基础上由含矿流体贯入形成的含金石英脉,其不仅延伸较长、延深较大,而且矿脉较宽,展布有文峪、东闯、杨寨峪、长安岔和金硐岔等大中型金矿。在概述成矿地质背景、归纳矿脉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成矿地质作用,认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源,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贯入到早期韧—脆性剪切带中积聚结晶,形成一条或多条规模较大的含金石英脉,甚至出现研究区主矿脉所占有的金属储量超过矿区50%~90%的金属储量的现象。在今后的工作中,建议不要依据矿权的划分来评价矿床规模,而应根据矿脉的自然展布来统筹评价矿床规模,包括指导矿区深部和外围勘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构造控矿 幔枝构造 资源评价 豫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中氟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袁霄梅 王冰莹 +1 位作者 原学政 李光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19-324,共6页
为了研究赤泥中氟向下运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根据堆场周围的水文地质条件,设计了7组动态淋溶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排放7天后的赤泥表面以下700mm处的温度仍达78℃,而刚排放到堆场的冲灰水温度更高,可达87.5... 为了研究赤泥中氟向下运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根据堆场周围的水文地质条件,设计了7组动态淋溶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排放7天后的赤泥表面以下700mm处的温度仍达78℃,而刚排放到堆场的冲灰水温度更高,可达87.5℃,高温赤泥和冲灰水有利于氟的迁移;赤泥的pH值为10.29~11.83,浸出液的pH值为12.00~13.20,碱性很大,致使氟易随水迁移;赤泥的其它污染组分,如总硬度、Cl-、SO42-、K+、Na+、Ca2+、Mg2+,均对氟的迁移有一定的影响,且Na+、SO42-和Ca2+为主要控制因素,即溶液中Na+、SO42-、Ca2+含量越高,赤泥中的F-离子越易淋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迁移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