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载LiDAR在河南省重点水库库区高精度DEM建立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高胜超 高彦涛 王文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8-132,共5页
本文以河南省7个重点水库为研究对象,以免像控方式获取库区机载LiDAR点云数据与正射影像数据,共飞行47个架次,获取数据总面积达950 km^(2),制作库区保护范围线2442 km、管理范围线1886 km;从设备选择、航飞参数设置、设备检校、点云数... 本文以河南省7个重点水库为研究对象,以免像控方式获取库区机载LiDAR点云数据与正射影像数据,共飞行47个架次,获取数据总面积达950 km^(2),制作库区保护范围线2442 km、管理范围线1886 km;从设备选择、航飞参数设置、设备检校、点云数据滤波、点云精修、精度检查等几个关键环节进行论述,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能获取库区高精度DEM成果,为库区管理范围与保护范围界限的划定及库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一种数据获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激光雷达 水库 数字高程模型 点云 高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地矿CORS省域地面沉降监测与机理分析
2
作者 高彦涛 张永杰 +5 位作者 丁来中 范忻 高胜超 雷震 王军见 李春意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2,共6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省域尺度范围地面沉降,分析河南地矿CORS省域地面沉降的监测方法与其形成机理:针对河南省地面沉降分布特征,采用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HNGICS)的62个基准站数据,时间序列为2012—2019年,获得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为了进一步研究省域尺度范围地面沉降,分析河南地矿CORS省域地面沉降的监测方法与其形成机理:针对河南省地面沉降分布特征,采用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HNGICS)的62个基准站数据,时间序列为2012—2019年,获得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下无净旋转条件的河南省三维速度场;然后分解三维速度场获得河南垂直速度场,发现河南省地面沉降呈现“西稳东沉”的现象,开封附近出现沉降漏斗;最后将河南省地质图、河南省耕地面积占比、河南省年均降雨量与沉降等值线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质条件下,河南省地面沉降分布于豫东地区的第四系冲积层,而相同地质条件下,耕地占比和区域年均降雨量是地表差异性沉降的主要原因,如豫东地区耕地约占总面积的70%,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是豫东平原出现沉降漏斗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三维速度场 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 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新疆西准吉尔吾沙克金矿勘查工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广平 赵海良 +3 位作者 赵晓斌 李假广 沈中山 张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2-476,共5页
新疆在1∶20万比例尺的区域化探扫面中发现大量Au异常,据此找到多处大中型金矿床。为了对托里县幅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所圈定的"39乙"号异常区进行检查,开展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通过合理确定研究区土壤中Au元素背景... 新疆在1∶20万比例尺的区域化探扫面中发现大量Au异常,据此找到多处大中型金矿床。为了对托里县幅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所圈定的"39乙"号异常区进行检查,开展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通过合理确定研究区土壤中Au元素背景值与异常下限,直接用异常下限值圈定异常,利用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测量进一步验证土壤异常。最终确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该区找矿工作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圈定了2个Au异常带(4个异常区),并划定I号异常带为研究区首要找矿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金矿 找矿靶区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坦桑尼亚莫罗戈罗地区班巴拉维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被引量:8
4
作者 曹义甲 祁东 +2 位作者 楚明春 梁永安 张冬霞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7-666,共10页
班巴拉维石墨矿位于坦桑尼亚克拉通东部的乌萨迦兰造山带内,区域地层变形变质作用强烈。矿区内已发现12条石墨矿带,圈定了16个石墨矿体,估算石墨矿物量超过300万吨,矿床规模达到大型。该矿床类型为沉积变质型矿床,赋矿岩石为元古代乌萨... 班巴拉维石墨矿位于坦桑尼亚克拉通东部的乌萨迦兰造山带内,区域地层变形变质作用强烈。矿区内已发现12条石墨矿带,圈定了16个石墨矿体,估算石墨矿物量超过300万吨,矿床规模达到大型。该矿床类型为沉积变质型矿床,赋矿岩石为元古代乌萨迦兰超群鲁匡古勒组特戈特罗段变质岩,矿石类型为含石墨的片麻岩型,工业类型为粗大鳞片状晶质石墨矿石。本文为探寻适合莫罗戈罗地区的石墨矿勘查方法,通过分析含矿岩系、矿体、矿石及矿体激电异常等矿床地质特征,总结了班巴拉维石墨矿的矿床成因、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认为"矿化露头调查+激电剖面测量+钻探深部查证"等技术手段相结合在晶质石墨矿床勘查中能起到良好的找矿效果,论文研究可为相似成矿带石墨矿勘查及同类型矿床找矿提供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质石墨矿 矿床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班巴拉维石墨矿床 莫罗戈罗地区 坦桑尼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溹须河流域更新世地貌演变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鲁鹏 田奇丁 +1 位作者 邱士可 刘彩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2-176,共5页
由于同区域密集分布的史前聚落与早期城址密切相关,河南溹须河流域地貌演化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但早期研究侧重于宏观时空尺度下的地貌特征描述,地貌类型划分与演化特征分析不够细致,使得后续研究进展困难。根据野外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 由于同区域密集分布的史前聚落与早期城址密切相关,河南溹须河流域地貌演化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但早期研究侧重于宏观时空尺度下的地貌特征描述,地貌类型划分与演化特征分析不够细致,使得后续研究进展困难。根据野外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溹须河流域更新世地貌特征与演化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对各类地貌的面积与比例进行量算,并对地貌演变的作用机制进行评述。结果显示,新构造运动控制着区域宏观地势的形成,其对区域东部沉陷和西部抬升具有决定作用。第四纪频繁的气候波动强烈影响着区域水流的强度与频率,并以堆积、侵蚀等不同形式对以河流地貌为主的溹须河流域现代地貌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修塑作用。在构造、气候等作用下,溹须河流域现代地貌逐渐形成。尽管溹须河流域的地貌框架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但在构造、气候等内营力、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区域当前的地貌特质逐渐构成,而且依然处于持续的演变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地貌演化 驱动机制 溹须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风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南怀方 《有色金属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3-97,共5页
为扩大东风山金矿找矿远景,在开展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地质条件、矿体特征、矿石类型、矿物组分等方面研究基础上,通过总结成矿因素与控矿条件,认为沉积分异作用形成的硅铁建造为金成矿的矿源层,区域变质作用使含矿地层内金元素进行迁... 为扩大东风山金矿找矿远景,在开展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地质条件、矿体特征、矿石类型、矿物组分等方面研究基础上,通过总结成矿因素与控矿条件,认为沉积分异作用形成的硅铁建造为金成矿的矿源层,区域变质作用使含矿地层内金元素进行迁移与初步富集,花岗岩侵入带来的热源驱使含矿物质重新活化、迁移、再富集形成金矿体。初步认定东风山金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金矿床,为寻找类似金矿床具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风山金矿 成矿背景 矿床特征 成因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源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遥感监测与整治模式一体化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安志宏 程玉书 +2 位作者 汪宝存 孙禧勇 王亚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1-637,共7页
为了摸清辽源市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展和效果,本研究首次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全市范围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遥感监测,通过提取矿山地质环境专题信息,总结和划分辽源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典型模式,结果表明:辽源市矿山地质环境恢... 为了摸清辽源市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展和效果,本研究首次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全市范围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遥感监测,通过提取矿山地质环境专题信息,总结和划分辽源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典型模式,结果表明:辽源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展较快,存在灾害治理型、公益园区型、功能改善型、景观再造型、矿山绿化型、综合治理型等多种模式,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典型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源市 遥感监测 矿山地质环境 恢复治理 典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空间信息的高光谱影像稀疏表达分类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瑞瑞 刘冰 +2 位作者 程玉书 齐香玲 耿丽艳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98,共5页
针对高光谱影像空谱信息利用问题,设计了一种融合空间信息的稀疏表达分类方法,以提高高光谱影像的分类精度。首先,在特征提取阶段引入空间信息,采用形态学滤波的方法提取高光谱影像的形态学属性剖面特征;然后,采用训练样本构成的字典对... 针对高光谱影像空谱信息利用问题,设计了一种融合空间信息的稀疏表达分类方法,以提高高光谱影像的分类精度。首先,在特征提取阶段引入空间信息,采用形态学滤波的方法提取高光谱影像的形态学属性剖面特征;然后,采用训练样本构成的字典对提取到的空间特征进行稀疏编码,在编码过程中进一步引入空间邻域信息来提高稀疏编码效果;最后,根据测试样本的稀疏编码向量计算其相对于每个类别的重构误差,并将该样本划分到重构误差最小的类别中完成分类。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在Pavia大学和Indian pines 2组高光谱数据集上进行分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充分利用了高光谱影像的空间邻域信息,能够有效提高高光谱影像的分类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信息 形态学滤波 稀疏表达 高光谱影像 影像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地面沉降监测精度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3
9
作者 汪宝存 远顺立 +3 位作者 王继华 郭凌飞 王文杰 焦学军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13,共6页
针对InSAR地面沉降监测精度所受到的质疑,以郑州市为研究区,该文提出了在SAR卫星过境获取图像的同时开展水准测量,通过开展地面沉降星地同步观测实验,即利用水准观测结果对InSAR地面沉降监测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评价。分别于2012年1... 针对InSAR地面沉降监测精度所受到的质疑,以郑州市为研究区,该文提出了在SAR卫星过境获取图像的同时开展水准测量,通过开展地面沉降星地同步观测实验,即利用水准观测结果对InSAR地面沉降监测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评价。分别于2012年11月、2013年6月、8月,开展了3次同步观测实验,获取了InSAR与同步的水准监测数据,通过统一参考基准,纠正了InSAR、水准两种测量方法测量结果出现的整体偏差;统一参考基准后,最临近距离的平均误差在±1.9mm^4.8mm之间,中误差在±2.3mm^5.6mm之间,采用克里金插值法的平均误差在±1.5mm^3.8mm之间,中误差在±1.9mm^4.6mm之间。结果表明InSAR地面沉降监测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同步观测 精度 地面沉降 最邻近距离 克里金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InSAR的乌达煤田火区长时序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柱 范洪冬 +1 位作者 高彦涛 许耀宗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8-145,共8页
煤火燃烧不仅浪费了大量煤炭资源,而且严重破坏了火区生态环境,而传统监测方法存在范围小、频率低、成本高、危险大等问题。为此,研究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stributed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 煤火燃烧不仅浪费了大量煤炭资源,而且严重破坏了火区生态环境,而传统监测方法存在范围小、频率低、成本高、危险大等问题。为此,研究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stributed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S-InSAR)技术的煤田火区监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快速同质点识别算法(fast statistically homogeneous pixels selection,FaSHPS)选取同质点,然后利用特征值分解方法对这些同质点进行相位优化,并根据时间相干性获取最终的分布式目标,最后结合短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SBAS)InSAR处理步骤解算时序地表形变。以2017年3月—2019年4月63景Sentinel-1A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本文方法获取了乌达煤田时序地表沉降,并与临时相干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temporarily coherent poin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TCP-InSAR)技术监测结果进行了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两者间的相关系数为0.84,监测点位密度比TCP-InSAR提高1.24倍;乌达煤田存在严重的地表形变现象,研究区域内最大形变速率为-215 mm/a;煤火区在秋冬季节地表形变变化相对较快,且具有多个形变延伸方向及发育程度不同的沉降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InSAR 形变监测 煤火监测 长时序 乌达煤田火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基线集方法(SBAS-INSAR)技术的山区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研究——以攀枝花为例 被引量:21
11
作者 孟庆凯 汪宝存 苗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2-17,共6页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的山区城市地面沉降研究,因地形复杂、植被覆盖等因素开展较少。首次在攀枝花市,利用12景2009-2010ENVISAT ASAR数据,采用短基线集方法开展大范围、长时间监...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的山区城市地面沉降研究,因地形复杂、植被覆盖等因素开展较少。首次在攀枝花市,利用12景2009-2010ENVISAT ASAR数据,采用短基线集方法开展大范围、长时间监测。结果表明,攀枝花市东区地面沉降较大,沉降的平均速率高达48 mm/年;西区沉降较小,沉降平均速率10 mm/年。推测原因多为城市化建设所致地面荷载;而市东北方向的露天矿区,因连续开采所致,不同时期同一地点的地表变化,导致高相干点在此区域分散稀疏,不能表明是否有沉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短基线集(sinall BASELINE subset SBAS) 时序分析 攀枝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地面沉降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汪宝存 朱琳 +2 位作者 潘登 郭凌飞 彭鹏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3-148,共6页
为查明郑州市地面沉降演变规律,服务城市地面沉降防控工作,选用2007—2017年间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结合水准监测结果,获取了郑州市2007—2010年、2012—2013年、2013—2016年和2016—2017年4个时间段的地... 为查明郑州市地面沉降演变规律,服务城市地面沉降防控工作,选用2007—2017年间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结合水准监测结果,获取了郑州市2007—2010年、2012—2013年、2013—2016年和2016—2017年4个时间段的地面沉降分布图,从时间和空间2个角度,分析了郑州市地面沉降演变规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0 a间地面沉降与城中村演变之间的时空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中村是郑州市地面沉降演变的主导因素,即城中村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城中村拆迁,地下水抽取减少导致地面沉降变缓甚至出现地面沉降抬升;因拆迁导致流动人口迁移到远郊的城中村,形成新的流动人口、产业聚集区,进而形成了新的地面沉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 地面沉降 演变规律 城中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深挖方膨胀土渠段边坡形变时空演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春意 贾彭真 +3 位作者 赵海良 魏磊 丁来中 韩博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6-85,共10页
为研究渠首深挖方膨胀土渠段边坡形变规律,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融合的形变监测技术,处理2017-01-11—2019-12-27间88景Sentinel-1A升轨影像数据,获取并分析两岸渠段边坡的长时序形变速度和累计形变场,测试原状土体成分,分析地表形... 为研究渠首深挖方膨胀土渠段边坡形变规律,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融合的形变监测技术,处理2017-01-11—2019-12-27间88景Sentinel-1A升轨影像数据,获取并分析两岸渠段边坡的长时序形变速度和累计形变场,测试原状土体成分,分析地表形变与土体物理属性之间的相关性,讨论降雨对边坡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渠段边坡年平均形变速率为10~25 mm/a,最大累计形变量约60 mm,边坡总体处于抬升状态;试验区下位原状岩土层中膨胀土主要成分为伊利石,降雨作用下边坡出现反复抬升或下沉,形变峰值与丰水期降雨量密切相关,且呈一定滞后性,边坡形变的整体趋势可用渠段边坡形变量与时间之间的回归中线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边坡形变 时空演化规律 时序InSAR 膨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藕节形河道游荡趋势演变遥感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忻 丁来中 +6 位作者 李莹 王文杰 程明 宋会传 高爽 耿丽艳 李春意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0-154,共5页
河道游荡是黄河下游发生自然灾害的主要诱因,分析其游荡规律对保护下游滩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黄河下游河道游荡问题,本文采用多源国产卫星长时序数列,提出了一种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PCA-SVM)黄河河道提取方法,解译了... 河道游荡是黄河下游发生自然灾害的主要诱因,分析其游荡规律对保护下游滩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黄河下游河道游荡问题,本文采用多源国产卫星长时序数列,提出了一种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PCA-SVM)黄河河道提取方法,解译了黄河濮阳段2013—2022年的河道信息,并以藕节形河道为例分析了其游荡趋势。结果表明,PCA-SVM方法提取的黄河河道完整,沙洲清晰,显著改善了河道与湿地、滩涂分类混淆等问题,解译精度为84.17%,Kappa系数为0.613,精度明显高于最大似然分类法、最小距离分类法和SVM法。对2013—2022年黄河河道游荡趋势分析可知,研究区内藕节形河道游荡趋势明显,河道主槽已从左岸迁移至右岸,至2022年8月仍存在向右游荡迁移趋势,右岸滩区居民点和农田侵蚀加剧,易引发险工出险,导致洪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游荡河段 遥感 PCA-SVM 洪泛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风积沙表面蒸发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乔翠平 王金娜 +2 位作者 王艳艳 孔令莹 王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2-108,共7页
由于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蒸发强度大,因此研究毛乌素沙地风积沙表面蒸发规律,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毛乌素沙地风积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4种初始含水率、5种温度条件下的土面蒸发和水面蒸发对比... 由于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蒸发强度大,因此研究毛乌素沙地风积沙表面蒸发规律,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毛乌素沙地风积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4种初始含水率、5种温度条件下的土面蒸发和水面蒸发对比试验。通过试验,分析了不同温度和不同初始含水率风积沙的蒸发规律,探讨了土面蒸发与水面蒸发、初始含水率以及土壤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土壤温度一定时,蒸发量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高而不断增大,达到最大蒸发量时,土面蒸发趋于稳定;蒸发强度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当蒸发达到稳定状态以后,其基本呈现减小的趋势。根据试验结果,构建了以土面蒸发强度E土为因变量,土壤温度T、初始含水率θ及水面蒸发强度E水为自变量的多因素模型,即:E_(土)=1.551T-0.0001θ2+0.14547 E_(水)ln E_(水)+2.962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风积沙 土面蒸发 水面蒸发 累积蒸发量 蒸发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RS支持下的单点测量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爱国 张殿江 +1 位作者 丁文利 王怀念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15,共3页
针对传统GNSS控制网中需要多人多台设备同步观测的缺点,提出了利用CORS来进行单点测量的模式,并利用Bland-Altman对两种测量模式进行检验。采用CORS单点测量模式代替网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在网观测中多台设备同步观测的缺点,根据Bland-Alt... 针对传统GNSS控制网中需要多人多台设备同步观测的缺点,提出了利用CORS来进行单点测量的模式,并利用Bland-Altman对两种测量模式进行检验。采用CORS单点测量模式代替网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在网观测中多台设备同步观测的缺点,根据Bland-Altman检验,测量结果能达到E级网测量结果。基于CORS单点测量模式的实践表明,本文所提的测量模式不仅能满足区域控制网的要求,也能较好地提高高精度控制测量的效率,研究结果是对高精度控制测量方法的补充,可以应用于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等项目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S GNSS 单点测量 静态测量 一致性检验 Bland-Altm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NGICS站ITRF2014框架下三维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彦涛 赵海良 +4 位作者 丁来中 郭凌飞 朱琳 宋会传 李春意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7-161,共5页
针对河南省内地表沉降问题,利用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HNGICS)分析全省域内地表形变,对比时间基线为10 a的HNGICS基准站ITRF2014框架下三维坐标,获得河南省内三维速度场,分析河南省内地表形变规律与地质环境相关。结果表明:... 针对河南省内地表沉降问题,利用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HNGICS)分析全省域内地表形变,对比时间基线为10 a的HNGICS基准站ITRF2014框架下三维坐标,获得河南省内三维速度场,分析河南省内地表形变规律与地质环境相关。结果表明:河南省内整体平面位移变化较小,平面变化10 mm以内的基准站16个,在10~20 mm之间的站点15个,整体趋势表现为由西向东,南部水平位移优势方向为东偏北方向30.7°,平均运动速率为0.87 mm/a;北部平原水平位移优势方向为东偏南方向82.6°,平均运动速率为1.6 mm/a,省域内地表存在明显的相对运动;竖直方向上,东部平原地区平均沉降速率为11.0 mm/a,山区平均沉降速率为1.4 mm/a,山区沉降速率远小于平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NGICS 地表移动 三维速度场 地表沉降 地下水超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地区煤田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 被引量:5
18
作者 白万山 刘田田 李红桃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2-85,共4页
黄土塬地区地表高程变化剧烈、地表结构与表层岩性变化大、低速带厚度大且速度低,导致地震勘探资料的静校正问题突出,信噪比低,振幅与波形一致性差,是整个资料处理流程中的重点与难点。给出了能较好解决不同波长静校正问题的联合静校正... 黄土塬地区地表高程变化剧烈、地表结构与表层岩性变化大、低速带厚度大且速度低,导致地震勘探资料的静校正问题突出,信噪比低,振幅与波形一致性差,是整个资料处理流程中的重点与难点。给出了能较好解决不同波长静校正问题的联合静校正技术,既能有效去除噪音又能使有效信号不被破坏的多步多域迭代去噪技术,实现振幅与子波特征一致性的处理技术。应用表明,这些技术能有效地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 折射静校正 去噪 一致性处理 速度分析与剩余静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NGICS的GNSS郑汴洛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金娜 高彦涛 孙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1-54,共4页
应用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HNGICS)开展郑汴洛地区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面沉降监测.监测网采用三级布设:一级网采用HNGICS基准站,作为监测基准网;二级网为地面沉降监测的基本网,采用B级GPS观测;三级网为地面沉降变形的... 应用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HNGICS)开展郑汴洛地区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面沉降监测.监测网采用三级布设:一级网采用HNGICS基准站,作为监测基准网;二级网为地面沉降监测的基本网,采用B级GPS观测;三级网为地面沉降变形的监测网,采用C级GPS观测.利用GAMIT精密解算软件进行基线解算,获得高精度大地高数据,从而监测地面沉降的变化.将监测结果与水准监测资料对比,证实GNSS监测网的布设、外业观测和内业数据处理等方案可行,可为郑汴洛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解释和减灾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NGICS GNSS 地面沉降 监测技术 郑汴洛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开采与住宅建设用地矛盾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南怀方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4,7,共3页
为了化解煤炭矿山企业与当地居民用地矛盾,确保煤矿开采与居民住宅建设合法权益的实现,通过对煤矿开采与居民住宅建设间用地矛盾造成的问题、产生原因的深层研究与综合分析,提出此类矛盾主要是由土地与矿产资源管理分化、项目建设缺乏... 为了化解煤炭矿山企业与当地居民用地矛盾,确保煤矿开采与居民住宅建设合法权益的实现,通过对煤矿开采与居民住宅建设间用地矛盾造成的问题、产生原因的深层研究与综合分析,提出此类矛盾主要是由土地与矿产资源管理分化、项目建设缺乏科学论证引起,为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开采 住宅建设 用地矛盾 矿产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