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地区冰川融水锶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仝晓霞 马武明 孙兴乐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0-838,共9页
本文研究了帕米尔高原地区冰川融水的Sr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且结合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结果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该区以HCO_3-Ca(Ca-Mg)和HCO_3-SO_4-Ca-Mg水为主;冰川融水矿化度低,水化学类型简单,NO_3^-离子含量很少,是研究冰川融水氢氧同... 本文研究了帕米尔高原地区冰川融水的Sr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且结合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结果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该区以HCO_3-Ca(Ca-Mg)和HCO_3-SO_4-Ca-Mg水为主;冰川融水矿化度低,水化学类型简单,NO_3^-离子含量很少,是研究冰川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和用锶同位素研究水-岩作用的理想地区.研究区冰川融水的^(18)O和~2H具有明显的高度效应,δ^(18)O-δ~2H关系水点均位于世界降水线的左上方,显示了寒冷气候条件下,冰川融水^(18)O和~2H同位素特征;本研究应用^(87)Sr/^(86)Sr比值与1/[Sr^(2+)]相关性以及^(87)Sr/^(86)Sr、[Sr^(2+)]/[Na^+]比值的相关性发现,塔什库尔干河流域的上游西南部喀喇其库尔河一带是以硅酸盐岩为主的分布区,其特点是高^(87)Sr/^(86)Sr比值和低[Sr^(2+)]/[Na^+]比值,南部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分布区,其特征是低^(87)Sr/^(86)Sr比值和高[Sr^(2+)]/[Na^+]比值;到了中游和下游,河水都是混合水,其中靠近上游水点以低^(87)Sr/^(86)Sr比值和高的1/[Sr^(2+)]比值为特征,而下游则以低^(87)Sr/^(86)Sr比值和小的1/[Sr^(2+)]比值为特征,这些特点与混合水的来源和流经区的岩性有关;本研究还发现,氘过量参数d值是识别大气降水补给河水或地下水的重要指标,可用于研究该地区古气候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 塔什库尔干 冰川融水(水-岩作用) 锶同位素 氘过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基变形控制的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钟森 宋勇军 +2 位作者 赵文涛 赵康宁 李海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6期101-106,共6页
为有效进行采空区地面塌陷灾害防治,通过运用概率积分法对采空塌陷区地面残余变形进行科学预测,结合建设工程自身对地基变形要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可以有效解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为有效进行采空区地面塌陷灾害防治,通过运用概率积分法对采空塌陷区地面残余变形进行科学预测,结合建设工程自身对地基变形要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可以有效解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过于保守和地质灾害过度治理的问题,同时可合理缩短建设工期,大幅降低工程造价,使采空地面塌陷区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得到高效利用。经过大量工程实践,地质灾害危险性得到有效控制,工程自身安全和使用功能得到可靠保障,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可见该方法切实可行,对采空地面塌陷区的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植物修复赤泥堆场的酶活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3
作者 刘钟森 岳晶晶 +3 位作者 薛海涛 赵永超 赵雅 龚巍峥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37-1244,共8页
通过开展大田试验,在赤泥堆场中种植3种耐盐植物(柽柳、碱蓬和黑麦草),考察赤泥基质中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特征,并结合赤泥基质理化性质的变化,分析耐盐植物对赤泥堆场基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柽柳、碱蓬和黑... 通过开展大田试验,在赤泥堆场中种植3种耐盐植物(柽柳、碱蓬和黑麦草),考察赤泥基质中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特征,并结合赤泥基质理化性质的变化,分析耐盐植物对赤泥堆场基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柽柳、碱蓬和黑麦草后,赤泥基质pH、全盐量和电导率均有降低,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升高,基质中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耐盐植物的吸盐能力和根际的分泌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基质理化性质,缓解基质盐碱化程度,从而提高基质酶活性。其中,碱蓬对拜耳法赤泥的适应性优于黑麦草和柽柳,而柽柳对烧结法赤泥的适应性优于碱蓬和黑麦草。植物类型及赤泥种类均会影响基质酶活性,且植物类型对酶活性的影响大于赤泥种类。酶活性与基础理化指标有着密切关系,其中pH、电导率是影响酶活性的关键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赤泥堆场 修复 酶活性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源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及氢、氧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35
4
作者 焦艳军 王广才 +3 位作者 崔霖峰 韩永 胡亚男 陈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62-968,共7页
运用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成分作为水循环过程的示踪剂,研究济源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现场调查,系统地采集了该区浅层、中深层地下水和河水样品,并在实验室进行了水化学成分(K+、Na+、Ca2+、Mg2+、Cl-、SO2-4、HCO-3)和... 运用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成分作为水循环过程的示踪剂,研究济源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现场调查,系统地采集了该区浅层、中深层地下水和河水样品,并在实验室进行了水化学成分(K+、Na+、Ca2+、Mg2+、Cl-、SO2-4、HCO-3)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组分(D、18O)测定.基于水化学和同位素测定结果,揭示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特征.水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济源盆地水体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属于低矿化度水,浅层地下水和河水联系紧密,不同水体水化学成分主要受到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大气降水是盆地不同水体的主要补给源,地下水在接受降水的补给后经过了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中深层地下水受蒸发影响较小,浅层地下水和河水受蒸发影响较大.浅层地下水和河水的主要补给方式是地表大气降水的垂直渗入补给,中深层地下水接受北部太行山区的径流补给,补给高程为620—118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水化学 水循环 济源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剑桥模型破坏准则黄土高边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钟森 宋勇军 +2 位作者 梁东 李璞 姜守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4-148,共5页
对剑桥模型的破坏准则并进行了补充改进,使其适用于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分析。通过室内试验取得了不同含水量下黄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及对应的临界应力比。采用FLAC有限差分软件对不同坡角的边坡进行数值计算;并用MAPGIS软件DTM空间分析功能... 对剑桥模型的破坏准则并进行了补充改进,使其适用于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分析。通过室内试验取得了不同含水量下黄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及对应的临界应力比。采用FLAC有限差分软件对不同坡角的边坡进行数值计算;并用MAPGIS软件DTM空间分析功能对计算结果进行图形后处理。基于以上工作,研究黄土高边坡体内应力分布特点、黄土高边坡稳定的应力影响因素、潜在不稳定区域和边坡破坏模式。探讨含水量变化对边坡临界应力比和实际应力比的影响规律,分析应力比变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程度。揭示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减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不同力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模型 广义剪应力 应力比 破坏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密煤田太原组山西组层序地层与聚煤规律
6
作者 刘钟森 田景春 +1 位作者 林小兵 张翔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7-192,共6页
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形成过程也是沉积环境由浅海相、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的演化过程,相对海平面变化呈现前期上升随后震荡下降趋势。利用测井曲线、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煤岩层组合特征及钻孔地层资料进行地层对比分析,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 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形成过程也是沉积环境由浅海相、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的演化过程,相对海平面变化呈现前期上升随后震荡下降趋势。利用测井曲线、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煤岩层组合特征及钻孔地层资料进行地层对比分析,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分析煤层时空分布的成因;并勾画出海平面升降曲线,归纳古地理沉积环境的演化顺序及对应的沉积环境煤层的煤质特征成因并总结聚煤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沉积地球化学 山西组 太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地潮土施用小麦和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玉米养分吸收和根际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高雅 饶伟 +7 位作者 介红彬 张文静 牛亚茹 袁依林 徐国莲 张雯雯 张登晓 王代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33-945,共13页
【目的】生物质炭施用于农田土壤中能够改善土壤肥力,并提高作物生产力,而该效应受到土壤条件和生物质炭条件的限制。针对不同土壤条件探究适宜的生物质炭利用方式,对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壤质和粘质两种... 【目的】生物质炭施用于农田土壤中能够改善土壤肥力,并提高作物生产力,而该效应受到土壤条件和生物质炭条件的限制。针对不同土壤条件探究适宜的生物质炭利用方式,对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壤质和粘质两种质地的潮土为研究对象,分别施用玉米秸秆炭(MBC)和小麦秸秆炭(WBC)两种生物质炭,并以不施用生物质炭的处理为对照(CK)。测定各处理玉米苗期生长、生理抗性和养分吸收差异,并分析各处理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胞外酶等活性。【结果】1)与CK相比,壤质潮土中,WBC处理下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显著增加了43.7%,总根长显著增加34.3%,而MBC处理没有显著影响。粘质潮土中,WBC和MBC对玉米生物量和根系构型均影响较小。2) WBC和MBC在壤质和粘质潮土中显著降低了苗期玉米叶片中MDA含量,降低幅度在32.7%~55.3%,且两种生物质炭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粘质潮土中,MBC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壤质潮土中,WBC和MBC处理对SOD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3)壤质潮土中,生物质炭对苗期玉米地上部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作物全磷和全钾含量有显著促进作用,WBC处理的地上部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23.5%和28.7%,且显著高于MBC处理。在粘质潮土中,WBC和MBC处理对地上部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而MBC处理提高了全钾含量。4)在壤质和粘质潮土中施用生物质炭均改善了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对照相比,壤质潮土中MBC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了25.4%;粘质潮土中WBC和MBC处理速效磷含量均显著增加了15.03%,并且显著提高了阳离子交换量(CEC)。生物质炭处理提高了根际土壤胞外酶活性,在粘质潮土中WBC和MBC处理的胞外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壤质潮土中WBC处理的酶活性高于MBC处理。【结论】施用生物质炭能够调控根际土壤酶活性,提高有效磷含量,改善玉米根系构型,提高苗期玉米养分吸收并增加生物量。生物质炭的施用效果在壤质潮土中比粘质潮土中更好,小麦秸秆炭效应优于玉米秸秆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生物质炭 玉米秸秆生物质炭 壤质潮土 粘质潮土 根际土壤 养分有效性 胞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登晓 高雅 +3 位作者 介红彬 张文静 牛亚茹 王代长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99-205,220,共8页
从3个角度综述了生物质炭对土壤磷素调控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生物质炭处理下土壤对磷素的吸附固定特性,生物质炭对土壤稳定态磷的活化机制,以及生物质炭对土壤磷素的长效调控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目前生物质炭对土壤磷有效性影响的调控机... 从3个角度综述了生物质炭对土壤磷素调控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生物质炭处理下土壤对磷素的吸附固定特性,生物质炭对土壤稳定态磷的活化机制,以及生物质炭对土壤磷素的长效调控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目前生物质炭对土壤磷有效性影响的调控机制认识不足,,需要系统性的研究生物质炭-土壤-作物之间的互作及其非生物与生物调控过程,同时综合考虑土壤性质和生物质炭原料等影响因素,为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利用生物质炭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磷有效性 农田土壤 吸附 磷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耐盐植物对赤泥堆场有机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赵雅 刘钟森 +2 位作者 王骥博 岳晶晶 龚巍峥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5期756-760,共5页
氧化铝赤泥堆场是一个典型的矿山荒地,种植耐盐植物可以促进赤泥土壤化,其是赤泥堆场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的基础。试验针对赤泥特点添加改良剂和种植不同耐盐植物,3 a后测定赤泥土壤化后植物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并分... 氧化铝赤泥堆场是一个典型的矿山荒地,种植耐盐植物可以促进赤泥土壤化,其是赤泥堆场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的基础。试验针对赤泥特点添加改良剂和种植不同耐盐植物,3 a后测定赤泥土壤化后植物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并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竹子>碱蓬>赤泥>空地>柽柳>菌草,其中,竹子和碱蓬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比赤泥(原状土,CK)提高103.80%和101.27%;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总数大小顺序为碱蓬>竹子>空地>柽柳>赤泥>菌草,其中,种植碱蓬的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分别比CK提高164.90%、942.94%、244.01%和179.5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与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微生物总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3、0.397、0.755和0.875,其中,与细菌、微生物总数呈显著正相关。种植耐盐植物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总体上高于CK,提高最为明显的是种植碱蓬和竹子的土壤。研究结果对指导该地区植被恢复、土壤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我国其他地区氧化铝赤泥堆场的植被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植物 赤泥堆场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微生物数量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