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地质+”模式探析——以嵩县石场村为例
1
作者 周园 孟晶晶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90-193,共4页
石场村依石而建,触目所及皆是石头,区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如寒武纪岩溶怪石、古岩溶地貌、古生物化石、核形石灰岩等地质遗迹均具有很高的科研、观赏价值。通过对村庄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前景进行探析,提出了以地质文化村建设打造“地质+... 石场村依石而建,触目所及皆是石头,区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如寒武纪岩溶怪石、古岩溶地貌、古生物化石、核形石灰岩等地质遗迹均具有很高的科研、观赏价值。通过对村庄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前景进行探析,提出了以地质文化村建设打造“地质+”文化,带动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进行了“地质+文化”“地质+研学”“地质+生态”“地质+农业”“地质+体育”5种模式探索,为促进地质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找寻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地质遗迹 “地质+” 乡村振兴 石场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基变形控制的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钟森 宋勇军 +2 位作者 赵文涛 赵康宁 李海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6期101-106,共6页
为有效进行采空区地面塌陷灾害防治,通过运用概率积分法对采空塌陷区地面残余变形进行科学预测,结合建设工程自身对地基变形要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可以有效解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为有效进行采空区地面塌陷灾害防治,通过运用概率积分法对采空塌陷区地面残余变形进行科学预测,结合建设工程自身对地基变形要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可以有效解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过于保守和地质灾害过度治理的问题,同时可合理缩短建设工期,大幅降低工程造价,使采空地面塌陷区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得到高效利用。经过大量工程实践,地质灾害危险性得到有效控制,工程自身安全和使用功能得到可靠保障,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可见该方法切实可行,对采空地面塌陷区的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植物修复赤泥堆场的酶活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3
作者 刘钟森 岳晶晶 +3 位作者 薛海涛 赵永超 赵雅 龚巍峥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37-1244,共8页
通过开展大田试验,在赤泥堆场中种植3种耐盐植物(柽柳、碱蓬和黑麦草),考察赤泥基质中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特征,并结合赤泥基质理化性质的变化,分析耐盐植物对赤泥堆场基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柽柳、碱蓬和黑... 通过开展大田试验,在赤泥堆场中种植3种耐盐植物(柽柳、碱蓬和黑麦草),考察赤泥基质中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特征,并结合赤泥基质理化性质的变化,分析耐盐植物对赤泥堆场基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柽柳、碱蓬和黑麦草后,赤泥基质pH、全盐量和电导率均有降低,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升高,基质中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耐盐植物的吸盐能力和根际的分泌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基质理化性质,缓解基质盐碱化程度,从而提高基质酶活性。其中,碱蓬对拜耳法赤泥的适应性优于黑麦草和柽柳,而柽柳对烧结法赤泥的适应性优于碱蓬和黑麦草。植物类型及赤泥种类均会影响基质酶活性,且植物类型对酶活性的影响大于赤泥种类。酶活性与基础理化指标有着密切关系,其中pH、电导率是影响酶活性的关键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赤泥堆场 修复 酶活性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真菌对采煤沉陷区黄花菜生长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毕银丽 孙江涛 +3 位作者 王建文 张延旭 孙金华 于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5315-5321,共7页
于陕北黄土沟壑采煤沉陷区内布设试验小区,对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摩西管柄囊霉菌,通过测定黄花菜光合性能、植株生长、抗逆性、土壤养分含量、根际微生物数量等,... 于陕北黄土沟壑采煤沉陷区内布设试验小区,对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摩西管柄囊霉菌,通过测定黄花菜光合性能、植株生长、抗逆性、土壤养分含量、根际微生物数量等,揭示AM真菌对黄花菜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菜种植3—5个月后,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黄花菜株高、冠幅及其根系菌根侵染率、菌丝密度。与不接种对照区相比,接种AM真菌后黄花菜叶片的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51%、12%、79%。接种AM真菌处理区黄花菜根际土壤的电导率、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等均显著高于对照区,细菌数量和磷酸酶活性的菌根贡献率分别达77%和24%。表明采煤沉陷区扰动土壤接种AM真菌具有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肥力和提高黄花菜植株抗逆性的作用,对促进陕北黄土沟壑采煤沉陷区经济作物生长和提高土壤质量具有重要现实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 黄花菜 采煤沉陷区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黄河北干流岸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梁之豪 时芳欣 +1 位作者 陈融旭 穆磊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3-127,共5页
河岸带是水陆交错带,资源十分宝贵,其质量关系到陆地及河流两者的生态状况,黄河流域岸线资源更为宝贵,为摸清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以黄河北干流岸线为研究区域,采用GIS手段分析了黄河大北干流岸线利用需求较为迫切的河曲-准格尔旗(... 河岸带是水陆交错带,资源十分宝贵,其质量关系到陆地及河流两者的生态状况,黄河流域岸线资源更为宝贵,为摸清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以黄河北干流岸线为研究区域,采用GIS手段分析了黄河大北干流岸线利用需求较为迫切的河曲-准格尔旗(河准段)与府谷-保德(府保段)两段河道和小北干流岸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然后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分别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预测。分析可知,北干流岸线多年间土地利用在耕地、水域和建筑用地之间转化相对剧烈,其中大部分区域耕地、建筑用地呈增长态势,水域呈减少态势。原因可能是随着北干流岸线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用地、耕地需求增加。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对北干流岸线土地利用结构的预测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沿河人民拓宽生存空间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北干流岸线将逐渐形成以耕地、建筑用地和水域为主的布局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干流岸线 土地利用变化 GIS 转移矩阵 马尔柯夫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小北干流岸线功能评价及情景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梁之豪 时芳欣 +1 位作者 马明卫 岳瑜素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2-58,63,共8页
为了全面评价黄河小北干流岸线功能,根据小北干流岸线自身特征,将其功能分为两大类: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选取13个指标构建河流岸线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健康评估,小北干流岸线功能运行状况大体上处于良好状态,表明河流岸线的... 为了全面评价黄河小北干流岸线功能,根据小北干流岸线自身特征,将其功能分为两大类: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选取13个指标构建河流岸线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健康评估,小北干流岸线功能运行状况大体上处于良好状态,表明河流岸线的自然状况正常,各项社会服务功能能够满足人类需求。在岸线现状描述基础上构建了水文水资源及空间利用情景、水质及生态安全情景、防洪安全情景和综合发展情景4种情景方案,并在这4种不同的情景方案下进行了小北干流岸线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线功能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黄河小北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某地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赵永超 龚巍峥 +1 位作者 任岳 张孝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5期55-60,共6页
选取华北平原某地(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作为研究区,采集377个表层土壤样品(0~20 cm),分析测定样品中Pb、Cd、Cr、As、Hg 5种重金属的含量。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研究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 选取华北平原某地(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作为研究区,采集377个表层土壤样品(0~20 cm),分析测定样品中Pb、Cd、Cr、As、Hg 5种重金属的含量。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研究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及生态风险状况,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中Pb、Cd、As含量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GB 15168—2018)的点位占比分别为6.10%、44.30%和1.33%;基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d、Pb的污染等级为重度污染,As的污染等级为中度污染,Cr、Hg为安全级;基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d为中等生态风险,Pb、Cr、As、Hg的生态风险较低;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均值为56.64,总体看研究区农田土壤处于轻微生态危害水平,其中Cd是研究区农田土壤中最主要的污染因子和生态风险因子,贡献率达80%以上;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中As主要来源于自然源,受成土母质的控制;Cd、Pb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中的工农业源;Hg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中工业源;Cr受成土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含量测定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耐盐植物对赤泥堆场有机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赵雅 刘钟森 +2 位作者 王骥博 岳晶晶 龚巍峥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5期756-760,共5页
氧化铝赤泥堆场是一个典型的矿山荒地,种植耐盐植物可以促进赤泥土壤化,其是赤泥堆场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的基础。试验针对赤泥特点添加改良剂和种植不同耐盐植物,3 a后测定赤泥土壤化后植物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并分... 氧化铝赤泥堆场是一个典型的矿山荒地,种植耐盐植物可以促进赤泥土壤化,其是赤泥堆场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的基础。试验针对赤泥特点添加改良剂和种植不同耐盐植物,3 a后测定赤泥土壤化后植物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并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竹子>碱蓬>赤泥>空地>柽柳>菌草,其中,竹子和碱蓬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比赤泥(原状土,CK)提高103.80%和101.27%;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总数大小顺序为碱蓬>竹子>空地>柽柳>赤泥>菌草,其中,种植碱蓬的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分别比CK提高164.90%、942.94%、244.01%和179.5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与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微生物总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3、0.397、0.755和0.875,其中,与细菌、微生物总数呈显著正相关。种植耐盐植物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总体上高于CK,提高最为明显的是种植碱蓬和竹子的土壤。研究结果对指导该地区植被恢复、土壤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我国其他地区氧化铝赤泥堆场的植被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植物 赤泥堆场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微生物数量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