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沿黄地区地热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建议 被引量:6
1
作者 王现国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0-135,共6页
地热资源是清洁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河南省沿黄地区浅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水资源可以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沿黄8个主要城市浅... 地热资源是清洁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河南省沿黄地区浅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水资源可以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沿黄8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可开采资源量为6.4489×10^14 kJ/a,折合标准煤2200.55万t/a;沉积盆地埋深2500 m以上热储层储存的地热流体量约3.12万亿m^3,地热流体可开采量约为7662万m^3/a,可利用的热能量约10.88万亿kJ/a,折合标准煤约37.13万t/a;隆起山地地热流体可开采量为838.77万m^3/a,可利用热能量为2.318494×10^16 J/a,折合标准煤78.80万t/a。通过分析河南省沿黄地区地热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成因类型及分布等,探讨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和开发利用潜力,以及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在整体规划、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地热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开发利用 地质条件 河南省沿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土壤硒驱动机制——以河南省崤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付巧玲 邱顺才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0-590,共11页
目前天然富硒土壤评价工作多集中在与人类生活居住有密切关系的覆盖区,在硒源驱动研究方面主要有火山岩型、石煤型、燃煤型、湖潮型、大气降尘型、人工污染型等成因认识,土壤富硒的主因聚焦在硒的次生富集作用与人类活动作用影响上,即... 目前天然富硒土壤评价工作多集中在与人类生活居住有密切关系的覆盖区,在硒源驱动研究方面主要有火山岩型、石煤型、燃煤型、湖潮型、大气降尘型、人工污染型等成因认识,土壤富硒的主因聚焦在硒的次生富集作用与人类活动作用影响上,即聚焦于硒表生循环-地球外动力作用研究,忽略了对地球内动力作用的影响研究。本文以河南省寺河山一带富硒土壤调查评价为基础,广泛收集包括寺河山在内的崤山地区以往所有地质资料,从土壤硒驱动的内、外动力作用同时入手,从宏观尺度上对其驱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崤山地区土壤Se受热液与断裂构造的双重控制,起源于核幔边界的地幔流体,在自身强大驱动力作用下,携带并沿途不断活化萃取Au、Se等成矿元素,当沿深大断裂上涌进入地壳后则会减压降温由超临界态逐渐相变为热液,开始热液作用形成一系列含Se热液矿产;当到达地表,Se等易被富碳等有机质或富硅等粘土质成分吸附捕获形成含硒土壤,继而进入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开启表生循环,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硒循环过程。在覆盖区因隐伏深大断裂构造不易观察识别而往往被忽略,今后工作中应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源驱动 地幔流体 深大断裂 崤山地区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河南平原区河流与地下水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扬 王丽满 +2 位作者 田浩毅 刘华平 魏承铭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1期36-40,共5页
利用"河南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淮河流域)"项目中完成的749个点的地表水水文调查资料,结合河流断面监测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通过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河流-地下水监测断面的水质特征,阐述... 利用"河南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淮河流域)"项目中完成的749个点的地表水水文调查资料,结合河流断面监测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通过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河流-地下水监测断面的水质特征,阐述了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的相互影响以及有机组分相互影响与无机组分相互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河南平原区地下水对排泄型河流(段)水质影响有限,人为排污、降水及上游河水水质是影响其水质的决定因素;河流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与补排关系、地层岩性及结构关系密切;一些严重污染的补排交替型河流两岸分布有较宽的地下水严重污染带;河水中的有机物对地下水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河南平原区 河流类型 补排关系 相互作用 有机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龙门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对策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现国 李扬 +3 位作者 张晓丽 罗锐 叶建 何佳晨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6-101,共6页
洛阳龙门地热田位于洛阳断陷盆地西南部,依据地热地质资料,分析研究了龙门地热田边界、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地球物理化学特征、地热水温度场、热储构造发育特征,同时对龙门地热田地热水的赋存、运移条件等进行了分析探讨。该地热... 洛阳龙门地热田位于洛阳断陷盆地西南部,依据地热地质资料,分析研究了龙门地热田边界、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地球物理化学特征、地热水温度场、热储构造发育特征,同时对龙门地热田地热水的赋存、运移条件等进行了分析探讨。该地热田的形成受地质构造控制,属构造热储对流型地热田,草店断裂(F1)和魏湾断裂(F2)为龙门地热田的控热构造,伊河断层(F3)、朝阳—首阳山断层(F4)为地热田的导热、导水构造,寒武系灰岩为龙门地热田的热储层,上覆数百米的二叠系、三叠系砂岩、泥岩互层为该地热田热储层的盖层,龙门地热田地热水水温高达98.5℃,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地质 形成条件 龙门地热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FC^(2D)软件的柿树沟泥石流运动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9
5
作者 左正金 李才 +2 位作者 王硕楠 胡媛媛 左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5-138,152,共5页
为了解泥石流的启动及运动过程,以栾川县柿树沟泥石流堆积体为例,基于堆积体室内大型直剪试验指标,利用PFC2D模拟软件对其启动及运动过程进行仿真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堆积体的运动速度场、应力场及位移场,研究了崩滑松散碎屑堆积... 为了解泥石流的启动及运动过程,以栾川县柿树沟泥石流堆积体为例,基于堆积体室内大型直剪试验指标,利用PFC2D模拟软件对其启动及运动过程进行仿真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堆积体的运动速度场、应力场及位移场,研究了崩滑松散碎屑堆积物质启动、形成泥石流的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强降雨是柿树沟沟内松散堆积体启动形成泥石流的触发因素;中雨工况下,地表径流的冲刷力仅对堆积体表层有影响,但堆积体整体形态基本无变化;暴雨工况下,泥石流沟上游的洪水迫使土石颗粒脱离堆积体表面,后缘表层土体首先开始运动,产生的推挤力不断推动前方堆积土体向前运动,坡面形态发生显著变化;暴雨时间越长,堆积土体的运动速度和位移也越大,最终导致堆积体发生连锁式破坏,形成泥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树沟 堆积体 泥石流 PFC^2D 运动过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断陷盆地浅层孔隙地下水环境演化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现国 狄艳松 +3 位作者 李扬 王春晖 曾文青 范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7-79,共3页
洛阳断陷盆地内河流冲积平原区浅层孔隙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含量逐渐增大,地下水水质变差。针对平原区浅层孔隙地下水水化学环境变化趋势,基于大量水化学分析数据,从含水层岩性,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研... 洛阳断陷盆地内河流冲积平原区浅层孔隙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含量逐渐增大,地下水水质变差。针对平原区浅层孔隙地下水水化学环境变化趋势,基于大量水化学分析数据,从含水层岩性,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包气带岩层对各种污染物(NO3^-除外)的净化能力大于90%,包气带介质层对重金属有很强的净化能力,而对Cl^-净化能力较弱;研究区河流对浅层地下水环境演化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河水稀释(总硬度减小)以及水质污染(NH+4含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质 水化学特征 环境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玲珑金矿大开头矿区47号脉微量元素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高海东 胡宝群 +5 位作者 吕古贤 武际春 郭涛 王志华 王乃伟 李元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3年第1期53-62,共10页
选择胶东玲珑金矿典型矿体47号脉为研究对象,应用基岩地球化学方法,测试微量元素含量,研究微量元素与金的相关关系、计算微量元素的浓集系数并确定其轴向分带,探讨微量元素对深部金成矿的指示意义,期待能对玲珑金矿深部找矿提供一些参... 选择胶东玲珑金矿典型矿体47号脉为研究对象,应用基岩地球化学方法,测试微量元素含量,研究微量元素与金的相关关系、计算微量元素的浓集系数并确定其轴向分带,探讨微量元素对深部金成矿的指示意义,期待能对玲珑金矿深部找矿提供一些参考。初步认识如下:矿区金矿体的最佳指示元素依次为Au、Ag、Bi、As、Cu、Co、Mo、Sb;金矿体的轴向分带序列从上到下依次为As、Pb、Ag、Cu、Hg、Sb、Mo、Ni、Th、V、U、Mn、Zn、Bi、Co、Au;矿体中Au、Bi、Ag、As富集系数大,Cu、Co富集系数中等,而Zn在矿体中相对亏损。研究结果表明,在深部47号矿体仍有较好的成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特征 玲珑金矿47号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堆积体复活预测模型研究——以栾川县柿树沟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硕楠 邵莲芬 余宏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6-21,27,共7页
通过对柿树沟泥石流的地形地貌、物源、降雨条件的分析,结合现场调查,得出柿树沟泥石流的特征及该泥石流为沟道内老堆积体复活启动形成的结论。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曼宁公式,以临界降雨条件为预测参数,建立基于启动机理的沟道泥石流堆积... 通过对柿树沟泥石流的地形地貌、物源、降雨条件的分析,结合现场调查,得出柿树沟泥石流的特征及该泥石流为沟道内老堆积体复活启动形成的结论。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曼宁公式,以临界降雨条件为预测参数,建立基于启动机理的沟道泥石流堆积体复活预测模型。计算得出柿树沟2010年7月24日的降雨强度完全达到了泥石流堆积体复活启动的临界条件,即临界流深0.30 m,临界流速1.82 m/s;当天径流流速接近4 m/s,未达到堆积体完全复活的临界流速7.20 m/s,与实际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堆积体 复活 模型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豫北平原地面沉降监测 被引量:25
9
作者 许军强 马涛 +2 位作者 卢意恺 白潍铭 赵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82-1191,共10页
豫北平原是河南省平原地区地面沉降灾害较严重地区之一,快速全面掌握豫北平原地面沉降信息、有效防控地面沉降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中原城市群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借助中高分辨率RADARSAT-2雷达数据,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了豫北平原2014-2... 豫北平原是河南省平原地区地面沉降灾害较严重地区之一,快速全面掌握豫北平原地面沉降信息、有效防控地面沉降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中原城市群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借助中高分辨率RADARSAT-2雷达数据,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了豫北平原2014-2016年的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内豫北平原地面整体下沉,区内共圈定8个较明显的沉降区,总面积约3 006km2,各沉降区沉降速率在25.00~114.85mm/a之间;其中,除安阳县白壁镇—内黄县沉降区和辉县沉降区最大沉降速率分别达到95.36和114.85mm/a之外,其余6个沉降区最大沉降速率均小于73.58mm/a。根据沉降区现场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发现,豫北平原地面沉降主要是活动断裂、松软岩土、地下水超采、城市建设活动、石油和地热资源开采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将豫北平原地面沉降的防控重点放在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水超采和城市建设引发的松软岩土层超量堆载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平原 地面沉降 SBAS-InSA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郑州市降水量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志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37,56,共4页
根据1971年-2013年郑州市的降水量资料,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提取降水量的趋势分量,采用谐波分析法提取降水量的周期成分,利用自回归模型求解随机成分,最后将三者叠加,构建了郑州市降水量的预报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可知,应... 根据1971年-2013年郑州市的降水量资料,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提取降水量的趋势分量,采用谐波分析法提取降水量的周期成分,利用自回归模型求解随机成分,最后将三者叠加,构建了郑州市降水量的预报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可知,应用预报模型对降水量进行预报精度较高。因此利用建立的预报模型对2014年-2016三年的降水量进行了预测,为该区水资源的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时间序列分析 预报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45矿生物浸矿过程中铀矿物的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星博 孙占学 +2 位作者 胡宝群 王志华 王运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1,共4页
采用电子探针分析了浸出前后745铀矿物赋存形式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矿床矿石中铀矿物种类比较单一,主要以沥青铀矿为主,其次为铀石、铀钍石和钛铀矿;铀矿物主要以不规则树枝状或细脉状、颗粒状、星点状产出于矿物裂隙中,少部分被... 采用电子探针分析了浸出前后745铀矿物赋存形式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矿床矿石中铀矿物种类比较单一,主要以沥青铀矿为主,其次为铀石、铀钍石和钛铀矿;铀矿物主要以不规则树枝状或细脉状、颗粒状、星点状产出于矿物裂隙中,少部分被其它矿物包裹;粒度多在10μm以上、大者可达100μm以上.生物浸矿后,尾渣中剩余的铀矿物明显减少,残存的铀矿物种类仍然是沥青铀矿、铀石和钛铀矿,但粒度多在1~2 μm以内,主要存在于石英颗粒内.说明裂隙中的沥青铀矿与铀钍石容易被浸出,被石英包裹的铀则难以被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物 电子探针分析 微生物浸矿 745矿 MINE 74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工程勘察与围岩稳定性分析评价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现国 王晨旭 +1 位作者 苏阳艳 张晓丽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136,共6页
地下工程的围岩破坏是危害工程及人员安全的突出问题之一,地下工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评价及变形是地下工程勘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地下工程研究的基本对象。近年来,地下工程勘察与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采用现场观测、... 地下工程的围岩破坏是危害工程及人员安全的突出问题之一,地下工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评价及变形是地下工程勘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地下工程研究的基本对象。近年来,地下工程勘察与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采用现场观测、多种现场原位岩土试验、室内岩土试验等方法,全面系统地揭示了不同围岩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构建了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数值模型,科学分析了围岩变形破坏模式。在深埋长调水引水隧洞方面,系统研究了高精度综合物探勘察方法及岩体岩性特征、岩体结构组合单元划分方法。在超深矿山地下工程方面,通过巷道变形及支护破坏现场观测与评价,总结了矿山巷道现有支护体系形式,给出了基于UDEC、FLAC3D等软件的定量计算评价模型,对地下工程围岩变形破坏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地下工程围岩岩体三维地质结构的力学特性和变形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工程地质勘察 围岩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