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渡带马尾松早晚材径向生长对气温突变的响应——以河南省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1
作者 李金宽 彭剑峰 +3 位作者 彭猛 韦晓旭 李轩 崔佳月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909,共11页
本文运用河南省鸡公山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全轮、早材与晚材径向生长数据,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鸡公山马尾松的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均包含较多的气候信息,且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全... 本文运用河南省鸡公山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全轮、早材与晚材径向生长数据,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鸡公山马尾松的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均包含较多的气候信息,且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全轮与早材主要受上年生长季前期和当年生长季前期和末期的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其中当年春季的水热组合是影响该地马尾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晚材主要受上年秋季降水和当年生长季前期水热组合的影响。该地区在1994年发生气温突变后,全轮与早材的年轮指数增长明显,晚材的年轮指数变化不明显;随着气温的升高,全轮与早材对气温的响应增强,晚材对气温的响应变化不明显。通过分析鸡公山马尾松年轮的不同指标,可以较为深刻理解马尾松径向生长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变化,为大别山西部地区森林更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公山 马尾松 年轮宽度 气候变化响应 气温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1年河南省越冬作物分布数据集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晓岩 张兴旺 +5 位作者 乔龙鑫 郑泽琳 潘力 彭洁 杨涵璐 夏浩铭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3期285-297,共13页
本数据集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融合多源遥感影像,构建了一种物候算法,生成了2019–2021年河南省越冬作物数据集。首先,融合Landsat 7/8和Sentinel-2 A/B影像构建了高时空分辨率时间序列数据集。其次,分析不同物候期... 本数据集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融合多源遥感影像,构建了一种物候算法,生成了2019–2021年河南省越冬作物数据集。首先,融合Landsat 7/8和Sentinel-2 A/B影像构建了高时空分辨率时间序列数据集。其次,分析不同物候期下越冬作物和其他作物的物候差异,提取用于分类的物候指标,包括生长季节始期(start of season,SOS)、生长高峰期(start date of peak,SDP)、生长季节末期(end of season,EOS)、绿化速度(green-up speed,GUS)和生长季节长度(growing-season length,GSL)。最后,基于这些物候指标构建决策树模型,在像元尺度上对越冬作物进行提取。本研究构建的物候算法能够准确提取越冬作物的种植面积,其用户精度、生产者精度、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8.00%、98.36%、97.77%和0.94。本数据集可以为越冬作物生长监测和产量预测提供基础数据,帮助决策者和生产者制定合理的政策和风险管理策略,也可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作物 河南省 Google Earth Engine LANDSAT Sentinel-2 物候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牛山高海拔华山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稳定性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佳欣 刘娅萌 +7 位作者 彭剑峰 吕润生 何仲夏 李金宽 彭猛 韦晓旭 张珂榆 侯德乐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气候变化将影响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其中早材和晚材的形成直接受季节性气候因子的影响。为厘清全球暖干化背景下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稳定性,以河南伏牛山高海拔地区华山松的早材、晚材和全轮的年轮... 气候变化将影响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其中早材和晚材的形成直接受季节性气候因子的影响。为厘清全球暖干化背景下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稳定性,以河南伏牛山高海拔地区华山松的早材、晚材和全轮的年轮宽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华山松早材、晚材和全轮的标准年表,利用标准年表与各气候因子做相关分析和滑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早材与全轮年表的相关性更好,可能包含更多相似气候信息,并且早材对气候的敏感性比晚材更显著;2)不同的季节温度、降水量变化影响早材、晚材年轮的形成与生长。该区域华山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到前一年生长季(6—8月)水热组合的影响。早材径向生长还与当年2月温度有关,晚材还受当年生长季后期(8、9月)水热组合的影响;3)建立了华山松早材、晚材和全轮生长模型,确定了前一年8月温度是早材和全轮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当年9月降水是晚材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生长模型结果与相关分析结果较为一致;4)早材、晚材和全轮均对前一年生长季(6—8月)温度的负响应和相对湿度的正响应呈减弱趋势,即出现了气候“分异现象”。此外,早材对2月温度的正响应增强,晚材对9—10月降水的负响应增强。因此,随着全球暖干化趋势增强,尤其是夏季的暖干化更有利于伏牛山高海拔华山松径向生长,这一研究结果也可以为伏牛山地区的森林管理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牛山 华山松 早材 晚材 升温 气候响应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微塑料对玉米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家豪 魏张东 +2 位作者 王琳 马逸飞 李乐琪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3,共6页
以玉米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粒径尺寸为13、6.5μm的聚乙烯(PE)微塑料进行水培实验,分析不同粒径和浓度的微塑料对玉米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对比2种粒径的PE处理组可知,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增加,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均受到不同程... 以玉米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粒径尺寸为13、6.5μm的聚乙烯(PE)微塑料进行水培实验,分析不同粒径和浓度的微塑料对玉米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对比2种粒径的PE处理组可知,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增加,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当PE浓度较高(500 mg/L)时,13μm组具有更强的生理毒性。在种子发芽的第7 d,当PE粒径为13μm时,种子的发芽率、活力指标和平均发芽速度等指标与空白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而当PE粒径为6.5μm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从生态学角度而言,受PE影响的种子生长量较大,这是由于,PE对种子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该作用在PE达到中高浓度(200 mg/L)时逐渐减弱。在种子正常发芽后,PE微塑料的添加对玉米幼苗产生“低促高抑”现象,但具体机制仍需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微塑料 种子萌发 粒径 幼苗生长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样品中微塑料的分离和测定方法进展
5
作者 段冰冰 杨佳佳 王琳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88,共8页
土壤微塑料会改变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生物酶活性,减少生物多样性等,甚至微塑料会沿着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目前的研究均集中在水体研究,土壤中微塑料的提取方法是由水体各种介质提取方法演变得到的,没有标准化的提取和定量方法,无... 土壤微塑料会改变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生物酶活性,减少生物多样性等,甚至微塑料会沿着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目前的研究均集中在水体研究,土壤中微塑料的提取方法是由水体各种介质提取方法演变得到的,没有标准化的提取和定量方法,无法比较研究数据。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土壤中微塑料的提取和测定方法。与其他化学消解剂相比,30%H_(2)O_(2)和芬顿试剂有较大的发展潜能,控制消解温度能避免对聚合物的破坏。荧光尼罗红染色能避免直接显微镜观察所带来的视觉误差,发出荧光的碎片已被证明为合成的聚合物,与化学分析法相比,该方法更快速且较便宜,但是,对聚合物类型的分辨识别较差。目前,需建立准确、高效的土壤微塑料提取方法,对微塑料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及其风险评估进行进一步研究,为评估和管理微塑料污染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塑料 分离提取 土壤有机质 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的景观美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王玉婷 王书建 +1 位作者 张洵赫 徐明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1期262-272,共11页
美学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从美和美学的本质入手去探讨景观美学的概念和范围,明确了景观美学的研究内容,确定景观审美和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总结景观美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美景度法、语义... 美学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从美和美学的本质入手去探讨景观美学的概念和范围,明确了景观美学的研究内容,确定景观审美和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总结景观美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美景度法、语义差异法、层次分析法等。但是人对景观的主观感知一直都采用的是模糊评价法,用于评估和监测景观美学的标准化方法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无法在大尺度上进行景观评价和对比分析。而人在欣赏美景后形成的物理感知和情感反应是自然而然的,个体之间虽有差异,但在生理反应和神经感知指标上应有客观反映。脑科学技术与神经学技术的发展为测量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脑电EEG,皮肤电导率和眼睛跟踪等新的技术给景观美学的研究打开了全新的视角。因此总结了脑科学和神经科学在景观相关领域的应用,指出了景观美学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提出景观美学的价值和前景,也为其他领域中的美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美学 生态系统服务 脑电 研究方法 眼睛跟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东缘龙池曼华山松径向生长对多源数据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5
7
作者 侯德乐 李金宽 +5 位作者 彭剑峰 李佳欣 彭猛 韦晓旭 马永涛 吕润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1202,共12页
全球变暖影响着树木的结构和功能,反之影响着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亚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的过渡带,作为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已有许多学者在该地区开展树轮气候学研究。基于秦岭东缘伏牛山龙... 全球变暖影响着树木的结构和功能,反之影响着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亚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的过渡带,作为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已有许多学者在该地区开展树轮气候学研究。基于秦岭东缘伏牛山龙池曼顶部的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树轮宽度建立了不同年表,分析该地区树木生长对嵩县站器测气象数据(SX)和格点气象数据(CHN)的响应。结果表明:(1)树轮差值年表(RES)的统计参数优于标准年表(STD),含有较丰富的环境信息,适于树轮气候学研究;(2)RES年表与SX器测数据和CHN格点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都表明,龙池曼顶部华山松径向生长受上一年的气候条件影响较大,且对气温的响应高于降水,与上年7—8月和当年1月的平均气温以及上年5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上年8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3)CHN格点数据能更全面地揭示月平均最高温对华山松径向生长的影响,RES年表对两个数据集当年夏季(7—9月)的降水量都呈负相关,但达到显著负相关的月份有差异;(4)多源气候数据均表明该地区存在暖干化趋势,升温不利于华山松的生长。若未来暖干化持续,秦岭东缘龙池曼地区华山松生长会进一步受限,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森林植被生产力和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多源气候数据 树轮宽度年表 气候响应 秦岭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2年黄河流域TCI、VCI、VHI、TVDI逐年1 km分辨率数据集 被引量:3
8
作者 沙寅涛 刘戈 +3 位作者 赵晓阳 董光华 靳宁 夏浩铭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161-175,共15页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先天水资源条件不足,是中国各大流域中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流域。随着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黄河流域的干旱愈加频繁,对黄河流域的干旱监测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本数据集基于MODIS植被和地表温...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先天水资源条件不足,是中国各大流域中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流域。随着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黄河流域的干旱愈加频繁,对黄河流域的干旱监测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本数据集基于MODIS植被和地表温度产品,通过对逐年数据进行去云、重构等质量控制,分别生产了2003–2022年黄河流域逐年的温度条件指数(Temperature Condition Index,TCI)、植被状态指数(Vegetation Condition Index,VCI)、植被健康指数(Vegetation Health Index,VHI)、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数据集。本数据集空间范围为32°10′N–41°50′N,95°53′E–119°05′E,数据格式为Geo Tiff,空间分辨率为1 km。同其他干旱指数数据集相比,本产品可以在逐年时间尺度上表现黄河流域的干旱格局,在时间序列上反映黄河流域干旱变化趋势,为黄河流域干旱灾害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植被状态指数 温度条件指数 植被健康指数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北过渡带油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研究——以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韦晓旭 彭剑峰 +4 位作者 彭猛 李轩 崔佳月 李金宽 魏亚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43-1652,共10页
本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建立了油松径向生长宽度年表,其特征值表明,油松标准年表的质量较高,包含较多的气候信息,能反映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标准年表与鸡公山南北气象站(麻... 本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建立了油松径向生长宽度年表,其特征值表明,油松标准年表的质量较高,包含较多的气候信息,能反映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标准年表与鸡公山南北气象站(麻城和信阳站)的气象因子相关结果发现:油松生长与鸡公山南侧麻城气象站几乎与所有月份气温都呈负相关,与当年5—7月气温(6月的平均气温,5、6月平均最高气温和6、7月平均最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几乎所有月份相对湿度都呈正相关,表明过渡带南侧高温带来的土壤水分胁迫对油松生长主要起着限制作用,南侧春末夏初4—6月相对湿度是油松生长的限制因子;鸡公山北侧信阳气象站生长季及生长季后期8—9月气温(8月平均气温、8、9月平均最低气温)对油松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上年7—8月相对湿度是油松生长的限制因子,北侧生长季后期9月降水对油松生长的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效应。滑动相关分析显示出,近几年油松生长对过渡带北侧信阳气象站8—9月平均气温的正响应趋势增强;在气候变暖的情景下,受到高温抑制(亚热带的麻城气温负相关),油松生长南界可能会向北移动。油松响应气候变暖的生长动态研究旨在为过渡带森林管理与更新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公山 油松 树轮宽度 气候响应 南北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地区森林变化碳效应与生态效益评估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桂芳 关瑞敏 +3 位作者 夏梦琳 卢鹤立 徐明 郑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8-1129,共12页
减少发展中国家因森林砍伐与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和保持碳储量(REDD+),不仅能减少因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而且还可以带来其它生态效益,如减缓森林破碎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等。以中国的西双版纳地区为研究... 减少发展中国家因森林砍伐与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和保持碳储量(REDD+),不仅能减少因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而且还可以带来其它生态效益,如减缓森林破碎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等。以中国的西双版纳地区为研究区域,以毁林最严重的1976-2007年为REDD+基线,基于卫星影像,并结合植被指数,提取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基于IPCC温室气体清单方法,计算了研究区的森林碳储量变化。在此基础上,对REDD+的碳汇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系统综合评估。结果显示:(1)1976-2007年间天然林碳储量从占总碳储量的78.24%减少至50.52%,这是造成西双版纳地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1976-2007年,天然林的斑块数量和平均最近邻距离分别增加了120.00%和25.21%,平均斑块面积下降了71.98%,说明天然林的破碎化程度加剧。从研究区整体景观格局来看,斑块数量、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一性指数分别增加了8.16%、51.39%和34.07%;与此同时,平均斑块面积和景观内聚力指数分别下降了26.26%和2.13%,表明研究区整体景观格局朝破碎化方向发展,这和碳排放的增加相一致。(3)该区的土壤侵蚀程度逐年加剧,并与碳储量的减少密切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侵蚀剧烈的区域,其平均碳排放也相对较高。1999年到2007年间,剧烈侵蚀区域的平均碳排放是轻度侵蚀区域的6倍多。这些结果说明:如果REDD+政策得以实施,不仅能减少因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而且能带来高的生态效益。从这个角度出发,REDD+的本质可以认为是以"增汇"或"减排"为主导功能,同时提升生态效益的一种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D+效益 毁林 碳排放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牛山龙池墁南坡油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轩 彭剑峰 +4 位作者 李静茹 杨柳 崔佳月 彭猛 李成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65-2877,共13页
树龄是森林结构、成分变化的重要诱导因素,它极大地影响着森林的生长动态乃至分布格局,因此不同年龄尺度的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保护和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油松是我国的特有树种,在我... 树龄是森林结构、成分变化的重要诱导因素,它极大地影响着森林的生长动态乃至分布格局,因此不同年龄尺度的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保护和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油松是我国的特有树种,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分布,河南西部伏牛山地处南北气候过渡的敏感地带,是油松分布的南界。以伏牛山地区龙池墁南坡原始森林的油松树轮为研究对象,依据系统聚类分析将样芯宽度序列分为两个年龄组,最终建立了整体及不同树龄的树轮宽度标准年表(STD)。研究结果表明:(1)树轮标准年表的信噪比SNR和样本总解释量EPS值都较高,说明年表含有较丰富的环境信息;(2)当年5月的水热因子是龙池墁油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3)老龄油松和幼龄油松的树轮宽度生长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但是幼龄树的树轮宽度下降幅度远大于老龄树;(4)建立了不同分组油松的生长模型,并基于模型确定了树轮生长的最显著因子,同时也发现幼龄油松对气象因子响应敏感,受到的抑制作用也较为强烈。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增大,龙池墁低海拔地区将更加不利于幼龄油松的生长,这将影响油松的抚育更新及油松种群在低海拔地区生态群落中的地位,甚至造成油松将向更高海拔地区迁移,这一研究结果也为伏牛山地区的森林管理和抚育更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牛山地 油松 年龄组 树轮宽度年表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盆地晚冰期至中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风化特征及指示的气候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石天宇 张样洋 +5 位作者 翟秋敏 李洪彬 刘畅 周学文 陈鹏 陈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1-191,共11页
了解中国北方晚冰期和全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基于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在3个AMS14C年代的支持下,通过粒度、磁化率、土壤有机碳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重建了... 了解中国北方晚冰期和全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基于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在3个AMS14C年代的支持下,通过粒度、磁化率、土壤有机碳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重建了临汾盆地晚冰期至中全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宋村沟剖面的黄土和古土壤分别处于初等和中等化学风化阶段,而不同地区风成堆积物的化学风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控于东亚夏季风的区域变化。多指标综合分析表明,晚冰期以来临汾盆地的气候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晚冰期东亚冬季风较强,气候干冷;早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强化,气候向暖湿转变;早中全新世东亚夏季风达到峰值,为最暖湿的适宜期;中全新世晚期东亚夏季风减弱,气候再次转向干冷;临汾盆地的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和冰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晚冰期 全新世 东亚季风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的淮河流域越冬作物种植面积制图 被引量:20
13
作者 潘力 夏浩铭 +3 位作者 王瑞萌 牛文辉 田海峰 秦耀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11-218,共8页
越冬作物是中国重要的作物类型,其面积的变化不仅对中国粮食产量和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还潜在地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因此有必要准确绘制越冬作物种植面积图来为决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参考。该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 越冬作物是中国重要的作物类型,其面积的变化不仅对中国粮食产量和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还潜在地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因此有必要准确绘制越冬作物种植面积图来为决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参考。该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融合时间序列Landsat-7/8和Sentinel-2A/B卫星影像,采用S-G(Savitzky-Golay)滤波器重构作物时间序列的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根据不同植被类型物候期的差异,选取越冬作物生长旺盛期NDVI最大值、越冬作物播种期和收获期中相应的NDVI最小值和中位数,在像元尺度上构建越冬作物提取算法,绘制淮河流域越冬作物的种植面积。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算法能够精确提取淮河流域越冬作物的种植面积,总体精度为95.8%,Kappa系数为0.912,该研究可为作物面积的提取和监测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作物 制图 种植面积 Google Earth Engine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1年黄河流域逐月1 km分辨率VCI和TCI干旱指数数据集 被引量:4
14
作者 乔龙鑫 郑泽琳 +5 位作者 马晓岩 张兴旺 茹旭彤 彭洁 赵晓阳 夏浩铭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2期218-228,共11页
黄河流域地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带,其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19.4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是中国各大流域中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流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黄河流域的干旱变化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MODIS植被指数产品(... 黄河流域地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带,其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19.4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是中国各大流域中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流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黄河流域的干旱变化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MODIS植被指数产品(MYD13A2,V6)和地表温度辐射产品(MYD11A2,V6),采用Kogan在1995年提出的VCI和TCI指数计算方法,分别生产了黄河流域2003–2021年逐月1 km分辨率VCI和TCI干旱指数数据集。数据经过去云处理、填补缺值和滤除背景噪声等数据质量控制操作,以确保数据集能够满足研究人员使用。通过数据共享,期望为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的干旱监测及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干旱 植被状态指数 温度条件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武山盆地中中新世炭屑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学文 魏晓 +2 位作者 陈鹏 石天宇 惠争闯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6-835,共10页
火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是反映古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因此,重建火活动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和火活动的机制,但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十分缺少对中新世时期高分辨率的火活动记录的研究。炭屑已被证明是重建火活动... 火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是反映古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因此,重建火活动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和火活动的机制,但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十分缺少对中新世时期高分辨率的火活动记录的研究。炭屑已被证明是重建火活动历史的有效替代性指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武山盆地中中新世时期高分辨率的炭屑记录,重建了研究区天然火活动历史,结合现有资料,探讨了火-植被-气候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区火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5.30~13.60 Ma时期,炭屑总浓度变化范围为59~4324粒·g^(-1),平均浓度为835粒·g^(-1)。炭屑形状以次圆形为主,且几乎所有的炭屑粒径都小于50μm,反映出研究区天然火活动是以乔木植物燃烧的森林火活动为主,主要是区域性火活动。根据炭屑总浓度的变化趋势,将研究区天然火活动历史分为2个主要阶段。阶段Ⅰ(15.30~14.00 Ma):炭屑总浓度逐步增加,平均浓度为866粒·g^(-1)。其中,阶段Ⅰ又可以细分为3个次要阶段,Ⅰa(15.30~14.38 Ma):炭屑总浓度最低,平均浓度为693粒·g^(-1);Ⅰb(14.38~14.20 Ma):炭屑总浓度快速减少,平均浓度为1140粒·g^(-1);Ⅰc(14.20~14.00 Ma):炭屑总浓度急剧增加,平均浓度为988粒·g^(-1)。阶段Ⅱ(14.00~13.60 Ma):炭屑总浓度急剧减少,平均浓度为777粒·g^(-1)。(2)孢粉数据重建的研究区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5.30~14.38 Ma时期为开阔的森林植被,湿度较低;14.38~14.00 Ma时期乔木增加,湿度增加;14.00~13.60 Ma时期乔木属种显著减少,湿度降低。(3)经过对比分析,炭屑总浓度变化趋势与乔木类花粉百分比趋势相近,次圆形炭屑浓度趋势与阔叶类植物花粉的百分比趋势显著正相关,认为武山盆地中中新世的天然火活动与森林植被的盖度(尤其是阔叶林的盖度)有较强联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时期,炭屑浓度高。此外,通过对比炭屑总浓度趋势和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的变化,可以推测,全球温度变化可能通过影响研究区植被变化来对天然火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山盆地 中中新世 炭屑 天然火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